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蒙山军在线阅读 - 第二节军衔

第二节军衔

    


    早在1910年初,龙谦便指示已经出任国防部长的王明远牵头研究制定军衔制。

    这个机构设在了国防部宣传局,就叫军衔设计小组。以王明远为正,司徒均为副,起初只有七八个人,后来逐渐扩大为近百人。

    到去年年底,王明远和司徒均领导的军衔设计小组在收集调研了各**衔制资料后,参照德国陆军拿出了一个方案,共六级十八档。第一级为元帅级,设计了两档,分别为大元帅、元帅;第二级为将官,四档: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第三级为校官,三档:上校、中校、少校;第四级为尉官,三档:上尉、中尉、少尉;第五级为士官,四档:上士、中士、下士;第六级为兵,两档:上等兵、列兵。

    军衔制定小组同时拿出了军衔对应的职务与评衔标准,这个很重要,没有这个就没法子进行评衔了。

    军衔方案中军衔严格对应了职务。一级上将为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各军种司令,军区司令的基本军衔。上将为副总长、军种副司令、军区副司令的基准军衔,中将对应师长,少将对应副师正旅,上校对应副旅正团,中校对应副团级,上尉对应营级,中尉对应连级,少尉和上士对应排长。中士和下士对应班长。

    报告上报龙谦后,划掉了大元帅一级,显然这个军衔是给他留的。除掉他,没人当得起这个军衔。但他认为没这个必要了。

    龙谦仔细阅审过方案后批了一段话:军衔设立要考虑国防军的现状和发展,还要考虑与外军对等来往的基本原则。似应从严从简为宜。

    大约在春节前,龙谦召集了方声远、洪粤诚、王明远、司徒均、商凤春、宋晋国等人开了个会,专题研究了军衔问题。对于方声远坚持设立大元帅的要求,龙谦说。“这个军衔显然是留给我的,但不合适。宪法已经规定总统为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授大元帅给总统就重复了。再说,封建制度被我们反掉了。民主共和制度已初步成型。未来的总统未必是军人出身,为长久计。不要让后人为难吧。”

    于是,大元帅一档被去掉了。

    去掉大元帅后,元帅无疑是国防军最高军衔,是军人的最高荣誉。对于元帅一档。龙谦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设置元帅是必要的,但标准应从严,以维护其神圣性。如果国防军搞出几十个元帅,那就不是元帅而是大白菜了。第二是随着国防军的发展,军兵种的日益细分,有没有必要设置军种元帅呢?比如陆军元帅,海军元帅。炮兵元帅,工程兵元帅……如果这样,那么无疑还要设共和国元帅了。这令我很困惑。如果设共和国元帅,那样的话。共和国元帅与大元帅有什么区别呢?另外,他对一级上将的设置也不甚满意,将来在领徽肩章上的区别也麻烦,如果在上将与元帅间需要过渡的话,还不如直接设置大将军衔呢。

    对于少将之下直接到上校,龙谦认为美军设准将很有道理,军衔当然应对应军职,但也要考虑资历问题。合理的情况是,每一个职务都应当对应两个军衔,比如团长,可以是上校,也可以是中校。龙谦对于设立军衔的基本思路是低配,因为国防军放在世界范围内看还很弱小,自大就可笑了,现在低配军衔没有坏处。那么,少将军衔主要就留给师职了,旅职军官一些资历老的授准将挺好,将来与外军交往,也沾些便宜,对等交往嘛,准将也是将嘛。所以龙谦认为将级还是设为四级好,有了准将,少、中、上三级的含金量相应升高,一级上将或者大将就不必设了。

    司徒均赞成龙谦低配军衔的意见。但王明远却认为高配未必不好。目前国防军还很弱小,满打满算也就二十来个师,加上预备役部队,也就百十万人的规模。但国土面积决定我们肯定要扩军,二十几个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国防需要的。前次唐努乌梁危机,精锐部队全部调入北方只能勉强应付东北方向,新疆那边还敞着大口子,这怎么能行呢?军队理解总统先顾及经济发展的战略,但为了国家根本利益,应提高军人的待遇,让优秀青年将从军视为人生的第一选择,这才是最关键的。军衔制有益于增加军人的优越性和自豪感,我认为设立大将军衔并且高配。

