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在线阅读 - 江东孙氏(下)

江东孙氏(下)

    这一篇的准备工作极为痛苦,笔者所坚持的热情、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一次受到了良心的挑战。

    痛定思痛,躲无可躲,终于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写成。也许,之前所写的数篇列传,都是为了给这个复杂的题目铺垫吧。

    本期重点为您讲述汉末三国活跃时间最久,面目最为模糊、隐秘最多、槽点也最多的人物——孙权!

    人间失格

    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大”为谥号的皇帝,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然而以客观公正著称的晋朝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cao和刘备的去世冠之以天子专用的“崩”、“殂”,对孙权的死亡则仅仅称之为诸侯使用的“薨”,低调而微秒地表现出了他对孙权甚为不爽的态度。何也?

    由于吴国史官“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闪烁其词,后世无从得知孙权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究竟发生在何年何月。再加上孙权的一生相当漫长,若仍以履历的形式讲述则太过纷繁复杂,因此本文将从五个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孙权,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此人真实的面目。

    下班以后的私生活

    孙权崇尚节俭,从没有像魏明帝那样铺张浪费地建设亭台楼阁。至于奢侈品,除了送给曹丕就是做国际贸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人生乐趣主要有三:

    一、开酒会

    孙权是《三国志》里举办酒会最多的人物,高兴的时候甚至亲自给手下们斟酒。这些事儿之所以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他手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懂事儿的人物。

    德高望重的老管家张昭看不惯少东家喝大酒,动不动就甩脸子。孙权拿他没辙只能哄哄算了。直到贴心人诸葛恪在酒桌上对老张头儿频频奚落,孙权才不必再窝火。

    张昭可以倚老卖老,别人要敢扫兴就没那么容易混过去了。

    虞翻在孙权刚接班时保护他免遭堂兄孙暠的威胁,其人知识水平很高,是著名的经学家,曹cao多次招聘都被他拒绝。但是虞翻成分不好、脾气又差,一直不招孙权待见。

    在大魏皇帝曹丕领导下做吴王时的一次酒会上,孙权又给大伙儿挨个倒酒,虞翻趴在地上装醉,孙权刚走开几步虞翻就爬了起来,这意思就是老子不想跟你喝。

    孙权早就想办他,只是碍于社会影响一直忍着,这回干脆借酒行凶,拔出剑来就要剁。一般人不敢劝,只有前任扬州牧刘繇之子,江东孙氏用来标榜自己的活招牌,地位超然的大司农刘基将孙权紧紧抱住,劝他说“大王,不行啊,要杀他也得等醒了酒再说啊,要是酒后杀了大知识分子明早您就得上头条啊!”孙权怒吼到:“曹cao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又能怎么地?”

    不说这话还好,要是说了这话再杀虞翻就等于公开以曹cao为榜样,那么孙权的权力合法性就动摇了。为了把面子找补回来,孙权下令:以后我喝醉的时候说要杀谁大伙都不要当真了。

    虞翻暂时安全,几年后被流放到了交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酒桌上偷jian耍滑,更不要在喝酒时携带管制刀具啊。

    二、娶老婆

    原配谢夫人:在孙权看上自己亲姑姑的亲孙女徐夫人之前对这位结发妻子还是很不错的。

    侄女徐夫人: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养母。在孙权看上江湖人称步练师的步夫人之前,对她也是很不错的。孙权不畏惧伦理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的侄女一视同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儿子孙休。

    步练师:孙权最有名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的母亲,也是孙权一生的挚爱,史称“宠冠**”。在孙权遇到琅琊王夫人之前,专宠她一个。

    两个王夫人:比较受宠的是诸葛家族的老乡琅琊王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南阳王夫人为孙权生下了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在潘夫人出现之前,她们都还混的不错。

    娇媚性感的潘夫人:孙权以六十高龄让小潘潘怀上了第三任太子,也是吴国第二任皇帝的孙亮。母以子贵,阴险妒忌、娇媚性感的小潘潘一度有机会成为吕雉式的实权太后,却在孙权病危时被饱受她虐待的宫女们合伙谋杀。

    另外还有为孙权生下鲁王孙霸的谢姬、生下齐王孙奋的袁术之女袁夫人,以及以第一任太子孙登的生母为代表的,广大不知名女同胞。

    在全体老婆们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下,孙权有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使他不管怎么折腾都不怕后继无人。所以晚年的孙权才能大义灭亲、使劲儿折腾、至死方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夫多妻制是不利于家庭和睦的。

    三、打老虎

    老婆众多加上常年喝大酒的孙权竟然能够活到七十高龄,这要归功于他以打猎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孙权打老虎的名声仅次于武松。比如苏东坡先生就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专门写到:“亲射虎、看孙郎”。然而笔者怀疑,以苏东坡先生的才学,亲射虎时不看李广偏偏要看孙郎是在以隐晦的方式说笑话。

    孙权在一次打老虎的行动中险些遇难,好在他从小就吸取老爹和老哥的教训,走哪儿都带着保镖。但这次遇险让孙权发现光有保镖还不足以保卫他的安全,于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具——“射虎车”。他把自己关进可以移动的笼子里,从此高枕无忧、痛痛快快地打猎去喽。不知现代野生动物园里的观览车是不是受到了孙权的启发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人类能够战胜动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明工具。2.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

    如何评价孙权的军事水平?

