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 乾隆:江西的乡试中额可增,团练绝不可开
第329章乾隆:江西的乡试中额可增,团练绝不可开 紫禁城,太和殿。 威严肃穆的气氛中,乾隆身穿龙袍,昂首阔步的走上龙椅,端坐俯视底下的臣子们。 和仅仅是余光一瞥, 就意识到了圣心喜悦,必定是有什么好事。 南方大捷吗?军机处和兵部为何提前不知? 他一头雾水, 只能硬着头皮出列: “启奏皇上,撒克逊使团、尼德兰使团、安道尔使团皆已到京数日,不知皇上准备安排何日接见?” 乾隆威严的点点头: “海外蛮夷皆知我大清强盛,不远万里来朝贡,有这份孝心是好的。但是,他们也需知道分寸。我天朝法度森严,单口通商乃是万世不移之策。” “奴才明白。” 乾隆的这番话,就是告诉所有人对待一切蛮夷使团的态度。 “嗯。朕也这么觉得。兵部派人去瞧瞧吧。” “臣听说那撒克逊商人,想把睡帽和刀叉卖给咱大清的老百姓。” 和立即接过话头: “想必这一两日兵部就会收到了。王望的密折里也说了,他这一次大捷有不少的运气成分,吴军第6军团是新组建,战场幼稚。又误入山区,进入了官兵预设的伏击圈。纵然如此,浙南官兵也死伤超过3000。还阵亡了1名知府,2个知县,绿营副将以下军官阵亡6人。惨烈啊~” 殿内瞬间安静。 “诸位臣工可知,这睡帽和刀叉是何物?” 殿外站岗的御前侍卫都诧异的用眼神交换,征询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还有一部分人对此无感,与我无关,高高挂起。 …… 总管太监秦驷立马以轻佻的语气解释道: “睡帽,是人睡觉的时候戴的棉布帽子。刀叉,是吃饭的铁家伙,夷人不会用筷子,吃个饭又动刀又动叉的。” 就连和也开始犯嘀咕了,这老小子不会是真的瞎猫碰上死耗子打赢了吧。 乾隆这主子可不好骗,凡是忽悠他的臣子都死的很惨,比如金川张广泗、讷亲,比如云南杨应据。 太和殿一片哄笑。 但没必要质疑,没必要戳穿。 充满了快活的笑声,从各个方面狠狠的取笑了撒克逊人的野蛮愚昧。 “臣尚未收到正式军报。” 你来朝贡,咱大清可很开心。十倍赏赐是没问题的。 “奴才建议应王望之请,派钦差赴浙查验。若属实,则应大力褒奖。” 乾隆心情大好,突然说道: “朕昨日傍晚,接到了浙江巡抚王望的密折。浙南大捷,全歼伪吴第6军团,斩首军团匪首苏十七,以及新兵5000余人!” “皇上英明。” “~衢州义民王小二,心怀朝廷,假意逢迎将吴匪诱入山谷。臣亲自点炮,炮声一响,巨石纷纷滚落,吴匪死伤惨重。从午时厮杀到太阳落山,山谷宛如修罗地狱,抚标官兵高呼杀贼,死战不退。严州府吴军第3军团胆寒,后撤百里避臣锋芒。臣请朝廷派员赴浙查验战场尸首,以辩真伪。并随折附上立功将士143人名单。” 乾隆轻蔑笑了: 乾隆略带喜悦的声音再次响起: “诸位爱卿怎么看?” 说着,总管太监秦驷就从袖子里掏出密折,开始大声念: 居然敢要求朝廷派钦差下去查验军功? 难怪皇上信心十足,没有往日的多疑。 你想通商,咱大清很不开心! …… 和欲言又止,忍住了。 几秒之后,是山呼万岁。 宫里最新鲜的消息,除了吹牛获得精神满足之外,还可以获得物质实惠。 于敏中出列,笑道: 乾隆笑道: …… 大臣们连忙摇头,即使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 太和殿内没有傻子。 待会下了差,出去喝酒可以吹一波。 于敏中老神在在,不知道在想什么。 京城有很多人愿意花钱打探一手消息。这种行为没有谍探细作嫌疑,因为封疆大吏、晋商都会派人驻京,专事结交人脉,打听消息。 太和殿鸦雀无声。 很多人对此大捷保持怀疑态度,原因很简单,王望是个什么货色,大家伙心里还是有数的。 兵部尚书出列: 顺着这件事,乾隆很自然的询问道: “各地调兵进展如何?” 兵部尚书早有准备,立马流利的禀报: “云南广西绿营2万,土司蛮兵5000,已抵达湖南彬州。贵州绿营2万,已抵达湖南常德府。厄鲁特蒙古马队5000,喀尔喀蒙古马队3000,应于半个月后抵达湖北襄阳府。