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最风流在线阅读 - 第二卷 西乡蔷夫 10 计吏郭图下

第二卷 西乡蔷夫 10 计吏郭图下

    热烈庆祝神九发射成功,八千字一大节送上。

    ——

    钟繇、荀彧、荀贞三人在堂上等了多时,郭图来了。

    这是荀贞第一次见郭图,拿眼观瞧,见他二三十岁,戴冠服黑,颔下短髭,昂首挺胸地登入堂上,目不斜视,行跪拜之礼。荀贞心道:“这个郭图应就是后来投袁绍的那个郭图吧?”

    郭图行完礼,阴修叫他坐下。

    此时诸人阴修朝南而坐,钟繇独坐西侧,荀贞、荀彧跪坐於东。郭图也不东边,昂首阔步来到西侧,坐在了钟繇的下手。荀贞不觉想道:“真名族子弟,郡计吏。十分当仁不让。”

    室内之座,西为尊,东为卑。荀贞以郡督邮的身份可坐在西边,却坐在东,是为表示谦让。一来,督邮不及功曹尊显,二来他刚任职郡府,资历也远不及钟繇,并且年纪也比钟繇得多,故西向坐,以示尊敬。荀彧是他的族弟,他既坐在了东边,荀彧自也不能坐在西边。

    郭图的性格来刚与他相反。他不敢争天下先,郭图则当仁不让。

    不过话回来,以郭图计吏的身份,也确有资格坐在西边。

    汉制,郡国每年都要遣吏至京,上报当年的户口、赋税等情况。这个“吏”,在前汉是郡丞、长史;在朝,即是“计吏”。因为计吏将要面对的是朝中公卿,乃至天子,故此人选非常重要,多由大吏转任。郭图之前就当过五官椽。五官椽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没有具体的掌职,但在功曹或其它诸曹有官出缺、离任时,它可代理其职,按表面位次,尚在郡督邮之前。

    郭图落座后,了荀贞。这也是他第一次见荀贞。他心思机灵,见荀贞有资格和钟繇、荀彧共座堂上,又见荀彧和他坐在一边,立刻猜出了他的身份,问道:“足下便是新任督邮么?”

    “在下荀贞,见过计椽。”

    郭图自己猜对了,露出点笑容,矜持的点了下头,道:“闻乳虎威名,今日一见,果然英毅雄杰。”问道,“你是刚来郡中么?吾闻明府上个月即已除君,为何至今才来?”

    荀贞行县之事,知道的只有阴修、钟繇、荀彧三人。他三个的嘴都挺紧,没有给别人过。

    钟繇替荀贞回答,道:“贞之早就来了。”

    “我却怎么没有见过?”

    “就任的第二天,贞之就微服出城,去郡北九县采问风谣了。今天刚刚回来。”

    “微服采风?”郭图笑了起来,道,“我在郡朝为吏多年,前后见过三任、五个督邮。上任之后,先去微服采风的只有你荀贞之一个啊!怎样?可有收获?”

    阴修道:“公则,今召你来,便正是为了此事。贞之此行,不但有收获,并且是很有收获啊!”将文册从案上拿起。郭图起身,行至案边,接过文册,退回坐塌,打开翻。他东西的速度很快,一目十行,只听得纸页刷刷连响,很快,就完了。

    荀贞与他是初见,对他颇为注意,在他东西时,一直都在观察他,发现他在第一页时,神色略有动容,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再其后,神情就没再有过变化。

    ……

    罢之后,郭图把文册交还给阴修,归坐榻上,问道:“功曹、主薄、督邮这么晚齐聚府中,明府又把我召来,为的就是此册么?”

    “正是。”

    “图敢问,明府可是想要据此追究郡北诸县的不法事么?”

    阴修道:“把你找来,正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图以为,事涉九县,牵扯重大,不可轻为。”

    “为何?”

