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晚明海枭在线阅读 - 第132章 遇袭

第132章 遇袭

    第133章遇袭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已是天启六年的二月底。

    关渡城东的基隆河畔,一座在巴赛人看来气势恢宏的木屋傲然耸立,木屋底下作为支撑的大柱子足足有三十多根,每一根都需要两人合抱才能抱拢。

    那是铁之王武朗征召了十余个村社的数百名青壮,耗时八天才修建完成的宫殿,应该是东番土著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堪称是巴赛族文明史的里程碑。

    以房屋支撑柱子的数量和粗细来区分房屋主人的贵贱,这是铁之王口头颁布的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身份修建房屋。

    这当然是林海给他出的主意,参照的是这年代东南亚诸多国家的通用做法。

    比如在菲律宾群岛南部的棉兰老岛上有一个马巾达瑙苏丹国,苏丹的王宫就建在一百八十根大柱子上,远比当地的其他建筑都要高得多,四周都建有宽阔的楼梯用于攀登。

    武朗的王宫当然还无法与那些早已成熟的东南亚王国相比,他所统辖的还只有二十多个村社,子民总数不过六千人。

    但他的国土面积已颇为广大,基隆河西段上百里,以及淡水河入海的十里,这两段河流北岸的村社已经全部向他臣服。

    同时,他的军队正在沿着基隆河向东推进,铁之王的国土正在像瘟疫一般急剧扩散,快得连武朗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得益于林海为他制定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凡是归顺的村社在上缴贡赋的同时都可以获得贸易的机会,而只要是反抗的村社,则无论男女老幼全部会沦为奴隶。

    越早归顺或者主动归顺的村社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优势,比如最早归顺的圭柔社,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获得铁器的机会。

    这是铁之王的国人――原沙巴里社村民才有的待遇,铁器在武朗的王国中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属于最严格的贸易管制品。

    因此,除了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两个村社发生了群体反抗事件之外,其他的村社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向铁之王臣服。

    武朗已经从臣服的村社中征召了三百多名常备军,这些战士同时也兼任税吏,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从关渡城买到的精铁短矛或锋利的钢刀。

    这支常备军可以很好地完成征收贡赋和王国扩张的任务,扩张的过程已经变得很简单,要么是主动要求归附,要么就是传檄而定,已经基本上不会发生流血事件了。

    所以铁之王率领他的全体常备军出征已经是较为罕见的情况,除非是帮助他治下的村社向淡水河或基隆河南岸的敌对村社复仇。

    其余大部分时候,武朗要么是带着亲卫在治下的村社巡游,要么就是在他的王宫里垂拱而治,包括划定各村社的领地、调解治下村社之间的纠纷、主持解仇仪式等,还有就是判决涉及到贵族的民事案件,一般平民之间的争端仍由各村社按照原来的习惯做法处理。

    在武朗集中处理政务的时候,林海也会来到他的王宫,就在铁王座后的房间里旁听,伦第一给他充当同声传译。

    每当武朗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就会让所有人都退出房间,然后恭恭敬敬地征求林海的意见,再一一照办。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时候他都可以独立完成政务的处理。

    林海在听完武朗处理政务后,也会适时地对他当天处理政务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给他讲述一些怎样当好国王的道理。

    这天,武朗处理完了政务,林海正在对他进行国王养成班的日常教育:“所谓君王二柄,就是刑和德,光有刑没有德,你的王国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之所以要手把手教他怎么做王,主要还是担心这个新建立的王国会失去秩序。

    在那两个反抗的村社里,目前还有一些在逃人员,武朗除了派出军队持续搜寻之外,还开出了高额的人头赏。这些人已经连做奴隶的资格都没有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也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目前关渡城的居民还不允许单独外出。

    不过在逃的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了,巴赛人毕竟不是旧石器时代的猎人,离开了集体协作的农业、狩猎和采集,个体很难长时间在野外生存。

    这些都是小问题,林海担心的是因为武朗为政失德,导致已经归顺的村社发生群体反抗的恶性事件,那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王国的秩序很长时间都难以稳定。

    这将会给后续的移民造成威胁,毕竟目前关渡城中基本都是武装人员或集体劳作的奴隶,下一批移民就会是以农民为主了,他们需要分散开来去开垦田地。

    如果武朗的王国不能稳定秩序的话,那林海扶持土王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还不如直接用自己的军队去武力征服附近的村社。那样就会和后来的西班牙人或荷兰人一样,人数太少都不敢出城。

    光靠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些土著最擅长的就是逃跑,他们的村子可以在一夜之间就全体迁徙得无影无踪,必须要把他们纳入王权的秩序下管理起来。

    正当林海在给武朗讲授《韩非子二柄》的时候,一名铁之王亲卫突然跑了进来,慌慌张张地跪在地上禀报道:“王,好多好多雷朗人正在向王宫杀来……”

    武朗霍然从铁王座上站起:“你说什么?有多少人?”

    那亲卫惶然道:“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青壮年男子,至少有上千人。”

    武朗吃了一惊:“怎么可能?雷朗人最大的村社也就两百个青壮男子,怎么可能一次性来这么多人?”

    “是真的,至少有十个以上的村社达成了同盟,他们是早有预谋啊!”

    “快,召集所有在王宫附近的军队,随我出战!”

    武朗拔腿就要出门,却被林海一把拉住:“且慢,出什么事了?”

    伦第一先是对武朗翻译了林海的话,接着又向林海说明了情况。

    武朗对林海的指令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服从,闻言立马停住脚步,只听林海沉声道:“先问清楚,雷朗人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谁看见的?”

