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对别人更有利所以大明先不用
朱瞻基知道父亲重视科学技术,离开了文华殿,与诸位学者参观了京城国子监的博物馆,博物馆有许多的收藏,其中包括最初的抽水用蒸汽机,以后后续改进的各类蒸汽机。 “洪武二十五年春,当初还是燕王嫡长子的皇帝陛下,与大工匠师傅万三一起发明了抽水用的蒸汽机,这台使用煤炭充当动力的蒸汽机是划时代的产物。” “并不是说机器有多先进,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数十年前的蒸汽机非常的原始和简陋,但是机器动力代替了其余力是巨大的进步。” 京城国子监的工作人员激动的介绍。 随行的人员还有大学者曹端,因为曹端的名气太大,朱瞻基请动了此人加入随行名单里,还有陶这位来自北平的自然科学思想家。 “万三蒸汽机属于活塞式蒸汽机,主要的作用在于矿井。” “韩有昌大师通过观察蒸汽机活塞的运动,想到了加盖理论,发明出了项圈,提升了蒸汽机的气密性,效率大大的增加,可以用在其他行业上。” “到了韩有昌大师继续改良蒸汽机,通过蒸汽冷凝的原理,减少了蒸汽机浪费的效率,从此有了火车、公车、乃至蒸汽轮船等事物的普及。” “虽然韩有昌大师已经离世,但是留下的大量手稿是最宝贵的遗产,他的后人捐赠给了我们京城国子监博物馆,永久的收留。” 工作人员指着玻璃罩子里的一沓图纸,脸上骄傲的说道。 “京城国子监与大明工局蒸汽机工厂合作,关于蒸汽机的研发工作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项目,如今最有成果的高压蒸汽机,已经有了模型机。” 桌子台面上,有一架半人高的模型。 朱瞻基听得很仔细,这些他回去后,会找机会向父皇转述,父皇对科学技术上的事一向很留心,并且询问的详细,如果不能聚精会神的记下来,可能会被父皇问住。 不想让父皇失望,所以朱瞻基哪怕是太子,平日里也非常的用心。 “高压蒸汽机在化工生产中,高压蒸汽常用于加热反应釜、提取和蒸馏设备等,同时,高压蒸汽还被用作化工热能消耗的重要手段。” “天津各家化工厂虽然还没有使用,但是已经开始对接,很快会进行现场试验,如果试验没有问题,将会是一项新的重要的技术发明。” “而且在建筑和其余工业环境中,高压蒸汽机可以用于温控系统,通过加热水并将其转化为蒸汽,然后将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加热的区域。” “各类洗涤的设备里,高压蒸汽机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参观完了博物馆,京城的国子监还为太子一行人准备了更多的节目,其中有各类的有趣试验。 朱瞻基与文武官员们坐在台下。 几名学者在台上布置物品。 准备了一块琥珀,用一根细线悬挂在半空中。 一名学者左手丝布右手握着玻璃棒不停的磨擦,摩擦了一阵后,那人慢慢拿着玻璃棒靠近半空中的琥珀,然后发现琥珀竟然动了。 空中的琥珀自己向玻璃棒的方向移动,台下的人们看得仔细,有人目瞪口呆,有人虽然不能解释其中的原理,但是猜到了是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等着学者们的解释。 “这是电。” “摩擦可以使不同的物品带电,有的物品却不能带电,不能带电的物品,我们暂时称为绝缘体。”学者开始了解释。 果然,听到学者的介绍,不少人震惊起来。 “啊?” “可是雷电的电?” 朱瞻基也忍不住惊奇的问道。 实验的现象并不足奇,哪怕是小老百姓日常也能发现,但是学者们的说法解释为电,朱瞻基忍不住感到了神奇和怀疑。 “是的,与天上的雷电属于同一种类型,只不过现在的摩擦生电,威力远不如自然界中的雷电,但是我们相信,如果摩擦足够,威力也自然增加。” “岂不是掌握了雷电啊。” “离掌握雷电还早,不过我们发现了阴阳二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学者摇了摇头,诚实的说道:“我们尚未掌握雷电之道,然而我等已觉察阴阳之理,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之象。此乃天地万物之本质,亦电之本质。” 说到这里,那学者眼神明亮,越说越有精神。 “自古以来,先贤哲人皆致力于探究天地之奥秘,电亦在其中。昔日,有贤者观雷击之威,见电光之疾,心生敬畏,亦生好奇。遂穷毕生之力,研习天地之道,深究电之奥秘。” “经过前人的努力,更有我大明的光复,我等终得阴阳二极之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此乃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亦电之运行规律也。得此理,我等方有可驾驭电之力,使其为大明服务。” 解释了一番后,学者又不好意思起来,声音逐渐变小。 “只不过电的奥秘无穷尽,仍需我等继续探索。不过我们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探寻天地万物之奥秘,为大明与百姓谋求福祉。” “说得好。” 朱瞻基带头鼓掌,现场一片祥和。 朱瞻基代表皇室,向京城国子监捐赠了一笔粮票,第二日,报纸上详细刊登了太子殿下的行为,并为太子殿下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歌颂。 文楼。 五军都督府几位都督和佥事,以及兵部官员,还有内阁的几位阁老皆穿戴大品官服,有序的坐在地毯上的大方椅上,大方椅垫了厚厚的褥子。 “番薯和土豆,以及玉米产量可以达到很高,而且对环境的要求又很低,远东地区的恶劣环境,经过多年的试种也获得了成功。” 听到学者们的报告,文武官员们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这些从很远的土地上搜索回来的农作物,果然非常的优秀,甚至在最恶劣的寒冷地区都能种植,这让官员们非常的慎重。 极寒地区为什么活不了人,除了天气寒冷的原因,更因为无法获得粮食。 打猎是维持不了的,更不提极端的环境里,打猎是非常艰难的行为,猎物也极其的稀少,很大一片区域能活一点点人都不容易。 但是有了土豆就不同了,土豆是耕种,耕种的背后是高性价比的粮食。 有了粮食就能有多余的人口,哪怕是远东地区也能生活和繁衍人口了,所以眼前的东西看起来没有什么特色,实际上是可以改变远东地区生态模式的大杀器。 