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万历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五章 助我

第七十五章 助我

    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洪武大帝也是考虑了很多。

    他想起的是自己当时吃百家饭。

    那个时候面对神元帝国的压榨。

    中原百姓都抱团起来。

    互相取暖。

    于是乎他制定了这一条别具一点自己幻想的浪漫特色的户籍制度。

    将一群人放入一个集体。

    互相牺牲。

    建设这个国家。

    可是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现实情况永远比理论假设要复杂得多。这项制度对大明帝国军户家庭和地方社会都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影响。

    就比如兵役制度。

    虽然说每户军户家庭都要出人服兵役。

    但是士卒的入选是需要条件的。

    比如说修行门槛。

    除了边境士卒,远征士卒和省城皇城士卒。

    大部分的普通士卒的修行门槛是天门境。

    但是如果这户军户家中在轮到他服役的时候家中没有天门境的人呢?

    这该怎么办?

    当地的征役部门只说一句,你就算偷个天门境的,也得偷来。

    只要按照记录军户的“黄册”向对应家庭要人送去军营、确保人员和记录对应就行了。至于军户内部怎么选人,官吏一概不过问。这就意味着,把选人的责任和权力授权给了军户。

    要知道去军队服役是个苦差事,除了参战死伤、疾病等风险外,有时候在去遥远军营的路途上遇到什么盗匪恶兽可能就路途就死了。

    都修行到天门境了。

    去企业里打工都有不错的前途。除非是一些对修行未来还有着希望,自己觉得天赋还有点谁肯主动去呢。所以,在军户内部,选谁不选谁,被选中的人能得到什么补偿,都需要协调解决。

    再者,军户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单位,情况各异。

    最简单的军户,不算老年人,只算适龄的,就是一对夫妻加上子女组成的独立家庭。

    复杂点的军户,是一个独立小家庭繁衍到几代后的同宗同姓大家族。更复杂的军户,可能是几个不同姓的独立家庭联合组成的正贴军户,各家根据承担义务的主次责任,依次在必要情况下提供正军、贴军、凑军,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可以想见,越是情况复杂的军户,选人过程就越麻烦。

    为了应对这项政策,军户家庭不得不大费周章采取很多额外的措施。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

    只需要知道。

    对于一个朝廷来说。

    其实在维持生计的物资资源充沛的时代里。

    百姓其实就是一种财富。

    他们可以创造财富。

    也可以做一些必须由他们做的工作。

    因此流民本身是朝廷应该争取的。

    但是为什么大明律中,流民主动获得官府身份又这么困难呢。

    归根到底还是在《大明律》中。

    《大明律》规定。

    当军队等组织从事任务时,如果遇到一些散落的流民,可以就地组织他们。

    等到相关任务完成。

    将其相应入籍。

    一些军事官员特别喜欢在从事军事任务前,去一些流民聚集地里抓一批青壮年。

    来充当炮灰。

    这些流民素来吃得了苦。

    比城里出来的公子兵好多了。

    江湖传言。

    如今北地第一人的起家部队。

    骨干就是他在浙南地区招募的两只流民村落。

    恐怕这也是永乐版《大明律》中为什么限制流民主动入籍了。

    所以流民对于朝廷来说,虽然有时候会变成动乱之源。

    但是大抵上还是不错的东西。

    为了防止出现被别人利用的情况。

    《大明律》对于逼迫流民的,圈养流民的处罚力度相当大。

    最近几年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件就是皇城一个大学堂的一位大教习在一个小世界里圈养了一堆流民。

    利用时间加速原理。

    他培育了数十代的流民。

    并将他们用来做人体相关实验。

    在被捕的时候。

    他并不服气。

    他高喊道,他只是运气不好者罢了。

    他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奉献几个做做实验怎么了?

    当然,这样的发言,让各地的大学堂发起了自查行为。

    各个教习都填了无数的承诺书。

    但是就如同有人在光网上讽刺的一样。

    所谓的承诺书只是让大学堂从中摘取掉责任罢了。

    一个大明帝国的百姓做生物志愿者至少要提供一千枚大明银元。

    一个流民可能你只需要给他们点不值钱的馒头。

    只要这样的价格差距不缩小。

    永远有人会铤而走险。

    这也是文家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用大明百姓或者是机器人。

    他的成本就会增加。

    等王安之解释完。

    对面那个年轻人喃喃道:“就这么简单吗?”