    一、击退山贼

    公元197年,袁术与孙策翻脸。孙权以一千兵力击退袁术发动的六县山贼。

    注:孙权仓皇逃窜,刚跳上马敌人就已杀到眼前,兵器已经砍到了马鞍上。出身贫寒的别部司马周泰受孙权厚恩,以自己的身体保护领导,受伤十二处依然死战不退。其他人受周泰感召,奋力作战击退山贼。处于濒死状态的周泰在神医华佗的治疗下休养了很久才康复。

    二、二攻陈登

    公元198年,孙策派孙权进攻广陵太守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前不久刚刚帮助曹cao玩儿死吕布的陈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镇定自若,主动出击,大败孙权。不久孙权卷土重来,重蹈覆辙。

    注:名重天下、有湖海之志的陈登早年患有重病,幸得华佗治疗得以不死,后来病情加重而华佗不在,无人可治,38岁死去。

    三、血洗皖城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手下时服服帖帖,对孙权全无半分好感,欲归附曹cao。这时的曹cao忙着与袁绍交战无暇兼顾。孙权杀李术,屠皖城,扬刀立威。

    注:由于江淮一带草寇众多,不利驻防。为集中力量报杀父之仇,孙权搬空皖城、撤出了江淮。

    这一年,永远为合肥人民所怀念的扬州刺史刘馥奉曹cao之命单枪匹马来到江淮,迅速招降所有草寇。随后刘馥及其部下庐江太守朱光兴修水利、大开屯田、广招流民、兴办教育,使合肥、皖城两地复兴。

    四、三征黄祖

    公元203年-208年春,孙权三征江夏,得名将甘宁,杀黄祖、告慰孙坚在天之灵。

    注:黄祖出生年份不详,但根据曾在他手下混过的甘宁描述,黄祖被杀时已经七老八十。若是黄祖早点退休,真不知道孙权怎么跟死去的老爹交代。

    五、赤壁大战

    公元208年夏,曹cao轻取荆州、大破刘备并给孙权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注:

    1.周瑜要五万精兵,孙权说,“一时半会儿凑不出这么多,先给三万,你们先打着,要是打不赢就回来,我亲自和曹cao一决雌雄。”周瑜要的数目不大可能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估算的。要是周瑜都打不赢孙权还一决雌雄个屁,多给自己留点儿兵,是投降还是逃跑到时候再说。

    2.孙权故意安排老资历的程普做周瑜的副手,程普当然不服,若非周瑜以博大的胸怀一再包容,赤壁之战的走向真不好说。

    六、第一次合肥之战

    公元208年,再造合肥的扬州刺史刘馥逝世,这一年十二月,孙权携赤壁大胜之余威,亲征合肥。百余日的围攻加上连降暴雨使合肥的城墙即将崩塌。此时曹cao忙于稳定后方,曹仁镇守的南郡又遭到周瑜关羽的夹击。合肥军民望眼欲穿的援兵迟迟不来,城破在即,唯一的指望是使诈。结果孙权相信了扬州别驾蒋济放出的假消息,以为有四万援军即将到达,匆忙放了一把火之后撤退。

    注:从此合肥成为了孙权的眼中钉,当时的孙权还不知道这座城市将成为他一生的笑柄和噩梦。

    七、周瑜之死

    公元209年-210年,周瑜赶跑曹仁占据江陵。刘备来到京口迎娶孙权之妹时提出借江陵一用。周瑜建议孙权扣押刘备,挟持关羽、张飞一起伐蜀。鲁肃则力主维护孙刘联盟,把江陵借予刘备。

    孙权既批准了周瑜、甘宁提出的伐蜀计划又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突然死在了巴丘(今岳阳楼一带)。患病多年的陈登尚且活到38岁,心胸宽广、雅量高致、多年来以音乐陶冶情cao、以长槊书写情怀、以小乔常伴左右、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的周瑜却在35岁突然病死,上哪儿说理去?而陈寿评价孙权时将他比喻成越王勾践更有暗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嫌疑。