聪明的官员们看出了其中的厉害,朱高炽更不提,一脸的沉重。 自古以来。 唯有东方的游牧民族往西方入侵的事迹,不但证明了东方文明的优秀,也证明了东方文明的强大,东方农耕文明的对手,无论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常能吊打西方。 直到沙俄打破了这个惯例,是唯一从西向东扩张的成功国家。 后世有句话,叫做去西伯利亚种土豆。 土豆在沙俄向东扩张和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农作物,可以在远东地区的极端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在沙俄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土豆成为了重要的粮食来源,为开拓者和移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 在西伯利亚地区,土豆的种植和食用对当地居民的生存至关重要。 由于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传统的农作物难以生长,而土豆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并获得丰收。土豆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食之一,为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营养。 沙俄有幅名画就是几位农夫围着篝火,篝火的锅里煮着土豆。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土豆的出现,也就没有沙俄的东扩。 西方的探险家们对美洲的大发现,对于西方文明而言,的确是让西方文明的物资升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哪怕是沙俄都沾到了大光。 “此物虽然有大利,但是对于当下的大明而言,反而要控制此物。” 朱高炽开口说道。 杨士奇等人连连点头,认可了皇帝的意见。 “大明的人口虽然连年在增长,但是土地的扩张也很快,人口增长速度追不上土地增加速度,内地不提,西部七省、大瀛岛区、高丽半岛、渤尼都司,吕宋都司等还有巨大的人力缺口。”
“朕可以清楚的预料,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二三十年里,远东和极北方向是不会迁移人口的,也很难有人愿意去极寒之地。” “那么此物如果落到外人的手里,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朱高炽说完,有些人恍然大悟,众人总体上支持了皇帝的想法,只是露出了惋惜。 如此好的东西却不能拿出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朱高炽虽然也有些舍不得,但是也没有太过在意,目前的大明人均资源太过庞大,土豆番薯等农作物的出现,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为了不让外人占到大便宜,朱高炽宁愿舍弃一点点利益。 毕竟对于大明不是至关重要的土豆和番薯等农作物,在别的国家却是神器,很多国家自从引进了这些农作物,直接改成了以这些为主粮,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食物链。 例如十六世纪末,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引进了马铃薯,在爱尔兰广泛种植,迅速成为了爱尔兰人的主食。 粮食产量的激增,让爱尔兰人短短的一百年,从一百一十万人口增加到了五百二十万,又四十年的时间,从五百二十万增加到了八百三十万。 所以不是只有汉人能生。 而是自古以来汉人发达的农业技术,丰富的粮食积蓄,让汉人始终维持了更多的储量,这些多余的粮食皆用来被生育了人口。 西方因为落后的农业技术,所以人口一直低下,当获得美洲的高产作物后,人口也开始了大爆发。 马铃薯土豆番薯的功效,如果说对于大明是两倍的作用,那么对于别的国家而言,至少是十倍的作用,基于大明人口有限,外扩能来缓慢的条件下,因此朱高炽做出了隐藏这些高产作物的决定。 这些高产作物自从被商人们从新大陆带回来后,一直掌握在皇宫事务局手中,在皇庄里小范围的实验种植,也只有极少部分相关的人员清楚。 当保密的旨意下达,对于这些作物的保密并不是大问题,不过虽然不大规模推广,却也会不断的研究,掌握更多的种植技术。 “其实西亚七省比较适合种植。” 任礼惋惜的说道。 结束了马什哈德大都督,任礼调到了中军都督府担任都督同知,虽然失去了直接常驻军队的兵权,但是有了统率方面军的资格。 这也是大明的潜规则。 中下层的军官驻扎军队,与军队的关系很深,虽然有地方卫所的挟制,但是权利仍然很大,到了上层就不同了,上层的元帅指挥军官,那就不需要驻扎在军队。 明朝的这套制度其实一环套一环。 下面以营为单位的明军基层作战能力是不错的,上面的指挥则是有经验的勋贵担任,各司其职发挥出其能力与效果。 但是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不光失去了大量的精锐野战士兵,也失去了上层的指挥力量。 勋贵的落寞,导致了大明失去了大军团作战能力。 当下不是如此,虽然许多老将领去世,例如豕勇军的丘福,忠勇军的王聪,但也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将领,例如原密云卫指挥佥事,现京营老将的郑享。 刚刚年满六十岁的郑亨,经验无比的丰富,如果需要的话,把方面军交给他指挥带领,无论是朝廷还是朱高炽都会很放心。 任礼最大的短板就是他不是北平系,不过现在新皇帝登基,这些老黄历也不是最重要的了。 “西部七省的确适合种植,不过西边的加兹温等地区更适合种植,他们的荒地更多,粮食的短缺是他们最大的短板。” 杨士奇解释道。 听到内阁首辅的主动解释,任礼也不再说话了。 见众人没有了意见,朱高炽这才说起了德里苏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