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七百零五章 朱棣与老二

第七百零五章 朱棣与老二

    随着第三批主力军团的抵达,明军在倭国本岛的军队人数接近二十八万,丰富人力资源下,开始了对地方反抗势力的扫荡。

    明军的队伍以哨为单位,原狗奴国境内部份的土地,因为最初被幕府夺走,最后被明军收复,同样成为了清查的对象,那些与幕府有交往的势力全部要清除。

    除了后方的打扫行动,前方也没有松口气,始终向幕府方面保持了压力,不让对方轻松。

    这场打仗其实朱棣并没有太过插手,朱能负责前线,张辅坐镇中央,然后是赵安等一批出色的大将,还有朝廷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官员们的应对。

    比起父亲朱元璋,朱棣有个不错的优点,与下属的感情不错。

    朱能没有因为自己最近的功劳而忧虑引起君主的猜忌。

    “根据我收到的消息,幕府的足利义嗣已经带军南下,与他的哥哥汇合,手里大致有八九万的兵力,虽然是新兵,但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军帐内。

    几十名将领围着舆图开会,一旁有文书把会议的动静记录下来,包括将领们的言论,以及会议的想法种种。

    “正好下面各军也集结差不多,物资补给也没有问题,本部将认为可以发动新一轮进攻,以彻底消灭幕府为目标。”

    赵安拱了拱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数的将领都支持赵安,因为当下的形势有利于他们,朱能没有因为赵安的原因就否决这个方案,大局为重同意了大军出击的决议。

    幕府的使者派了一波又一波,大明皇帝只有一个要求,幕府向他投降,其余一切免谈。

    如此没有余地,幕府只能硬着头皮抵抗。

    此次明军出击的路线分为三路一海。

    一路从田边城出发,算作北路军;一路从八上城出发,算作中军;一路从大阪城发出,算作南路军;还有一路海军沿着海岸线与南路军交相呼应齐头并进。

    倭国本岛什么都不多,唯独城池多。

    因为遍布地方势力,所以修建了很多的土堡与土寨等防御工事,历史上一直到江户幕府时代,元气大伤的大名们无力违背幕府,施行了幕府规定的一国一城令,才把各地的防御工事拆除。

    如今倭国本岛战乱多年,海盗频频,各地的跺堡更是不知凡几,幸亏大明军队不缺火药,在大明军队的火炮面前,这些小跺堡熬不住几轮炮击。

    每处拖延下来,此次进攻的速度比起上回要慢很多,再也没有一日数城的好事发生,但是明军也彻底消灭了坚决反抗的人。

    “。”

    一群骑手到了朽木城。

    朽木城并不是朽木建造的城池,而是城主是朽木氏,倭国古代时期有这个姓氏,到了后世却没有了,所以这个城池叫做朽木城。

    如果严格按照中国的划分取名,不应该叫做朽木城,而是应该称为朽木堡。

    中国内地的城池早就失去了军事作用,准确的说,是损失军事防御能力,以增加生活容纳能力,反而在边地或者军事重地等等地方,可以看到以军事防御为重的兵城或者军堡。

    倭国人自己叫的朽木城,其实属于一座堡垒,修建在小山坡上,山坡下是村庄,百姓们生活在此,通往朽木城的道路只有一条环山而上的道路。

    守兵们可以在城墙上居高临下的射杀道路上的敌人,占尽了地理优势。

    至于山下村庄的百姓们会不会遭受敌人的欺凌,那就要看敌人采取了什么样的心态,如果是抱着吞并土地的目的来的,那么会约束手里的武士们,如果是为了报复而来,那么这不会约束手里的武士们。

    很明显,当地早有准备。

    明军的硝烟已经到了他们这里,本地的百姓们逃的逃,藏的藏,村里只剩了一些孤寡老人。

    朱瞻墉骑在马背上,拿出水壶喝了一个水,然后放回去马鞍的袋子里,打量了下周围的景色,倒也算是水秀山青之地。

    “去告诉此地的城主开门迎接上朝。”

    郑雒领着人马找到几名妇孺,让通译和那些老妇沟通,十里不同音,倭国当然也是如此,不过通译专门做这行,知道如何与这些人打交道,边比划边缓缓的吐露言语,老妇们听懂了。

    等几名老妇颤颤巍巍的上山而去,看着她们的身影,朱瞻墉好奇的问道:“你们说此地的城主会不会开门迎接我上朝?”