    注:在提出计划时周瑜先进行了一番剖白,希望和孙权的堂弟孙瑜一起出击,成功之后由孙瑜驻守联合马超,周瑜自己则回到江东辅佐孙权北伐襄阳。这是周瑜不甘于天下三分而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计。

    从周瑜及其两个儿子的寿命来看,不排除家族遗传病的可能。但孙权当面批准伐蜀,背后却将伐蜀最大的筹码刘备放走并同意将入蜀的跳板江陵城外借,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段无疑会令周瑜寒心。

    周瑜死后,孙策时代的激昂路线彻底终结。东吴进入了以绝不冒险为指导思想的孙权时代。这一年孙权挥师南下,将天下十三州里最偏远荒凉的交州纳入东吴版图。

    八、儒须之战

    公元213年,平定了马超、韩遂的曹cao南征、欲报赤壁之仇。孙权以七万兵力在濡须坞击退了曹cao号称四十万的大军。曹cao留下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悻悻而去。

    注:儒须之战前后孙权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战前一年修筑的儒须坞起到了关键的防护作用。战斗中孙权还亲自乘船侦查,上演了史实版的草船借箭。而甘宁在此战中的表现更加耀眼,他率领百余名骑兵奇袭曹营、斩敌数十而还。

    九、皖城之战

    公元214年,孙权决定稳扎稳打先拿下皖城再打合肥的主意。甘宁率领精锐士兵攀上城墙、速战速决,在合肥守将张辽驰援之前皖城就被攻下。从此庐江郡被孙曹两家一分为二。

    自周瑜死后孙权亲自指挥的两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和自信心。

    注:东吴集团给将领们开出了远远高于曹刘两家的价码——世袭领兵制规定军事长官死后其部队由子弟继承。这种带有私人性质的武装在防御战中为保卫既得利益积极性非常高,孙权一生没有打输过一次防御战与这项制度息息相关。但这一制度也使养尊处优的军官在攻城拔寨时很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甘宁没有根基,战略构想又与最高领袖背道而驰,只能沦为“斗将”证明自己的价值。

    十、第二次合肥之战

    公元215年,孙权趁曹cao西征张鲁之机,兴兵十万二攻合肥。

    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难得的以浓墨重彩的笔触记录了这一战役:兵力只有七千的张辽毫无畏惧,亲率八百敢死之士于黎明时分发动突袭。甫一交战,张辽就亲手斩杀敌将两员、敌兵数十人,豪气冲天地大喊:“张文远在此,以我之武,送汝升天!”(这句台词是游戏《真三国无双4》里的,借来用用,史书原文是“大呼自名”。)

    徐盛、宋谦两营将士被吓跑,张辽大展神威、直冲孙权营帐。孙权仓皇逃上山顶、列阵自卫,任凭张辽叫骂不敢回应。待到太阳升起,孙权终于发现敌人兵力极少,下令将张辽突击队重重包围。

    可是张辽简直骁勇到了没有道理好讲的地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自己冲出包围还嫌不够,又杀入敌阵将敢死队成员全部救回。孙权大军士气尽灭、垂头丧气,有气无力地包围了合肥十几天之后灰头土脸地撤退。

    途径逍遥津时,亲自殿后的孙权又被张辽突袭、险遭生擒,得甘宁奋战、凌统拼死护卫,孙权才以高超的马术技巧跳过断桥。

    此战奠定了张辽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江东的孩子们闻其名而止泣。后人根据此战双方的表现称赞张辽为张八百,呼孙权为孙十万。

    注:笔者所写的是孙权列传而非讨伐孙权的檄文,在这里得稍微替孙权说两句公道话。

    张辽的八百人面对的应该只是十万大军的先头部队,不然就算有八百个张辽拿着冲锋枪扫射十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嗨翻全场。孙权在撤退时亲自殿后,也算是有所担当。所以笔者认为第二次合肥之战并非孙权一生最丢人现眼的表现。

    十一、白衣渡江

    早在公元212年,孙权就把嫁给刘备的meimei召回。孙小妹估计是很不愿意回娘家的,因为他在刘备家横行霸道、肆意妄为,过得不亦乐乎。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孙刘联盟风雨飘摇。

    公元219年,孙权背叛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

    注:对于孙权叛盟的原因,有人说是刘备集团势力膨胀的太快,成为了比曹cao更强大的威胁。然而当时刘备集团只是同比增长较快、声势浩大,其真正实力仍与曹cao相去甚远。关羽在得知后院起火之前就已经被曹cao派出的徐晃击败,即使孙权不叛盟,刘备和关羽的北伐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大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

    有人说孙权对刘备占领的荆州西南部势在必得,这有一定道理。可是孙权对曹cao占领下的扬州北部也有势在必得的野心。

    笔者认为,孙权叛盟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孙权的原因:孙权被张辽打出了阴影,又不敢冒着被曹刘两家夹击的风险明刀明枪地和关羽正面对决。趁曹刘两家开战,偷袭盟友要比跨江北伐容易得多。