    王安之点了点头,“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他在心里补充了一下。

    这么简单是因为他是太原王氏的人。

    至于其他人。

    就说武昌吧。

    就算他是一名天门境修士。

    他去告官。

    能不能最后活下来还是个问题呢。

    要知道,文家村做的生意是黑石生意,所以他上交的利润也是黑色的。

    至于流入的有多少到了朝廷手里,多少到了别人手里。

    谁知道呢?

    恐怕只有文家村的人知道了。

    王安之说完。

    也不看武昌等人。

    反而鞠了个躬。

    “请教习助我们!”

    王敦苼等人听了。

    也跟着做了此动作。

    “请教习助我们!”

    听到这话。

    马林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

    “这小子,把我们也算进去了!”

    他不由得笑骂道。

    他拍了拍身上的叶子。

    走了出去。

    “您也出来吗?”

    他突然发现王惊风竟然也跟着出去,不由露出了诧异。

    这位老前辈可是平阳王氏的擎天柱一般的人物。

    他出来,可把事情闹大了。

    王惊风笑了笑,“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确实。

    可能在武昌等人眼中惊天的大事。

    但是在平阳王氏眼里,就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

    这可能也就是大明帝国底层人的悲哀了。

    也是文家村人的悲哀了。

    等到马林走出后。

    倒是王敦苼先认出来王惊风。

    尖叫了一下。

    立马向王安之等人介绍。

    听到王敦苼的介绍,王安之倒是大吃了一惊。

    这等存在,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就如同高中生军训来了个司令官一般。

    这也太夸张了吧。

    要不是王敦苼等人的身份都是了解的清清楚楚。

    他都要怀疑哪个人是太原王氏族长的儿子了。

    王惊风出现后,没有说其他的,只是对王安之说了一句,“我已经联系了翼城的王氏企业,这边的事宜全权有你做代表,他们将无条件配合你。”

    听到这句话。

    就算是王安之也不由得喜上眉梢。

    翼城县的王氏企业。

    听上去好像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样子。

    但是要是如果仔细一查那可是非常了不得的存在。

    太原王氏在山西布政司可以算得上是土霸王的存在。

    它的势力贯通了政商学多个行业。

    从政治角度来说。

    山西布政司有三大巨头。

    分别是布政司使,主管一地行政,一般为从二品的官员。

    都指挥使司,主要管理山西布政司内所有的军事机构,并且,接受中央兵部、军督府等管理,与王安之所在前世的省级军区比较相似。这个职位只管军队事务,对于地方的其它事情一概不管。但是即使是管地方上所有的守备部队,那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的人了。

    最后则是巡抚。巡抚与前两者不同,是中央派遣的官员。这个官职最早出现在洪武大帝时期,但是并不是现在这个职能。当年洪武大帝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布政司,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建都。到了永乐大帝时期,派出高级文官巡抚诸布政司,其目的是安抚天下。

    待到后面几位帝王即位后,由于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大明帝国往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及宁夏、甘肃、辽东等诸边派驻文臣镇守,虽命“岁一更代”,但实际上却往往一驻几年或十几年,文臣出镇成为定制。巡抚主要负责督理税粮,救济饥民,安抚百姓。

    尴尬的是,有时候巡抚的职能与布政司重合。

    因此这也是地方上行政事物最重要的两个山头。

    但是之所以说太原王氏在山西布政司势力庞大。

    从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三大巨头基本上这几千年来。

    都有一个姓王。

    哪怕有时候这个王可能是琅琊王,甚至可能是寒门出来的王。

    但是都有一个姓王。

    这表明了朝廷对太原王氏的尊重。

    太原王氏也投桃报李。

    这么多年来,无论朝廷天子如何。

    这山西布政司只有一位巨头姓王。

    这就是政治的美妙了。

    有一位,且只有一位。

    这样的组合。

    让山西布政司在几任天子期间,都是以稳定,纳税大省著称。

    另外,太原王氏也很低调。

    三位巨头中。

    基本上没有出任过都指挥使,哪怕太原王氏有过任兵部尚书。

    但是对于都指挥使,都是敬而远之。

    好像远远离开军权一般。

    但是这能认为太原王氏对军队没有掌握力吗?

    对于这个问题,马林可有太多话说了。

    军队的供给企业。

    军方的一些大将。

    等等等。

    有太多,若明若暗与太原王氏有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