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都面临抉择
突如其来的惨败,让李自成无法承受,败退的大军狂推五十里地,官军停止追杀之后,大部分的义军军士都是胆战心惊,有些甚至在夜里尖叫。 最终的战果统计出来,义军损失近七万人。 李自成率领的是三十万大军,此役损失接近三成,这样的惨败无人能够接受。 惨败是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李自成对自身的判断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原来他认为凭着他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和刘宗敏率领的十万大军,就能够横扫北直隶,直至拿下京城,现在看来这个想法过于的自信了,谁也想不到朝廷大军如此的凶悍。 顾君恩几次想要说到此事,李自成都拒绝了,他在等候刘宗敏的到来。 义军不可能在保定府久留,大量的粮草损失,让义军的粮食不足,等到刘宗敏前来保定府会和之后,李自成决定率领大军撤回山西去。 李自成独自思索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不明白为什么义军刚刚进入北直隶的时候,一帆风顺,占领了真定府和大名府,还有河间府部分的地方,可第一场真正的战斗,却是以惨败告终的,难不成大明王朝真的有老天保佑吗。 一天之后,刘宗敏率领前军一万人抵达了保定府,与李自成会和了。 义军去留的问题,被正式提出来了。 李自成的观点非常的明确,那就是义军必须要撤回山西去,此番的惨败,义军已经是士气不振,而且大军还要时刻监视官军,看看官军是不是会发动突然的袭击。 刘宗敏了解了战局之后。没有表态。 顾君恩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义军已经占据了真定府和大名府,不能够因为一场失败就完全撤离,义军完全可以占领这些地方,逐步的发展,继续构成对京城的威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官军无法安心的休整。 这一次,李自成不赞同顾君恩的建议,坚持大军要全部撤回山西与河南去。 关键时刻,刘宗敏开口了,他认为顾君恩的建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义军不是第一次经历失败,以前每次失败之后,都能够重整旗鼓。现如今义军的实力完全不一样了,军力雄厚,尽管这次的失败有些太大了,可不意味着义军就不能够战胜官军了。 刘宗敏发表了意见之后,李自成发了脾气,他认为顾君恩和刘宗敏的想法过于的乐观,北直隶毕竟是大明朝廷最为重要的地方,困兽犹斗。两天之前的战斗,官军爆发出来强大的战斗力。就说明大明朝廷誓死都要保卫京城。 李自成还认为,南方有郑家军虎视眈眈,北方有后金鞑子,义军若是与官军拼死的厮杀,就算是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损失惨重。到时是不管是后金鞑子,还是郑家军,来到北方之后,义军只能够乖乖的让出所有占据的地方,根本无力抵抗。 李自成抛出这个观点之后。顾君恩和刘宗敏都沉默了。 朝廷曾经要求义军攻陷陕西,其实就是想着义军与郑家军展开厮杀,就是想着让义军的实力大损,如今义军进攻北直隶,与官军厮杀,实力的损耗更大,这样下去,恐怕义军攻打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继续下去的能力,说的不客气一些,义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次的争论,李自成的决定最终被执行了。 义军开始全面的撤离北直隶,李自成率领的大军,从真定府方向撤离到山西,刘宗敏率领的大军从大名府方向撤离到河南。 撤退的过程之中,李自成命令义军军士,对于所占据的城池实施掠夺,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需要的东西,一律都带走,这道命令下达之后,执行的过程之中很快变味了,女人和钱财粮食被掠夺的同时,一些手无寸铁的老弱被残杀,青壮被强行招募到义军之中,房屋则被烧毁,真定府和大名府各处都陷入到悲鸣之中。 杨嗣昌也面临抉择,是乘胜追击还是偃旗息鼓,保住北直隶。 杨嗣昌本人的意见是保住北直隶,不要追击流寇,他甚至认为要求大军此刻追击之人,是心怀叵测之人,而且在给皇上和朝廷的奏折之中,杨嗣昌也建议暂时不要追击流寇。 但左良玉与贺人龙等将军的意见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追击流寇,正是最好的时机,流寇的粮草损失太大,根本无法长时间的维持,此刻若是能够展开迅猛的追击,必定对流寇造成更加重大的打击。 杨嗣昌不置可否,他认为流寇没有遭遇到致命打击,其主力还在,这个时候追击流寇,很有可能激发流寇的斗志,与朝廷大军拼命厮杀,毕竟从兵力上面来说,朝廷大军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杨嗣昌不可能无视左良玉与贺人龙的建议,他很清楚,两人在战场上面的敏锐度,是要强于他这个大帅的。 