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绍宋之后在线阅读 - 番外之李秀之(感谢打赏加更)

番外之李秀之(感谢打赏加更)

    李秀之的老子叫李纲。

    这是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即使他本人建炎十一年科举一甲及第,入朝三十余年,官至参知政事,但是直到绍兴年间,一些南来北往的人还是会对后辈这样介绍他。

    倒不是李秀之不好,而是因为李纲太特殊。建炎朝第一名臣,曾经于天下崩溃之时力主抗金稳定朝纲,被中兴之主亲口承认的一时之楷模,百年养士之精华.....当然还因为不知兵葬送过赵宋独苗,年老发挥余热时还差点在宋辽边界殉国,连累李秀之去当了人质.....可以说,李纲注定会在历史书上光芒万丈,作为他的儿子,李秀之即使足够优秀,也不免会被掩盖光华。

    正如当今的绍兴天子,明明单拿出来说也是个优秀的君主,但是四方百姓臣工总会暗暗把他拿来和其老子——一手挽救天下,把大怂变成大宋的太上皇赵玖相比,然后暗暗得出一个不太好宣之于口的结论。

    但李秀之却是幸运的,因为他在绍兴二年做出的事,让他摆脱了父荫,成为了一代士林称赞的名节之士。

    这事说来也简单,当年都省首相胡寅去世,接班人选就是赵伯药和李秀之两位,而一个宗室一个名臣子弟,资历差不多还真不好说,但李秀之自己把自己判了出局。

    不仅是出局,他还差点被气头上的官家赶去了安南路,最后还是枢密使虞允文和御史中丞杨万里拼死阻拦,前任御史中丞胡铨更是威胁今上要是李秀之不测他就去东京当着太上皇的面自尽。才把这一位没有他父皇那么头铁的赵昶天子逼得退了一步,改任李秀之为翰林院学士,派到杭州养老去。

    那么一向圆滑的李秀之怎么会把天子得罪到这个份上,一向有个性的臣子们又如何会这样冒犯天威团结一致把他保下来呢?

    原因不外乎两个字:储位。

    话说自从赵鼎开始,北宋的都省首相一般就兼任太子少师。但因为建炎朝特殊的“秘密立储”制度,皇子十二岁之前都是一起由学士教导开蒙,即使是诸王世子也可以一起学习。

    但是这个秘密,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公开秘密,至少秘阁重臣都是心照不宣,那么被选定的太子十三岁开始就会跟随首相开始熟悉帝王教育,成年后再接触一些政务,只是比正式的太子差了一些属官而已。

    赵昶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而且公平来说,他爹对他,可比宋荒灵帝对宋隐帝上心多了。

    可是这人啊就是不能太惯着,赵昶自己是他老爹为数不多尊重礼法时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到了他选择接班人时,居然有了些不该有的想法——他不满意嫡子赵祉好武,又因为和韩皇后感情淡薄,希望李秀之接任首相后能够作为长子唐王的老师。

    你暗示还能再明显一点嘛?

    李秀之那一刻只觉眼前一黑,赵昶也知道这么做有点不地道,所以压根没跟梁肃、陆游或者范成大提及,只希望相对圆滑的李秀之能够给他一点希望。

    但是通达了一辈子李秀之难得硬气,免冠回答,“陛下若要臣为王傅,可以先免去臣的都省职务,若以宰相为藩王师长,万万不可。”

    赵昶还试图劝服他,“本朝制度,没有诸王不可以以宰执为师傅啊?”

    李秀之一看这位还在这里混淆,干脆拿出了他老子孩视太上皇的头铁,直接道:“那是荒灵帝时的乱命,隐帝丧国未必没有失教的缘故,太上皇一扫前宋弊端,就是为了陛下如此以荒唐之举为成例的吗?”

    再好脾气的人被拿来跟两个“北狩”的祖宗比,也要发火了,赵昶就怒道:“放肆,李秀之,你自己就是什么嫡长出身吗?”