    2.关羽的原因:关羽对孙权一向很不尊重,他水淹七军时拿出来的战船更令孙权起疑,北伐中原准备这么多战船作甚?最重要的是关羽是刘备帐下仅有的熟悉水军的将领。一旦关羽顺江而下,东吴的水师虽强也会因为处在下游而非常被动。关羽遭到追杀时,孙权前所未有的坐不住,一再催问抓住关羽了没有。如此焦虑的表现,无论是之前的赤壁大战还是之后的夷陵之战都没有过。笔者分析孙权的心理是:关云长、荆州对我很重要,但是没有你,对我更重要。

    这一年,吕蒙死亡。孙权在其生前身后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哀痛到了rou麻的程度,远远不是周瑜、鲁肃所能相比的。

    第二年,甘宁病逝,其死后待遇是东吴十二虎臣里最差的一个。对于孙权来说,功劳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贴着领导的路线走。所以一辈子没打过胜仗的诸葛瑾可以步步高升、官至大将军,甘宁就只能是个杂号将军了。

    十二、夷陵之战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所率兵力只有四万,加上封官许愿统战来的五溪蛮夷,也只有五万。而占据防守优势的吴军主帅陆逊也有五万人。没有了关羽,刘备只能弃舟登岸、以陆军强攻,终于在夷陵被火烧连营。

    夷陵之战并非《三国演义》里陆逊以二十万人战胜七十万人,阻止刘备一统江南的奇迹,而是刘备冒险夺回荆州行动的失败。当然,如果不是陆逊的指挥得当,刘备虽败也不至于败得那么血本无归。

    孙权无惧刘备,他最担心的是曹丕趁火打劫。为了防止最糟糕的状况发生,曹丕刚称帝他就放下身段儿投降,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的曹丕大方地封孙权为吴王。

    注:孙权的致命弱点被魏国杰出的战略家刘晔一眼看破,他力谏曹丕与刘备一起出兵瓜分东吴,这样的话魏国可以得到吴国的心脏地区,蜀国只能得到吴国的外延地带,到时蜀国也撑不了多久。反过来和孙权一起打刘备就不成了。因为刘备正在盛怒之中,孙权则处于清醒状态。一旦魏国出兵攻蜀,孙刘两家就有可能会罢兵言和。

    曹丕部分听取了刘晔的意见,没有出兵攻蜀,使夷陵之战没有消弭于无形。但曹丕又贪图孙权称臣给自己带来的政治优势,错过了灭亡吴国的大好机会。

    十三、抵抗曹丕

    公元222-225年,由于孙权拒绝派长子孙登做人质,魏吴关系恶化。曹丕三次伐吴,完成了军队高级将领的大换血,收服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青徐豪霸,客观上帮助蜀国渡过了困难时期,但未能对孙权取得显著战果。

    注:曹丕第一次伐吴时特意把已经身患重病的张辽请上前线。孙权高度紧张,传令各军:“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吴军将士在保卫战中一如既往的积极踊跃,孙权本人中规中矩,无明显失误也未有突出表现。

    十四、石亭之战

    公元228年,孙权与鄱阳太守周鲂联袂上演了一出苦rou计,赚得魏国大司马曹休中伏。此战由周鲂策划、孙权首肯、陆逊指挥、俘虏魏军一万人。曹休不久羞愤而死。

    注:孙权在战后的第二年称帝。从此直到孙权死亡,魏国再未对吴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十五、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

    公元229年,孙权因魏军有所防备临时取消了攻打合肥的计划。

    公元230年,魏国为了限制东吴水师,在合肥离水较远处修建合肥新城。筑城期间,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申请到了重兵布防。连空虚时的老城都拿不下来的孙权自然无可奈何。

    公元233年,为试探新城虚实,孙权三攻合肥。

    因城远水,东吴水师二十余日不敢下岸。孙权领教到了新城的厉害,但是就这么回去太过丢脸,怎么着也得上岸放把火、抢点儿东西再走。孙权的心思被满宠识破,刚上岸就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六千伏兵袭击。孙权退走。

    公元234年,响应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以号称十万之众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诸葛瑾率兵万余攻打襄阳。(其实吴国此战是兵分三路,第三路没起什么作用,带兵将领大伙儿也不熟悉,笔者就略过不提了。)

    满宠征集数十名勇士顺风放火,烧毁的吴军的攻城器械。30岁的魏明帝曹睿也御驾亲征,准备会一会52岁的孙权。曹睿刚继位时,孙权对他最亲密的好朋友诸葛瑾说过这样一番话:“丕之于cao,万不及也。今睿之于丕,犹丕不如cao也。”言下之意是魏国一代不如一代了,区区曹睿算得了什么啊?

