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富山王与大瀛岛
第698章富山王与大瀛岛 朱高燧回京,本应该带上侄儿,不过朱瞻墉喜欢战争,非常讨厌京城呆板的生活,于是朱高燧留下了侄儿,并且嘱咐他要小心,不要大意。 大瀛岛中部都司有七州,其中富山府封为朱高煦的藩地。 先皇朱棣改封朱高煦为东瀛王,有不少的大臣反对这个称号,朱棣驾崩前,朱高煦主动上疏过请求另赐封号,朱棣虽然后悔了,但是因为面子没有改主意。 当朱棣死后,大臣中特别是夏原吉反应最强烈,要取消朱高煦的东瀛王称号,朱高煦也再次主动上疏新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大哥。 第三次上书的时候,朱高炽终于同意了,取消东瀛王的称号,以封地为名,改封为富山王。 得到了旨意后,朱高煦自己也松了口气,东瀛王的名义太大了,甚至可以概括整个大瀛岛,如果大哥不改变主意,朱高煦担心引来祸事。 历史上朱高煦反对大哥,因为两者的差距不大,甚至因为军队威望高,朱高煦认为自己胜于自己的大哥。 如今历史发生了变化,兄弟之间差距太大,反而兄弟关系和睦,大哥照顾弟弟们,弟弟们视长兄如父,非常的相亲相爱。 朱高煦上疏归京述职,想要见大哥一面。 朱高炽批复了同意,按照约定的日期,朱高煦带着家人和侍卫们坐船抵达上海的码头,当地的官员隆重接待了富山王。 一家人在皇宫里团聚,但是老二不在。 北海道东虾夷人、西虾夷人、渡岛虾夷人、渡觉虾夷人、阿伊努人这些人被倭国幕府长期驱逐到了北海道的岛屿,如今好不容易回到大岛上,当然不愿意轻易的退出。 朱高炽没有虚情假意。 这些地方上的势力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那么大明的管理就轻松了许多,此消彼长,大明在当地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如此甚好。” “大哥请放心,有弟弟在富山,绝对不让两地的态势影响到大瀛岛内地。”朱高煦表态道。 朱高炽内心叹息了片刻。 所以朱高煦介绍的当下形势,并没有让朱高炽意外。 朱高燧笑了起来,说道:“有大哥的居中调度,二哥坐镇前方,还有朝廷与国内的实力,要不了二十年,整个大瀛岛将会成为朝廷需要的样子。” “墉儿喜欢直爽,倒是与二哥一样的性子。”朱高燧笑道。 “大瀛岛其余地区总体恢复了平静,唯独东北都司、北海道宣慰司不平静,双方经常发生矛盾,互相掳掠杀伐。”朱高煦沉稳的回道。 见话题告一段落,朱瞻基趁机端起酒杯向两位叔叔敬酒,朱高煦和朱高燧不敢怠慢太子,连忙起身回礼,朱高炽出声劝住。 朱高炽理解的点点头。 但是二弟和三弟都自发的回来为大哥祝寿,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上表恭祝,包括各局各司,朱高炽一一收下,唯独拒绝了下面想要大肆cao办的奏疏。 兄弟之间感情虽深,可是皇家威重,哪怕是二弟朱高煦也不再像以往个性爽直,行动间有些拘束。 五十岁的寿辰,朱高炽没有cao办。 “你在富山的责任重大,既要控制他们的战争强度,又要防止他们其中有人坐大,把守大瀛岛后方的门户,保障其余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推动,为其提供稳定条件。” 朱高炽很早就推论出如今的形势,所以经过和朝廷的商议,把原来狗奴国的势力,部分倭国的势力迁移到了东北都司,让他们内斗起来。 父亲和母亲毕竟不在了。 朱高炽也好奇的问朱高煦在大瀛的日子可好。 第二日,内阁领着百官恭祝皇帝五十寿诞,殿内朱高炽笑着回应,然后其余司局,例如大明工局的大掌管等前来拜见皇帝。 忙碌了一天,第三日朱高炽领着弟弟们游览文华殿的花园广场,下午的时候,几兄弟还去了校场,参观了京营的cao练。 第四日,朱高炽开始正常办公,朱高燧和朱高煦两兄弟把酒言欢。 第五日朱高煦向大哥辞行。 这一日,朱高煦哭了,大哥老了,自己也老了,未来能回到京城的次数不超过一巴掌,兄弟之间见一次面就少一次。 “大哥多保重身体,国事虽然重要,但是大哥养好了身子才是国家与百姓的福气。”朱高煦双眼含泪的说道。 朱高炽握着弟弟的手。 朱高燧也在一旁擦拭眼泪。 此时。 东虾夷人山本清与池田春等,突然攻打了西虾夷,掳掠了不少的人口,开始了对外的兼并,与别的部落背道而行,主动放弃了与倭国势力的争斗,而是选择了刀口向内。 根据山本清的说法,他要统一整个北海道,然后集中力量消灭东北都司。 朱高煦回到了富山,做出了教训山本清的决定。 