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我的夫人是甄宓在线阅读 - 四十二章 平定幽州

四十二章 平定幽州

    “蹋顿兄觉的熙的提议如何?若是不愿可以提出来,咱们可是亲戚,还会害你不成?”辽东郡首府襄平城,大约位置在后世的辽阳城,蹋顿纠结万分,看着袁熙还是无法下决定。皆因袁熙给他一个建议,蹋顿部归化汉人,他上表朝廷册封蹋顿为辽西太守。讲道理这建议其实是很有诱惑力的,但缺点就是从此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宁当鸡头不为凤尾,这是每个男人心中的梦想,可眼看着幽州如此强大,占据辽西大片土地的蹋顿,明白如果不答应,袁熙日后绝对会对自己动手。乌桓人进入幽州上百年了,来来去去终于在桓灵二帝时代,彻底在幽州定居下来。可法理上这些地方原本就是汉朝的疆域,乌桓人生活的再久,也还是外来的强盗,袁熙有理由驱逐他们。“显奕啊,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们族人习惯了逐水草而居,这真要归化,我怕族人不答应呀!”蹋顿小眼睛滴溜溜的转着,还是拒绝了这建议,袁熙呵呵一笑,拍拍他肩膀道:“按说熙还要叫你一声姐夫的,实在是自家人下不去手啊!”蹋顿一激灵,瞪眼道:“显奕何意!难道你要过河拆桥?”袁熙摆摆手道:“自家人我也不怕告诉你,幽州之内的乌桓人,要么归化,要么退出幽州回草原,这不是我一人能够决定的,幽州上下都是这意思,魏延已经领兵去了苏仆延部。”苏仆延部位于辽东郡和辽西郡之间,也就是公孙度所划分的中辽郡,靠近辽东湾,也就是后世锦州、营口、盘锦、大连一带。蹋顿面如猪肝,愤怒的瞪着袁熙,大口喘着粗气,好半天后颓然坐下:“显奕真不怕难楼发难吗?他可是有近万帐仆从,随时可以聚起十万大军。”袁熙哂笑一声道:“十万大军,你觉的威胁得了我吗?你可知你们手下牧民,有多少愿意归化大汉的,人人都有儿女,谁愿意自家儿子做个睁眼瞎,自从幽州推广学校教育,多少牧民希望自己儿子能去读书……”蹋顿顿时木了,难怪这两年自己手下越来越不听话,可一听说是袁熙征召打仗,一个个打了鸡血似的参加。“唉!老子被你坑惨了。”蹋顿终于投降了,庞统哈哈笑道:“蹋顿兄觉的郁闷是吧,但你可知道,今日此举会让你今后庆幸的,鲜卑早就对你们虎视眈眈,你以为乌桓山能撑多久,在我看来,若是大汉不介入,不用三十年,乌桓将消失在草原上。”庞统还真没说谎,历史上两年后张辽大破乌桓,从那开始乌桓就再也没有成为独立的民族,而是被鲜卑不断挤压,最终融入汉族和鲜卑族中。蹋顿是最后一任乌桓大单于,难楼部众比他多,但在族中并不被承认是单于,蹋顿死后,乌桓再无大单于。“姐夫,熙有个建议你听听。”见到蹋顿投降,袁熙也亲热起来叫姐夫,两人的确是姐夫跟小舅子的关系,蹋顿的妻子是袁熙的族姐,由袁绍亲自保媒嫁过去的。这要从蹋顿的身世说起,蹋顿部为何又叫丘力居部,原因正是丘力居死后,儿子难楼年幼,因此把单于的位置交给侄儿蹋顿。这也是为何明明蹋顿是乌桓单于,难楼的部众还比他多的原因。丘力居当年野心勃勃,跟着张纯造反,可刘虞到了幽州后,他马上反水杀了张纯等人。可见刘虞在乌桓人心中的分量,绝不是牛气哄哄的公孙瓒能比的。公孙瓒仇视乌桓人,其实更多是为了私人利益,公孙家族是辽东世家,跟乌桓人冲突不是一两年的事。作为游牧民族的乌桓人,抢掠习惯了,自然跟公孙家族仇深似海。但他忘了一点,乌桓不同于其他的游牧民族,那是汉化很严重的民族,而且历数历代北方游牧民族,乌桓人其实算伤害最轻的。自从匈奴丢了老大位置后,乌桓就崛起了,从西汉到东汉,三百多年对中原造成的伤害,还不如匈奴十年。或许是因为亲眼目睹自己的老大匈奴,是如何被大汉朝折腾成四分五裂的,乌桓人从一开始,就没想跟大汉作对。反而一直在寻求依附大汉,而且的确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但在王莽这位穿越者时变了。脑袋坏掉的王莽,没事找事的要灭掉乌桓,可一战而败,再战再败,让乌桓人开始觉的汉军不可怕了。要不是位面之子刘秀登基,恐怕整个北方都会被乌桓人席卷。……“显奕想说什么就说吧,反正我都听你的。”蹋顿心情并不美妙,好好的大单于不做,成了一个太守算是怎么回事,回答都有气无力起来。袁熙明白他的心情,笑呵呵的说:“姐夫进入大汉官场,小弟建议你改个汉人的名字,就以你叔父丘力居的丘字为姓,这样也能跟难楼有所交代。”“姓丘!”蹋顿挠挠大脑袋,狐疑的望着袁熙,随即嘟囔着说:“这事我不懂,只是叫了几十年的名了,改名不好吧?”袁熙“哎”了一声道:“不改名,就加一个姓,然后取个表字,对日后子孙有好处。”听到对子孙有好处,蹋顿想也不想就同意道:“那好,这事交给显奕了,你是读书人,能者多劳。”袁熙笑道:“改姓丘我能建议,但取表字我可不敢,这事要长者才有资格,姐夫若是同意,不如请友若叔父为你取字。”“那行呀,劳烦友若先生了。”蹋顿一听忙站起来,对着荀谌行礼,这家伙是不读书,但老婆是袁家女,礼仪方面还是被影响很多的。荀谌微笑点头,沉吟一下道:“名为蹋顿,蹋者踏也!踩也!顿者停也!止也!不如叫行止二字。”“丘行止”袁熙呢喃一句后抚掌笑道:“荀叔父此字大妙!行止二字不仅是蹋顿之延伸,更有敦促品行之意,姐夫还不谢过荀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