    李秀之生母是官伎,被太上皇特旨追封诰命的事情根本不是秘密,所以李秀之回答也义正言辞,“所以邵武李家的家业是臣之长兄继承,臣为尚书时太上皇加封,也是以嫡母为先,生母为次。”我的确不是正嫡出身,但是我也遵守礼法了啊。

    这吵架肯定不是对手,讲道理理也在人家那边。赵昶毕竟也不是真的昏君,只把人赶出去就算了。没想到三十几年不得罪人的李秀之采取了最激烈的抵抗。他出门就把此事宣扬出去,不仅是几位宰执同事,连退休的老同志也没拉下,众臣一听这还了得!必须坚决抵制皇帝意图颠覆嫡庶的想法,等赵昶发觉时,只来得及千万别让太上皇知道,而燕京内部却已经人尽皆知了。弄得还算仁慈的他对李秀之那是咬牙切齿,真的想扔到安南路去。

    然后这不是群起反对吗?连李秀之的竞争者赵伯药都说,“李大参国之重臣,闽王之子,若是因为进谏一举贬谪,天下必然震动,难道陛下准备好面对太上皇的责问了?”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分量不同。赵伯药不仅是建炎年间的第一位状元,而且还是宗室出身。逼急了他真敢去东京找太上皇,联合得脸的宗室进谏。而赵昶自家知道自家事,他的一切合法性来自于任性的老父亲。而老父亲对于韩秦王的感情非常不一般,如果让他知道自己意图改立储君,这事儿一准儿黄了。

    当然你也不想想,你家父皇年老耳朵又不聋,你整天这么搞,这事儿早晚得传到他耳朵里去。别忘了除了文臣、宗室之外,大宋还有勋贵集团,韩世忠虽去,却也是其中代表。

    果然才过了一年,赵昶就被亲爹一封诏书宣到中都汴梁去,发生了注定会载入史册的“景福宫奏对”,弄得一些不了解宋宣宗文治武功的后世之人只会觉得他是意图乱来被自己老爹制止的凉薄之人,压根不顾他其实在别的事上还是很优秀的事实。

    其实还是他老子形成的对比太惨烈。你说赵玖作为亡国之君的儿子,危难之时被捧上皇位,居然一步一步兴复国家,百折不挠,翻手可灭敌国,覆手能使百姓富足。偶尔写个《青玉案》就把一大批词臣弄得怀疑人生,最后你到年老居然还这么念旧臣,真是不给别的皇帝活路。也让自己的儿子压力山大。

    但转回李秀之的话题,等到今上被自己老爹治了,也歇了易储之心——毕竟赵祉也是他儿子,有矛盾也没到那份上。但他也明白这个儿子刚烈,为了防止父子裂痕进一步扩大,他就下旨将李秀之重新提拔为都省副相,兼任太子少保。

    赵祉还是恩怨非常分明的,知道李秀之蹉跎岁月失去首相的位置是因为力挺他,心里感念,他回京之时特别带着其好友杨万里和太子正牌老师陈亮迎接,有事请假必先称呼为“李先生”。

    但是李秀之的刚劲儿似乎也就这么一回儿,等到再次回了中枢之后。他还是一副老好人的架势,这个性格自然是和做事激烈的赵祉不合,无法在进一步得到重用。不过,李秀之也不气馁,平常上朝办事,偶尔闲了就去钓个鱼,喝个茶,悠然自得。

    绍兴十二年,都省副相李秀之以年老多病请求致仕。

    今上和太子挽留一二,发现这位老同志并不是做戏,而是真起了隐退之心。父子二人还是有点赵玖的厚道,加上郡王待遇让其退休。

    但是一点,李秀之特别请求,希望在杭州养老而不是回老家福建。

    对于在职级别的大臣,当然也行。倒是远在中都的太上皇赵玖听说后,笑了一下,和张孝祥说:“秀之这一辈子,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糊涂,合该善始善终。”

    张孝祥虽然文化水平很好,但是自知政治能力还不足以评价一位宰相,只能讪讪而笑。

    未及,他就向太上皇呈上一首杨万里为好友而做的小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赵玖看完,再无言语,只是怔了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