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天禧盛世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三章 算尽人心

第二十三章 算尽人心

    澶渊之盟以后,榷场是赵宋、契丹之间的最大闪光点。

    起初,榷场的设立是为满足契丹各种需求,也是休战必要前提之一。

    刘纬脚下这片土地一直是雄州榷场所在,也是得天独厚之所在。

    虽在赵宋治下,归属至今都未能厘清,契丹坚持以雄州北亭为两国边界。

    北亭至白沟河尚有三十里无险平地,谁舍得放弃?

    战过几场之后,赵宋不敢在白沟河南岸大量驻军,契丹渡河不仅无屏障可依,还得日日夜夜防雄州雷霆攻势,根本站不住脚。

    白沟河百姓苦不堪言,主动承担两国赋役。

    契丹偃旗息鼓,默认赵宋治理权。

    白沟河这片沃土遂成两属地,是不折不扣的特区。

    但白沟河输赵宋赋役,早就被赵光义特诏废除,如今更像是契丹河外飞地。

    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前任知州李允则耻于在雄州与契丹贸易,全然不顾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实。

    赵宋输出茶、药材、香料、漆器、瓷器、铜钱、粳糯、丝麻帛、成衣等生活必需品。货币都能往契丹输出,契丹能用什么交易?

    岁赐银十万两就这样回流。

    契丹则输出牲畜(包括少量战马但不允许民间交易)、皮货、镔铁、人参等药材,附加值极低。

    后世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倾销。

    古人也不蠢。

    赵恒在位,无人意识到这一点,后来刘娥临朝,有识之士就已发觉:“虽岁输三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

    又以文化附加值利润最大,好比后世漂亮国无处不在的文化输出。

    赵宋官方半推半就的默许“九经”以外普通书籍流向契丹,间接促进走私盛行。

    银、钱渐渐回流于宋,契丹百姓不得不为生活必须品铤而走险,纷纷以“马”易钱易物,屡禁难止。

    ……

    契丹心急火燎的复市之请,在刘纬看来,绝对是天降横财,对那契丹新城都监充满好感。

    可惜,榷场确立初期,赵宋君臣较为谨慎,条条框框太多,官方之外很难上下其手。

    刘纬突然又觉得事有可为,源于契丹新城来使的一句无心之失。

    不管是不是对口,这是盟誓之后,契丹第一次使宋。

    刘纬不可能轻易放过,与何承矩各聊各的,挑了个没张过嘴的契丹来使埋怨:“我与北朝皇帝陛下、北朝太后殿下早有协议,以钱帛赎回遭掳汉人,但北朝此次借道霸州回师,仍携近千汉人过境,白沟河两岸哭声震天,雄州百姓闻讯逐我出城,日后谁愿再为两国亲睦奔走?”

    那契丹来使尴尬不已,连连拱手。

    刘纬故作茫然:“北使不吭不响是什么意思?歉意?素闻北朝皇帝陛下一诺千金,怎会失信于人?容我修书一封,劳烦北使带回,请新城萧都监代为转呈。”

    那契丹来使不愿揽麻烦上身,吞吞吐吐道,“请……请小……官人……稍安勿躁,容我回去问问,永清那些妇孺……应该……还在……”

    刘纬悚然一震,厉声喝道:“丁壮何在?契丹杀降?”

    何承矩等人无不心惊、侧目。

    “不……不……”那契丹来使张口结舌,“今……今次……诸部丁壮……已交由北……院监押。”

    “是我唐突,待北使回程时,再聊表歉意,不过北使这官话也得勤加练习。”轮到刘纬尴尬。

    “不……不敢。”那契丹来使逃也似的钻进已方队列。

    何承矩不动声色的摆脱纠缠,以亲随迎契丹来使入驿馆协商。

    “知州一路辛苦。”刘纬放下锄头作揖。

    “奉礼郎有心农事?”何承矩笑问。

    “知州见笑,最近心浮气躁,试试契丹墙角坚不坚硬。”刘纬也笑了。

    “可有收获?”何承矩又问。

    “此地价值万金,当以赋役明归属,哪怕夏秋两税仅收两钱!也不能免!”刘纬语重心长。

    何承矩老怀大慰,眼角晶莹之中隐有雷鸣,仿佛可见汉家铁骑直取幽云……

    两人其实是一类人,耻于清谈,或者说是务实派,或者说是议和派。

    雍熙北伐之后,赵光义诏禁河北商民与契丹贸易,违者抵死。始置于太平兴国二年的镇州、雄州、霸州、沧州、易州五大榷场随即关停,淳化二年曾有过一次短暂重启。

    这也是萧绰看不上赵光义的原因之一,欺我孤儿寡母,还不让反抗?兵败就打贸易战?