吉林八旗黑龙江八旗盛京八旗共计15000人,已行至直隶保定府。” “另扬州府仪征县江北大营聚兵6万,淮安府有淮西新军5万,骁骑营汉军马队5000。” …… 乾隆听的频频点头,又追问道: “索伦兵呢?” “索伦兵2000和关外驻防八旗一起行军,已至保定府。索伦首领请求朝廷先拨给弓箭盔甲,他们暂时拿不出银子购买。” “朕非不通情理之人,先赊着吧。待凯旋后从军功赏银里抵扣。兵部严令各部,抵达预定地点后绝不可轻易言战,当修筑深壕坚垒,无令出战者,虽胜亦罪。此次必倾全国之兵,如泰山崩顶之势扫平江南。” “皇上圣明。” 和兼着户部尚书,此时不得不出列: “皇上,奴才请明确各部大军的粮饷支应范畴。” 这话一出, 太和殿内sao动起来,要钱,这可是大事。 乾隆的说辞模棱两可: “户部支3成,其余的各省协饷,再让士绅商贾们积极捐输,监生和候补缺可以放出部分。千难万难,军饷不可拖欠,否则国法不容。” …… 一名御史突然出列,语出惊人: “臣斗胆,请准江西福建各地士绅筹建团练,以乡民守乡土,协助官兵进剿。” 乾隆冷冷的看了他一眼: “胡言乱语,狂悖无状,京城容不下你,到贵州改土归流地区去做个知县吧。” 此人面如土色,跪地谢恩。 他望了一眼于敏中,只见那道背影岿然不动。心中默叹了一口气,黯然退出了太和殿,退出了紫禁城。 此生,已经注定了。 而老迈的于敏中,慢悠悠出列提了一个颇为意外的建议: “臣请增加江西乡试中额。” 所有人的反应都很大,有诧异,有佩服,有焕然大悟,有若有所思。就连乾隆,也眼神复杂的瞅着这个老家伙。 …… 每个省乡试能够考中多少个举人,朝廷是有明确规定的。这个名额就称作“乡试中额”。 就拿江西举例,乡试中额是94名。和浙江、福建的中额大致接近。 超过江苏69个名额不少,更是云南贵州的双倍还不止。 此时的江西,确属于科举大省。 当然了,和顺天府比起来都是弟弟。顺天府以213名乡试中额指标,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清廷的解释也很直接: 盖顺天,首善之地,培养宜优! 翻译成人话就是,天下脚下的事,特事特办。优待也是情理当中的。 但是如果从参考生员的中举比例看, 顺天、贵州、广西、四川四省“不及百人而中一人”。 云南、福建、山西、陕西四省,“百名中一”。 其他各省则为一百二十名,甚至一百五十名中一。 …… 乾隆打破了沉默: “若江西士绅确忠心朝廷,为剿贼协饷巨大。则乡试中额可斟酌增加。” 翰林学士,纪昀,出列问道: “臣请皇上明示,江西的名额,是新增还是调拨?” 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无论新增还是调拨,日后都会固定成为定例。新增,则关系到日后萝卜愈发多,坑不够填的问题。调拨,是从其他省份抠出来,不存在增加萝卜的问题。 兹事体大,哪怕是在几百年后也一样敏感。 乾隆手一挥: “既然江南从贼者众,有负朝廷,那就把江南的名额匀给江西吧。” “皇上圣明。” 几名江西籍的朝臣,激动的跪地磕头。 这可不是虚伪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感动爱戴。 意味着, 从此往后,本省籍贯的读书人做官的概率就大了,进入仕途的人就多了。 数十年后,江西必大兴。 …… 于敏中一下子就感受了多位江西籍同僚友好的眼神,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仿佛在说,从今往后,老于您就是精神江西人。 也有人心里嘀咕, 老于一个江苏人,这是抽的哪门子风。 将来朝廷平叛成功,他还回得去家乡吗?怕不是祖坟都要被人掘了。 得罪了读书人,未来可期。 死了,也要编排你几百年。泼不完的脏水,编不完的谣言。 不过, 乾隆望着于敏中,倒是眼神温柔了许多。 他猛然觉得这个老家伙眉清目秀,忠诚度外溢。 削江南的名额,补江西的士子。 这招一出,江西尚在朝廷治下的士绅们一定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捐输银子、组织民夫、配合官兵。