    如果孙权不是耍嘴的话,公元234年就会上演魏吴两国皇帝在东边针尖对麦芒、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西边飙智商的华丽篇章。可是孙权竟然怂了……自顾自地带着吴国主力部队跑了。

    注:陆逊、诸葛瑾侥幸得脱、诸葛亮在五丈原与世长辞。笔者认为这才是孙权最丢人现眼的一回。此后孙权虽有小打小闹但再无大的动作。

    十六、总结

    汉末三国,论作战经验之丰富,无人可与孙权相比。

    古往今来,论作战水平之不稳定,也无人可与孙权相比。

    综合评价:防御能力绝顶、进攻水平一般。

    如何评价孙权的治国水平?

    公元200年,孙权执掌江东,在张昭、周瑜的辅佐下逐渐稳定局势。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可是特权阶层舒服了,平民百姓就难过了。孙权也学曹cao发展屯田,由于民屯会妨碍士族大庄园主的利益,孙权的屯田以军屯为主。

    公元225年,建忠中郎将骆统上书孙权说:吴国的百姓已经穷苦到了生下孩子不敢养,活着的吃不饱、死了的没人埋的地步。孙权深受触动,考虑到此时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军备开支可以暂时压缩,便下了道命令实行轻徭薄赋。

    公元230年,为增长人口、发展生产力,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上万将士漂洋过海,寻访夷州、亶州。

    船队到达夷州。(除个别“**”学者外,多数学者认为夷州就是台湾。)吴国将士与当地高山族人先兵后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由于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病死的士兵越来越多。卫温、诸葛直决定返回,与当地人洒泪作别。

    船队回到吴国,连同随船到大陆开阔视野的高山族人一块儿算也只有几千人。得不偿失的孙权震怒,将卫温、诸葛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下狱处死。

    就这样,孙权建立了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

    公元233年,已经和东吴眉来眼去了三年的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不顾众臣反对,派一万人远渡重洋去辽东宣旨,封公孙渊为燕王。这不多不少的一万人既不足以攻略辽东又令公孙渊起疑。于是公孙渊诱杀吴将、私吞了吴国的士兵。51岁的孙权气得连自己多大岁数都忘了,非说自己活了六十岁了,从没上过这么大的火,打算跨海远征辽东,总算是被大臣们拦住了。

    孙权与公孙渊的交往开辟了江东到辽东的航路、使江南与东北交换了特产、也促进了港口的繁荣。

    公元236年,为应对通货紧缩,孙权下令铸造大钱,一枚大钱的币值相当于五百枚五铢钱。矫枉过正的金融政策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蜀国铸造的以一当百的“传形五铢钱”就成了吴国人民最喜欢的硬通货。等到孙权下令禁止铸造大钱,已经是十年之后了。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在临终上书里希望他的父皇“博采众议、宽刑轻赋、以顺民望”,这是否说明他的父皇听不进去别人意见,而且严刑峻法加上繁重的徭役让民众很不爽呢?

    公元245年,孙权派三万多名屯田士兵开凿运河,以方便贸易。孙权一反重农抑商这一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商业上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除了与魏蜀两国做国际贸易,还派出了商贸代表团远赴西域、古印度、罗马帝国等地广泛吸金。

    有人根据1958年南京清凉山吴墓中出土的青瓷羊说孙权使吴国的瓷器制造业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恕笔者眼拙,看不出能工巧匠的手艺与孙权有何干系?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竹简倒是清清楚楚地记述了吴国基层干部和百姓不堪承受深重的压迫大量外逃的情况。

    在孙权及其子孙的治理之下,吴国只爆发了三十多次叛乱。(比吴国人多地广得多的魏国也是三十多次,蜀国两次,均未计算少数民族。)

    综合评价:孙权具有中国古代帝王中极其少见的商业头脑。他开辟新航路,以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的思路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君主。若说孙权治国有方,死去的吴国百姓恐怕是不答应的。可若说孙权治国无方,吴国的国祚又确确实实比魏蜀两国都要长,而且最强盛的时期正是孙权一手缔造的。这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读者朋友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就请继续往下读。

    如何评价孙权的权术?

