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宅男的大宋之旅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五章 作壁上观

第一百五十五章 作壁上观

    南宋朝局,与其他王朝相比,复杂的叫人头疼。

    可随着时间的洪流裹挟,白野对于这段历史又有了别样的理解。

    就像是少时,站在树下仰望高高挂在枝头的红枣,明知高不可攀,也没有多么想吃,但是偏偏就要采摘到手。

    赵构有能力么?毋庸置疑。

    总纂《宋史》的一代宗师欧阳玄对于赵构的评述是,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

    南宋从立国之日起,便只有半壁江山。

    毫无疑问,首要求存。

    从建炎初年到绍兴六年,近十年时间,朝廷都在为图存而焦虑。

    山河破碎,自然也涌现了大批能人志士,名垂千古有之,遗臭万年亦有之。

    李纲,宗泽,张浚,赵鼎,李光,吴玠,韩世忠,岳飞等等等等。

    经历将近十年的浴血苦战,对外,将如日中天的金国挡在了秦岭,淮水以北。

    对内,剿平了多入牛毛的兵变与民变。

    随着岳飞平定洞庭,南宋王朝才得以初安。

    这时候摆在朝廷面前的就是两条路。

    一,北上收复失地。

    二,与虏人握手言和。

    收复失地意味着就要继续强军,厉兵秣马。

    而与金人言和,则意味着吞咽国耻。

    从战略层面以及国情来说,忍辱求全无可厚非。

    历史上不乏忍辱负重的例子,最著名的便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卧薪尝胆,以及五百年前的渭水之盟。

    然而,赵构不是勾践,更不是天可汗,越王忍辱,是潜伏爪牙忍受,二凤是为了重整河山,以待时机。

    至于赵构?

    从现存的史料中不难发现,赵构并非枉顾民生的昏君,也非无所作为的庸君,但赵构却是个罪人。

    罪不在议和,也不在杀岳飞。

    若是他的隐忍最终换来光复中原,甚至收回燕云,别说杀了一个岳飞,便是杀十个,他赵构也能位列历代帝王前五。

    后世甚至还会有人为他拍手叫好,杀伐果断。

    绍,继也,绍兴,多好的年号。

    议和并不为错,错的是遗忘国耻。

    图存不应该是最终目的,图存是为了图强。

    国家康健才能强盛,也唯有强盛才有天下太平。

    大帐之中只有桌案上的两盏油灯。

    白野,李孟博二人已经围着走了好一会儿,灯火随着轻轻摇曳。

    既静谧,又诡异。

    这个消息重要么?自然是重要的。

    可它有多重要?不好说。

    李孟博率先打破沉默,抓着头发,“哎呀,别绕了,现在怎么办?”

    白野闻言站定,抱着胳膊,“我怎么知道。”

    李孟博拍了拍桌上的信笺,“有没有可能趁虚而入?”

    白野抓了几颗炒豆子扔在嘴里,咬的嘎嘣响,“不说远的,离我们300里范围内便有不下于四万金兵,其中还有一万虏人精骑,这算哪门子虚?”

    “主帅不在,当真没有机会?”

    “难...”白野叹息一声,继续说道,“即便我朝能快速吃下河南的这四万人,你知道开封离燕京还有多远么?一千五百里!”

    李孟博挠挠头,他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难处。

    最近的大军距离东京足有上千里,开封至燕京又是上千里,三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这还不知道金兀术北上的具体时间,信上虽说是7月,但是,依照惯例,挞懒必定是六月便要动身,如今已然五月。

    即便朝廷动用百万民夫保障后勤,可什么时候发兵呢?

    去早了,需要硬撼虏人铁骑,去晚了,虏廷已然完成整合。

    三千里,别说是行军运粮,就算是轻装赶路都得一个多月。

    无奈,李孟博双手一摊,“全当不知道?”

    白野其实也是百爪挠心一般,但是理智告诉他,这并不算是个机会,可究竟能靠这条情报做点什么,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主意。

    “上呈官家吧,让他们头疼去,咱俩就只是皮皮虾。”

    “哎...”

