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最风流在线阅读 - 254 飞檄八郡召兵至

254 飞檄八郡召兵至

    刘岱问道:“二策呢?”

    王彧说道:“兖北黄巾众,鲍济北不能制,数借兵於明公,明公可趁此由,亦是檄诸郡国,令各出兵,然后明公一统之,亲率以击贼。更新最快”

    王彧的这两个计策,虽然说法不同,一个说是逐徐州兵,一个说是讨击济北黄巾,但究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是先找一个由头,这个由头要说得过去,要有“大义”,让各郡国无法拒绝,然后通过这个由头把各郡国的兵权,或者至少部分兵权整合、收拢到州府的控制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反过来,军事亦是政治的基础。要想把兖州的实权真正的掌握在手,最重要的第一步,当然就是掌控州中的兵权了。只要能把各郡国的兵权,或者至少是部分兵权拿过来,刘岱在州中的话语权以及对州中各郡的掌控力自然就会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

    刘岱闻此二策,先是大喜,说道:“卿此二策俱上策也!我当从之。”继而踌躇了片刻,又道:“徐州兵擅入我境,固是可恼,然我闻报,说其侵占我任城者,兵不过数千,此癣疥之疾也。”

    “那么,明公是想以讨济北黄巾为由传檄各郡国了?”

    “济北黄巾北连济南、乐安等青州诸郡内的贼众,一旦南下,我兖州诸郡恐都要受难,此我州之心腹大患也。鲍济北前日还又遣人来州府,问我借三千州兵,我正可以此由传檄州内。”刘岱说完自己的打算,问王彧,“卿以为如何?如此可否?”

    王彧说道:“确如明公言,较之侵占任城的徐州兵,济北黄巾方为我州之心腹大患,自当先击讨之。”

    刘岱笑道:“叔文,你此二策虽皆上策,然有一点你可能没想到。”

    “噢?请明公指教。”

    “我欲以击济北黄巾为由召集各郡的郡兵,不但是因为济北黄巾是我兖州的心腹大患,同时还是因为比之以逐徐州兵为由,以此为由的话会多出两个好处。”

    “敢请明公示下。”

    “我且问你:任城在哪里?”

    “山阳以北、东平以南。”王彧恍然大悟,说道,“是了,要去济北,必先经任城,明公统一州之众,至任城,驱徐州数千之卒,轻而易举!如此说来,却是无需以逐徐州兵为由。”

    “此其一也。”

    “敢问明公,其二为何?”

    “徐州兵侵占我任城用的借口是追歼鲁国黄巾,我现在要去打济北的黄巾,如传州报与荀贞之,请他相助,……叔文,你说他会如何回应?”

    王彧笑道:“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将陷两难。”

    刘岱抚须而笑。

    荀贞如果应了,那他在任城的这数千兵马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刘岱的马前驱,如果不应,他又能以什么借口赖在任城不走?

    刘岱和王彧回到州府,两人於便坐密议。

    王彧的计策是好的,但具体到施行上,还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斟酌与商量的,毕竟,兖州州内各郡的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之,需得区别对待。

    两人第一个说到的就是陈留。

    陈留太守张邈在州内的名望太高,甚至在刘岱之上。

    当年讨董时,冀州河内以袁绍为主,陈留酸枣隐约便是以张邈为首,后来刘岱攻杀桥瑁,之所以没有在酸枣联军内部引起太大的反响,其中固有桥瑁恃功自傲,陵蔑同类之故,也是因得了张邈之助,当时一起动手杀桥瑁的有三人,刘岱、张邈和济阴太守吴资。

    王彧慎重地说道:“陈留接壤豫之陈、梁,我闻张公孟卓往日与陈、梁二国颇多相通,今孙侯进兵,陈、梁告危,张公虽未明着举兵相援,然彧闻之,似有以军资暗助之举,以彧料之,他的心思现下应是十有**都在陈、梁的战事上,甚而他会有‘孙侯破陈、梁后,继以兵犯陈留’之忧。……估计从他那里是调不来多少兵马的。”

    就算没有孙坚进攻陈、梁的事情发生,刘岱大概也从张邈那里要不来几个兵卒。刘岱心知,王彧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在给他下台阶,是为了让他这个“州刺史”的脸上不致太过难堪,因他便顺着王彧的话风说道:“陈留有事,州府也不可强孟卓之所难。叔文,给陈留的檄,可由你亲写之,至於孟卓能遣兵几许,州里不强求,由他自己视其本郡的情况而定罢。”