    一、顾陆朱张四大家族

    公元219年,陆逊与吕蒙在谋取关羽的策略上英雄所见略同。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说他才堪大用。

    公元220年,孙权问病危的吕蒙谁可以接替他。吕蒙虽病但还没有糊涂,孙权这么问就等于不露声色地否决了陆逊接班的资格,一生贴着领导走的吕蒙推荐了朱治的养子,从小和孙权一起读书的朱然。于是朱然出任吴国最高军事长官。

    公元222年,刘备出三峡进攻东吴。孙权却提拔陆逊做主帅,让朱然做他的副手。

    受影视和游戏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陆逊是一个永远年轻的白面书生。其实陆逊只比孙权和朱然小一岁,出任大都督时已经虚岁四十了。两年前不用陆逊绝不是因为他太年轻,两年后用陆逊也不是因为朱然的能力不行。用与不用的关键都在于陆逊的成分——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中陆氏的带头人。

    四大家族世代通婚、同气连枝。多年以来孙权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遍布朝堂。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用陆逊就能让四大家族看到cao控朝堂的希望,与东吴政权共存亡的决心自然也就大不一样。

    公元223年,孙权委任选曹尚书(人事部长)、太子太傅、张氏族长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出使蜀国。张温在蜀国把刘禅和诸葛亮一通海夸,成了蜀国人民的老朋友。孙权听说后大为恼怒。

    公元224年,继任张温选曹尚书职位的暨艳因为激进的人事改革触怒了广大同僚,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响,被孙权逼迫自杀。张温也在这一年因为与暨艳朋党为jian的罪名被革去一切职务。

    公元225年,在《三国志》里连传记都没混上的挂名丞相孙邵去世。孙权提拔顾氏族长顾雍出任丞相。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朱氏族长朱桓被封为前将军、青州牧。朱桓的从弟朱据娶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为妻、被封为左将军。

    二、隐蕃、吕壹、潘濬(音通俊)

    隐蕃是魏国派出的高级间谍。公元230年,21岁的隐蕃来到吴国,与孙权谈了一次话之后就当上了廷尉监(司法部副部长)。与他交往的重要人物有:

    卫将军全琮(孙鲁班之夫)

    廷尉郝普(司法部部长、曾是刘备部下)

    左将军朱据(孙鲁育之夫)

    骑都尉潘翥(太常潘濬之子),因父亲莫名其妙的坚决反对,与隐蕃断绝往来。

    公元231年,隐蕃为了向祖国传递关键情报壮烈牺牲。由于隐蕃誓死不肯供出同伙,孙权迁怒于与隐蕃交往密切的廷尉郝普和左将军朱据。郝普自杀。朱据是孙权的女婿,也被禁足了四年。

    吕壹是孙权设置的特务组织头目。与曹cao设置的主要针对汉朝遗老遗少的特务不同,吕壹监视的是吴国所有大臣。

    吕壹一度陷害丞相顾雍,后来经人提点,考虑到顾雍一旦下台,最有可能接替丞相职位的潘濬会对自己不利就放过了顾雍。

    面对吕壹这个猖狂的狗腿子,上大将军陆逊默默流泪,大将军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独创的上大将军职位恐有压制陆逊之嫌。)

    太常潘濬准备找孙权告状,听说太子孙登也劝说无果后干脆筹划办一场宴会、先斩后奏。吕壹得到消息之后竟然只敢躲,半点儿不敢报复。

    公元236年,吕壹陷害刚刚解除禁足不久的朱据贪污,将朱据的财务总监拷打致死。朱据为财务总监治丧的举动又被吕壹解读成了心虚。遭到孙权多次责问的朱据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干脆认命,自我监禁,等待判刑。好在有一位名侦探式的小吏出现使真相大白。孙权给女婿发了一百万钱的抚慰金,下令追查吕壹的罪责。吕壹被处死,但特务机构要等到孙权死后才被诸葛恪取消。

    这两件案子疑点甚多。

    同样与隐蕃交往密切,同样是孙权的女婿,为什么全琮安然无事,朱据就被禁足四年?

    吕壹一个大特务头子,不害怕丞相却害怕太常,怕得人家要杀他他都连个屁都不敢放,这算什么特务头子?吕壹整的人不一定都是孙权授意的,但顾雍和朱据这样的人物,没有孙权授意他断然不敢栽赃,他只不过是孙权干脏活儿用的一只白手套罢了。

    吕壹栽赃不成反被杀之后,孙权向大臣们公开道歉,大伙儿也不怎么给面子,不管孙权怎么做出痛心疾首的样子都没人出来说句话。如果吕壹真的被潘濬先斩后奏了,孙权就可以批评两句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这一页揭过去了。

    最可疑的是潘濬。

    潘濬是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留下的行政主管。公元219年,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身为行政主管的潘濬就什么都不知道?

    公元226年,骠骑将军步骘向孙权请求增兵。孙权询问潘濬的意见,潘濬说不给,孙权就真的不给。当时潘濬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比骠骑将军低了好几级,而且步骘还是孙权一生挚爱步练师的亲戚,一直深受孙权器重。且不说潘濬反对增兵的理由有没有道理,孙权会去问他的意见就够蹊跷的了!