如果当地没有亲王,而是总兵的话,是没有资格和威望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只能向后方的朝廷上奏,等待朝廷的批复。 如此一来一回,时间浪费了不提,更错过了机会。 历史上的云南正是因为有沐王府在当地坐镇,初期发挥了巨大的效果,虽然中后期沐王府子弟开始奢侈腐败,但也利大于弊。 相比较文官,流水的文官真不如铁打的沐王府对云南地方有责任心,哪怕沐王府几百年里,在当地收敛了不可计数的财富。 所以山本清还没有消化胜利的果实,就遭到了明军惨痛的攻击。 海外不允许发展造船厂。 所以大瀛岛没有自己的船厂,只有朝廷派驻的一支海军,驻地为二名洲行省,设海军总兵,虽然不隶属朱高煦,但是也会配合。 这场战争,朱高煦按照惯例通知了其余各地的总兵,也不等各地的反应,直接派了自己的藩王军六千人登岛作战,借助二名洲海军的力量,轻易的抵达了北海道。 倭国和狗奴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大量的百姓死在了多年的战争里,虽然有许多的女性很早进入大明,成为大明的女佣,包括上百万人次的阉工,数十年的引进和消耗下,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二十万。 总之,岛上的百姓只有一百多的万人口,全部被迁移到了东北都司,其中的经过朱高煦的挑选,精锐被吸收到了他的军队里。 配合明军的训练和伙食,以及精良的装备,所以朱高煦虽然只有六千军队,但是战斗力非常的强悍。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整个倭国包括北海道,大概有一千四百万人口,数十年如一日的混乱下,不光是各个海盗俘虏青壮人口,还有地方上的分裂导致长期的战争,犹如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人口陷入大倒退。 到了洪熙三年,经过明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迁移工程,统计出的人口只剩下一百多,其中包括北海道上的人口,北海道本就没有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国,从汉末到三国结束,因为常年的战乱,才六十年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甲子而已,人口由汉朝的六千万左右降到晋朝建立时的八百万左右。 晋朝的确是比较不正确的王朝,继承了前朝末期所有的积弊,哪怕如此,也比混乱的三国强了百倍不止,人口恢复到了一千六百多万,是三国总人口的两倍多。 所以后世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稳定大过一切,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稳定,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稳定等等,国内学者多数给予了赞同。 汉朝人口下降了八倍,倭国刚刚结束了南北朝的内战,还没有来得及恢复,又因为朱高炽的插手,以及海盗人口贸易等因素,同样发生了长达近四十年的混乱战争,而且还有外部强大势力的插手。 如此多的因素,比三国时期还要复杂和困难,结果倭国还有一百多万的人口,同样只下降了八倍。 无论现实如何令人感叹,幸运加入朱高煦藩王军的倭国武士们非常的忠心,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极度的珍惜,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家人,这些人作战视死如归,不下达撤退的军令,哪怕前方是悬崖也会跳下去。 这样的军队,不是山本清等人可以对抗的。 短短的三日,山本清就被杀死,池田春带领剩余的部落人口躲入了山区,六千藩王军无法包围山区进行围剿,朱高煦派人联络池田春,只要他们愿意承诺保持原来的格局,明军可以放过他们。 其余部落的人找到池田春,告诉了明军的要求,池田春苦笑的点了点头,他现在哪里有拒绝的资格。 因为朱高煦的强势插手,北海道宣慰司与东北都司双方停止了敌对,仿佛被按下暂停键一般,竟然恢复了短暂的和平,让地方上的百姓缓了一口气。 虽然已经过了播种的季节,但是能抢种多少就是多少,来年可以多一口吃的。
