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转化的灵感!(爆更求首订!)
但是留学僧也有留学僧的苦恼。 就是每当立场冲突的时候,他们这些在别国留学的留学僧总是会被指指点点。 尤其是最近的泡菜国申遗事件。 一开始的小冲突他都没怎么在意,但是随着冲突愈演愈烈,他的立场就很尴尬了。 所以今天他早早的守候在b里b里面前,就是想要知道到底为什么《舌尖》要这么刚。 不惜撕破脸皮也要阻拦泡菜国申遗。 随着时间临近,赵秋打开了b里b里。 因为b里b里开放了第三集免费,他甚至都不用充会员。 这更加让他觉得事情估计不小。 伴随着主题曲播放完毕。 《舌尖》第三集正式开始! 悠扬的曲调给画面带来风趣的味道。 特写的豆腐,泛红的辣椒,翠绿的韭菜,人流不断穿梭的菜市场。 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小孩吃糖葫芦时留下的芝麻粒。 这样的画面给赵秋十分熟悉又怀念的感觉。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华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家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转化的灵感.....” 【转化的灵感】 “天一放晴,姚贵文就把竹扁搬到了天台上,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几天的劳动成果,它还要晾晒几天......” “干瘪坚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豆腐成熟的标志,这种变化来自于自然的发酵.....” 镜头下一位老农拿着一盆被竹扁铺满的豆腐放到了天台上。 彼时的天台山以及布满了很多这样的黄色竹扁。 奇怪的是虽然叫做豆腐,但是大部分豆腐不过麻将块大小,而且通体是黑褐色。 跟赵秋传统记忆中洁白如雪,碰一下能弹三下的豆腐完全不同。 这让赵秋涌起了好奇心。 但是紧接着他就看到了这种奇特豆腐的制作过程。 一位妇女正坐在低矮的板凳前。 在她面前放着一个纱布打底的塑料盆,塑料盆上面放着一块长方形的板子。 最吸引人的是在长方形的木板上面放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小方块。 仔细一看才发现小方块是彩色的纱布。 “王翠花用纱布把不成形的嫩豆腐紧紧包括起来,挤压出水分后,豆腐才会成型,如果不抓紧时间,新鲜的豆腐很快就会变馊,这意味着她必须抓紧时间.....” 赵秋恍然大悟。 噢!原来在包豆腐啊! 画面一转来到一座古城街道。 先前晒豆腐的老农,正挑着两个竹篓穿梭在古城中。 “一盆烧到恰到好处的炭火,是姚贵文下午工作的关键,位于云喃的建水古城,史称临安,1200年是华国的商业重镇.....” “如今时间已经让这种炫目的荣耀褪色.....” 看着姚贵文在大城小巷中穿梭,赵秋很好奇。 他是要去卖豆腐吗? 画面一转,姚贵文已经在街边支起了一个小摊子。 摆着一张方桌,架上了烤炉,并且把晒好的豆腐逐个放到烤炉之上。 赵秋一愣。 烤豆腐?卖豆腐? “炭火的热力让坚硬的豆腐迅速膨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发酵的面团.....” “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由风干和发酵打造出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调料各有不同,但是对姚贵文来说,豆腐本身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 “吃一颗豆腐,投一粒玉米,用这种方法计数,买卖双方十分默契....” 画面中,姚贵文一个人身兼厨师服务员和收营员的工作。 四四方方的桌子就摆在街边。 不断有食客上门,上门的食客就像是回家一般,坐在姚贵文的三个方位。 递上蘸料,食客们便开始食用姚贵文烤好的豆腐。 黑褐色的豆腐经过炭火的烤制,开始鼓胀起来,表面烤制出一条条裂纹,颜色和形状有点像,巧克力味的爆米花。 但是让人感到新鲜的是,这样的视觉体验却是出现在一颗豆腐身上。 