杨嗣昌内心坚持自身的认识,以等待皇上的圣旨或者是朝廷的敕书为由,命令大军暂时不准追击。 也就在这个时候,流寇全面撤离北直隶的消息传来了。 左良玉与贺人龙着急了,屡次来到杨嗣昌这里请战,两人恳请率领部分的军士,前去追杀流寇,撤退的流寇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 杨嗣昌终于松口了,同意两人各自率领一万军士,从真定府和大名府两个方向追击流寇。 这么命令下达的太晚了一些。 左良玉与贺人龙各自率领大军前去追击,流寇得知官军前来追击之后,顾不上在地方上的劫掠,加快了撤离的速度,左良玉与贺人龙率领大军拼命的追击,也没有能够追到流寇。 在这个过程之中,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对杨嗣昌都有了意见。 应该说杨嗣昌指挥的这场战斗,的确是罕见的大胜,可是在取得胜利之后,杨嗣昌没有能够果断的下达命令,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结果丧失了绝佳的彻底击溃流寇的机会。 战斗厮杀不是以攻占城池为目的,而是以剿灭对手的力量为目的。 杨嗣昌的这个失误太大了,恐怕对今后的征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左良玉抵达真定府城之后,停止了对流寇的追击,他还没有胆量进入到山西去作战,毕竟麾下的军士人数太少了,不可能面对数十万的流寇。
贺人龙抵达大名府之后,同样在大名府城驻扎了,停止了对流寇的追击,他的想法与左良玉是差不多的。 两人都是长年征战厮杀的总兵,对于战斗的局势还是能够把握的。 更巧的是,两人同时给杨嗣昌写信,恳请暂时驻扎在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 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同时抵达。 圣旨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敕书也是同样的内容。 到了这个时候,杨嗣昌才发现自己的确犯下了错误,没有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结果让流寇得以喘息,其实流寇没有他估计的那么厉害,一旦遭遇到惨败,士气不振,就会一泻千里,这个时候追击流寇,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好在左良玉与贺人龙率领两万军士前去追击了。 左良玉与贺人龙的信函送到保定府城的时候,杨嗣昌的脸色很不好看,这两人驻扎在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究竟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在这两处构筑起来工事,阻止流寇的再次入侵。 此时杨嗣昌的想法已经出现改变,他决定率领大军进入山西剿灭流寇。 此番战斗的胜利,以及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给与了杨嗣昌很大的信心,他不再想着驻守在北直隶了,而是要主动出击,此番战斗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这些粮草至少能够维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加上原来储存的一些粮草,大军足够能够主动出击了。 杨嗣昌马上给左良玉与贺人龙回信了,要求左良玉在真定府城等候,要求贺人龙迅速率领军士赶赴真定府城至于说下一步该如何的行动,杨嗣昌在信函里面没有说。 前来宣旨的礼部官员,私下里告诉杨嗣昌,皇上对此番的大胜异常的看重,认为朝廷大军一定能够彻底的剿灭流寇,对杨大人也是有着足够的信心,司礼监本来建议派遣监军,被皇上直接拒绝了。 礼部官员的话语,让杨嗣昌如坐针毡,他为自己的失误痛苦,若是时间能够倒转,他会毫不犹豫的命令大军接连追击,甚至暂时不要收拾和打扫战场。 不过现在行动还来得及,流寇遭遇了失败,士气不振,这个时候朝廷大军突然进入到山西厮杀,流寇一定是猝不及防,若是把握机会合适,朝廷大军甚至能够彻底剿灭流寇。 前后不过十来天的时间,杨嗣昌的想法就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让人有些看不懂。 杨嗣昌不会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会遭遇到强烈的反对,因为这都是他一厢情愿,根本不切实际,战局是瞬息万变的,有些机会一旦失去之后,就再也不能够挽回了。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