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48章 枭雄末路如山倒,战后清算谓残酷

第148章 枭雄末路如山倒,战后清算谓残酷

    兵贵神速,杨玄感犯了大忌。

    他已经耽误了三天最宝贵的时间,幸运女神,不再垂青他。

    杨玄感视线所及之处,隋军的大旗已在猎猎飞扬。

    大局已定,杨玄感完了。

    在阆乡,双方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决战。

    阵势长达十五里,在这样穷蹙之时,杨玄感的军队,竟然还保持了一支军队,应该有的纪律和战斗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异常胶着。

    但杨玄感回天无力,他一天之中,三战三败。

    在随后的董杜原之战中,杨玄感的军队终于溃败,再也不成队列,各自四散逃命。

    兵败如山倒。

    最后,杨玄感的身边只剩下十多个亲随骑兵,他们慌不择路,在林木之间不辩方向,亡命逃窜,但天下虽大,却再无他们的容身之处。

    杨玄感是隋朝的项羽,他具备霸王项羽的威猛,也沿袭了项羽悲情的命运。

    当隋军的小股部队追击上他时,杨玄感展示了一代名将最后的风采。

    他瞠目怒视,大声喝止,追兵为其气势威名所摄,竟然不敢上前,慌乱之中,回马逃走。

    但末路之人,已再无希望。

    逃到葭芦戍,杨玄感的随从和马匹尽失,他身边已经只剩下亲弟杨杨积善了。

    他们再也逃不动了,他们也不想再逃了。

    看着兄弟二人末路无依的惨淡下场,杨玄感心中无限感慨,真是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眼看自己起高楼,眼看自己楼塌了。

    这一切,迅速得让人甚至来不及回味过程,就已经结束。

    杨玄感毕竟尚存几分英雄之气,他知道他的时候到了,他并不惧怕,也许,起兵那一天,他就已经做好了计划,不成功便成仁。

    于是,他对着同样失去坐骑的杨积善说道:“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

    也许,杨玄感想用自己的脑袋,换取他弟弟的一线生机,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杨积善满足了杨玄感最后的一个要求。

    在斩杀杨玄感之后,他立刻自尽,但他似乎并没有坚决的死志,竟然自杀未成。

    于是,他被生擒,随同杨玄感的尸首一同被押往杨广的行宫。

    轰轰烈烈的杨玄感叛乱自此失败。

    战后的清算残酷而血腥。

    弘农杨氏,立即被灭族,并且,当杨积善想凭借斩杀杨玄感一事,而向杨广请求免死时,杨广毫不留情地说:“然则枭类耳。”

    他坚持将杨积善赐死,并且将整个杨氏家族赐姓为“枭”。

    对于参与杨玄感叛乱的朝贵之子,他却和朝中大臣经历了一段复杂和反复的博弈。

    这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整个朝廷,全部被卷进了杨玄感叛乱。

    想诛连三族,甚至整个家族,都是很难想象的。

    朝贵之中,很多直系子女都主动或被动加入了杨玄感的叛军,在清算刚开始时,为了避免引发更大的动荡,杨广准备对这些被胁迫加入叛乱的朝贵子弟,免于追责。

    杨广极为疑惑。

    他在思考,他想弄明白,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大臣之子,会不顾气节,加入叛乱的阵营?

    那些人,拿出了一个挡箭牌,他们有一个借口。

    那就是当时樊子盖无故斩杀裴弘策,让他们即使想回东都,也害怕樊子盖无故加害,只能被强迫滞留在杨玄感大营。

    这或者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理由。

    因为,这群人,其父辈非富即贵,都是和杨广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臣。

    这个群体,并非只有一二个人,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法不责众。

    如果残酷清算,整个朝廷之中,很多人将面临丧子之痛,隋朝的根基似乎都会摇动。

    这件事情,似乎可以和稀泥搪塞过去。

    但樊子盖不这么想。

    他面临背锅的危险,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有难以预测的杀身之祸。

    樊子盖不想让自己成为笑柄,也不想成为牺牲品。

    他需要收集证据,以证明这些大臣子弟,是心甘情愿投入杨玄感的叛军。

    这个时候,韦福嗣自动送上门来。

    事情立即起了变化,樊子盖收集了他在杨玄感处起草文书的底稿,底稿之上,难免有韦福嗣涂涂抹抹,反复修改的证据,这证明了韦福嗣是尽心真心在起草叛军的诏书。

    樊子盖如获至宝,他将这些底稿呈送给杨广,物证俱全,无可抵赖。

    并且,韦福嗣是在杨玄感将要失败,准备挥军入关之际,才逃归东都,这也可以认为他首鼠二端。

    最后,杨玄感战败,李密、杨积善等人和韦福嗣被一同押往洛阳,李密知道如果到达洛阳,他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密不是一个甘于向命运屈服,愿意白白等死的人。

    他在途中设计逃脱,临行之时,他叫上韦福嗣一同逃跑。

    李密对韦福嗣实在很够朋友。

    当日,杨玄感要重用韦福嗣,但李密觉得韦福嗣在任何事情上,都持两可之说,似乎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于是,他对杨玄感说:“(韦)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杨玄感)初起大事而jian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请斩之。”

    杨玄感却觉得韦福嗣是旧朝的元老,是一种象征和代表,坚持重用。

    现在,同处落难之时,李密摒弃前嫌,想叫上韦福嗣一起逃跑。

    但韦福嗣拒绝了李密的好意。

    他坚称“我无罪,天子不过一面责我耳。”

    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预料,当杨广看到韦福嗣的起草文稿,并且想到杨玄感阵营中众多子弟,心下一阵惘然。

    这件事情,已不可能不深究。

    宇文述非常清晰地把握住杨广的心态,他进言道:“凶逆之徒,臣下所当同疾,若不为重法,无以肃将来。“

    这句话深得杨广之心,杨广立即说道:“听公所为。”

    于是,拔出萝卜带出泥,韦福嗣和一干曾效力于杨玄感的达官贵臣的儿子,都被无情而残酷诛杀。

    但他们身后的势力,却是大隋王朝的根本,杨广再独断,也无法将其家属一网打尽,那也是他执政的权力基础。

    因而,这些家庭需要承受丧子之痛,却避免了进一步的大清算。

    历史之上,杨广一朝很多重臣列传之中,他们子嗣的记录从此嘎然而止,这当然可以认为在青史留名之人,都是万中无一的天选之子,但此次诛杀,或者也存些许原因,千载之后,让人不胜唏嘘。

    这件事情,割裂了杨广和朝臣的本来就不甚融洽的关系,给整个朝局和政治风气留下了不可回复的创伤。

    另外次一级跟随杨玄感造反的民众,就远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清算杨玄感的党羽之时,杨广亲自对裴蕴说:“(杨)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杨广定下彻底清算的基调。

    加上裴蕴的深文致法,樊子盖在执行之时,更是残酷无情。

    从坑杀受米之众,就可以知道此次反叛最后的清算到底有多残酷。

    杨玄感曾经开仓放粮,接济百姓,那些受米的民众,全部被坑杀于洛阳之南。

    依照这种标准,被牵连诛杀的人数达到三万人之多,并且都是籍没其家,其中被冤枉的达到半数以上,流徙之人也达六千余人。

    杨广坐镇洛阳,收拾杨玄感叛乱的残局,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年。

    开春之际,万物欣欣向荣,杨广蠢蠢欲动,他又想征伐高丽。

    但出现了非常吊诡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