    郑雒信心不足,犹豫不定,武忠明直接回道:“大概不会理睬我们。”

    “为何?”

    “此地百姓的动静,可见城里已经做好了坚守的准备。”武忠明推测道。

    “是啊。”

    朱瞻墉恍然大悟。

    郑雒也懊恼不已,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一节,反应慢了一拍。

    于是众人耐心等待结果,结果自然是没有人理会。

    见状,朱瞻墉也不生气,他们本来就是探路的,了解哪些是打定主意反抗大明,哪些是准备投靠大明,原本没有人敢派自己参与的,不过皇爷爷答应了自己,军队也只能支持。

    整整几百精骑用来探路,委实有些浪费,这已经都能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了。

    “回吧。”

    朱瞻墉无所谓的说道。

    下一次来就是步兵带着大炮来了,他们这些骑兵为步兵探前方的道路,一个个的城池被两种颜色标注,其中一种颜色需要大本营派出大炮,一种是归附的。

    习惯了朱瞻墉做派的武忠明等人不以为意,几百精骑什么也没有做,然后就这么走了。

    后方朽木城的守兵们不可置信的望着留下的烟尘。

    朱瞻墉有个好处,能听劝和不多事,不让做的自己就不会去做,也是他叔叔敢放手让他在前线乱跑的原因之一。

    过了几日。

    又来了两三千名明军,在山坡下摆好了大炮,不久后开始了炮击,守军连还击的方式都没有,只能被动挨打,不攻自破。

    ――

    “咳咳咳咳咳咳.”

    京都。

    皇宫。

    一阵咳嗽声传出,朱棣露出无可奈何的眼神,一阵接一阵的咳嗽,这平日里不起眼的家伙,当他连绵不绝起来能让人痛苦不堪。

    皇宫里的景物经过了人们重新的布置,大明工局抢修了半个月,尽量让皇帝住的更舒适一些。

    朱棣看了一些当地的书本书帖,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

    “你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拦了下来,不让别人吃一口,难道就不怕他们的不满?”朱棣好奇的问道。

    韩奇听到皇帝陛下的询问,面色大惊。

    “臣等不敢。”

    韩奇连忙解释道:“大明工局比较起民间商行非常的弱势,与他们竞争天然的不对等,是很不公平的,多年来,大明工局已经让出了很多的利益,但是呢,大明工局也要兼顾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持平衡,所以在倭国方面表现的强硬一些。”

    听到韩奇的回复,朱棣不置可否。

    儿子推动工业社会一辈子,自己看了几十年难道还看不懂不成。

    但无论利益怎么变,利益关系还是存在的,总不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那几套罢了,变得只不过生产力更发达。

    就好像眼前大明在倭国如此规模的战争,如果不是因为生产力的发达,以前在圣明的君主也是做不到这等规模的。

    “以前你们吃rou,他们喝汤,如今你连汤都不给他们喝了,岂不是逼着他们反抗你们?”朱棣笑道。

    他不信京城的老大会不知道,既然老大知道却不出手,那么自己也不会出手,一切按照老大的心意去做吧。

    自己老了,还能活多久。

    当下所做的一切,除了为咱的老朱家,也想着多为天下社稷攒点福气和底蕴。

    天下最富裕的土地都在大明手里,天下所有国家都是大明的藩属国,还建立了宗藩体系,后人就算再败家的那天,总还能留有栖身之地吧。

    韩奇不知道皇帝的心意,吓得冷汗直流。

    作为大明工局的“年轻”大掌柜,韩奇甚至被认为是大明工局第三位大掌柜,唯一能竞争的就是高长芳,高长芳的资历和威望都要高于韩奇,但是高长芳年龄太大了,他自己估计也不好意思出来争。

