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青年必读书手册在线阅读 - 第75节

第75节

    由于人民斗争的烈火越燃越烈。【】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开始转变,

    决意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对殖民当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20年初,甘地被

    推举为国大党领袖。同年9月,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规定用拒绝帮助英印政府管理印度和剥削印度人民等的方法开展斗争,直至

    英国政府给予印度自主为止。全国人民广泛响应,但不久即冲破甘地计划的

    规定,有的地区还举行了起义。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手段进行血腥镇压。1921

    年2月4日,联合邦曹里曹拉村村民游行,警察未加警告即开枪扫射。愤怒

    的村民将22名警察赶进警察局全部烧死。甘地认为这次反抗行动超出了非暴

    力范围,于2月11日匆匆召开国大党紧急会议,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月10日,甘地被殖民当局逮捕,判刑6年,群众对此反应冷漠。两年后,

    甘地因病被释。

    1930年3月2日,甘地向英印总督发出公开信,提出废除政府食盐专营

    等11项要求。4月6日,他带领一批信徒来到丹地海边,费了3个星期时间,

    自制成一批盐,表示以此破坏了英印政府食盐专营的法律。第二次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就此展开。英印政府又一次下令镇压,一年内逮捕6万多人,甘地

    也再次被捕。后英殖民当局想利用甘地的声望来欺骗印度人民,又于1931

    年1月将他释放。同年3月,甘地与英印总督达成妥协,一方终止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一方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自制食盐。

    此后,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一再拖延印度自主。印度人民继续开展

    斗争,甘地也为此多次被殖民当局关进监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英国

    政府变换统治手法,通过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也为双方所接

    受。甘地一贯主张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团结合作,反对“印巴分治”。1948

    年1月13日,他以79岁高龄开始绝食,呼吁各教派合作,直到各派表示愿

    意合作之时才进食。1月30日,甘地在一次晚祷会上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枪

    击重伤,半小时后去世。

    需要说明的是,甘地自传原版只写到甘地前半生的经历,并且带有

    一些遗漏。后人则在他去世后将他的后半生继上,并补充了他南非的活动经

    历,仍以甘地自传为名结书出版。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比较完全

    的甘地传记了。

    精彩篇章推荐

    本书以坦诚的态度向读者揭示了甘地的内心世界,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一点典型地体现在本书的第九章父亲之死和我的双重耻辱一又中。

