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朕就指望你了
听了这话,朱棣放下书。
“朕会记着你这句话的,以后如果是你的奏疏朕会先看,你日前所呈那两份奏疏,朕都看完了,朕的想法也差不多。”
“但是只有朕认同没什么用,得内阁那些阁老们也都认同,内廷还有太后垂帘听政,帮着朕cao持。”
“现在王直是文华殿大学士,有些事,你们两个商量着来,要是你有事,就单独到乾清宫找朕说。”
“臣谢过陛下信任!”
皇帝这是在给自己吃定心丸,同时话中也阐明了立场。
王文听到这些话,心中委实放心不少。
毕竟刚才那一番僭越犯上的话说出去了,皇帝要是还不跟自己一条心,以后的下场估计就会相当的凄惨。
“陛下圣明…”
“以后呢,你就是朕的左膀右臂了,咱们是一起的,这你可别忘了。”朱棣坐起来,笑着说道:“朝廷这些繁文缛节,朕也不得不遵守。”
“可朕要你知道,今后朕亏待不了你。”
王文连忙说道:“陛下万岁,臣一定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是陛下,然后才是大明。
这也是王文隐晦的在表达立场。
朱棣听得明白,也很满意今日这一番对话,说道:“既然如此,你就先回去吧,处理一下大理寺的事,日后还有其它地方用的着你。”
“朝堂事大有可为,朕现在就指望你了。”
王文一愣。
这话,是说有要晋升自己的意思吗?
“陛下,臣告退了!”
看着王文离开,朱棣松了口气,瘫在榻上。
和文臣说话,每一句都要细细考量,这些朝堂上的老学究们,毕竟不比上一世常伴在身边的沙场悍将。
从前率兵征伐,耗费的是体力,而这种谈话,耗费的是精力。
炽儿,是朕不明白你啊。
如今的大明,再也没有能替朕分忧解难的皇太子朱高炽了。
似今日这般程度,已经是目前朱棣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像王文这种九卿之一的地位,朱棣不知道现在还有什么手段能去拉拢,庙堂文臣可不是热血尚在的小兵,跟着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就跟着你一路干到底。
毕竟现在没有白纸黑字,只有与他们在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契约。
......
朝会。
似乎是在宣示主权一般,孙若微这天早早来到这里。
朱棣冷笑一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现在坐得有多稳,朕以后就要你摔得有多惨!
孙若微坐下以后,看着那些低头窃窃私语的文臣们,气便不打一处来。
授予功臣恩典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不等哀家就开始了,你们这帮人,见哀家的儿子不在了就想踹窝子吗?
群臣多半也能猜到一脸愠怒的孙太后心里在想什么,却是没有人站出来先请个罪什么的。
说起来,这事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又不是没等你,是你自己睡过了啊。
国家大事,不可能一直等着你太后什么时候到场才继续的。
要是你踏踏实实在仁寿宫睡了一宿,大胜的将士们要等到早上再召见吗?
荒唐!
孙若微也知道是因为什么,不好主动去训斥,眼见群臣面面相觑无人站出来,她也没什么办法,只好作罢。
“启奏陛下,臣大理寺卿王文,有事启奏!”朱棣才刚坐下,就见班列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出一人。
孙若微抬起头,见到竟然是大理寺卿出来了。
大理寺掌握天下刑狱的审判,大理寺卿为正三品官职,权利很大,地位上仅次于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为九卿中第二。
因此,在朝堂上已经属于重臣。
这样的人,不管朱棣还是孙若微,都是要拉拢的对象。
孙若微还不知道朱棣早已经与王文谈过,蹙起眉头,不待朱棣回话,便先说道:“王卿家有何事启奏,说来与哀家一同商量?”
未曾想到,王文根本没吭声。
这也就是在朝堂上当众点明了大理寺的态度,太后的话不好使。
朱棣说道:“王爱卿有何事启奏?”
“臣有本附议陛下免税之法!”
王文说完就站了回去,倒是孙若微懵了。
免税?
打哪提的?
“哀家怎么从未听过本朝有免税之议?”孙若微先是看向王文,见到对方又没有理会,这才看向朱棣问道:
“皇帝,是你干的好事吗?”