    两天后,洪皓的情报已经摆在赵构的案头,还有一份白野的分析奏表。

    他怕朝中有人脑子一热,那就真完犊子了。

    作为谏官,给官家进言,本就是分内之事。

    四位宰执很快传阅完毕。

    秦桧暗自大喜,宝押对了。

    王庶面色潮红,率先开口,“陛下,臣请即刻兴师北伐,趁虏人内乱,犁庭扫xue,光复旧土!”

    秦桧符合道,“臣附议。”

    几人都有些诧异的看了眼秦桧,什么情况,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赵构不动声色,这也是他看到情报的第一反应,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允许他这样做。

    李光沉吟许久,“天时地利均不在我,仅占人和,非是发兵的最佳时机。”

    王庶将目光投向赵鼎,现在只有他还没有表态,而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就说政事堂四人,王庶算半票,李光,秦桧各一票,赵鼎独占两票。

    赵鼎惜字如金,“等。”

    王庶蹭的站起身来,“还等?下官已经等了十年了!这般机会千载难逢,岂能错过?”

    李光拉了拉王庶的衣袖,“子尚,你失态了!”

    王庶冲赵构拱手,“还请陛下恕罪。”

    赵构摆摆手,并未放在心上,“赵卿有何计议?”

    赵鼎刚准备起身便被赵构示意制止,坐着缓缓开口道,“虏廷之变,定然是完颜阿骨打一脉和完颜吴乞买一脉之间已然不可调和,既然如此,何不坐山观虎,让其内耗?

    若是我朝此时用兵,不说准备仓促,更会使原本虏廷不和的两派同仇敌忾,反而凭添几分变数,与我朝不利。”

    李光默默点头,王庶皱眉不语,秦桧...无所谓,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赵卿继续。”

    “若是太祖一脉胜出,两国战事应在明年,若是太宗一脉胜出,则由我朝选择进兵时机,决战已然不远,此刻,我朝应当将储粮之地尽量北移,通传众太尉枕戈待旦,随时进兵。”

    赵鼎知道岳飞已经凭借超乎寻常的战争嗅觉提前北上,但是不够,还要继续往前压,战端一开,岳飞的后护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军河南。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因为他的弟子白野,就在颍州。

    岳飞一动,颍州的防御压力便会大减。

    赵构有些犹豫,“会不会太过冒险?”

    赵鼎笑道,“陛下,我朝军势已不比当年。”

    赵构咬牙拍板,“好,就依赵卿之言,全军备战,枢密院统筹厢军,征调民夫,调配军粮器械,政事堂总领全局,便宜行事,朕,不从中御。”

    绍兴九年五月,建康行府御书房中,就这般定下了战争的基调。

    晚间,赵构和一众嫔妃用罢晚膳,正在书房省阅各地奏疏。

    忽然有内侍进来禀报,说赵相公来了。

    “赵鼎?快请,快请。”

    须臾,赵鼎快步进来。

    还未等赵鼎开口,赵构率先问道,“赵卿怎的去而复返,可是发生了变故?”

    赵鼎眉眼平和,摇摇头,“不然,一切安好,政令已发往各处,臣此次进宫,是请陛下召开大朝会。”

    大朝会,一般只有重大的节日才会召开,这不年不节的,赵构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赵卿这是何意?”

    赵鼎轻轻吐出两个字,“人心。”

    赵构越加不解,“赵卿不妨直言。”

    “北伐已然不远,陛下可曾想过,中原之地该如何处置?”

    赵构皱眉思索,这确实是个问题,现在的中原固然是满目疮痍,但是,只要天下承平,三五年的功夫就是千里沃土。

    中原的百姓,官吏可没有死绝,到时候这地该怎么处置呢?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淮水以北都算金国,不要脸一点的说,无论最终收复多少,理应都是朝廷的。

    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凭什么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

    赵构一拍巴掌,“妙啊,不过,议什么?”

    “北伐!”

    赵鼎这也是受了白野的启发,有好处,但是我不说,先藏着,试探众人的反应,然后用小本本记下。

    谁表现的好,有糖吃,表现的不好,那就光流口水吧,也别抱怨,不是没给机会。

    “来人!上茶。”赵构走下御案,坐在赵鼎身边,“赵卿,再细细说说...”

    御书房中时不时的传出几声刻意压低的笑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