    潘濬还是蜀国重臣蒋琬的表弟。公元234年十一月,蒋琬已经是蜀国的大司马,潘濬却在这时被委以重任,与陆逊共掌荆州。孙权手下高官、名将、皇亲国戚一抓一大把,为什么让邻国大司马的表弟分走了陆逊一半的权力?

    潘濬为什么强烈反对儿子和隐蕃交往?为什么在别人都对吕壹敢怒不敢言的时候比谁都强硬?潘濬其人,全身都是内幕,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既符合自己的利益又符合孙权的利益。

    公元239年,潘濬去世,未卷入后来的二宫之争。孙权与他的羁绊成为千古之谜。

    三、二宫之争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孙权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

    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从此朝中分成了***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

    孙鲁班因为孙和之母王夫人曾与她的母亲步练师争宠,成天上蹿下跳,不把太子拱下台誓不罢休。孙权生病时,孙和到宗庙祭祀,太子妃的叔叔张休住在宗庙附近,邀请侄女婿到家中坐坐,被孙鲁班派去监视的人看到。孙鲁班造谣说太子没有去祈福而是在丈人家里图谋不轨、王夫人还面有喜色。

    无端遭到孙权责骂的王夫人忧愤而死,太子也逐渐被孙权疏远。

    公元243年,孙权第七子孙亮出生。

    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在八年的二宫之争里,有一大片人倒下,也有一些人安然无事,笔者忽略掉比较小的角色,列出比较重要的人物名单:

    ***受害者:

    陆逊:孙权第三任丞相,因维护太子,屡遭指责、忧愤而死。

    顾谭、顾承:孙权第二任丞相顾雍之孙,被流放。

    朱据:孙权第五任丞相,贬为郡丞,后被中书令孙弘矫诏处死。

    张纯,疑似四大家族成员。被处死。

    张休:张昭之子,因中书令孙弘陷害,流放后被处死。

    吾粲:太子太傅,因屡次向陆逊传递消息被处死。

    ***平安无事者:

    诸葛恪:孙权托孤五大臣之首。

    滕胤:孙权女婿,诸葛恪姻亲、孙权托孤五大臣之一。,

    朱绩:朱然之子,后恢复本姓,称施然。

    鲁王党受害者:

    诸葛绰:诸葛恪长子,孙权让诸葛恪好好教育教育这个儿子。诸葛恪的教育方式是毒杀。

    全寄:全琮次子,不知是否为孙鲁班所生。被处死。

    吴安:孙权母舅吴静之孙,被处死。

    鲁王党平安无事者:

    孙鲁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握有实权的公主。后来成为托孤五大臣之一的宗室孙峻一直巴结着这位堂姑,两人有特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全琮:孙鲁班之夫,左大司马。二宫之争结束前已去世。

    孙弘:非宗室。在《三国志》中无传,不知如何当上的中书令。其他人的列传里只能看到孙弘阴险狡诈地害人记录。孙权托孤五大臣中排名第二。

    步骘:孙权第四任丞相,步练师同族。二宫之争结束前已去世。

    吕岱:大将军、吴国最长寿的重臣,享年95岁。

    吕据,大司马吕范次子,孙权托孤五大臣之一。

    笔者最在意的是二宫之争结束的时间。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到了公元250年,孙权肯定知道了魏国皇室已被司马氏篡权。

    二宫之争的发端或许只是因为孙权一时的糊涂加上孙鲁班的挑拨,但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风波偏偏在公元250年尘埃落定,有威胁的人和不顺眼的人全被干掉、辅政大臣的名单又呼之欲出,很难认为这一切都是孙权晚年糊涂的产物。

    最绝的是,孙权在清洗了四大家族的领军人物之后还能安抚住陆抗、朱异这样的青年将才,让他们到死都忠心耿耿地给吴国卖命。孙权成功地在消灭和妥协之间找到了平衡,以卑劣的手段完成了三国最难的手术——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

    孙权这个皇帝长期以来当的都挺窝囊。老臣们倚老卖老,他得忍耐;四大家族的膨胀他也得忍耐。为了完成这场手术,从一开始提拔三家打击一家的又打又拉到用特务栽赃陷害的小把戏,他始终小心谨慎地迂回着、试探着,一旦觉得阻力太大就收手另想办法。最后干脆豁出去两个儿子,支持鲁王就等于反对太子,有罪。支持太子就难免要批评皇帝,也有罪。孙权根本不在乎你是支持太子还是支持鲁王,无论你站哪边,他都既有整你的借口又有不动你的自由。

    公元252年,70岁的孙权死于中风。吴国的官方史书《吴书》里说孙权在病重期间曾经想过召回废太子孙和,被孙鲁班和中书令孙弘阻止。笔者认为这不可信。

    第一、一旦孙和回归,鲁王党就必然要和***血拼。孙权为了吴国的延续这么多年把不要脸、没人性的事儿挨个儿干了一遍,怎么可能这时候良心发现、推倒重来?