    所谓雷朗人,就是淡水河上游和基隆河以南的土著民族,村社数量和总人口都比巴赛人要略多一些。

    台北地区的东番土著主要分为巴赛族和雷朗族两个民族,大致以基隆河以及基隆河汇入后的淡水河为界,巴赛族占据靠北的沿海地区,雷朗族则占据靠南的内地。

    两族的语言和习俗基本上完全一致,实际上就是同一个民族,只是因为河流的自然分隔而形成了些许差异,后世也有人把这两者统称为凯达格兰族。

    就像沙巴里社和八里坌社一样,许多隔河对望的村社之间都有仇怨。最近这两个月,武朗好几次都率领自己的军队,越过基隆河,帮助自己治下的巴赛族村社向对岸的雷朗族村社复仇。

    想不到如今这些雷朗族竟然联合起来,想要对铁之王开展报复,而且参与其中的竟然至少有十个村社,这在台北土著里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林海的第一反应就是消息来源不可靠,毕竟这些雷朗族村社彼此之间也是世代仇杀。

    甚至因为没有河流的分隔,这些同族之间的资源争夺更加激烈,仇怨还要更深一些,这点在巴赛族村社之间也差不多,像基隆的金包里社和大鸡笼社那样比邻而居又关系融洽的情况那是少之又少。

    东番土著的村社若要联合开展军事行动,那是需要解仇、交换人质等一系列宗教仪式和政治行为的,大致就和汉朝时期羌人部落要达成临时盟约时所做的一样。

    如果是十个村社达成联盟,那所有敌对村社之间都要两两举行解仇仪式,然后所有敌对或没有交往的村社之间都要互派人质,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武朗听了林海的话,继续问那亲卫:“你说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是谁看见了大批雷朗人,他们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是属下亲眼看见的,当时我正在圭柔社,王,是知道的,我前不久和一位尊贵的圭柔社女子订了亲……”

    圭柔社是最早归附武朗的,圭柔人基本享有和沙巴里人同等的国人地位,而这个说话的亲卫是从后来征服的村社中挑选的,这种联姻每天都在基隆河北岸上演,巴赛人中的贵族阶级正在逐步成形。

    那亲卫接着说道:“我亲眼看到大批雷朗人正在划着独木舟渡河,我以为他们要进攻圭柔社,于是我赶紧从山上下来向王报信。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圭柔社发起进攻,在淡水河北岸集结完后,他们向王宫的方向杀了过来……”

    两人说话的时候,伦第一就在旁边拣重点向林海翻译,眼前这人是武朗亲自提拔的心腹亲卫,既然是他亲眼所见,那这个消息的来源就相当可靠了。

    而既然雷朗人是从淡水河而非基隆河的方向杀来,那首当其冲的并不是武朗的王宫,而是林海的关渡城……

    其实这真的是林海大意了,他没有在关渡城周围安排任何哨探,因为他根本没想到东番土著会集结起上千人规模的军队。

    他不知道的是,当某个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动之时,周边地区的社会也会快速随之发生变化。

    事实上有一种理论就认为,匈奴帝国的形成和秦帝国统一六国是分不开的,蒙古草原的游牧化早在春秋年间就开始了,但统一政权的形成时间和中原大地几乎是同步的。

    如今,基隆河两岸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当然这种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远不能和前者相比,雷朗人只是在共同的威胁下快速达成了短暂的临时同盟,虽然这是他们历史上意义非凡的第一次。

    “尽快集结你的军队,到关渡城下支援。”林海对武朗吩咐了一句,接着对伦第一和他带来的卫士们道:“走,我们先回城!”

    关渡城西,当雷朗联军行进到距关渡城大约两里地时,正在城西空地上训练的警备部队发现了他们。

    这倒不是因为冯一刀在那边安排了哨探,而是雷朗人根本不懂得掩饰他们的行迹,也不懂得在行军时保存体力。

    兴奋的嚎叫声,尖利的怒骂声,以及无处不在的笑谈声在雷朗人之间响成一片,整个队伍走得稀稀落落,但有些地方又推推搡搡,千人级别的行军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如果不是他们这么高调的话,以淡水河北岸的草木茂盛程度来说,只怕到跟前了才会被冯一刀等人发现。

    “刀哥,好像来了不少蛮子,看样子是要来攻城的?咱们要不要上去干他们?”蝰蛇问冯一刀道,在警备部队里,他是冯一刀的副手,同时也兼任镇抚队的队长。

    “我看还是先回城再说罢?荒草太多了,看不清有多少蛮子?”镇抚队另一人道。

    “回城?这回来东番,大家伙儿天天都有活干,就咱们这二百来人天天吃干饭,如今该咱们干活了,咱们往后退,这叫林大人怎么看?”

    冯一刀训斥了后说话的那人,接着从腰间拔出刀来:“点鼓进军,干他丫的!”

    旗鼓队得令,一声号炮后,冯一刀的将旗晃动,各哨长随之应旗,接着是指示行军方向的五方旗晃动,慢节奏的点鼓开始响起。

    警备司按照十步一鼓点的速度沿着淡水河缓步向西开进,各哨前后鱼贯而行,哨内各小队则呈梅花状分布,最窄处只有一人,最宽处连同居中的哨长一起是五人。

    走在最前面的是第一哨第一队的两列纵队,队长是九指,两个伍长分别是瘦猴和小周,其他人员都是从新招募的渔民中挑选的。

    随着对面的雷朗人越来越近,第一队渐渐看出了对面的人员规模,鼓点仍在响起,举着长牌的小周心里砰砰直跳。

    嗖地一声,一支毒箭从小周耳旁掠过,射到了右后方的第一哨第三队的阵型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句:“他妈的,蛮子太多了,老子不干了。”

    这人转身就向后退去,顿时就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时之间警备司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开始向后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