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425 南北齐动
此时的尼泊尔正处于廓尔喀人建立的沙阿王朝,也是尼泊尔历史上国力最鼎盛的时期。【】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不断对外军事扩张,其领土面积是白南穿越前那个时代尼泊尔国土的三倍大。印度的各土邦根本就不是廓尔喀人的对手,廓尔喀人随着不断胜利,野心也慢慢增大,把主意打到了清国的西藏。 1788年6月份,素尔巴尔达布率廓尔喀兵3000人,先后占领西藏南部边境之聂拉木、济咙宗(今西藏吉隆东南)、宗喀宗(今吉隆)等地,围攻协噶尔宗(今西藏定日)。嘉庆新政对于疆藏地区并没有太大的变革,虽然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利,但是藏区事务仍由四个噶布伦进行处理。四个噶布伦在看到廓尔喀势大之后,不欲硬拼,就想交钱了事。可是嘉庆得到消息的时候,就有都察院的消息称前藏噶布伦有意私下与廓尔喀人议和。 嘉庆怎能如此吃亏,立即下令,禁止前藏官员私自与廓尔喀议和,如有违抗,严惩不怠。新构建不久的驻藏新军也集结起来,在聂拉木等地区与廓尔喀人交战,双方规模相差不多,虽然器械上清新军占据一定优势,但廓尔喀人的战力也不是盖的,双方交锋清新军除一开始占据了一点优势之外,但是很难匆忙收复失地。 清军自然不止这么一点兵力,嘉庆一面调集其他驻藏清军和四川、青海清军入前藏参战,一面三令五申不允许跟廓尔喀人议和,甚至还下令将一名主和的官员革职,要求上下勠力同心,务必将廓尔喀打服。 甚至在本心里,嘉庆还有顺带灭掉廓尔喀的打算。他这几年虽然也不算是消息闭塞,但是对于一个边陲小国,嘉庆了解不深,并不知道廓尔喀的强劲之处。另一边,嘉庆这几年了解到了大唐在大清周边屡战屡胜,已经将原本大清的一些藩属国纳入旗下,势力着实不小。甚至之前唐人打下了土地,就像是打发小弟一样,将缅甸的一块土地转让给了大清,这让嘉庆心中既是高兴,又有些不服。大清什么时候轮到让唐人来施舍了,所以嘉庆希望能够用一场对外军事胜利,来证明自己。 嘉庆虽然能力不强,但是还是有些小骄傲的。尤其是他在位的这八年中,国内“一片大好”,他是看不到多少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被唐人带走移民的,他能看到的只有赋税连年增多,而且八年之内居然几乎没有一处民变,似乎天下安定,歌舞升平。殊不知是新政带来的行政体系,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更强,而且唐人也布控全国,一有风声立即消弭于无形,才导致了这个局面的出现。 唐人不希望看到什么民变自然是不希望出现任何人口的徒劳伤亡,有人拿去移民最好。 反正这一切让嘉庆觉得自己是一个千古名君,贤明英武,不仅在治政上颇有成就,更是要在武功上获得建树,他当然也不考虑嘉庆新政的根底是唐人设计的套路,而自然地归功成自己的成绩。 紫禁城中,嘉庆高踞龙椅宝座,以往的朝会已经改成了现在这样小规模的内阁会议,出席的官员也大大减少,也使得官员们平常得见龙颜的机会减少了。第一任首辅袁守侗比历史上多活了几年,归功于唐人更先进的医疗,不过虽然这位老臣还活着,但已经在三年前告老还乡,回到山东老家安度晚年。 此时的首辅是王杰,曾经的大清状元。另一个位面中还曾担任过帝师,有逸闻说,王杰性格耿直,他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时,在教皇子颙琰读书时,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你教了之后是天子,他不让你教也是要当天子的,这难道不是君臣之道吗!”王杰见状答道:“教育了之后,便是尧舜一样的君主,而不教育便会变成桀纣一样的昏君,这是为师之道!”他还在任官期间,跟和珅对抗,更参与了对和珅的审理。 这个位面中的王杰在京师事变初时对唐人十分抵触,不过之后还是出仕,并任殿阁学士,在袁守侗退下来之后,凭借资历和能力成为了嘉庆的首辅。
王杰生性耿直,不过也很讲道理,在对廓尔喀入境s扰一事上,王杰主张不失****上体,又不致国朝靡费周章,小打而主和。可是他天生不擅长揣摩上意,不明白嘉庆已经下定决心要打仗,而且要狠狠地打。 经过多年休养,特别是对官僚贪腐群体的打击,以及大幅度降低官员的收入,朝廷国库比较充盈,所以嘉庆是极有底气的。 “诸位臣工,调动武毅军入藏一事可有回馈?”嘉庆对此还是颇有怨言的,武毅军名义上是大清军队,可是从指挥到钱粮都是唐人提供的,所以调动上必须要跟唐人做好商量。 嘉庆自然明白新编的地方驻军也就是那个样子,都没有完成全火器化,战斗力看看就好,而真正要打仗,还是得靠精锐。而禁卫军是他坐镇京师的力量,决不可轻动,自然只能用武卫军武毅军了。 王杰汇报道:“大唐使馆已转达其总督白南之上疏,白总督称必然配合我大清之动向,不过白总督也提出,由东南至藏区,路途遥远曲折,恐怕大军前往,至少数月功夫,不济其事。白总督建议,由驻藏新军拖住北侵廓尔喀之兵,武毅军走海路,前往大唐东辉海外领,此地与廓尔喀接壤,可从南边直接攻入廓尔喀之土,南北齐动,必然使得廓尔喀大败亏输。” 嘉庆心中也忍不住赞了一声,可是他绝不会明着说唐人的计策好。 “如此,那便拨武毅军开拔经费,令其速速出征,不可延误!”天子的架势还是要有的,嘉庆必须做出唐人也要跟着他指挥棒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