    13岁的时候,甘地遵循印度传统,与跟他同龄的喀斯朵吹结婚。16岁那

    年,父亲正卧病在床。一天晚上他照料过父亲后,把父亲交给叔叔,然后退

    回到自己的房间。他无法克制强烈的**,同他妻子上了床,而他的父亲也

    就在那个时候断了气。甘地以一种凄怆内疚的笔调,写下了他内心的哀恸。

    这之后,甘地开始严格节欲。甚至在饮食方面也身体力行,不吃盐巴和

    豆制食物。读者不仅可从这一章中发现促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思

    想源泉,也可以发现甘地一生伟大人格的心理因素。

    精彩语言辑录

    我不学习历史,我通过经验而知。然而我从平常的实验中得来的

    结论,尚难视为定论。

    内心的热诚而真纯的愿望往往是不可以实现的。为穷苦的人

    服务一直是我内心的愿望。

    拿破仑传

    作者:德艾密尔鲁特维克

    成书时间:1929年

    类别:人物传记

    书海领航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立

    者,史称拿破仑一世。他纵横驰骋于欧洲战场20多年,指挥过将近60次战

    役,常常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多次战胜英国和欧洲封建国家组成的反法

    联盟,使法国领土一度扩及到整个欧洲大陆,欧洲各国无不“谈拿破仑色变”。

    他的军事实践活动及治国思想,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及政治科学的形成和

    发展,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影响,后人称赞他是“真正的军事艺术的巨匠”和

    “19世纪的欧洲雄狮”。“如果历史可以按一些可比性因素来比较,那么拿

    破仑无疑会当选为200年来欧洲的第一巨人。”德国前总理阿登纳的评论可

    谓一语中的。

    能为这样一位历史巨人立传,无疑是众多传记作者的一个梦想。事实上,

    关于拿破仑的传记确实林林总总,但杰作却属凤毛鳞角,多数习惯了直线式

    思维的作者要么将拿破仑描绘成单纯的军事天才,要么把他归为暴君一类,

    缺乏对这个复杂的历史巨人的总体把握能力。而德国作家艾密尔鲁特维克

    的拿破仑传则从根本上克服了上述传记的弱点,艾密尔版本的拿破仑

    传也被公认为拿破仑传记作品中极为出色的一部杰作。

    艾密尔鲁特维克是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为了完成拿破仑

    传,他四处搜寻拿破仑一生的材料,观察入微,鞭辟入里,笔触直指人类

    共有的心灵上的弱点,而又绝不流于简单武断的批判。大量地占有资料使他

    对拿破仑的性格特点了解得十分透彻,同时巧妙地运用写作技巧,使主人翁

    的形象生动活泼,跃然纸上,这可以从以下例子中找到佐证。

    传说拿破仑每晚只睡3个小时,这个传说至今还有人在传诵着。但据鲁

    特维克考证,这纯属无稽之谈。首先,拿破仑是个常睡,却又佯装没睡的人,

    他每天晚上都睡足8个钟头,而且还睡个午觉。午觉醒来,通常还要享受一

    下热水澡。

    此外,还有人人皆知的传闻。据说拿破仑曾经说过:“在我的字典里,

    没有不可能这个字眼。”这句话多少是有点根据的。不过,鲁特维克指

    出,绝对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拿破仑的豪言壮语,抑或是满怀信心的言辞。

    因为这不是拿破仑在得意时的宣言,相反,这句带有狂妄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的名言是拿破仑临死的呻吟,是这个伟大的军事天才、治国大师和语言大师

    的肺腑之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拿破仑貌似浪漫主义者,而实际上是个彻

    底的现实主义者。这缘于拿破仑有能力把空想、梦想和豪言壮语变成现实,

    因而这句名言是对拿破仑自己一生的总结,对别人是不适用的。

    鲁特维克以这种拿破仑观为基础,因而他喜欢提及拿破仑的空想习惯。

    他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认为一生不断追求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往往是一生

    都在自我满足的人。正因为这样,拿破仑明明睡8个小时,却自欺欺人而大

    言不惭地声称他只睡3个钟头。

    由此可见艾密尔鲁特维克对拿破仑的描写与分析是何等地巧妙、与众

    不同而又鞭辟入里。这也正是艾密尔版的拿破仑传何以在众多的拿破仑

    传记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艾密尔鲁特维克,他是出生于德国的瑞士作家,擅长撰写诗、评

    论和小说,但以传记作家闻名于世。他是个犹太民族主义者,不断对纳粹提

    出抗议,为此,希特勒曾下令焚毁他的书。他的传记著作计有拿破仑传、

    俾斯麦传、歌德传、林肯传、莫扎特传等。

    内容梗概

    拿破仑17691821,1769年8月15日诞生在科西嘉岛。10岁时前

    往法国,就读于巴黎的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就任军职。

    1793年,因攻破反革命的据点土伦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军港而扬名。

    1795年,因扫平巴黎保皇派的叛乱而迈上成功之路,平步青云,被任命为意

    大利派遣军司令,26岁时大破奥地利,1798年远征埃及,此时己威名远扬。

    在攻城陷地之时,他眼光长远,带着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随军同行,使他们给

    后世留下了种种难得的业绩。

    远征埃及回国后,拿破仑抓住政府的弱点,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断然发动

    “雾月政变”,成立执政政府,从而一举掌握政权。1804年宣布成立法兰西

    帝国,本人则加冕称帝。尔后约10年,作为独裁者统治法国。在国内,拿破

    仑一人独裁,但却给世人留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拿破仑法典;

    对外,拿破仑则大举用兵,在奥斯特里茨捷克中部的一个城市击溃俄奥

    联军,置酉德的莱茵同盟于法国的保护之下,使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同时占

    领普鲁士。除英国之外,称霸于整个欧洲。拿破仑的全盛时期,一般认为是

    1810年娶奥地利公主玛丽露易丝为妻的时候。

    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强行远征俄国,率军直趋莫斯科。俄国坚壁清野,

    寒冬之际法军久攻莫斯科不下而冻馁者众,不得不撤军,而于归途中又遭俄

    军反攻,拿破仑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回巴黎。欧洲列强趁此机会再度联手,

    攻陷巴黎,法军一蹶不振。拿破仑本人则被放逐到厄尔巴岛。次年他设法逃

    出该岛,潜回巴黎,再即帝位。但随即在滑铁卢战役中败于欧洲各国联军,

    被再次放逐于大西洋的孤岛圣赫勒拿岛。这位曾经睥睨欧洲,雄极一时

    的时代巨人困厄交加,于1821年5月5日于绝望中死于胃病,时年51岁。

    精彩篇章推荐

    本书对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加冕称帝、奥斯特里茨战役及远征俄

    国、滑铁卢战役的叙述极为出色,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拿破仑作为杰出的军事

    天才、政治奇人的非凡能力。本书作者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及决策过程,

    也确实成功地刻划了拿破仑在指挥作战时所表露出的个人性格。这在描写奥

    斯特里茨会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下为简略概述:

    1805年12月2日,法军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会战。法军兵力为6.5

    万余人,对方则为8.2万人,拿破仑在总兵力上居于劣势。但在最后决战时,

    拿破仑在右翼以1万人牵制了对方4万人,同时故意让开左翼,以6万人来

    对付被引入伏击圈的联军4万人,形成局部优势。由于拿破仑部署正确,反

    攻及时,追击组织得好,会战只在一个白天就结束了。法军只以死伤8800

    人的代价即毙伤联军1.22万人,俘虏1.5万人,缴获133门大炮。沙皇与奥

    皇一路痛哭着逃离了战场。

    本书作者有意引用了拿破仑自己对这次战役的评价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主

    人公在梦想实现之后所表现出的自我满足感:“这一仗打得实在最好。同样

    的仗我曾打过30次,但是,这是最好的一次。”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精彩语言辑录

    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样的字眼。

    我爱力量。但我之所以爱力量,犹如想借魔术奏出美妙音乐的小

    提琴家爱他的小提瑟一样。换句话说,我是以艺术家的方式爱着的。

    丘吉尔传

    作者:解力夫

    成书时间:1989年

    作品类型:传记

    推荐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美国著名作家苏兹贝格曾就二战后的政治领袖们的题材写过一本书

    平庸之辈的时代,这本书的书名曾引起了广泛的非议。然而,作者在

    沉默许久之后为自己辩解道:“请批评者想一想,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这一代中的哪一位会比温斯顿丘吉尔做得更出色呢”。非议之声

    在这有力的回击之下黯淡了下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后,人们对于

    那段已渐渐远去的历史又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由此引发了阅读伟人传记的

    又一轮热潮。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传记则成为了必读书目。

    20世纪的英国政治家,同时也是世界大政治家之一的丘吉尔,活了90

    岁才结束了他漫长而又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政坛上活跃了60年,多

    次当选为自由党和保守党的下院议员他曾从保守党转入自由党,后来又转

    回保守党,两度担任首相,并历经财政、内务、海军、陆军大臣等内阁要

    职,同时他还是个标准的军人。丘吉尔一生多才多艺,不仅文采风流于195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且绘画也很出色。

    丘吉尔由于长期参与英国国会,因此他与英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密切

    相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行政最高首长把

    英国引上了胜利之路,成为二战期间著名的“三巨头”之一。他那猛犬般的

    容貌,滔滔雄辩,v字型象征胜利的手势,永不离嘴的雪茄,以及层出不穷

    的幽默、机智,永不屈服的坚毅,给处于危机中的英国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

    都带来了无比的激励与勇气。丘吉尔的历史功绩和卓尔不群的个人魅力,同

    样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景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不朽名著领袖们

    一书中,特意将丘吉尔放在了第一位,并以“过来人”的口吻说道:“他以

    一生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我无比的敬佩。”

    关于丘吉尔的传记有多种版本问世,但大多为西方人所写,其体例,语

    言风格不甚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此篇所推荐的丘吉尔传由于是中

    国人所写,所以从根本上克服了上述缺憾。作者解力夫,曾任职外交部,国

    际问题专家,著述颇丰。本书的资料是作者耗时20多年搜集而来,可见其写

    作态度之严谨。

    内容梗概

    丘吉尔于1874年11月30日生于爱尔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

    体质羸弱,靠着刻苦锻炼才弥补了身体上的缺陷。20岁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

    军事学院后,参加了几次对外的殖民战争,回国后写了几本记载他在海外冒

    险经历的书,引起了公众注意。1901年,丘吉尔被选为下院议员,进入政界。

    此后他历任殖民、贸易、内务、海军、陆军和国防大臣等要职。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曾以海军大臣资格参与决策。后因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役失败而辞

    职。此后丘吉尔以在野人士的身份积极进行反苏活动,多次竞选皆遭失败。

    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不断扩充军备。丘吉尔及时发现了德国

    的企图。他认为战争已日益迫近,主张以英、法为核心,依靠国际联盟来制

    约侵略者。这时他以反对张伯伦政府推行妥协政策而著称,一再督促政府不

    要被虚假的“和平”、“裁军”蒙住眼睛。可是他的意见被当作耳旁风而搁

    置一旁。直到战争爆发后,人们才惊服丘吉尔的预见。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丘吉尔在战时内阁任海军大臣。

    1940年5月,纳粹德国入侵荷兰和比利时,英国举国震惊,张伯伦下台。丘

    吉尔以65岁高龄出任首相和三军最高统帅,领导英国人民对纳粹德国作战。

    就任首相后,他在向议会作的首次讲演中说:“我所能奉献的,只有血和汗,

    苦和累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

    他通过公开演讲,鼓舞了同胞,使英国人民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在敦刻尔

    克大撤退中,丘吉尔又发表了重要演说,重申了英国战斗到底的坚强意志: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决不投降。”英国人民的

    斗志被鼓舞起来,并在随后顶住了纳粹德国对伦敦的狂轰滥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