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家族或多或少都能增加一两个红缨帽。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真的高人一等吗?当然不是。 不是“读书高”,而是“做官”高。 而能够走读书道路,脱颖而出,成功入仕的书生,必定是官绅家子弟占比最大。贫寒士子想在科举弯道超车是很难的,除非是真正的天纵之才。 参考花旗国的教育体系就明白了。 所以,清廷给江西增加乡试中额,就是给乡绅们发放专属福利。 有御史当场慷慨激昂,表示朝廷如此厚待赣人,江西一定会成为抵御吴匪的桥头堡。 花花轿子众人抬。 一时间殿内充斥着各路吹捧,分析。 最终, 由翰林院掌院学士,纪昀总结了朝廷有十必胜,伪吴有十必败。 散朝后, 乾隆头一次觉得京城的春日也如此美好。 正琢磨着去圆明园巡游时,一名小太监踉跄的奔跑过来,哽咽着说道: “太后驾鹤西去了~” …… 朝廷以孝道治天下。 太后走了,自然是全民大事。 京城的白布全部脱销,戏园子茶楼纷纷暂时歇业,配合这肃穆的气氛。 一连半个月, 京城各大衙署都没办什么正经事,全沉浸在悲痛当中。 当然了, 大家都是聪明人,看破不说破。即使是亲生儿子弘历,都未必是真悲伤,何况是臣子们呢。 太后他老人家活了86岁,已经是高寿中的高寿了。 而最为蹊跷的是,身为皇帝的母亲,居然姓氏都模糊不清。 有清宫档案记录她是个汉人,姓钱。 也有记录说她是满人,姓钮祜禄氏。 内务府再混账,也不至于把钮祜禄笔误抄写成钱氏。 再参考清史档案中,对于弘历的诞生地一改再改,甚至道光帝亲自下令,统一说法为“高宗诞于雍亲王府”。 不难推测出一个结论: 乾隆的生母很可能是个地位低微的汉女,为尊者讳,故而一再涂抹历史。 毕竟,八旗姑奶奶是出了名的寿不长。 …… 度过了近1个月高级囚徒生活的马嘎尔尼以及随员,终于耐不住性子了。 他强烈要求,尽快进京! 见他的态度如此坚决,理藩院尚书也不敢再等。 先和和汇报了一下,然后得到了乾隆的允许。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八, 在京城骁骑营2000骑兵,护军营500骑兵,虎枪营500步兵、仪仗500人、夫役1000人的护送下,撒克逊使团30人分别乘坐轿子开始了他们奇幻的进京之旅。 沿途,和早已布置完毕。 确保其看到的都是乾隆盛世,绝对不会栽面儿。 从津门府到京城,这小三百里路线提前规划过了。直隶总督带着御前侍卫,来回溜溜的跑了2趟,确保没有问题。 马嘎尔尼和斯当东坐在一顶8人抬的绿呢大轿内,颇感新奇。 他不时掀开轿帘,张望周围。 “想必击败准噶尔汗国的就是这些彩甲骑兵组成的强大骑兵军团,法兰克的月匈甲骑兵或许可以与其一敌。” “我对于那座紫禁城充满了期待。” 斯当东沉默,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 “副使阁下,你有没有发现,沿途几乎看不见树木?” …… 马嘎尔尼一愣,好像是这么回事,于是皱眉问道: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个帝国缺乏足够的化石燃料,所以百姓们把一切能够作为燃料的树木全部砍光了。从空气质量来看,这里的百姓应该很少用煤。” 冷静下来的马嘎尔尼, 干脆把轿帘固定到一侧,开始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沿途所见所闻。 他很快发现了第二个问题。 沿途几乎看不到百姓。无论是过路人,还是看热闹的。 “大清国的百姓似乎不欢迎我们?假如在伦敦,应该会有很多绅士沿途围观盛况,毕竟这是两个伟大的帝国首次正式官方接触。” 斯当东笑的很诡异: “副使阁下,待会休憩的时候,我和洪任辉调换一下吧。我想,或许只有他能回答你的疑问。” 【本书5000均订了。以兼职萌新作者拉胯的更新速度能够达到这样成绩不容易了。感谢各位打赏评论的书友,以及更多的默默看书的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