这让赵秋不自觉地咽了一下口水。 他还没有吃过这样的豆腐。 感觉应该很美味吧。 就在赵秋想象着豆腐地美味时候,画面中又出现了其他好多种豆腐。 石屏的豆腐,坚硬有弹性。 而按徽的毛豆腐,则是辣味十足。 这么多的豆腐种类让赵秋眼界大开。 “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食物转化的最早案例了.....” “用稻米酿造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 画面来到来到一座灰墙黑瓦的江南小镇,小河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映衬出小镇的倒影。 “立冬,绍心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来说是件好事....” “酵母菌喜欢江南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在酒厂的老车间里,师傅们进进出出准备着祭祀用的贡品....” “今天是请酒神的日子,没有人怠慢....” 画面中一边是现代化的钢筋混泥土的工厂,一边是摆着香烛鱼头的祭坛。 一股现代与传统的气息交织辉映。 赵秋也是学习到了一个冷知识。 原来酿酒前还有请酒神这个习俗! “绍心的黄酒冬酿即将开始....” “蚕茧般的酒曲是酿酒的灵魂,可以把他理解成接上了菌的种子....” “这些稻草和辣寮草的混合体,里面沉睡着形形色色的发酵菌.....” “把碾碎的酒曲和糯米均匀的拌在一起....” “这是酿酒中最神奇的一部分,他们将带来最神奇的转化.....” 赵秋看着画面中的师傅,把糯米泡水发酵一直到成型,最终在时间的转化下变成了一坛坛黄酒。 心中感叹着祖先的智慧! 同时心中也涌现出自豪感。 还是祖国好啊! 看到40多分钟的时候,赵秋意犹未尽。 但是他知道一般《舌尖》的正片也就40多分钟左右。 在想看只能等下周。 正打算等片尾曲出来时。 屏幕一转,出现了几个字。 【特别放送.泡菜篇】 嗯?! 赵秋脑中八卦的雷达快速作响! 他隐隐感觉这个青铜门....不是,这个字幕后面就是《舌尖》这一次撕破脸的原因! “兰明路是一位专心研究川菜的川菜大师,年少时拜入川菜大师门下学艺,让他对川菜口味的转化了如指掌.....” “但是让这位川菜大师最感兴趣的还是肆川的泡菜.....” 画面中一位看上去有些憨厚的中年人,正在一堆黄棕色的坛子面前敲敲打打。 面对镜头,他也说出来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制作泡菜,坛子是最重要的。” “选坛子一定要选陶土烧制的老坛子,老坛子胎体薄,易于透气。” 等到坛子挑选好,兰明路就去到了菜市场里面准备挑选制作泡菜所用的食材。 “制作肆川泡菜,首先把嫩姜、缸豆、蒜苔、辣椒、洋姜、胡萝卜等应季食材一一洗净,阴干备用。” “取井水,倒入约坛子的五分之一。” “加入大颗粒的泡菜盐,制作起坛水。” “给坛水要和下料交替进行。” “将食材侧向坛子的侧面,一层层摆放。” “给坛水和下料要交替进行。” “食材必须要完整,保证食材不变味。” 看着画面中的中年男人制作泡菜,赵秋有些疑惑。 这和泡菜国的泡菜申遗有什么关联吗? 两种泡菜好像不太一样啊。 “泡菜在华国饮食文化中源远流长,《诗经.小雅.信南》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 “先秦《周礼》.《孟子》.《楚辞》中也有腌渍菜的记载。” “公元1500多年前。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 “据考证,泡菜古称菹,《周礼》中就有记载,三国时期就有泡菜坛,北魏的《齐民要术》记有用白菜制酸菜的方法。” 看着画面中不断闪过的佐证,赵秋逐渐沉默了。 他脑子中逐渐有了一丝线索。 但是真正让他豁然开朗的还是那句话。 “泡菜国因为地理原因和产量因素,所以每年都需要从华国进口90%以上的泡菜....” !! 赵秋彷佛被雷劈了一般,整个人都懵了。 所有的线索和原因都解释的通了! 不是原创者,申遗文件上的历史都是盗用华国泡菜的历史。 现在连90%的泡菜供应都要靠进口华国。 就这样还好意思去申遗? 申遗你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