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在线阅读 - 第139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41)

第139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41)

    鬼谷子

    纵横家代表著作《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

    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

    书中举例各家,有儒子贡,有纵横苏秦、张仪。

    作品名称:《鬼谷子》

    作品别名:《捭阖策》

    作者:鬼谷子

    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鬼谷子》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战争日益加剧。根据许倬云编写的统计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于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鬼谷子是当时的纵横家,也是活跃于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张仪、苏秦的老师,俗称“鬼谷先生”。《史记》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都说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以地得名。在战国时代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烈的“百家争鸣”的激励下,他曾经东行游学于齐、魏等国,在那里授徒讲学。并在齐国留下其宝贵的讲稿。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约与燕昭王处于同时代,而张仪则与秦惠文王处于同时代,苏秦的活动年代要比张仪晚二三十年。他们先后在鬼谷先生处学习游说技术,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在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中建过功业,这些都先后为《鬼谷子》的成书创造了条件。

    哲学思想

    《鬼谷子》思想学说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不仅在于他的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他以“道”为理论依托,将其思想学说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常有提及“天道”、“人道”等概念,将“道”视为宇宙之本,将阴阳作为化生万物之因。“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这里的“奥”,有荫蔽,隐藏的意思,即道是万物藏身之所,是万物生长的庇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鬼谷子》中,道的另一特点是周密贵微,“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阖篇》)【9】。捭贵在周详,阖贵在隐密。周详隐秘,与道相合。又“故谋必欲周密”(《摩篇》)[1]W。将“道”的范畴引入游说纵横的谋略中,自然也必须周详隐秘。注重细节,从微观的角度,关注事物最细小的变化,以免招致祸患。上文介绍《鬼谷子·抵戏》[11]篇提到“戏”有缝隙的意思,《抵戏》整篇所言都是对微小事物的防范,“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故这里的意思是指圣人用自然无为应对所得,言辞观察与具体事情相符合。专心观察,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持行动。减少杂念专心观察之后,事情如果还是不行,圣人是不会加强辩解的。这里提到了“为道日损”的体道工夫,而对“无为”之强调,《鬼谷子》中也时有体现,认为谋略“无为而贵智”(《谋篇》),真人“无为以包志虑思意”,圣人“以无为待有德”“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养志“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本经阴符经》);“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捭阖》)[3]。

    在道之“无为”的基础上,《鬼谷子》则是将“不争”的思想运用到为政治国、军事战略之中,这一点在《摩》篇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主持政事总有成绩的人,积累德政,人们安居乐业,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利益;积累善政,人们都去做,不知道是为什么。指挥战争常常胜利的人,通常不争取什么,不耗费资材,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归服他,为什么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明。

    《鬼谷子·持枢篇》虽然残存简赅,但寥寥数句,也表达出顺应天地四时的观点。“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⑷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春天生发、夏天茂盛、秋天收获,冬天蔽藏,这是自然的运行之道,自然界的都要遵循这一根本法则,违背他就会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