    此次大明工局在倭国的布局由韩奇亲自督导,也是一次证明。

    韩奇也有自己的苦衷。

    这些年来,大明工局明明占据了绝对性的话语权,却在许多方面不断的萎缩业务,甚至影响到了核心业务行业,已经引起了内部巨大的不满之声。

    对高珍大掌柜的指责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再做出让步,对于各商行集团,大明工局必须拿出自己的魄力。

    什么是魄力。

    大明工局很多人认为他们代表了朝廷,也就是代表了大明。

    所以韩奇此次才要独吞倭国的利益,不再放手给民间商行,除了内部的呼声,也有大明工局长久利益规划的问题所在。

    真要是独吞了倭国的利益,加上正在赶超民间商行的高丽,以及南洋的开发等等,大明工局的体量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躺在功劳博上吃三十年。

    于公于私韩奇都要这么做,可是这些道理不能讲出来。

    看见韩奇为难的模样,朱棣挥了挥手。

    “你也不要讲了,朕就是向你提个醒,有时候啊,太安逸了不行,太安逸了人就废了,人如果废了啊,一切都是虚的。”

    朱棣提点了韩奇几句,就放了他离开。

    朱棣等韩奇走后,重新躺回了榻上,忍不住又一阵的咳嗽。

    这次咳嗽的时间很长,朱高煦轻拍父皇的后背,御医们把烧好了的药汁端来,望着难闻的药碗,朱棣闭住呼吸一口气喝完。

    不敢长出气,缓缓的躺回去,一动不敢动,过了那个劲,朱棣才放心。

    想到此处,朱棣有些失神。

    任自己是皇帝又如何,一个往日小小的咳嗽却能令自己这般如临大敌般的后怕,真是可笑可笑。

    “老二啊。”

    “父皇。”

    朱高煦弯腰过来。

    四十几岁的朱高煦犹如一座小山,与多数人印象中的瘦弱不同,其实朱高煦非常的魁梧,虽然勇悍却又滑头,可见很难对付。

    “你觉得先前那人有没有听明白咱的意思?”

    朱高煦沉吟了片刻,虽然不明白父皇为什么关心这个,却还是如实说道:“此人既然能有第三代大明工局大掌柜的呼声,可见其必不是庸人,自然能理解父皇的意思。”

    “是啊。”

    朱棣感觉胸口满是浊气,想要长呼一口,却又怕引起咳嗽,只能无奈压下,忍着浑身的痛苦说道,“你大哥常说看得见问题,不代表能解决问题。”

    见到父亲的难受,朱高煦很难过,本想要宽慰下父亲,有什么话以后再说,可父皇一向主意坚定,朱高煦知道劝不过,反而耽误时间。

    “大明工局的问题太多了。”

    “我看啊,你大哥当初从推出大明工局的同时不忘记推动民间商行,大致就是有了准备,可能也看到了今日的问题所在。”

    “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呢。”

    “社会资源分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上加难,想要做到恰到好处,岂是人能做到的地步,而以大明工局的体量,随便一方面的疏忽,代价太大了。”

    “儿臣相信大哥一定会有他的安排的。”

    朱高煦认真的说道。

    “是他,谁知道呢。”

    朱棣先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自己老了,是该准备一些事情了。

    大明永乐二十年夏。

    明军在木曾福岛城彻底击败幕府军,活捉了幕府大将军,而天皇一家却不幸葬身于大火之中,因为火势太大,无人能上前救人。

    此时。

    虾夷人也出现到了倭国北部,开始与明军有了接触,双方都保持了克制,没有发生冲突,虾夷人大多数选择了退走,没有冒着得罪大明的危险。

    一年多的时间,幕府的败亡,预示着明军的彻底胜利。

    捷报传回了内地,引发了大明的热烈欢腾。

    而善后永远是最麻烦的。

    清理各地参与反叛势力成为了主体,一支支的军队散去乡间,开始了持久战,同样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大明做好了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