    “督邮的这个文册上共了一百三十一事,涉及了四个县令长,五个县丞尉,二十多个少吏、斗食,五个大姓右族。若据此册治罪,则郡北九县将要为之一空。郡总共十七个县,九个县占一郡之半,一半为空,明府以后还怎么施政?”

    荀贞听了他这句话,对他的性颇是吃惊,心道:“他观册甚快,以为他只是粗略翻阅,却没想到竟将册上总共了几件事、涉及到多少人都得清清楚楚。”

    钟繇和郭图同郡为吏多年,对他过目不忘的事知之甚清,并不奇怪,摇头道:“公则此言,繇不以为然。”

    “噢?”

    “子曰:‘政者,正也’。正是为了日后施政,才应该把郡北诸县的不法吏民全部绳之以法!”

    郭图对孔子的话无法辩驳,但他仍不同意这样做,因又道:“建武末年,冯衍上疏世祖皇帝,言:‘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郡北吏民虽然不法,然若尽收系狱,则是冯唐之谏文帝也。”

    ——“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讲的是前朝文帝和魏尚的故事。魏尚守云中,有功,后因错获罪,冯唐因谏文帝:“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罚太重,赏太轻”。文帝接受了他的谏言,复以魏尚为云中守。

    郭图举这个例子,意思在:此案牵涉到的人太多,若尽系狱中,未免会“法太明,罚太重”。

    钟繇连连摇头,道:“魏尚为云中守,匈奴不敢近云中,这是守边安民的大功,后来获错获罪,不算大过,因而冯唐谏文帝:‘法太明,罚太重’。……,请问公则,郡北的那些不法吏民有何大功?他们只有残民之举而已!怎能与魏尚比?怎能用冯唐谏文帝故事?”

    郭图无言以对,转口道:“元常,你家是法律名家,家学渊源,当知朝律法。”

    “怎么?”

    “我想请问你,依朝律令,吏若受贿,该受何罪?当受何罚?”

    钟繇对朝的法律条文倒背如流,应声答道:“‘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赃为盗。罪重於盗者,以重者论之’。前汉文帝时,更明下诏书:‘吏受赇枉法,即弃市’。”

    “吏若监守自盗,又该受何罪?受何罚?”

    “‘主守而盗,值十金,弃市’。”贪污够十万钱就弃市处死。

    郭图背诵荀贞那文册上所的内容:“‘阳城长受赇,少算冶家铁税’、‘某县长监守自盗’。如此,则若按律令,这两个六百石的县长很有可能就会被弃市处死了。……,我再请问你,除了这些处罚外,国朝对赃吏还有何处罚?”

    “朝安帝前,并坐及其子、孙,三代不得为官。此令因当时太尉刘恺的建议而取消了,然在先帝桓帝时,梁太后临朝,又诏令‘赃吏子、孙,不得察举孝廉’”。

    “这样,这两个县长的子、孙以后就不能被举孝廉了,基断绝了仕进之路。……,《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於善也。因其祖、父之故,断其子、孙仕进之路,元常,何忍也?……,这且不,我再问你,除此之外,对赃吏还有何处罚?”

    “坐及举主。‘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轻则左迁,重则免职。”

    “这四个不法的县令长中,就我所知,至少有两个都是因被举为孝廉、茂才而入仕的。我虽不知其举主为谁,但有资格举人为孝廉、茂才的不是两千石的太守,就是刺史、三公、九卿,皆为国之重臣。因此二不法县令长之故,他们也要被受到牵连。……,元常,处罚一个不法的县令长容易,但是你就忍心让那么多的人受其牵连么?”