    王彧应道:“诺。”

    陈留的北边是东郡,两郡接壤,东郡太守曹cao与张邈又是好友,所以说完了陈留,接下来就是东郡。

    王彧说道:“东郡西有黑山,北有田楷,压力很重,曹东郡怕是也不能遣太多兵马来州。”

    如论军事上的压力,兖州诸郡里边,济北第一,东郡第二,曹cao和鲍信实是一对难兄难弟,这是客观的事实。刘岱有点遗憾,说道:“孟德通晓兵事,如有他在帐前划策,我将如虎添翼,惜乎东郡外压实重,他不能离境。……罢了,给东郡的檄也由你写,看孟德能遣兵多少给我。”

    王彧应诺。

    东郡地形狭长,东与兖州的三个郡国都接壤,按照由北而南的次序分别是济北、东平和济阴。

    济北不必说了,乃是此次刘岱计划用兵的作战目的地。

    东平国挨着济北,辖地不大,军事上的实力不强,不论是为了自保,御黄巾於境外,还是“力不如人”,不得不听令,东平相李瓒肯定都不会反对刘岱的命令。

    济阴的辖地不小,其占地范围与陈留、东郡差不多,是兖州的一个大郡,地广人多,兵众粮丰。济阴太守吴资是当年刘岱攻杀桥瑁时的同党,此人和张邈、刘岱的交情都不错,更偏向於张邈一些,但对刘岱的檄令想来他也不会违背,而且济阴的东北角与东平接壤,如果济北的黄巾不能被及早地加以击灭,待到他们南下之时,济阴虽非首当其冲,可定也逃不过一场兵灾,故而,他肯定是会应檄出兵,遣派一些人马到州府听从刘岱号令的。

    问题只在:他会遣派多少?

    王彧想了下,说道:“济阴有兵万余,可召其半数。”

    檄文上召半数兵马,吴资即使不会老老实实按檄文的要求去做,但至少也得遣个三千人才说得过去。济阴少此三千,州府多此三千,两下对比,一减一增,就是六千部曲的相差了。

    刘岱点头同意。

    王彧又道:“济阴有豪强名李乾者,本山阳人,今在乘氏,有宾客数千家,一家选一卒,亦数千兵也,称雄当地。明公可许以州职,召他引部曲来州中。”

    “此人之名,我有早闻。便依卿言,此回一并召他来州。”

    济阴东北与东平接壤,东与山阳接壤。

    山阳太守袁遗虽是袁党,但一则刘岱已选与袁绍定盟,二来山阳是州府的所在地,故而,刘岱一道檄下,袁遗定会遣兵相从。唯一的问题与济阴一样,所不能确定者是袁遗会遣兵多少。也与对付济阴的办法一样,刘岱和王彧决定:亦召山阳兵之半数。

    兖州诸郡,至此只余泰山。

    泰山在兖州最东,西与三州之地相邻,分别是兖州的济北、豫州的鲁国和徐州的东海。

    其郡之辖地是兖州诸郡里边最大的,地广人多,人口多是其一,泰山风俗轻剽,与丹阳类同,也是一个出精兵的地方是其二,应劭去年才把其境内的青兖黄巾赶走,郡兵有与青兖黄巾交战的经验为其三,综合此三点,目前而言之,泰山郡的兵力是比较雄厚的。

    只是,兵力尽管较为雄厚,但泰山北与青州的济南、齐国接壤,离乐安、北海也不远,这些郡国都是黄巾遍地之处,应劭面临的外部压力也不小,因而无法从他那里召太多兵卒。

    刘岱和王彧议定,也召泰山兵的半数,至若应劭具体能派多少、会派多少,由他自决。

    分别议完对各郡国的对策,虽然檄文还都没有发出,各郡国的郡国兵也还没有到来,可刘岱却觉得心头仿佛放下了一块儿大石。袁绍在州内的影响力太大、州北黄巾纷乱,这两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刘岱,眼看可通过王彧的此策,一箭双雕,把这两件事都给解决掉,刘岱颇是心情愉快,——如是加上顺道逐走侵占任城的徐州兵,就是一箭三雕了。

    鲍信的借兵文书到了州府后,刘岱一直没有给以回复,此时因为心情不错之故,刘岱决定亲自给他回文。

    鲍信还驻兵在亢父没动,从昌邑到亢父只有百十里地,刘岱的回文很快就被送到了鲍信的营中。

    鲍信看罢,大惊失色。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