可是矛盾不会消失,见明军退走了,并且没有返回的迹象,阿伊努人最先入侵东北都司,势必要拿回自己祖先的地盘。 战争的硝烟很快又弥漫在了这片地区,老百姓们继续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富山在中部地区的中间沿海一带。 东北都司的福岛地区驻扎了明军,这支军队里的最高级别将领是总兵,从职位级别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支军队是起防御的功能。 犹如一条无形的线。 北边是混乱和战争,百姓们民不聊生,南边是祥和与安宁,百姓们安居乐业。 根据当年的政策,永乐十九年年底提出大明工局长期的移民接下来以大瀛岛为主,十年内移民五百万的目标,在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候就突破了四十万人口。 随着富山王率领军队回藩地,乃至北海道与东北都司再次的战争发生,已经是洪熙四年六月。 洪熙三年,大瀛岛大明人口已经增长到三百四十余万,离最初的计划还剩下三年,但是越往后迁移人口的速度越快,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秩序的恢复,地方上容纳人口规模成倍提升,移民越来越方便了。 因为移民以青壮后生为主,每户人口数比起内地要少了许多,虽然才三百四十余万人口,但是户数却高达八十五万余户。 每户给予一百亩的土地。 因为劳动力不足,和当年的北平一样,每户吸收了许多的当地女性成为家里的长工,这也是为何原倭国还有一百余万人口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的成年女性,特别是强壮的,很容易被农庄吸收,为农庄主人种地,因为大明不承认奴隶制,所以签署了长达三十年的用工合同。 这些女性无法在工民联合部登记,所以无法受到工民联合部的权益保障,因此这份完全不平等的用工合同,具备了法律效果。 但是比起朝不保夕的生活,能有安稳的床铺可以睡觉,已经是最满意的事情。 正如俄国文学家里的现象,压迫往往是被压迫者主动提出的,用自己的身体换管事手里的面包,因为不被压迫的话连活下去都难。 在大明人的农庄里可以住上暖和的房子,可以吃上饭,还能得到农庄主人送的一些边角布料,对于当下的倭国女工而言,已经是最美好的生活了,哪怕她们更羡慕大明人。 海外的发展已经不是陌生的事物。 大明工局的水泥厂、木料厂、采沙场、采石厂等等,棉花厂、纺纱厂、纺织厂、染料厂、制衣厂等等,糖厂、膏厂、干果厂、盐场等等。 吃喝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 农庄主有消费能力,八十五万户代表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大明工局垄断了大瀛岛,这些年来大明工局的工人进入了幸福的工业时代。 这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市场需求的本质。 通过几百年把贫民和罪犯输送到新大陆,这些贫民和罪犯顽强的活了下来,因为当地土著文明太过落后,连这些民间的势力都无法打败。 所谓的印加帝国,直接被一支冒险队给摧毁了,这就是土著的落后。 新大陆,的确是上苍赐给西欧国家的福气。 不光为西欧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具备消费能力的人口,还为西欧补足了工业发展前提的农业产量满足的需求,那些高产农作物才是西欧的“大补药”。 正是因为规模宏大的消费人口创造的消费市场,容纳了其余新兴行业,才有了十八九世纪,竟然有商人运冰贸易的行业诞生。 同样的事物发展道理。 随着高丽倭国的开发,还有渤尼都司,吕宋都司等地区,巨大的消费市场促动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突飞猛进。 更大的船,更大的动力,在市场的迫切需求下,工匠和学者们一次次的尝试突破。 大海上有了比以往更加巨大的轮船,以及为轮船提供动力,说需要更大空间的轮机舱,乃至于为了方便cao作,设计了更复杂的制动系统。 南洋铁道成为了运输线的枢纽。 国内的商品,海外的轮船,通过南洋的铁道交换物资,随着贸易线的繁华,南洋地区的经济也开始了大发展,无形中整合为了巨大的生产贸易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