    ……

    荀贞与荀彧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想道:“郭图先是若将郡北清空,会不利太守日后的施政,接着又如果这样做,会显得‘法太明,罚太重’,恐怕都只是借口托辞。他之所以不同意‘澄清郡北’的真正原因应正是此句!……,是‘不忍太多人受牵连’,实为担忧会因此招来报复。”

    ……

    这的确是郭图不同意“澄清郡北”的真正原因。并且,他这一句,也到阴修的心里去了。

    阴修之所以也不太愿意“澄清郡北”正是出於和郭图一样的顾虑,会牵连到太多的人。行贿者、赃吏的子孙倒也罢了,赃吏的“举主”却全是朝中重臣。——他实在不想因此得罪他们。

    这还只是赃吏。荀贞的那个文册上且了许多郡北豪强的不法事。

    前汉有句话:“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豪强们也都是各有些背景的。别的不,便那个沈驯,他儿是赵忠侄子的妻。处罚了他,会不会得罪赵忠?

    贪官的“举主”是重臣,豪强的背后是权宦。阴修怎不为难?就像荀彧的,他质性谨慎。他愿意举贤扬善,但他实不愿诛恶去jian。因扬善可得贤名,而诛恶却很有可能会招来祸患。

    他转目钟繇,等着他如何回答。

    ……

    钟繇道:“公则,君家世代衣冠,儒学传家,当博通古籍,熟知古事。我且问你:朝自前汉始,便经常会遣使微服单行,观采各地州郡的百姓风谣,以此来考课地方官吏,民赞则褒,民讽则黜,此是为‘举谣言’。此制,是朝独有的么?”

    “自然不是。”

    “那是源於何时?”

    “周时便有此制,名为采风。”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庶人传语,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此句出自何处?”

    “《国语》。”

    “何意也?”

    “圣天子当朝,当广开言路,听百姓疾苦,然后行政,方能不悖。”

    钟繇挺身跽坐,大声道:“北部督邮至任,暮入阳翟,拜见过明府后,晨即出城,不辞劳苦,行访九县,是为了什么?一去二十天,回来后连督邮舍都没有进,过门不入,征尘未洗,便夤夜求见明府,又是为了什么?正是为了给明府开言路!

    “……,你也过那文册了,郡北的那些不法吏民,贪暴残暴为民患,人民嗟怨已!吾曹既然备位郡朝之中,就应该上为明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何来‘若将册中之人全部治罪,则不可’之?又何来‘就忍心让那么多的人受其牵连’之?宁让十家、百户哭,不让半郡八十万百姓哭!孰重孰轻,公则,你难道不出来么?”

    他的声音很大,震动屋瓦,传出堂外,在夜中传出甚远。

    ……

    郭图猝不及防,被他骇了一跳,但随即缓过神来,反击道:“令祖乃海内大贤。吾闻他昔年授徒常千余,每教弟子律法,必言‘慎刑’二字。我与功曹同朝为吏,亦相识,也常听功曹:‘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政之道当在宽仁,刑与德间,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此言甚是!奈何今对郡北九县,必欲杀之而后快?慎刑二字,哪里去了?”

    听他听到了自家祖父,钟繇改跽坐为跪坐,放低了声音,端正地道:“慎刑,是为惜民。除民贼,更是为了惜民。此两者并不违背。”

    “惜民”这个原因是无法反对的。郭图哑口无言,顿了顿,也只不再提“慎刑”二字,再次改口,道:“惜民是应该的,可一次动九个县,半个郡,牵涉到四个县令长,占我郡之四分之一,动静太大了!恐怕会引起州郡非议,使吏民侧目。……,元常,不可不慎啊。”

    “先朝兴年间,南阳朱公叔出为冀州刺史。冀州部内诸令长,闻朱公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朱公至部,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相比朱公刺冀州,四个县令长算什么?……,朱公叔是南阳宛人,与明府同郡。我听,南阳郡人赞朱公正气,:‘朱公叔肃肃如松柏下风’。明府,今若从繇言,诛九县之jian,则何止南阳人赞,何止我颍川人赞,天下人都要赞!”

    阴修默然。

    郭图觑阴修神色,反驳钟繇:“朱公时为刺史,职在监郡,奏劾部内不法令长是他的职。”

    “明府就没有奏劾不法之职么?郡守职在安民,不除jian,如何安民?”