    咸平五年,羊山惨败之后的萧绰再请两国开市。

    赵宋君臣曾就此深入探讨过,以为不可行。

    时任雄州知州何承矩强烈反对,不仅为孤军无援的裴济打抱不平,还暗中讥讽赵光义气度不如赵匡胤,羞得朝堂一众嘴炮无言以对。

    “榷场之设,盖先朝从权立制,以惠契丹。纵其渝信犯盟,亦不之废,以全大体。今缘边榷场,因其犯塞,寻即停罢。去岁以臣上言,于雄州置场卖茶,虽赀货并行,而边民未有所济。迄延访大臣,议其可否,或文武中有抗执独议,是必别有良谋。请委之边任,使施方略,责以成功。苟空陈浮议,上惑圣聪,祇如灵州,足为证验,况兹契丹又非夏州之比也。”

    简而言之:别他马的瞎BB,折腾完灵州、折腾雄州,谁有本事谁上,老子不干了。

    李沆等人遂开雄州榷场,但禁他州。

    何承矩运道不怎么样,雄州榷场重开次年,契丹大举入寇。

    赵恒耳根子软,惟恐何承矩阵前降敌,召其回朝闲置,随驾出知澶州。

    ……

    刘纬农家子弟形象特让何承矩有亲切感,世人眼中的大小汉jian一碰头,立起惺惺相惜心。

    何承矩在澶州任上接到改知雄州的诏书,略一打听,便知道李允则是因为和刘纬起了冲突而改知内陆门户瀛州。不算黜落,瀛州重要性不亚于雄州。但可见赵恒偏心,或者说赵恒乐见刘纬媾和契丹意图得以实现。

    何承矩勋贵世家出身,讨贼入仕,下半生一直在河北缘边辗转,起于屯田使等亲民官。

    这种脚踏实地的亲民官,同科班出身混资历的知州、知县区别很大,一干就是三十年,深知河北困局根源:宋军现如今并无塞外奔袭之力,只能被动应战,什么时候打,契丹说了算。咸平二年是这样,咸平五年、咸平六年、景德元年还是这样。河北缘边百姓大孝刚除,又添新孝,已至崩溃边缘。

    何承矩打心底认同盟约的达成,卧薪尝胆何尝不是后发制人的手段?

    父、祖皆仕柴周。

    何承矩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大逆不道的猜测:这是报应!赵匡胤欺柴家孤儿寡母,夺柴周天下。所以赵光义便效仿赵匡胤行事,趁耶律贤病逝,一统天下,一雪前耻,欺耶律隆绪、萧绰这对孤儿寡母,可惜踢在了铁板上!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

    其实,刘纬的谈兴全因契丹新城来使而起,汉人降俘本归契丹南院管,突然改由北院管,只能说明这批俘虏另有用处。

    何承矩揣摩一路,还是没能摸清刘纬真实意图,跟个善财童子似的往白沟河对岸扔钱,赵恒、王钦若岂会平白无故的付钱于流水?

    何承矩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不可能稀里糊涂的揽事上身。哪怕是专程来为李允则善后,在刘纬提出尽起定州、雄州、霸州两库帛绢、香药、并和买三州市面及榷商库存时,他还是一字一顿的问:“为什么?”

    刘纬很清楚,像何承矩这样的亲民官,大话、套话无济于事,他并不愿何承矩步王钦若后尘,年逾六十,没机会重新来过。

    但远在东京的王钦若已经顶不住了,再次来信,扬言要废除之前行文。

    这就意味着刘纬无法再调动河北缘边资源结与国之欢心,惟有赶在王钦若临阵退缩前,先立于不败之地。

    何承矩不是在问“为什么”,而是在说“说服我”,只是原因远远不够。

    刘纬试图从宏观上突破,反客为主:“敢问知州,耶律阿保机是什么人?”

    何承矩道:“东征西讨,摧枯拉朽,不愧为一代雄主。”

    刘纬摇头:“他是中国人。”

    何承矩怒目:“谁说的?”

    刘纬淡淡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放屁!”

    “知州乃亲民官,请以事实说话,他哪里不是中国人?”

    “虽以炎帝后人自居,实为胡种。”

    “知州父、祖皆仕于周,恭皇帝若未流房州,而是改逐塞外,千百年后,也称胡种。”

    “契丹有字。”

    “基于汉字重新组合,确实是契丹一大败笔。但仓颉造字不过几百,今日数万,又是怎么来的?契丹国内以习汉字为荣,契丹字反而无人问津,知州也不能否认吧?”

    “若依奉礼郎心意,识汉字、会汉语、尊孔圣便是中国人?”

    “匈奴、突厥、鲜卑、吐蕃都曾盛极一时、为祸中原,又有哪一个以中国人自居?惟有耶律阿保机至始至终都以中国人自居,至始至终都以中国北朝自居,首创南北两院制……”

    “奉礼郎何不过白沟河,赴北中国,得偿所愿?”

    “请问知州,契丹以中国北朝自居,我南朝虽以文书承认,但我南朝士农工商依旧不屑,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南北帝室,门当户对,如何嫁娶才能不为世人所轻?今京师嫁妆两倍于聘,所以向敏中、张齐贤以宰相之尊争娶薛柴氏。契丹焉能不闻?耶律隆绪以嫡女嫁之,焉能不抱母凭子贵之想?凭什么做外孙君临我南朝天下美梦?契丹帝女又凭什么在三千里之外安心、安身?凭什么不惧我朝野非议?我南朝若以雄州为聘,她契丹若不以两座涿州陪嫁,哪有脸自称北朝?她契丹帝女有何颜面南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