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逍遥侯在线阅读 - 第1039章 帝师

第1039章 帝师

    

    和李家军的武将们不同,李中易手下的这些文官们,都有个议而不决的坏毛病。

    之所以出现议而不决,主要是,文官们讨论问题,很喜欢务虚,却少有拿真实数据说话的习惯。

    比如说,商量加快建设“常平仓”事宜,文官们吵得不可开交,目的是为了争夺管辖权。到头来,所有需要囤积的粮食数字都是天马行空的估算,而没有实实在在的依据。

    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都不服谁。在李中易的印象中,只要是务虚会,必定会变成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的站队大会。

    宰相肚里能撑船!

    李中易修炼出来的涵养,足够支撑他拿出十二万分的耐心,听文官们吵架说废话,听他们随便乱扣道德帽子。

    务虚会上的站队,说白了就是党同伐异,大肆辱骂对手是jian臣,企图从道德上扼杀对手。

    然而,骂别人是jian臣的道德表们,自己却没有丝毫办法,解决实际存在的民生问题,这就非常的吊诡了。

    今天的争吵,正如李中易事前所料,到最后,又变成了恶毒的人身攻击。

    “刘光清,你以歪理邪论蒙骗主上,似你这等唾面自干的侫jian之人,有何面目窃居于高位?”

    李中易冷眼看过去,开骂的这个老家伙名叫杨崇圣,是出身于申州的所谓鸿儒。

    申州,也就是今天的信阳市,李中易现在喝的绿茶,都是从此地的山间购得。当然了,李中易爱喝的直泡绿茶,和加盐加姜的团茶有着很大的区别,一直被排斥在当今士大夫阶层的主流茶文化之外。

    这位杨崇圣历任光山县令、彭城县令,一路混到了殿中侍御史,却因为得罪了范质,早几年前就被勒令罢官。

    等到幼主登基,太后临朝,范质牢牢的把持着政事堂的大权之后,杨崇圣绝望之余,愤而来投李中易。

    怎么说呢,和不被“内孔”所认同的孔昆迥然不同,杨崇圣却是远近闻名的博学鸿儒,在河南之地的儒门士林,享有很高的声望。

    杨崇圣来投后,李中易基于统一战线的需要,也给了他很高的地位——平卢观察使。

    官场上,尤其是文官,终究还是讲资历的,也就是需要论资排辈。杨崇圣虽然声名在外,毕竟投奔李中易的时间最晚,而且此前的官职和差遣,也都远低于刘金山和孔昆。

    客观的说,李中易不可能让杨崇圣一来平卢,其地位就高居于老部下刘金山和老同志孔昆之上吧?

    然而,尽管已经是杨崇圣此前永远无法望其项背的高位,他却始终认为,李中易这个铜臭子瞧不起人,没让他做平卢的文臣之首,绝对是识人不明。

    所以呢,每次商议正事的时候,杨崇圣自己没啥有用的见地,却偏要肆无忌惮的攻击刘金山。

    刘金山心里通透之极,杨崇圣不敢攻击李中易,只能把他拖出来指桑骂槐,借此发泄待遇不高、地位不显的不满情绪而已。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李中易很无奈,只得暗暗叹了口气,类似杨崇圣这种有名望、有影响力的鸿儒,偏又喜欢卖弄高深学问的杠精,他还真没太多的好办法。

    等更衣回来后,李中易又闷坐了一个多时辰,终于熬到了吃午膳的时候。

    “禀主上,衙门里还有许多公文待处理,下臣告退。”刘金山被杨崇圣吵得头晕目眩,不想再浪费工夫,索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刘金山属于干实事的事务官,耽误一个上午的时间,案头肯定积压了许多待办的公务。

    杨崇圣这个平卢观察使,本质工作是观风察吏,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民政事务,空闲时间大把。

    李中易对杨崇圣优遇有加,不仅高官厚禄的供着,还有每月一千贯的公使钱,也就是零花钱,供他吃酒宴客,或是接济亲戚朋友,一概不须报帐。

    杨崇圣带来的几个学生,李中易也都格外的照顾,一个不落的特许进了军政学堂。待这些人学成之后,先安置进村,从村正开始,再一步步的提拔上来。

    起初,杨崇盛不太理解李中易的做法,认为他瞧不起人,大有拂袖而去之势。

    可是,李中易一直坚持己见,哪怕一拍两散彻底不合作了,也硬性要求必须先进军政学堂,再从村正开始整个仕途生涯。

    李中易的逻辑讲得很清楚,唐朝的规矩是,不历州县,不得就任宰相。他李某人的原则是,在唐朝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不任村正三年以上者,不得就任县官,也就无法出任未来的宰相。

    小农经济的社会,当官的不了解最基层土农民的生活状态,根本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土地政策。

    在后世,上边派大学生村官长期驻村,效果很差。那是因为,村支部和村委会,俗称的村两委,依然是村里的实权机构。

    大学生村官抱着镀金的念头下村,其社会经验稀薄,又完全不掌握村里的人财物,被轻而易举的架空了,再自然不过了。

    李中易治下的村正,既是村支书兼村主任,又是村民兵连长,掌握着村里的所有实权,业绩考核完全可以落实到人,没有任何卸责的空间。

    能者上,不能者下,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在天朝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落实过!

