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最风流在线阅读 - 53 劝降非是一路使 临敌当有两手备

53 劝降非是一路使 临敌当有两手备

    阴修答道:“我闻之,皇甫公和盖元固的旧部,合计大约三四万人,被董卓分划为数部,分别交给了他遣去长安的诸将统带。”

    荀贞心道:“果然如此。”

    在兼并了洛阳诸军后,董卓本就实力大增,今又得了皇甫嵩的那三万精卒、盖勋的那数千兵马,实力更是上了一层。不过好在皇甫嵩、盖勋的部众都在三辅一带,而为了稳妥起见,料来董卓是断然不会把他们调来洛阳的,所以暂时倒还不必为此太多担忧。

    孙坚问道:“董卓遣了多少兵马从驾去了长安?”

    “我刚才说了,董卓十分谨慎,从不让我等参与军事,他军营内外亦戒备森严,外人不得出入,故此,他究竟调了多少人马从驾西去,我却也是不知,只是听说……。”

    “怎样?”

    “说法不一。有的说他调了两万人马,有的说他调了万余兵马,也有的说除留守伊阙、轘辕、虎牢、孟津诸关的兵马之外,凡余下之军马,他共分出了一半,遣去长安。”

    孙坚转眼,看向荀贞。

    荀贞沉吟了下,斟酌说道:“‘分出一半,遣去长安’,这应不可能。”

    洛阳北、东、东南三面皆有义军,四路义军合计不下二三十万步骑,面对这么多敌人的兵马,董卓铁定是不可能把留守洛阳的兵马分出一半,遣去长安的。

    孙坚以为然,颔首说道:“确然。”

    “‘调万余兵马’,则又嫌少。”

    三辅一带现有皇甫嵩、盖勋的旧部,合计三万多人,皇甫嵩、盖勋虽被董卓调离了军中,可这三万多将士中必有不少倾向皇甫嵩、盖勋的,故此,为防万一,董卓也不可能只遣万余兵马从驾去长安。

    孙坚亦以为然,说道:“这么说来,董卓应是遣了两万兵马去了长安。”

    “即使不是两万,数目必也相差不大。”

    “董卓部原有十万上下,今分兵两万,则留在洛阳周边及洛阳城中的应是还有八万左右的步骑军马。”

    “应是如此。”

    孙坚扼腕长叹,说道:“可恨酸枣诸军屯驻不出,二袁将军亦拥兵观望,皆无斗志,要不然,趁此董卓分兵、实力稍减之际,吾等诸路合兵,四面齐击,何愁不胜!”

    阴修说道:“我在洛阳时,尝与洛阳诸公议起,说到诸位将军起兵讨董之事,有一事,我一直不明。”

    “何事也?”

    “我闻此次义军起兵,袁本初是为盟主,而上次击董,却为何只有将军、贞之与曹将军等人出击,不见袁本初动静?”

    孙坚说道:“闻是韩冀州阴为相阻,袁车骑军粮不继,又调不动冀州军马,故难以出兵。”

    “可惜、可叹!韩文节为袁氏门生,他去冀州上任前,我与他常在朝中相见,还觉得他这个人不错,却没想到他上不顾国家大义,下不顾袁家之恩,而竟因私利而坏诸位将军的大事。”

    韩馥出任冀州牧前,在朝中做过御史中丞,和阴修是曾同朝为臣,他家在颍川,当年阴修为颍川太守时,又曾照顾过他的家中,所以,他两人有过些来往。

    阴修的这一叹也不知是出於真心,还是附和孙坚,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荀贞和孙坚两人对此也都不在意,他二人的心思现都在洛阳的军事部署上。

    荀贞等阴修对韩馥的“批评”告一段落,复又开口问道:“阴公,公可知董卓留了多少兵马在洛阳,又各分了多少兵马把守诸关?”

    “我来阳翟前,听说董卓刚增兵伊阙诸关。”

    这个消息是荀贞和孙坚所不知道的。伊阙诸关和荀贞、孙坚的讨董路线密切相关,联系到之前探知到的胡轸部出关南下,又和颍川郡的安危战和息息相关,两人顿时皆提起了兴趣。

    荀贞从容问道:“阴公可知他增兵了多少?”

    “几千人吧,可能不到万人。”

    “是步是骑?”

    “应多是步卒。”

    伊阙诸关的胡轸部本有三万步骑,经前番一战,折损了数千,今又得董卓补充数千,也就是说,胡轸麾下现仍是有三万上下的部众。董卓给胡轸补充的多是步卒,这说明董卓此次给胡轸补充兵马并不是为了让胡轸进攻、奔袭,而应是为了加强伊阙诸关的防御。

    荀贞沉吟说道:“董卓给胡轸补充了数千步卒,多为步兵;胡轸遣数千人马出关南下。文台,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胡轸这次遣军南下,不是为来攻我颍川,而应是为袭鲁阳。”

    阴修不知他两人在说些什么,莫名其妙,遂开口相问。

    荀贞把之前得到的那道“胡轸遣五千兵马出关南下”之军报告诉了阴修。

    阴修仍是没有明白,问道:“胡轸遣军南下,董卓补充他数千步卒,……贞之,你是怎么就从中看出了胡轸这次遣军南下是为去奔袭鲁阳?以我看来,他也是有来颍川的可能的啊。”

    荀贞笑道:“如果董卓给胡轸补充的多是骑兵,那胡轸这次遣军南下,就确有可能是为来击我颍川,可既然董卓给胡轸补充的多是步卒,那其用意便显是为增强伊阙诸关之防御,其所防者何人也?在我看来,防得就是我和文台啊。如此推之,他既要防我,那么此次南下进攻的,应便是鲁阳了。”

    “……,这未免牵强。”

    “暂时也只是我与文台的猜测之言。”见阴修对胡轸部遣军南下并不奇怪,荀贞问道,“胡轸遣军南下之事,阴公是否早已知晓?”

