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北雄在线阅读 - 第1419章明君

第1419章明君

    自古以来,熟悉历史的人都晓得,历史上的明君不在少数,可让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其实就那么几位,估计十个指头就能数得过来。

    实际上人们对于贤明君主的评判标准很模糊……

    可细数起来,也就那几样。

    平定天下的开国之君,自然是英明神武,就算有污点可供人们数说,也会被开国的光环掩盖下来。

    李破就是一位开国之君,只要继承人别像杨广那般,便足以做到永垂不朽。

    另外明君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特征,只要你能做到万邦来朝,一样会得后人敬仰。

    之外那些推动了对外战争,开疆拓土等等,都可以归到这里面去。

    然而就当世之人而言,明君这两个字就要具体的多了。

    你起码得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才行。

    当年前秦统一天下,始皇帝居功至伟。

    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称皇帝,之后改革政治,直到封建王朝之末,都能看到前秦的影子。

    统一货币,度量衡,使书同文,行同轨,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聚七国之兵,以为铜人十二,又开灵渠,沟通水域等等等等。

    一桩桩一件件,气魄之大,思虑之远,根本没有哪个皇帝比得上,简直就是华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王者。

    如果按照后来人的脑洞,始皇帝其人说不定真是穿越过去的呢。

    可你要是能去问问他治下的百姓,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答案。

    又如汉武皇帝,尊崇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币制,税赋等等,派兵击匈奴,破其汗帐,擒其魁首,使匈奴至此势弱,并勒碑以记。

    使张骞出使西域,沟通西域诸国,又派兵征服闽越,东瓯,南越,朝鲜,南夷,极大的扩展了大汉疆域,并将四夷划入中原传统势力范围之内。

    这些功绩耀不耀眼?但当时你若在武帝治下生活,整日里饿着肚囊,还要饱受征募之苦,四处随军征战,最后闹的家破人亡,那还会不会给他道上一声好呢?

    所以说,后来人眼中的明君和当世之人所思所想是有着明显的偏差的。

    换句话说,后来人读史,自然是只论功绩不论民生,但身处于当时的人们,体会到的东西可就不好说了。

    …………

    如今的大唐百姓其实是比较幸运的,李破这位开国之君并没有多少留名青史的确切追求,他心中定下的目标倒是很清晰。

    唯国富民强四个字而已,这当然也是衡量一位君主是不是有所作为的标准之一,只是真的没有开疆拓土,万国来朝之类的字眼那么显眼罢了。

    …………

    大唐元贞五年十二月初,最后一次大朝会。

    民生举措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朝臣们听的昏昏欲睡,倒是最后年末赏功之事,大家才竖起了耳朵。

    今年军功之上,无疑属于东征将士,之外零零散散,能拿到大朝会上诉说的,那都是些比较扎实的内政之功。

    比如说郫国公何稠,著成何氏工物一书,已得朝廷允准,明诏刊行天下。

    郫国公何稠加光禄大夫,赐下的金银绸缎那都是小事,封赐三千户,荫子孙六人,郫国公之爵位可传三代,轻罪从免,重罪削两等。

    也就是说何稠的直系子孙再没有死罪一说,当然了,你要是带兵冲进了宫廷,事败之后就另当别论。

    其他的诸如欺男霸女,基本可以做到让朝廷无视了。

    如此重赏,在开国功臣里面也是独一份。

    何老头还没死呢,凭着一本何氏工物,大致上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当然,要是他身有职位,人也年轻的话,赏赐一定不会如此之重。

    也正是因为何稠已经致仕,人也年老体衰,赏赐再重,也不会有人说功无可加,赏无可赏。

    而这也显示出了朝廷的一些风向问题,注重文事,鼓励学术,有着千金买骨的意味。

    当然了,何氏工物一书可不算什么骨头,只一颁行,立即便成为了国子监,以及各处书院的必备读物。

    照着朝廷这个架势,今后天下工匠必定都要拜读一下,何稠被奉为工匠祖师,可能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何稠自己比较争气,李破也在努力兑现着当初许下的诺言,可谓是各得其所。

    而且何稠的功绩还远不止于此。

    就说棉花一事吧,何稠已经在府中种了两茬,总结出来的经验十分宝贵,已是在司农寺记档。

    今年各处试种的消息不断传来,凉州和灵州等地据说长势不错,关西,晋地这些地方也还成。

    这种作物并不娇贵,哪都能生养,就是产量和质量上不太确定而已,以当世的手段,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什么改良,选个合适的地方种植即可。

    有着朝廷的关注,进展就快,试种的地点分布很广,估计过两年就能大面积进行种植了。

    而且司农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种子和果实,匠作监也参与了进来,经过一番制作,已经弄出了些织物样品。

    李破忍不住又比划了几下,要他们把东西制成棉絮,添进衣物当中,看看御寒效果如何,如果可行的话,近两年就要大批制作冬衣,先给驻守在北方的各部军旅换装。

    这事倒是急不来,用个两三年的时间算正常,年头再多就说明成本还没有降下来而已。

    棉布和棉絮,无疑是将来中原王朝的两大利器,李破对此非常关注,相信过不了多久,便会有所成果了。

    …………

    总的来说,今年加官进爵的人不少,考功名单一长串,大部分不会在大朝会上刻意提起,只要在朝会上被提起姓名的,那定是身有殊功无疑。

    大朝会过后,朝廷的各个衙门也就准备着歇衙了,迎接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五个年关,还有就是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

    不用说了,上元佳节只会一年比一年热闹,不然怎能体现出国家蒸蒸日上的愿景?

    值此之时,程知节和侯君集的传信终于经凉州送到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