群臣也没想到,这事这么快就被提上议程了。
本来按户部的意思是,那天晚上皇帝提出来的事,没有太后在场,能拖就拖着,只要没有一位重臣附议,也就过去了。
却没人想到,这么快就有人上本附议了,还是九卿之一。
按规矩,现在不讨论也不行了。
“是朕提出来的,太后久居深宫,只怕不知道上皇北狩,给京畿的百姓带来多大影响吧?”朱棣早就准备好了说辞,直言道:
“眼下围攻京师的,还只是也先率领的一路,另外还有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在畿辅一带烧杀劫掠。”
“国难深重,朕身为天子,自当心系子民。”
这个时候,当皇帝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朱棣提出免税这个措施,其实最大的考虑还是稳固皇位,积累战败后的人心。
但说出来,却大可以用更加冠冕堂皇的说法,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这与当年起兵“造反”之前,言称是“奉天靖难”,说到底其实是一个道理,最后反正是拳头大的会赢。
到那个时候,今日是如何说法,这也就不再重要了。
群臣虽然心里都和明镜似的,都知道皇帝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朱棣这一番说法,却是让他们没有办法再去拒绝。
文臣最注重的无非是声名,皇帝要免税,底下的百姓不论到底是为了什么,听到这个消息一定都是会高兴。
这个时候传出去某某高官,在朝堂上阻挠朝廷的减税政策。
老百姓会怎么想?
尤其是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会怎么想?
一传十,再十传百,名声也就臭不可闻了。
孙若微也知道,不能当这个恶人。
“诸卿以为呢?”
群臣你看看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愿意做这个恶人。
“臣等附议。”
孙若微一脸的无奈加上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为免夜长梦多,朱棣顺势说道:“既然如此,朕看就没必要下放到户部再议了,户部的人不是也都同意了吗?”
说着,看向文臣之中。
户部的官员偷瞄了一眼孙若微,在朱棣的追问下,还是忍不住压力,同声说道:“臣等无异议,陛下圣明。”
朱棣于是看向内阁,笑道:“几位阁老,那这道圣旨就劳烦由你们票拟了,待送到乾清宫批红,朕就昭告天下!”
“朕会记着你这句话的,以后如果是你的奏疏朕会先看,你日前所呈那两份奏疏,朕都看完了,朕的想法也差不多。”
“但是只有朕认同没什么用,得内阁那些阁老们也都认同,内廷还有太后垂帘听政,帮着朕cao持。”
“现在王直是文华殿大学士,有些事,你们两个商量着来,要是你有事,就单独到乾清宫找朕说。”
“臣谢过陛下信任!”
皇帝这是在给自己吃定心丸,同时话中也阐明了立场。
王文听到这些话,心中委实放心不少。
毕竟刚才那一番僭越犯上的话说出去了,皇帝要是还不跟自己一条心,以后的下场估计就会相当的凄惨。
“陛下圣明…”
“以后呢,你就是朕的左膀右臂了,咱们是一起的,这你可别忘了。”朱棣坐起来,笑着说道:“朝廷这些繁文缛节,朕也不得不遵守。”
“可朕要你知道,今后朕亏待不了你。”
王文连忙说道:“陛下万岁,臣一定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是陛下,然后才是大明。
这也是王文隐晦的在表达立场。
朱棣听得明白,也很满意今日这一番对话,说道:“既然如此,你就先回去吧,处理一下大理寺的事,日后还有其它地方用的着你。”
“朝堂事大有可为,朕现在就指望你了。”
王文一愣。
这话,是说有要晋升自己的意思吗?
“陛下,臣告退了!”
看着王文离开,朱棣松了口气,瘫在榻上。
和文臣说话,每一句都要细细考量,这些朝堂上的老学究们,毕竟不比上一世常伴在身边的沙场悍将。
从前率兵征伐,耗费的是体力,而这种谈话,耗费的是精力。
炽儿,是朕不明白你啊。
如今的大明,再也没有能替朕分忧解难的皇太子朱高炽了。
似今日这般程度,已经是目前朱棣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像王文这种九卿之一的地位,朱棣不知道现在还有什么手段能去拉拢,庙堂文臣可不是热血尚在的小兵,跟着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就跟着你一路干到底。
毕竟现在没有白纸黑字,只有与他们在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契约。
......