    “我快到轘辕关的时候,听说了此事。”

    “可有闻董卓遣军去河内?”

    “这倒是未曾听说。”

    “阴公此次离洛,不知在临行前,董卓有何嘱托?”

    “还能有什么嘱托?不过就是让我劝降你与孙侯罢了。”阴修顿了下,又道,“此次离洛的不但有我,还有大鸿胪韩公、执金吾胡毋公、将作大匠吴公、越骑校尉王公。”

    大鸿胪韩公,这说的是颍川人韩融;执金吾胡毋公,这说的是王匡的妹夫胡毋班;将作大匠吴公,这说的是吴修;越骑校尉王公,说的则是王瑰。

    荀贞、孙坚对顾一眼,皆了然於胸。荀贞心道:“韩融、胡毋班诸人必是受命分去了河内、鲁阳,劝降袁绍、袁术。……董卓这番派来劝降的人倒是精心选过的。韩融,天下名德之士,与二袁同州,颍、汝接壤,乃是旧识;胡毋班,王匡的妹夫;阴少府,我之旧日长吏。”

    孙坚说道:“韩公诸人可是分去了河内、鲁阳?”

    “正是。”

    孙坚问荀贞,道:“贞之,你觉得袁车骑、袁将军可会愿降?”

    “董卓方诛袁太傅、袁太仆等袁家人五十余口,若是换了个胆怯的,或会愿降,可二袁将军久有高名,俱海内英杰,又怎会舍国仇家恨不报,於此时降董?”

    孙坚大笑说道:“我亦以为然也。”

    他对阴修说道:“阴公,公与大鸿胪等诸公出洛,注定劳而无功。昨日贞之说了,公此番既然出了洛阳,离了虎xue,便干脆不要再回去了。公如想留在颍川,我这郡府任公居住,公如想回乡,且待胡轸那五千董军退回伊阙诸关后,我与贞之便选精兵护送公归。”

    “虎xue、虎xue。孙侯所言不差,那洛阳而今真是一座虎xue。董卓yin威逼人,公卿之下,无不战兢,难以自保。前时袁太傅满门五十余口遭诛,……贞之,若非卿族父荀公之力,早在月前,朝中恐就会有三公受诛了。”

    孙坚问道:“此话何意?”

    “董卓早前召朝臣议西迁事,众皆不欲,然惧董卓兵威,无敢言之,唯故司徒杨公、故太尉黄公直言不讳,当面谏止。董卓因怒。幸得贞之族父司空荀公出面转圜,以话开解,杨公、黄公这才没被董卓罪责。”

    荀爽给荀贞来过信,在信中略微提到过此事,——荀爽提此事倒非为“炫耀”,而是为揭示董卓的残暴无道。因此,荀贞知道此事。

    听阴修说到了荀爽,荀贞问道:“阴公在朝时,可与我族父常见?”

    “卿族父离洛伴驾西去长安前,我与卿族父时常相见。”说到这里,阴修微蹙眉头,略带担忧地说道,“董卓肆虐朝中,卿族父殚精竭虑,那日他伴驾西去长安,洛阳城外相别时,我见他气色似有不佳。……,唉,在洛阳时还好,这一去长安,关中水土与我中原不同,贞之啊,我很担忧卿族父的身体。”

    闻得阴修这么一说,荀贞也担忧了起来,可也没有什么办法。

    与阴修说了这么会儿话,阴修到底年迈了,昨晚新到阳翟,也没怎么睡好,荀贞见他有些倦怠之意,便与孙坚告辞出来。

    临出门,荀贞又重复了一遍孙坚刚才说过的话,对阴修说道:“公请先在阳翟安居。公若如欲返乡,则请稍待,胡轸今遣部南下,或是去击鲁阳,或是来击我颍川,不管他是要往哪里去来,颍川往南阳之路暂皆难通,且等形势分明,候其败归,我与文台再遣精卒护送公归。”

    阴修家在南阳,他要想回家,非得经过颍川郡南、鲁阳一带,眼下形势,不合适他回去。

    阴修对此也知,说道:“好。”

    离了阴修,孙坚、荀贞两人来到前院堂上。

    孙坚说道:“贞之,按阴少府所言推测,胡轸此次遣军南下,其意必在鲁阳。你说,你我两部眼下该如何行事?”

    “以卿之见呢?”

    “一面集结兵马,遣人去与袁公路通消息,预备与之联兵击敌;一面叫乐校尉严守阳城、轮氏一线,不得使轘辕关董军有一兵一卒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