    “明府自就任以来,专以擢贤为务,贤士拔擢上来了,jian恶自然消退。且先擢贤,徐徐除恶,不为晚也。”

    擢贤正是阴修的得意事,闻言拈须微笑。

    钟繇却闻言薄怒,道:“便是今夜传檄,明早行刑,百姓犹以为晚也。百姓处水深火热中,盼明府诛恶如旱之望云霓,何来不晚?费里的百姓已因贫困而杀子不养,难道要等到九县都杀子不养?难道要等到十年后,郡中空无一人才‘徐徐除恶’?”

    “我见督邮的文册上所,杀子之事毕竟只有费里和费里所在的那一乡有,明令禁止就可以了。……,功曹若觉徐徐太晚,也大可现在就请明府檄诸县,令长吏不得贪暴,不也就可以了么?”

    “若檄文管用,还要你我何用?”郭图左拉右扯,总有借口辞,钟繇渐有不耐,厉声质问道:“计吏执意反对明府除jian恶,可是因见事涉沈驯,惧赵常侍,固不敢用刑么?”

    钟繇的这个质问可谓诛心之言,非常直接。

    荀贞微愕举首,向他,心道:“自去年与钟繇结识,我与他也见过几次了,对谈话时,只觉得他笑颜爽朗,平易近人,从不以位骄人,以为他是善良君子,却不意也有言辞逼人时?”

    不但他没见过钟繇发怒,阴修、荀彧也没见过。荀彧立即抬脸,先了一眼阴修,见他面色如常,这才转过脸,笑道:“我常闻人言,与钟元常交,如坐春风。不意元常亦有怒时?”

    ……

    荀彧是想打个圆场,可惜,郭图不承他的人情。大约是因为被钟繇中了心事,郭图勃然变色,羞恼成怒,侧身按案,拉近了与钟繇的距离,逼视着他,咬牙道:“我有一问,想问功曹椽。”

    “!”

    “功曹椽必欲诛九县为快,究竟是为了惜民,还是为了求名?”

    “你!”

    “功曹椽是不是想学岑公孝,要君致衅?为了邀求己名,而竟不惜令明府受祸?”

    荀贞心中咯噔一跳,以他的城府深沉,听得郭图此问,也差点变色。若钟繇方才那一问是诛心之言,郭图此问更是诛心之言。

    ——岑公孝,就是岑晊,“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里的那个岑公孝。前朝桓帝时,成瑨为南阳太守任,用岑晊为郡功曹,悉委以郡中之事。当时,南阳宛县有一富贾,乃桓帝美人的外亲,依恃权贵,不循法纲,成瑨被岑晊动,将他拿入了狱中,正要治罪,恰逢大赦。既有大赦,便理应释放出狱,但岑晊却“竟诛之”,并收其宗族宾客,杀二百余人。虽后事发,桓帝大怒,岑晊亡命齐鲁之间,侥幸没死,成瑨却因此而死在了狱中。

    ……

    郭图此问一出,钟繇登时涨红了脸,他撩衣起身,来到堂中,面对阴修伏首跪拜,道:“明府明鉴,繇绝无此意!若果因此事致罪,繇,一身担之!”

    郭图“嗤”了一声,道:“从未闻功曹椽获罪,而太守不坐者!”

    堂上的争论进入了白热化,阴修不能不话。

    他咳嗽了声,笑道:“公则,我深知元常之为人,你不可胡。”对钟繇道,“元常,快快请起,请归座位。”等钟繇归座,问荀彧:“文若,你一直没怎么开口。你是怎么想的?”

    荀彧侧身行礼,温声答道:“昔伍子胥忠乎其君,直言谏争,不避诛责,天下欲以为臣。天下的君主们都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像他一样忠心耿耿。功曹椽虽稍微触犯到了明府,但亦是出自公心。愚以为,此诚郡人之幸,此诚明府之幸。”

    他这番话得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阴修道:“这么,你的意见与元常一样?”

    “是。”

    “贞之,你是北部督邮,郡北九县都归你监察。你以为该当如何?”

