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血之孙吴在线阅读 - 第365章 琅琊王氏

第365章 琅琊王氏

    我和张昭、鲁肃不禁相互对视,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诧异,因为琅琊王氏实在是太有名了!乃是天下顶尖的士族。

    当今天下,袁氏自袁术、袁绍相继死后,已经衰落,如今是以袁绍的长子袁谭为代表。虽然手握青州,但和鼎盛时期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了。

    而除了袁氏以外,士族就以弘农杨氏为首,其次便是陈郡谢氏、渤海高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兰陵萧氏、颍川荀氏、谯郡桓氏等大族了。

    虽然江东也有不少士族,比如吴郡顾、陆、朱、张,还有周瑜的庐江周氏等等,但他们都只是在扬州有名,和以上的士族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总之一句话,琅琊王氏对于荆扬二州来说,就相当于清北的学子去一家私人小企业一样,已经足够让人震撼了。

    当然,这只是张昭和鲁肃感到震惊的原因,至于我则是觉得王导在历史上太有名了。

    王导,并不是姓王的导演,而是姓王,名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人,和诸葛亮同乡。乃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

    王导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来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

    “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于书法,以行草最佳。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有草书作品《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导是一名权臣,把持朝政,甚至开创了东晋的士族政治。但他也是有功劳的,可以说,若是没有王导,就不会有后来的东晋王朝,更不可能在五胡乱华的大背景下,为汉家保留一丝元气了。

    而王敦在历史上其实是王导的堂兄,但在这个世界却成了王导的弟弟,真是世事无常。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

    王敦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

    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出任青、扬二州刺史。

    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

    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与之抗衡,并以北讨后赵为名将刘隗、戴渊外放,以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起兵于武昌,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兵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进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不久后,叛乱平息,王敦被剖棺戮尸。

    王导、王敦一个在内,一个在外,稳定了东晋,是有功之人,但王敦同时又野心勃勃。

    所以,所谓的琅琊王氏虽然都是人才,但却是一把双刃剑。甚至可以说,士族都是一样的,作为君主,你若是有本事能驾驭他们,他们自然会忠心于你,为你做事。但如果你本事不济,被这些士族权臣架空事小,被他们暗中杀害,甚至改朝换代才事大。

    但好在,这些家伙在我的治下并不多,可在曹cao的治下实在是太多了。

    由此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在是一把双刃剑。为曹cao带来了人才红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无数的隐患。

    首先,这些士族都是有目的的,忠于曹cao之人有之,忠于天子、忠于大汉者也有之,但更多的还是为家族计,为自己谋的人更多!

    历史上就是如此,曹cao、曹丕、曹叡三代强势,所以士族在曹氏的统领下相安无事,但之后呢?司马氏迅速地取得了大权,把曹氏架空,最终改朝换代!

    因此,对于王导、王敦这样的人才,我有些不置可否!这样的人才,一旦得到了绝对是弊大于利,所以还是不要也罢!

    “王大人,不知这王导、王敦之才比你如何?”我随口问道。

    “王某之才与之二位相比,乃萤火与皓月之别!”王猛回答道。

    “既是如此大才,为何没被朝廷和丞相征辟?反而闲赋在家?”我不禁问道。

    “大族之人多隐士,丞相麾下人才何其多也,天下人才又何其多也!这王氏兄弟就是深感朝廷人才众多,自觉无法身居高位,因此一直拒绝丞相的征辟,反而闲赋在家!”王猛说道。

    “既然如此,王大人又如何觉得此二人就一定会来效力于我?”我问道。

    “莫非王大人觉得我麾下人才不如丞相多?觉得我麾下缺少士族?”我又接着问道。

    说实话,我已经有点生气了,王导、王敦虽然都是人才,但也就一般般。

    论治理一方,我麾下也有张昭、张紘、顾雍、步骘、诸葛瑾、刘巴等人。

    论领兵打仗,我也有一大票名将。

    区区王导、王敦,多他们不多,少他们不少,能力又不是数一数二,忠诚度又无法保障,我特么要来干嘛?

    果然,王猛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王大人,在下实不相瞒,在我的心里,你的才华数一数二,无法替代!”我真心地说道。

    “王大人,倘若您愿意留下,昭愿把长史之位相让!”张昭也表示道。

    “肃也是!倘若王大人愿意留下,肃这个军师不做也罢,给王大人做个副手又何妨?”鲁肃也同样表示道。

    王猛不禁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