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心魔之殇在线阅读 - 第0192章 古朴的民风,传统之宗族

第0192章 古朴的民风,传统之宗族

    徐大福为何会是一个如此传统的人,具有传统的压抑,又有压抑的传统?

    这是文化基因使然,也是基因文化的必然。

    徐大福老家的宁德南乡徐氏宗族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宗族。

    大约是明末清初之时,徐氏宗族的先祖福安公来到了徐家铺的狮形山下,搭起了第一间茅房,开垦了一片荒地,休养生息起来。慢慢地,徐氏家族就在这座山的周边繁衍,开花结果。如今,徐氏宗族已经繁衍成了一个上万人的大家族,已经成为了十里铺一带最旺的家族了。

    在徐家垅的每一个徐氏人家家里,除了在堂屋的家神位置挂着“天地国亲师”之位外,都在家神的左上方张贴着《红楼梦》里的两首有名唱词。

    一首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另一首则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中国之文化源远流长,《红楼梦》虽说名闻天下,但成书于清初,比及国风、鲁论、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嫌太晚,徐氏宗族怎么会选了这两首极为消极宿命的唱词作为传家之宝呢?

    或许徐家垅的徐氏宗族认为,《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恰恰给徐家垅这个古老的一个奇妙的传说作了最恰当不过的注解和诠释。

    徐家垅其实是一个极为荒僻的山村,村民多是未及开化的,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徐大福的父亲徐文韬仍然算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修养人。

    这两首唱词的教习任务,就完全落到了徐文韬的头上。徐大福三岁不到,徐文韬就已经教会了徐大福的《百家姓》、《三字经》、还教会了《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

    徐大福对被徐氏宗族视为祖传至宝的《红楼梦》里的这两首唱词,更是倒背如流。

    宁南十里铺徐家垅的民风,十分的纯朴和墩厚。其所传习的宗规祖训,虽然历经了各种政治风波,也不见衰退。徐文韬自然地也承接了传习这些宗规祖训的任务。徐大福自然地从小就要受这些宗规祖训的熏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徐文韬家的雕花床上,时不时都会发出一个少儿吟唱的声音。这个少儿,就是徐大福。徐文韬通过很长时间的手把手、口对口地教习,徐大福自然而然地就对父亲教习的东西烂熟如泥了。徐大福自小吟唱背诵的东西,对于徐家垅和徐大福年龄相当的小孩来说,可以说有点莫名其妙。

    徐文韬所教的,徐大福所会的,一是《祖训十条》;二是《家训十二戒》;三是《宗规十三当》;四是《祭祀论》;五是《冠礼论》;六是《婚嫁论》;七是《丧礼论》。

    其中,《祖训十条》是:一要孝敬父母;二要友爱兄弟;三要敦笃宗族;四要教训子弟;五要诚奉祭祀;六要修葺茔墓;七要尊敬长上;八要和睦乡里;九要谨守礼法;十要隆重师友。《家训十二戒》是:一戒游惰;二戒奢侈;三戒犯分;四戒酗酒;五戒yin行;六戒争斗;七戒刁唆;八戒越占;九戒窃盗;十戒从匪;十一戒赌博;十二戒同宗构讼。《宗规十三当》是:一是乡约当遵;二是祠墓当展;三是名分当正;四是继嗣当肃;五是家庭当睦;六是治家当忍;七是嫁娶当慎;八是聘奁当俭;九是姻里当厚;十是赋役当供;十一是争讼当止;十二是邪巫当禁;十三是谱牒当重。

    而宁南徐氏的《祭祀论》、《冠礼论》、《婚嫁论》、《丧礼论》四篇文辞,都写得十分的言简意赅。其中又以《丧礼论》写得最为精致,徐大福更是倒背如流。徐大福至今仍然能背的《丧礼论》是:

    尝读《礼经》四十九篇,独于《丧礼》为甚祥。如,丧服大小祥记,问丧服,问奔丧,问守制三年,问丧服四制是也。其他,往往散见于《曲礼》、《檀弓》。曾子问:“诸记是知丧也者?”死生之大,人道之终,不可不惧也。记有之,其往送也。如慕,其反哭也。如疑,怅焉,怆焉,惚焉,忾焉于此,而不尽情。乌乎,尽吾情哉?周道衰,繁缛竞起。先圣人喟然叹曰:“丧,与其易也,甯戚斯。岂欲以简易开,疏慢之渐哉?惧其哀,测之不至,而习仪以亟也。”由是观之,文至则情,不至则伪,伪则漓。情至而文不至,则率,率则野。原壤亲死,不执丧,而相率以歌,君子恶之,恶其邻于忍也。华元厚葬,文公益车马,厚器币,君子恶之,恶其近乎侈也。先王制礼也,其哭羹有节,其服制有度,其敛葬有法。贤者,附而就;不肖者,仰而企。其用意固深且远尔。秦火即焰礼,典不坏。有宋诸儒,收拾煨烬,作为《家仪》、《家书》等书,以存什一。于千百论者,以为犹有先王之礼意焉。江河日下,士大夫家,不复以礼制为率,循小敛、大敛之法。哭祭付之仪,有未尽举者。而其他节目之细,又荒薨殆甚焉。于是,释氏之教,乘隙以入。孝子无减膳之礼,而先灵不血食服。亲无食亶粥之典,而宴宾不食。斯其为礼,尚可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