    李中易是个极其重视细节的家伙,他从来不信广告,只信疗效,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一溜,不就知道了么?

    李中易当时的话说得很重,令杨崇圣至今记忆犹新:连村正都当不好的人,怎么敢任用为知县?

    刘金山走了,李中易也打算起身走人,却被杨崇圣拦住了去路。

    “主上,老夫有话要说。”杨崇圣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好象是要谈正事。

    李中易却心里有数,自从上次杨崇圣吃过老李家的饭菜之后,连舌头都差点吞下肚里去。

    从那以后,只要是在帅府开会,哪怕散会时不到饭点,杨崇圣也要磨到饭点,目的就是为了蹭吃蹭喝。

    这就是杨崇圣的精明过人之处了!

    开会的时候,杨崇圣处处和刘金山抬杠,口唾横飞,张狂无比。

    私下里,杨崇圣又刻意制造和李中易一起吃用膳的机会,让李中易逐步了解他的心思。说白了,杨崇圣想告诉李中易,他其实不是为了抬杠而抬杠,而是以国事为重的异论相搅。

    要不怎么说,就怕流氓有文化呢?

    食无语,是肯定的,李中易陪着杨崇圣吃了一顿没滋没味的午膳,净过手,漱过口后,李中易正酝酿着脱身之计,却不料杨崇圣说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

    “老臣舍弃家族名望,甘愿依附于主上,图的并不是虚名,也是有所求的。”杨崇圣忽然叹了口气,“臣听闻,主上的诸位公子,至今尚未进学。如蒙主上不弃,老臣愿为公子师。”

    什么叫作图穷匕现?杨崇圣的这番话,便是了!

    在天朝的历史上,开国之君都不会受儒门学说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储君和皇子们的老师,都是博学的鸿儒,怎么可能不受其影响和摆布呢?

    杨崇圣显然是看明白了,李中易是个厉害的狠角色,恐怕难以说服。但是,儒门弟子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势弱之下,不争朝夕,争长远。

    通俗的说,也就是暂时斗不过你,先忍着,找机会影响你的接班人。假以时日,天下大权,迟早还是要和儒门士大夫一起共享的!

    远的不说了,历史上距离现在最近的赵宋政权,赵老二以武力篡夺周室的柴家天下,反手借助于文臣集团的协助,将武将集团彻底的打翻在了地上。

    从此开启了,马上打天下,下马抚万民的固有依赖文臣的治理模式!

    历史上的文臣集团,为了权势的内斗,是没有任何底线可言的!

    例如,明英宗登基后,极端宠信宦官集团和武臣勋贵集团,大大的疏远文臣集团。结果,土木堡之变的背后,隐藏着文臣集团暗中捅黑刀,下毒手的各种蛛丝马迹。

    李中易端起茶盏,小饮了一口,微笑着说:“有劳杨公对犬子们的关爱。不过嘛,某家打算亲自教导犬子们识文断字,研读圣贤书。”

    “这个……这个……”李中易给出的答案,杨崇圣做梦都没有料到,竟然会是这种诡异的结果。

    “主上日理万机,军务国务缠身,哪,哪有精力教导公子们?”

    好在杨崇圣辩才上佳,脑子急转弯快如闪电,随即就抓住了李中易的破绽。

    “杨公,李某虽然不才,却也编撰了,正好适合幼童学而时习之!”李中易微微翘起嘴角,他事业若想持续性的传承下去,必须依靠优秀的继承人。

    优秀的继承人,绝无从天而降的可能性,必须从小培养。所以,最佳的教育方式是:哪怕再忙再累,他李某人也必须亲自当儿子们的老师!

    言传不如身教!

    与其把老李家的接班人交到腐儒们的手上,到头来,只学会了满脑子的阴谋诡计,和权谋倾轧。不如从零开始,由李中易本人亲自授课,教导他的儿子们,各种现代化的知识。

    至于学习权谋手段,尼玛,至高无上的家族,宝座又只有一个,权谋算计少得了么?

    “此吾之家事,岂容外臣多嘴?”李中易忽然拉下脸,冷冷的说,“吾意已决,再有妄言者,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