    荀贞态度恭敬,言简意赅:“贞以为,功曹椽言之有理。”

    阴修沉吟了会儿,道:“你也赞同元常啊!”堂上四人,三个人的意见都一致,他也不再什么,复又沉吟片刻,像是与荀贞商量似的问道,“诸县皆有不法。若要治罪,以你来,该从何处先起?”

    “阳城。”

    阳城县长吏、豪强的恶行是最大的,但阳城也正是阴修最不愿法办的。——沈驯就是阳城人。

    他想让荀贞换一个,问道:“还有别的么?”

    “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阴修没得到想要听的回答,默然不语了。

    ……

    郭图觑观阴修,见其神态后,不再钟繇,改逼视荀贞,质问道:“功曹椽欲学岑公孝,北部督邮也欲学张元节么?”

    堂上的这些人全都是名族子弟,不但博览书籍,而且明晓国朝故事,熟知近代名士的事迹。荀贞心道:“拿岑晊比完钟繇,又拿张俭比我。这郭公则还真是不饶人。”

    正如岑晊是在功曹椽的任上连累了太守一样,张俭也正是在郡督邮的任上得罪了中常侍侯览,最终不得不因此亡命塞外。也幸荀贞当年从荀衢读书时,听过不少名士故事,对郭图的意下所指倒也清楚。要不然怕是瞠目结舌,连怎么答话都不知道了。

    他温和地道:“贞愿学赵勤,使明府如桓虞。”

    郭图楞了下,随即大怒。从争辩开始,荀贞就是听众,只在阴修询问时简单地回答了几句,郭图以为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却没想到他也这么会噎人!桓虞是朝初年人,与成瑨一样,当过南阳太守。当他上任时,郡内有两个不遵法的县令,一个叶县令,一个新野令。他就用了赵勤为督邮。赵勤先去了叶县,不问县事,但高谈清论以激厉之,叶县令很惭愧,即陈责,解印绶去。赵勤随之入新野界。新野令闻叶县令已去,也不等他来,当即遣吏奏,自陈己罪,也还印绶去。桓虞因为之赞叹:“善吏如良鹰”。

    ——荀贞分明是用这个南阳太守和南阳督邮的故事,来还击他之前的岑晊、成瑨故事。

    他冷笑道:“怕学不成赵勤,学成赵都。”

    他这话要是钟繇,钟繇怕是当场就又要反唇相讥了。赵都是前汉左冯翊的督邮,因没有遵守法纪惩处贪官而获罪身死。荀贞的脾气不似钟繇迂直,也不像荀彧雅重,更是自知不如郭图嘴利,要非因实在不认同郭图为一己之私、为免招祸而就视九县民於不顾的冷漠态度,方才连赵勤、桓虞的这个反击也不会,此时见郭图口出恶声,索性学阴修,默然不语,不和他争辩。

    ……

    阴修、荀贞默然。钟繇为避免阴修的怀疑,也只能不话了。郭图没有了对手,也就静了下来。堂上陷入了沉默。夜风悄寂,堂外夜色沉冥。

    荀彧话了。他道:“功曹椽、北部督邮与彧所以固请明府诛jian恶,实非为邀名,而是为明府计。”

    阴修道:“我知道。”

    “适才,公则举成瑨获罪之例,来反对功曹椽之意见。彧也想一个国朝故事。”

    “谁人之事?”

    “薛宣治陈留之事。”

    阴修对朝故事也是极其熟悉的,自然知道薛宣治陈留时做了什么事儿,闻弦歌而雅意,登时明白了荀彧之意,不过,却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道:“愿闻其详。”

    “前汉薛宣廉而有能,所贬退称进,黑白分明,由是知名,会陈留郡政教不行,帝乃徙其为陈留太守。郡内高陵令贪猾不逊,前太守数次欲治罪而不能。宣至任,乃暗索其罪,一如明府遣北部督邮微服行县,采风问谣,将其罪行一一访查清楚。”

    阴修笑道:“微服行县是令兄的主意,我岂能夺人之功?”