    第二、孙和之子孙皓在当上吴国第四任皇帝后,强迫史官修改史书,把孙和写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吴书》里甚至说孙登在世时就觉得自己不如孙和,常有让位之心……

    孙权留下的领导集体实际上有七个人:

    9岁的小皇帝孙亮。

    四名外姓大臣,分属***和鲁王党并且各有一文一武。其中诸葛恪是首辅,主管军政要务,但没有被授予生杀大权。

    宗室出身的孙峻掌管禁军。

    公主孙鲁班,不知具体掌管什么。后来孙亮要干掉权臣孙綝(音通琛)时参与密谋的人就有孙鲁班,足见她绝不仅仅是一个公主。

    孙权对后事的安排不像魏国那样让宗室受气,也不像蜀国那样让大臣权柄过重,从理论上看,很不错。从后来发生的事实来看,再不济孙家的rou也只会烂在孙家的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大皇帝处心积虑的安排,果然不同凡响。

    这一届领导班子在四年内决出了胜负: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于内讧、第二任皇帝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吴国进入了孙峻及其继承者孙綝的权臣时代。

    第三任皇帝是孙权第六子孙休,他结束了孙綝的权臣时代、也杀死了被废掉的弟弟孙亮。蜀国遭逢灭顶之灾时,孙休派兵打着救援的旗号落井下石。蜀国巴东守将罗宪憎恨吴国的不义之举,愤然向魏国投降,将吴国侵略者全部击退。孙休29岁去世,他骄纵多年的两名重臣转眼就背叛了他,迎立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继位。

    吴末帝孙皓的身上贴满了残暴的标签、但他和祖父一样颇具整人的手段和识人用人的眼光。孙休不敢惩处的两大重臣被孙皓轻松解决。对陆凯、陆抗的重用也使孙皓取得了两次对晋作战的胜利。

    孙权去世28年后,晋发动灭吴之战。吴国最后一任丞相战死,孙皓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异彩纷呈、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宣告结束。

    综合评价:

    孙权忍辱负重、玩弄权术、外阻强敌、内驭权臣、执政五十二年屹立不倒,大帝之号名至实归。

    然、封孙策以王爵、嫁小妹复骗回、待功臣以凉薄、开特务之恶例、立太子而宠鲁王、联刘备而攻关羽……为弟不恭、为兄不慈、为君不仁、为父不严、为友不义。除了一个孝字,人格全无亮点。

    “生子当如孙仲谋”,恰如其分。

    斜阳

    公元1162年,文武双全的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率领五十几人的队伍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生擒义军叛徒,归附南宋朝廷。一心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然后就是四十多年的忧心如焚、报国无门,“可怜白发生”。

    公元1203年,他来到了京口北固亭(孙权曾在京口建都)。

    63岁的辛弃疾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年后,他再登北固亭,这一次对孙权的评价更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一开始,笔者以为他凭吊孙权是假,发泄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才是真。但是再一想,不禁迟疑了。孙权到底算不算英雄?

    以曹cao、刘备做参照的话,两面三刀、阴险刻薄的孙权是那么的令人厌恶。

    可要是与刘禅、袁谭、袁尚、刘琦、刘琮这些守业者相比,孙权简直是顶天立地、一身的英雄气概。

    如果放在中国历史上的几百位帝王里,比孙权强的也就是闪闪发光的那么几位。

    千古江山,的的确确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时,往往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几个雄才大略的人物身上。

    有多少人都和辛弃疾一样悲剧,盼了一辈子也没盼到一个孙仲谋?

    乱世出英雄,但不是每一个乱世都能出英雄。孙权的不幸在于,他偏偏生在了一个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逼得他在几十年里干了一大堆恐怕连他自己都觉得恶心的事情。整天算计人的日子,好过吗?

    乱世的悲哀,孙权尚且深受其害,那么普通人呢?

    遥想我们的祖先,都是十室九空时代的幸存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说不定哪天就要上战场,说不定哪天就遇到到某个军阀屠城的悲惨生活。正是这样一群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整天担惊受怕的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繁衍生息了我们。

    小时候,老师总对我们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要考试、要找工作、要养家糊口、要劳碌奔波。幸福似乎永远是生生不息而又难以触及的远。一开始读三国,读的都是铁马金戈、算无遗策。再读三国,开始思考调整社会结构的改革。读着读着,千年以前的历史画面逐渐清晰,才明白了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祖先为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付出了多少艰辛,遭受了多少苦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结束了,看了那么多的材料、思考了那么多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来的却只有老生常谈的两个字:珍惜。

    实在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