    龙谦肯定了王明远关于提高军人待遇的意见,“军衔制实施后,肯定要修订军官的待遇,高于政府公务人员是应该的。确定的原则是,正师对应省部长,旅长对应市局长,团长对应县处长。但稍高于政府首长。明远也提到了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宜过高。考虑到军人的在住房、伙食、服装上的优惠,我们还要提高伤残、牺牲军人的待遇,军人的实际收入肯定明显高于地方。我一直认为,体现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位,我们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军心不会不稳的。明远刚才的发言没有点透一件大事,那就是宣传问题。总政治部取消了,并入了国防部,要注意大力宣传建国诸次战役,平定外蒙以及唐努乌梁海战役的英雄人物,大力宣传鲁山,在全社会培养和树立尚武风气,让军队系统的英雄模范人物成为青年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要彻底扭转自宋代以降社会重文抑武的风气。这件大事事关国家前途,必须抓紧抓好。在这个前提下,军衔制的设置评定却要从低从严,要给军官们留下进步的空间。假如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故,国防军投身于世界范围的大战争,我们再修改军衔条例嘛。”

    会议结束后,龙谦将会议纪要批转给师长以上将领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封国柱、程二虎、叶延冰、蓝心治、胡宗玉、石大寿、吴念、熊勋等将帅均对即将实行的军衔制感到振奋和期待,认为军衔制的实行标志着国防军正规化建设的进步,有益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对于军衔等级的设立等技术细节,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设立大元帅军衔的要求。认为该军衔既是最高军衔,也是最终军衔,除了蒙山军的缔造者,无人有资格享有该军衔。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特定的。一次性的军衔。

    “如果司令不出任大元帅,对全军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胡宗玉这样写道。

    根据主要将领们的意见。国防部及总参谋部最终确定的军衔制为六级十七档,取消了原方案中大元帅与一级上将两种军衔,但增加了准将一级。

    龙谦回京后的第三天召集了一个主题为军衔制的高级别会议,除了国防部、总参谋部这两个军政军令系统的主要首脑外。政府、议会、海军、联勤总部及卫戍区的主要首脑都参加了,军衔评定小组的成员自然也参加了会议。王明远在通报意见征集后,最后通报了军衔制的设置、评定及授予系列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设置军衔序列是最简单的,评定则复杂的多。解决了序列设定后,王明远牵头的工作小组已经拿出了军衔评定的实施细致,以现有职务为基准,同时参考军龄和战功两个因素。会议的重点是讨论评定细则。

    在讨论开始前。龙谦就实行军衔制讲了话,他在阐述了实施军衔制的意义后,讲了四点意见。

    第一,他对军衔工作小组一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你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得我们可以坐在这里讨论确定了。我建议明远对于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们进行专项嘉奖,并给与现金奖励。”

    第二,自己绝不出任大元帅一职,“这个,绝对不要再说了,我知道大部分老战友的心情,但情况变了,我们即将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废除终身制是其主要特点,军队要适应这个变化。所以,军衔制中不设大元帅一级了。这个军衔,我不要,以后也不会有人要了。”

    第三,活着的,不授元帅。在座的很多将帅为新中华的诞生立下了大功,注定是要写入历史的!西沽对八国联军的血战,白岭支队在黑沟台、沈旦堡的战功,时俊、延冰指挥的德州战役,大寿、熊勋、范德平、盛光等人指挥的锦州战役,封国柱等人指挥的长沙、汀泗战役,王明远平定东南,蓝心治、吴念向西南及西北的进军,奠定了蒙山军全国胜利基础。而司徒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优秀的总参谋长啊。还有宋晋国、连树鹏等后勤战线的元勋们,一样是功勋卓著。授他们元帅该不该呢?完全应该,开国元勋嘛。但是,我还是不主张授他们元帅军衔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夺取政权的胜利其实很渺小,后面的大仗、恶仗还很多!你们要相信,当十年后,二十年三十年后,再回头看我们现在的功绩,其实很渺小,不值一提。元帅军衔给你们留着,等你们再建大功特别国战的大功的后授予,那样更有意义,更令人服气。但这次还是要授一名元帅的,授给谁?我想你们不会忘记蒙山,不会忘记遥远荒凉的唐努乌梁海,我应为,元帅军衔应当追授给他。”

    鲁山!王明远,宁时俊及程二虎的眼睛湿润了,尤其是封国柱这个曾长时间担任鲁山副手的人,立即被浓烈的怀旧情绪所笼罩。鲁山的战功,才华以及对龙谦的忠诚都应列蒙山军诸将之首,可惜天妒英才,在开国大典的同日阵亡于蒙古高原了。

    “鲁将军山殁于国战,授予元帅的理应是他。”司徒均站起来道,“我不能与鲁将军比,也不能与明远诸位将军比,元帅一职我担不起,便是上将也高了。”

    “司徒总长的话我同意一半。”宁时俊道,“我们谁都不能跟鲁山比,司令考虑的很周到。但司徒总长不仅协助司令指挥全军有大功,在创立军校和军队正规化上也有大功。授予上将军衔是必须的。如果总参谋长这个军队大脑都不授上将,其他人也没几个有资格接受此军衔了。”

    “好好,”方声远笑道。“两位将军的话很是。但是有一条,不少军队的高级将领出任政府要职,他们授不授军衔呢?”

