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太史子义(四)
李严一只手里握着刀,另一条手臂还在流着血,脸上也因为流血过多而显得有些惨白,可见刚刚被太史慈砍中的伤口十分地深。 “为什么?凭你的箭术明明可以射杀我等,为什么不动手?”李严不解地问道。 “不管你们出于什么理由而发动的叛乱,在我心里你们都是我的兄弟。”太史慈回答道。 “呵,真是可笑,在下不过与你相处了几日,你就拿我等当兄弟对待…”李严一口气说了很多的话,比之前几天加起来都多。 “别跟他废话了,咱们一起杀了他!”蒯恩在一旁咆哮道。 太史慈不禁皱眉,他从蒯恩身上感受到了很深的恶意。 “道恩,你们兄弟三个是主谋吗?你们这么做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太史慈连忙问道。 “哈哈哈,当然是为了利益,我等蒯氏如今乃是荆州第一大族,只要成功灭了你们江东军,曹丞相必会厚赏我等的!到时候我等蒯氏就有希望成为天下第一大族!”蒯恩有些得意地说道。 “第一大族吗?呵呵,那又能如何?”太史慈一脸不屑。 “哼,像你这种贱民出身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受死吧!”蒯恩怒骂一句,然后提着刀又朝太史慈杀来。 太史慈放下铁胎弓,提起长戟,随即应战。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原本近三米长的长戟在船上是很难施展的,但身为宗师后期巅峰境界的武者,太史慈的力道何其之大?长戟挥过之处,尽成碎屑。 蒯恩手中不过一把环首刀,而太史慈因为兵器长,所以二人之间,哪怕相隔两米的距离就已经被攻击到了,一时间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力。 “你还在愣着干嘛?一起上啊!”蒯恩朝李严咆哮一声,喝令他一起加入战团。 李严的内心有了一丝丝挣扎,他竟然不知为了什么而战了! 见到李严站在那里无动于衷,蒯恩不禁气急败坏。 反观太史慈则是满脸喜色,此时单打独斗,手中又有长兵,蒯恩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此时的战场上,江东军已经被叛军杀得节节败退,一群新兵蛋子根本抵挡不住,不是被杀,就是被迫跳入江中,企图凭借水性逃脱。 叛军已经夺取了近五十艘船,而被江东军掌握的就只有十余艘,剩下的八十余艘舰船上面双方还在厮杀,局势对江东军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利了。 原本在两日前,江东军的舰队出现在汉水之上的时候,襄阳城内的刘穆之,和樊城内的毛德祖都是绝望的。 这种情况鬼都知道,肯定是荆州水师已经被全歼了。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短短两天的时间,江东军的舰队竟然发生了内乱,自己人和自己人居然打了起来,而且战况是如此地激烈。 但是很快,他们又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随着战局的发展,双方显得泾渭分明,一方的手臂上都缠着白条,而另一方却没有。 细心的刘穆之已经想明白了,这定是江东军中有他们的人混在里面,现在爆发的战斗正是己方在夺取舰队的控制权! 等刘穆之想明白了一切之后,便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了五百人出城,企图登上舰船,支援己方的军队,也就是叛军! 很快,五百人就来到了岸边,几艘被叛军掌控的舰船也发现了他们,不禁大喜过望! 于是,几艘船开始靠岸,供援军登船。 等到五百人全部登船,叛军士气大振! 战到此时,局势对于江东军来说已经是神仙难救了。 几艘被江东军夺回控制权的舰船,开始慌不择路地横冲直撞,想要冲出重围。但是叛军哪里会放过他们?立马就射出了无数箭矢。 很多人又死在了箭下,然后舰船顺流而下,直冲下游而去。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越来越多的舰船被叛军所掌控,只有几十名江东军官和几名暗卫成员所在的舰船,还在负隅顽抗。 另一边,太史慈与蒯恩又厮杀了几十个回合,此时的蒯恩身上已经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伤势越多,流血也越多,在太史慈的攻击下也越来越支撑不住。
李严已经在几名叛军的帮助下包扎了伤口,暂时止住了流血。 这时候的李严已经想明白了一切,他已经无路可走了,只能跟着叛军一条路走到黑。好在他原本就是荆州军的一员,又不是真正的叛将。所以在想明白了之后,便重新组织起叛军,准备再一次将太史慈包围。 太史慈察觉到了变化,原本溃散的叛军又被李严重新给集结了起来,开始各司其职。 有人重新拿起了武器,企图重新构建包围圈;有人在登上桅杆,企图扯下属于江东军的旗帜;还有的人在船舷朝周围喊着什么,可能是在请求支援。 总之一切都在往坏的方向发展,此时,留给太史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心急之下,太史慈的攻势又猛了几分。 蒯恩抵挡不住,一刀荡开太史慈的攻击,转身就跑。 太史慈也不追击,而是放下长戟,再次举起了铁胎弓,向着叛军放箭。先是一箭射落企图扯下旗帜的叛军小卒,再是嗖嗖嗖三箭射杀了站在船舷边的几名叛军,最后无情地屠杀着船上的叛军。 叛军们被射得哭爹喊娘,活着的人再次四散而逃,更有甚者,直接跳入水中逃跑。 太史慈竟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船上的战局! 然而一切还是晚了,已经有两艘舰船在靠近,几根拍杆砸下来,无数叛军便举着盾登上了船。 面对源源不断地叛军,太史慈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随即挎上铁胎弓,抓起长戟,然后跑到船舷,扑通一声跳入水中。 许多叛军追赶不及,只能朝水中放箭,但是太史慈水性极佳,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注: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郡莒县人,乃是汉高帝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后代。本是东晋末年大臣,喜欢读书,博闻强识,起家琅琊主簿。投靠北府军将领刘裕,参谋平定桓玄之乱。深受刘裕倚重,矫正朝廷法律,改变政治风气,支持刘裕执掌政权。刘裕领兵在外时,奉命留守建康,总掌朝廷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