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乱世英杰在线阅读 - 37紧急召唤猛将

37紧急召唤猛将

    进入春季的荆州和扬州都是一年耕种粮食的季节,接到前线的汇报,刘尧心里高兴。在新年年初,卢植成功平定了扬州严白虎,越人的割据叛乱,重新为定了局面,豫州和黄巾流民也大部被消灭,大量的劳动力被南迁安置在了今天江西福建一代,为了更好管理地域广阔的荆扬二州,刘尧又继续使用划分江北江南巡抚的方法,在扬州长江以北成立了苏北巡抚使,以原吴郡太守王朗为巡抚使,苏南新增闽江郡,建瓯郡,以召唤来的杨素为江南巡抚使。田丰,沮绶等一些政治能力强的官员纷纷被派遣到地方任职。

    在中央,黄忠征蜀军队回来后,刘尧让郑成功从军队中独立出来,前往扬州的建业县统一训练荆州和扬州的水师部队。黄忠任意北调到南阳,与卢象升一起驻守北方。高长恭则是和弟弟高延宗到了豫州黄琬那里去训练军队。立功回来的秦林让他组建了燕王府的情报机构:锦衣卫,其他几位出了周青以外,都被下放到军中去整训部队。

    进过刘尧自己和燕王幕僚的几个月工作,刘尧对于汉代的军队制度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在吸收了唐宋元明清和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军队制度,刘尧将目光放在了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度”。因为历史已经见证了在一个政权开始兴起的时候,这两种兵制法是尊容易调动军队全部实力和节约成本的制度。

    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变军籍为民籍,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贞观十年(636)外府更号折冲府,内府更号中郎将府。折冲府置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别将(后置),作为府一级的将领。武后垂拱时府分三等。早自北周武帝时,府兵番上宿卫,分隶于中央的司卫、司武、武候三府。

    隋初,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六个府各领军坊、乡团,统率府兵,继承周制。炀帝统治时,原先不领府兵的卫或府也都加领,这样领府兵的就有翊卫(左右卫所改)、骁卫(备身府所改)、武卫、屯卫(领军府所改)、御卫(加置)、候卫(武候府所改),各分左右,共十二卫。

    唐代因袭隋制,只是改屯卫为威卫、候卫为金吾卫、别置领军卫、废御卫、也是十二卫分领府兵宿卫(见十六卫)。此外,自北周、隋以来,领府兵的还有侍卫东宫的率府,唐代为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和左右清道率,称为东宫六率,但领府很少。

    内府置中郎将,副为左右郎将,以下团﹑旅﹑队的设置略同外府。内府有亲﹑勋﹑翊的区分,兵士分别号为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统领内府三卫兵的是:左右卫,统亲府一、勋府二、翊府二,共五府;左右卫率,统亲、勋、翊府各一;其余卫、率,各统翊府一。

    内府卫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充当,外府卫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在此范围内,征发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府兵虽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以均田农民为主体。

    府兵制创立以后,规定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玄宗时改为六年),其服役期限为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玄宗时曾有缩减)。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或用驴),即所谓"六驮马"。自备资装对于农民是沉重的负担。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於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这两种制度的缺陷就是军人的土地问题,由于随着人口的增长,一块土地的粮食生产量不变,但是要养活更多的军人家属,再加上土地到后来越风月少,每个人得到的也就越来越少加上浩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最终引起这两种兵役法的奔溃。现在对于刘尧的问题土地都不是问题,南方还有许多没有开垦的土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占领后还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刘尧还下令在郑成功水师变量成功后进攻台湾岛,将那里肥沃的土地作为以后军户的后备田。

    改革方针确定之后,刘尧将荆州,扬州,豫州,交州四洲的主要军事主管回合到襄阳开展培训,将军权收拢到燕王府新设的枢密院,五军都督府。以后军队训练,军官晋升及军饷发放都要交给五军都督府;战时策划,军队发展方向和大的军事动作则是由刘尧自己的总参谋部枢密院管理。枢密院分社两个枢密使,在下面四个参知政事,在军中大多是沙场老将,二逢皇名来的皇甫嵩正是接任了右枢密使的职务,朱儁做了左枢密使。朱儁(jùn)(-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有特殊政绩,被上表推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拜朱儁为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进封西乡侯,迁任镇贼中郎将。不久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为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张燕。董卓秉政时,想以朱儁为副手,遭他婉拒。李傕专政时以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后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兴平二年(195年),李郭相攻时,郭汜扣留朱儁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烈,同日即发病而死。

    五军都督府是让大量现役的武将担任,由于调整后的四洲军队不过40万人,这还包括一大半属于半民兵的卫所军,最重要的是很多将领年纪太年轻,自身能力和威望不够,因此五军都督府的最高职位都是处于空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