    “这就是我要强调的第四点。凡是离开军队的,一律不授军衔。”龙谦神情凝重。“比如邓清华。他是老资格了。在蒙山就是参谋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东北协助鲁山打仗有战功。但是现在他不干军队了,就不评。谁也不敢预料以后,如果清华有朝一日回到军队,还是要给相应的军衔的。唐朝初期大臣都是出将入相。文武皆备,所以才有盛唐朝气蓬勃的气象,我们为何不能学一学古人?我一直强调军队的高级将领要加强学习,不仅学军事,更要学经济民政嘛。”龙谦讲道。

    “总统,”洪粤诚站起来说,“北洋系不少将领投诚后担任军队要职。论战功他们怎么跟蒙山军诸将比?如果按照国防部制定的军衔条例,他们跟蒙山军同级将帅授予一样的军衔,会不会有不好的效果?”

    龙谦看了看低下头的宋教仁,“这个不需要争论了。就按国防部的意见办。我们不能回头去追究过去。换一种思路,假如北洋系不投诚,就那么打下去,要死多少人?损伤国家的多少元气?这就是功劳嘛。要理直气壮地宣传这点。”龙谦想了想,“就是建国后,他们也是有功的,冯华甫在东北积极备战练兵,曹仲珊在四川剿匪,都做的很好。曹锟写信给我,愿意带兵入藏,气势很壮,精神可嘉!这就是资格嘛。”

    评议会断断续续开了两天半,主要研究了高级军官的军衔问题。决定授予王明远、封国柱、司徒均、方时俊、叶延冰、石大寿六人上将军衔。宋晋国、蓝心治、胡宗玉、吴念、范德平、熊勋、程二虎、张作霖、冯国璋、曹锟、黎元洪、商凤春、张玉林、迟春先十四人中将军衔。

    这就是开国授衔的一帅、六上将、十四中将。

    再往下如杜三立、蒋存先、韩子英、瞿鸿翔、黄锦辉、贡开辰、张振明、蒋方震、张孝准、丁小富、阎树林、侯招弟、蔡锷、田书榜、梁华达、高虎子、郭海昌、薛晓才、李准、梁俊山、晋瑞功等21名师级军官获得少将军衔。卢广达、程建国、段兴茂、阎进东、曲致庸、古小林、柴守业、王耀、冯如、孙武等45名旅级军官获得准将军衔。

    邓清华、连树鹏等因进入政府系统,一律没有授予军衔。范德平因为兼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官,令人羡慕地获得了中将军衔。田书榜是军情局局长,因为军情局隶属于总参,所以获得了军衔。而江云、王之峰等有资格获得军衔的情报系高级军官因为离开了军队系统进入警政系统,将来只能被授予警衔了。

    全军准将以上高级军官共计86人。参考国防军已有和潜在的规模,军衔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但其中海军及尚未成型的空军将领极少,是国防军不可忽视的弱点。就此,龙谦对因授衔而陆续抵京的高级将领们说,“今后要大力加强海军及空军的建设,一部分人要改行!不能只搞陆军了。就是陆军内部,炮兵、工程兵、通信兵、联勤系统等特殊军种的建设也要加强。另外就是军事院校工作,也要加强。这次授予蒋方震少将军衔还有人不服气,说他根本不够格。你们去保定士官学校看一看就服气了。我觉得蒋校长的军衔是低了而不是高了。另外如梁俊山,是我军通讯系统的创始人之一,现在大家都感到通信问题的重要了,梁俊山授少将不应该吗?还有冯如博士,为航空兵及航空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客观地讲,我们与列强比,海军不值一提,陆军也是个小孩子,但空军却是走在前面的!我们已经建立了三所航空工厂和两所航空学校,拥有四十多架飞机了!世界范围内军队如我们这样重视航空的还不多,将来会证明航空在军事领域的战略意义的!”