    荀彧道:“有明君方有能臣。若无明君,何来能臣?若非明府拔擢,家兄尚在西乡,又何来北部督邮之任?”

    阴修抚须而笑,颔首道:“你接着薛宣故事。”

    荀彧应诺,继续道:“之后,又一如明府令北部督邮将郡北九县吏民的不法事录在册一样,宣手写牒书,封与不法县令,令人传话:‘这里边的内容都是吏民告诉我的,若按此论罪,当死。太守敬重足下,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希望足下能自图进退,若还印绶自辞去,则以后无忧,有机会还能为吏。若这里边的内容都是吏民诬陷足下的,请交还给太守,太守自会为足下讨取公道,惩治诬者’。

    “高陵令自知牒书内罪行皆属实,又见薛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即时解印绶付传话之吏,自辞离去,且终无怨言。”

    这个薛宣的故事讲完,荀贞心道:“太守之所以犹豫为难,明显是和郭图一样,也是担忧会因诛恶而致祸。今若按此故事行事,如果能使县令长自辞离任,自然也就不会再得罪他们的举主了,并且也确实很有可能反而会得到县令长们的感激。……,这个主意不错。只是,……,县令长或会自辞,那沈驯又该怎么办?”

    刚想到这里,就听见阴修赞叹地道:“所谓‘德主刑辅’,薛宣是也!……,元常,你觉得薛宣如此除恶,算不算既明了法,又慎了刑?”

    钟繇还能怎么?只有赞叹他的话,道:“明府所言甚是,此正德主刑辅之意。”却又忍不问道,“若县令长不肯自辞,又该如何?”

    阴修也殷切地问荀彧:“是啊,又该如何?”

    “若不自辞,可再另想它法。”

    “!”阴修像是怕钟繇再反对似的,登时起身,道,“那就先这么办了!我明天就把贞之查访来的这些不法事写成公牒,遣吏先去……,去,……。”他犹豫了下,做出决定,“就按贞之所言,遣吏先去阳城!先除豺狼,再除狐狸!如何?”

    众人齐声应。

    阴修解决了这个大麻烦,很高兴,又笑对荀贞道:“贞之,你是北部督邮,给阳城令送我公牒的事儿,我啊,也不用遣别人去了,就你去罢!”

    “诺。”

    夜色已深,事情虽还没彻底解决,但总算已经有了一个办法,众人告辞。阴修也回院。诸人将他送出,荀贞着他的背影,心道:“经过今晚这事儿,也不知他有没有后悔当初怎么就听从了钟繇的建议,把我任为了督邮?”

    ——

    1,汉制,郡国每年都要遣吏至京,上报当年的户口、赋税等情况。

    边远郡国是每三年一次。这个汇报的工作被称为“上计”。

    计吏有计椽、计吏、计佐。郡中若有多个计吏,计椽为其长。计椽下是计吏,计吏下是计佐,计佐负责一些协助工作。计吏虽也是百石吏,但因为他们面对的将会是朝廷的公卿大臣,乃至天子,故而人选极其重要,不少是由郡功曹、郡主薄、五官椽转任过去的。

    “传世文献所见的东汉计椽、计吏、计佐共38人,其中,确知其原先职务的计7人”。7个人中,三人是以郡功曹任计椽或计吏的,两人是以郡吏为计椽或计吏的,一人是以五官椽功曹为上计椽。一人是以郡功曹、主薄为计佐。7人中,较有名的有皇甫规、甘宁、邴原。

    “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甘)宁为吏举计椽,补蜀郡丞,顷之,弃官归家”。

    “时鲁国孔融在郡,教选计当任公卿之才,乃以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邴)原为计佐”。——邴原以郡功曹、主薄的身份才被任为一个计佐,似较偏低。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郑玄、彭璆的名望太大。郑玄是硕儒,彭璆曾被孔融举为“方正”,虽不知其事迹,亦应为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