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乡镇
九十年代湖南北部某村: “这娃长得可真不赖,我这糙样能生出个这么俊的。” “反正比你强多了,要去上户口了,赶紧想个名字吧,都一个多月了连名字都没想出来,杨主任都来家里几趟了,催着去镇上了。”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就读了个二年级,哪知道怎么取名字嘛,爸妈又去得早以前村里面好多孩子取名字都问的他,不过我知道他怎么取的名字,有一本老书,是一块五毛钱在新华书店买的,有人叫他取名字就随手翻一页,指到哪个算哪个,爱惜得不得了,平时都放枕头底下,爸走的时候一起烧了…” “还以为有多少文化,我就说怎么还取了个’陈民众’’刘旗帜’出来,原来是随手指的,幸好没有叫什么钢铁、森林的。” “那本书叫《革命诗抄》。唉,嗲嗲他们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到处搬家,从五一年筑堤围垸子开始搬到这里,后面国营农场成立了,荒地多又要人,随便种点田,每年交了粮食都还能剩,总归饿不死,所以就留下来到今天。从小到大都羡慕城里头的人,不用种田地就吃得到饭,我爸这辈子没出过这农场,我也没出过,希望崽崽以后能走出去,看看我们没见过的世面,走得远远的,就取名叫’远’吧,你看行不行?” “正好到他们这辈轮到’忠’字辈了,这徐忠远听起来也还勉勉强强,意义还是挺不错的,上学了别人都会说这是个好名字。” “算了算了,都穷了好几代了,还要讲究这些辈分干嘛,老一辈都过世了,一百多年前,祖宗给别人做工还改过姓,幸好后面又改了回来,要不然自己传下来的姓都保不住了,族谱修修改改,搞不好我在没在上面都难说,一个辈分而已有啥的。这年代吃都吃不饱,亲里逃荒的逃荒,搬家的搬家,哪还讲究这些,从此往后我们都不兴辈分了,下一代就交给他们自己,就喊徐远吧,字又简单又好写,念起来也顺口。” “徐远、徐远、徐远…”母亲的嘴里念叨着他的名字,他在母亲的怀里躺着眨巴眨巴眼睛,敲定下了名字,小孩子与陌生世界的第一缕连接就这样开始了。 穷困潦倒的乡村一无所有,没有电视机,没有汽车,没有收音机,甚至自行车都只有有钱人家才能拥有;但是在这里的人们应有尽有,有河有湖,遍布大地的河沟里鱼虾丰茂、草丛里甲鱼随处可见,黄鳝泥鳅更加数不胜数,想加餐了就去河沟里弄一些,有时一网子下去能打大半桶上来,吃个两天都吃不完,还有村口的大喇叭和纯正的湘北口音都带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
就这样,一家人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小孩子认识新世界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去了,对于他们来说,取名字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样,开始总是很难,以后的日子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