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贞观长安小坊正在线阅读 - 第六百四十二章 互泼脏水

第六百四十二章 互泼脏水

    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契何力三番将,愿自刎殉葬昭陵,皇帝严令不准。

    突厥有人殉的惯例,但这三位自请殉葬,多少是有高人指点的。

    真情必然是有的,但具体有几分真不太好说。

    毕竟这风险实在太大了,万一新帝感怀忠诚情谊,准你殉葬了,上哪儿哭去?

    你要说他们不忐忑,范铮是不大信的。

    为国而战死的忠诚,与为君王殉葬的忠诚,还真有差别。

    州刺史李元景除司徒,荆王爵不变;

    安州都督李恪除司空,兼梁州刺史,吴王爵不变。

    调李恪倒是在范铮意料之中,毕竟李恪也只有遗老遗少们兴起时提起几句,什么文人、名士的吹捧大约能当马耳东风。

    曹植当年的文名,比曹丕强多了,最后不是只能服软写“何太极”……啊,何太急,用以乞活?

    亲王为都督、刺史,不扰民就是好亲王了,有点想法都会践踏农田什么的。

    至于说亲王施政如此优异……长史之类的难道不做事?

    原则上,亲王就藩,牧守一方,具体做事是由长史负责的。

    否则,你一介亲王,军政俱佳,贤明如斯,意欲何为?

    就藩比遥领,实权大不到哪里去,倒是更自在了。

    倒是李元景被抹了州刺史职司,让范铮惊讶了许久。

    这一手,将定星的李元景逼到了天元位上。

    对弈,讲究金角银边草包肚皮,李元景无疑被逼到了极度的劣势。

    没有州的自在,没有兵权……

    不,准确的说,是没有实权。

    按范铮的预计,至少到明年皇帝才会徙荆王的,不意皇帝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李元景放弃实权。

    李恪好歹还兼着梁州刺史,虽为遥领,好歹可以说几句废话,比李元景强些。

    莫看着长孙无忌当过司徒,就以为三公权力大到没边了。

    本朝的三公,实可无所不统,虚可无所统,就是那么灵活、有弹性,跟底线一样。

    李元景非要争辩的话,太尉长孙无忌可以告诉他,具体事务太尉代劳了。

    按着范铮所想,李元景在州应该誓死不从,趁着薛万彻被大赦回长安,努力挣扎一把,好歹也死个轰轰烈烈。

    结果,李元景竟然老老实实屈从了!

    要不是他阿耶为高祖太武皇帝,范铮都想cao一口剑南道腔,骂一声“龟儿子”。

    前面拼命搞事,现在倒怂了。

    李元景入长安城,一举一动都置于明处,再没有在州的肆无忌惮。

    一个强力的朝廷,真想对付下面的乱相,那叫轻而易举,关键看想不想。

    朝堂上暂时进入了宁静期,连御史台那边都偃旗息鼓,几乎不弹劾大臣,仿佛大虫披上缁衣、戴上僧伽帽,改行吃斋念佛了。

    并非大家都瞬间变谦谦君子了,而是新君即位,这一年需要稳定、再稳定。

    非火烧眉毛,矛盾尽可以拖到明年再说,就是送人轮回也不急于一时。

    又不是说黄泉路上车马零落、奈何桥上只余残雪,非赶那时间呢?

    这一年里,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范铮没想到,就是个空壳子的司徒,都敢冲自己龇牙。

    “臣李元景以为,雍州之前两年判处人犯,显然重于《贞观律》,雍州法曹难辞其咎。”

    来呀,抓本王的人啊!

    你范铮所为,从来不是无懈可击。

    皇帝微微挑眉:“哦?竟有此事?范卿可说说。”

    倒不是皇帝对范铮有何恶意,只是一个循规蹈矩至今的年轻人,对范铮不守规矩的羡慕。

    如果可以,他也不想守着沉重的规矩啊!

    范铮出班,面无表情:“想来司徒是指当街击毙略人的拐子一事。”

    “雍州法曹能力不足,竟不能生擒拐子,只能当街击毙,下官业已重罚。”

    罚得很重,让他们吃油腻腻的大肥rou,吃到他们想吐。

    雍州郑重警告,下次再犯,rou加倍!

    程咬金努力掐着大腿,抑制控制着想笑的冲动。

    元日之前,再多笑容也得憋着!

    李元景冷哼:“为何本官听闻,是雍州拿了人材当街打死的?”

    细说下来,捉拿时打死多少都在律令允许的范围,与拿下不判而杖死,真的是两回事。

    范铮淡淡地扫了李元景一眼,仿佛司法俯瞰人犯。

    “本官也奇怪,司徒其时为州刺史,不关心州庶民有无流离失所,倒来关心雍州略人的拐子。”

    “拐子,不会与司徒有何瓜葛吧?”

    李元景一盆“不遵律令”的脏水泼过去,范铮一盆“与拐子有关”的脏水回敬过去。

    来呀!

    欢度哀牢古国泼水节啊!

    你也湿身,我也湿身,哟哟!

    范铮的处置,或有失当之处,却是当时太宗默许的,你就是再撕开旧痂,人家表皮都愈合了好吗?

    这也是范铮不屑于回答的底气。

    天大的问题,先帝都认了,你算老几?

    倒是范铮这一盆脏水,李元景辩都辩不过来。

    略人与你无关的话,为何你会知道拐子之事,且为他们打抱不平?

    你说无关,拿得出证据么?

    理论上,这种证据应该是质疑者举证的,可都泼水玩了,谁在乎证据?

    偏偏范铮半真半假的态度,还不是明明白白的弹劾,你要说他诬告,谈不上,范铮大可说是戏言。

    可满朝大臣,有一半的目光落在李元景身上,充斥了深深的疑虑。

    不错,拐子是一滩谁都不愿沾上的稀糊糊,荆王为何使劲往身上揽?

    难道,他想改行当庄户了?

    别说官宦人家就不受拐子之害了,庄嘉的前车之鉴摆着呢。

    当时固然有孙九之流刻意引导,但拐子也确实不会放过官员之后。

    道理在那儿摆着,略一官员之后,比略百名庶人子挣钱多了,性价比高啊!

    “与本官无关!本官说了,这只是听说!”

    李元景体验了一把“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浑身上下都不自在。

    是,范铮的话不能成为证据,亦不能让李元景背负罪责,可在群臣眼中,李元景与拐子的关系真的说不清道不楚了。

    黄泥巴落在犊鼻里,你也得有人相信这不是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