    至三月底,全军的评衔工作全部结束,授衔工作正式展开。四月一日,在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总统龙谦授予王明远等六人上将军衔。总理方声远授予宋晋国等十四人中将军衔。秋瑾的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国防部宣传局精心组织了授衔仪式的摄影照相及宣传工作,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连续数日,《国防报》、《中华报》等主流媒体大幅度报道了授衔工作,对获得中将军衔以上的高级军官做了详细报道并采访了到京的全部高级军官。为他们做了专题报道。盛赞他们为建立和壮大军队、抗击外侮方面建立的卓越功勋。

    专门为准将以上高级军官订制的军礼服受到社会特别是青年们的热捧。海蓝色呢子面料,挺括的式样佩上金光灿灿的肩章、领花以及挂在左胸显示军龄资格的勋历牌显得极为威武庄严。国防部宣传局设计的军衔标志有两种。一种是礼服性质的,另一种是作战训练服。礼服军衔用肩章区分,将军级的肩章以缀有金色的国徽和金星,准将为一颗星。少将两颗星,中将三颗星,上将为四颗星。作训服的军衔则标在领章上,取消了硬板式肩章。另外,军衔也区分了军种,礼服在领花上区分,用枪支、小炮、斧头等造型区分步兵、炮兵、工程兵等不同军种。作训服在袖口饰线上用颜色予以区分。红色为步兵,黑色为水兵,黄色为炮兵、蓝色为航空兵、咖啡色为骑兵、绿色为后勤兵、橙色为通信兵、灰色为工程兵……军衔制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青年学生的参军热,据统计。当年报考各类军校的人数翻了两番之多。

    少将以下军官的授衔工作由国防部组织进行。参加怀仁堂授衔的中将以上高级军官缺席四人:上将石大寿主持东北军务请假未至,中将蓝心治、曹锟、吴念因军务紧张请了假,蓝心治与曹锟在谋划向西藏的进军,吴念因新疆局势不稳,均未出席极具意义的授衔仪式,引为终身遗憾。

    龙谦带王明远、商凤春亲自将元帅证书及军服送至鲁山遗属李文秀家中。

    鲁山牺牲后,根据龙谦的安排,李文秀携独子鲁大勇回到了北京,李文秀及鲁山的母亲被安排住进西苑,鲁大勇也被安排进入小学念书,跟龙谦长子龙振华编在一班。

    龙谦对李文秀说,“这是鲁山应当获得的荣誉。他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是国防军的元帅,军史上永远有他的地位。这些东西你保存好,传给后人,让他们永远记住祖先的荣光。”

    鲁山身后极具哀荣冲淡了李文秀的悲伤,她很感谢龙谦及丈夫生前战友们的关怀,“鲁山跟对了人。如果不是跟了司令,他哪有今天的风光?”

    “不。荣誉是鲁山自己打拼得来的。鲁山阵亡于唐努乌梁海对于国家,对于我们这支年轻的国防军都是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他的牺牲,我有责任,他的部下有责任,他自己也有责任。我们的高级将领还不完全适应时代的变化,身先士卒是应该的,应当提倡这种精神,而不是错误的做法!范德平严厉处分了相关责任人员,我认为是对的!那个石年奎本来是可以授准将的,但只授了上校,就因为他对鲁山的阵亡富有严重的责任!这种事情以后再不能发生了!文秀啊,生活上,国家和军队会帮助你的,带好大勇,让他成为有用之人,将来接他老子的班!”

    授衔的背后是对军队系统功劳的肯定和褒扬。1911年全军大授衔留给了后世研究蒙山军史的人们无尽的话题。不仅研究他们的军衔,而且排名前后也成为了专门研究的课题。一些人明显低授了,身为总联勤部长的宋晋国本来是有资格获得上将军衔的,最初的评定也是准备授予这位蒙山军后勤体系奠基人为上将的。但本人认为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坚辞上将不就,结果被低授中将。授予少将军衔的杜三立时任第1师师长,以第1师在全军的地位以及他的职务资历,授予中将是完全可以的。毕竟同为师长的曹锟、冯国璋、张作霖、黎元洪等“降将”还授予了中将嘛。但杜三立只被授予了少将。有人说是杜三立在西北杀人太多,中枢顾忌西北各民族的情绪才低授了他军衔。为此杜三立很是不满,扬言不戴军衔。

    宋晋国让衔之举受到龙谦的高度称赞。认为在高官显禄面前最见人性。宋部长就是全军的一面镜子,认为自己的军衔授低了的,那些因为授衔而闹情绪的,哭鼻子的,去和宋部长比一比,不觉得丢人吗?杜三立当然受到了龙谦的严厉批评,他让西北军区司令官吴念转告杜三立,不戴可以,连军装也给我脱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