朝会。
似乎是在宣示主权一般,孙若微这天早早来到这里。
朱棣冷笑一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现在坐得有多稳,朕以后就要你摔得有多惨!
孙若微坐下以后,看着那些低头窃窃私语的文臣们,气便不打一处来。
授予功臣恩典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不等哀家就开始了,你们这帮人,见哀家的儿子不在了就想踹窝子吗?
群臣多半也能猜到一脸愠怒的孙太后心里在想什么,却是没有人站出来先请个罪什么的。
说起来,这事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又不是没等你,是你自己睡过了啊。
国家大事,不可能一直等着你太后什么时候到场才继续的。
要是你踏踏实实在仁寿宫睡了一宿,大胜的将士们要等到早上再召见吗?
荒唐!
孙若微也知道是因为什么,不好主动去训斥,眼见群臣面面相觑无人站出来,她也没什么办法,只好作罢。
“启奏陛下,臣大理寺卿王文,有事启奏!”朱棣才刚坐下,就见班列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出一人。
孙若微抬起头,见到竟然是大理寺卿出来了。
大理寺掌握天下刑狱的审判,大理寺卿为正三品官职,权利很大,地位上仅次于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为九卿中第二。
因此,在朝堂上已经属于重臣。
这样的人,不管朱棣还是孙若微,都是要拉拢的对象。
孙若微还不知道朱棣早已经与王文谈过,蹙起眉头,不待朱棣回话,便先说道:“王卿家有何事启奏,说来与哀家一同商量?”
未曾想到,王文根本没吭声。
这也就是在朝堂上当众点明了大理寺的态度,太后的话不好使。
朱棣说道:“王爱卿有何事启奏?”
“臣有本附议陛下免税之法!”
王文说完就站了回去,倒是孙若微懵了。
免税?
打哪提的?
“哀家怎么从未听过本朝有免税之议?”孙若微先是看向王文,见到对方又没有理会,这才看向朱棣问道:
“皇帝,是你干的好事吗?”
群臣也没想到,这事这么快就被提上议程了。
本来按户部的意思是,那天晚上皇帝提出来的事,没有太后在场,能拖就拖着,只要没有一位重臣附议,也就过去了。
却没人想到,这么快就有人上本附议了,还是九卿之一。
按规矩,现在不讨论也不行了。
“是朕提出来的,太后久居深宫,只怕不知道上皇北狩,给京畿的百姓带来多大影响吧?”朱棣早就准备好了说辞,直言道:
“眼下围攻京师的,还只是也先率领的一路,另外还有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在畿辅一带烧杀劫掠。”
“国难深重,朕身为天子,自当心系子民。”
这个时候,当皇帝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朱棣提出免税这个措施,其实最大的考虑还是稳固皇位,积累战败后的人心。
但说出来,却大可以用更加冠冕堂皇的说法,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这与当年起兵“造反”之前,言称是“奉天靖难”,说到底其实是一个道理,最后反正是拳头大的会赢。
到那个时候,今日是如何说法,这也就不再重要了。
群臣虽然心里都和明镜似的,都知道皇帝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朱棣这一番说法,却是让他们没有办法再去拒绝。
文臣最注重的无非是声名,皇帝要免税,底下的百姓不论到底是为了什么,听到这个消息一定都是会高兴。
这个时候传出去某某高官,在朝堂上阻挠朝廷的减税政策。
老百姓会怎么想?
尤其是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会怎么想?
一传十,再十传百,名声也就臭不可闻了。
孙若微也知道,不能当这个恶人。
“诸卿以为呢?”
群臣你看看我,我望望你,谁也不愿意做这个恶人。
“臣等附议。”
孙若微一脸的无奈加上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为免夜长梦多,朱棣顺势说道:“既然如此,朕看就没必要下放到户部再议了,户部的人不是也都同意了吗?”
说着,看向文臣之中。
户部的官员偷瞄了一眼孙若微,在朱棣的追问下,还是忍不住压力,同声说道:“臣等无异议,陛下圣明。”
朱棣于是看向内阁,笑道:“几位阁老,那这道圣旨就劳烦由你们票拟了,待送到乾清宫批红,朕就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