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让大明看看,如何人可胜天!
书迷正在阅读:渔娘、神鬼复苏:我把成语字典玩坏了!、水浒霸宋传、我龙虎山天师转世,你跟我说规则怪谈?、苍生界令、离婚后前妻成债主第二季、腹黑BOSS:厚爱99亿小女仆、源之世界、长生:修炼百年我竟有大仙之资、华娱素书
“王爷,还是让我来吧。” “不用再劝了,我对这次试车成功有信心,说好了,今天这次试车我亲自来。” …… 方孝孺、蓝玉跟随俞靖从马车下来,就见到,一个巨大的方形钢铁怪兽旁边,一群人围着朱棣在争执。 “俞靖,这是在做什么?”方孝孺不由好奇询问。 俞靖苦笑摊手,解释:“肯定在进行试车,火车机车头已经做出来了,不过之前几次试车都失败了,而且还发生了意外,虽然参与试车的研究人员没有生命危险,但有好几人受伤了,显然,这次王爷决定亲自试车。” 方孝孺、蓝玉对视一眼,丢下俞靖,快步往人群方向走去。 哎! 俞靖看着二人,气的嘴角抽抽。 快步追上去。 “方孝孺、蓝玉拜见王爷!” 身后突然传来的声音,打断朱棣和一群研究人员的争执。 朱棣转身,看到方孝孺、蓝玉时,顿时露出笑容,从众人让开的通道,快步走过去,“方希直!梁国公!稀客,稀客!” 方孝孺、蓝玉默默打量朱棣的神色。 很肯定,燕王对他们的到来很欢迎。 就如俞靖所说,这位燕华之主,大明皇族二代龙子,其实早希望朝廷能派人来了。 方孝孺收敛思绪,看着朱棣一身蓝色帆布工装打扮,笑道:“王爷不务正业,搞起了研究?这要是让一些人知道,恐怕要拍手相庆了。” 哈哈…… 朱棣爽朗大笑,指着方孝孺,“你方希直当了大明文官凤首,倒是更加幽默风趣了,你这个协助君王,决定国策的左相,内阁第一人,不会也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吧?” 方孝孺含笑摇头,看着朱棣身后,四四方方的钢铁巨兽。 他当然不会认为,研制轨道火车是不务正业。 作为一个革新派,工业的威力,他早已明白。 经过这么多年历练的方希直。 也早已不是以前,那个满脑子圣贤书,固执的书呆子。 当然,他的这一切变化,与认识眼前这位王爷密不可分。 从他怀着试探的心思,前往土桥村开始,似乎他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 后来,亲眼目睹这位王爷崛起。 尤其是,目睹这位王爷教导出来的学生,取得的成就。 他就更加意识到,单凭过往奉为圭臬的几本圣贤书,做不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方孝孺含笑指着火车机车,笑道:“王爷,我能陪你一起试车吗?” “还有咱,咱迫不及待想乘坐一下这火车机车了!”蓝玉抢着争取名额。 朱棣笑道:“可以是可以,不过,之前的好几次试车都失败了,而且还出了点事故,伱们一个国公,一个宰相,确定要同我一起试车?” “王爷都不怕,难不成我们还能比王爷更金贵?”方孝孺看着机车,郑重说道:“新事物的出现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我们想要驯服、掌握新事物,就要有冒险的勇气,王爷,对吧?” 朱棣诧异看了眼方孝孺。 ‘这方希直真的不一样了。’ 暗道一句。 笑道:“对!走,咱们蹬车!” 之前连续三次试车失败,对研究人员的士气打击很大。 并且,蒸汽提供动力的机车倾覆,产生的破坏力太大了。 导致,研究司内部,出现了,要不要继续研究这种破坏力太大机器的言论。 虽然这种言论不多。 而且,他也能理解这种言论出现的原因。 蒸汽机之前,燕华的工业,说白了其实是介于手工业和工业化之间的工业。 并且凭借几千年积累的经验,研究古人留下来的各种机械知识,结合匠人的经验,发展的很迅速,甚至可以说很轻松。 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如同火车机车这种强烈的挫折和失败。 蒸汽机是匠人经验的产物。 但到了轨道火车,已经不是单纯的匠人经验了! 除了蒸汽机,其他方面,涉及的技术虽然小,但繁复重要! 从未有过的失败。 事故受伤。 对一群过往顺风顺水的研究人员,产生了很大冲击。 所以,他必须站出来,亲自试车! 奠定、展现真正的研究者精神! 研究司从事研究的众人,其实,也需要,俞靖他们探险的精神。 朱棣带着方孝孺登上车头。 俞靖,杨六六迅速跟上来。 车头内,还有两个负责添加煤炭的工人,小小的机车车头,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顿时十分拥挤。 蓝玉伸手接过其中一名机车工手中铁锹,“你们下去,加煤这种活,我们能干,杨师傅和俞靖配合王爷cao作机车。” 方孝孺也从另一名机车工手中接过铁锹。 朱棣笑笑,在唯一的座位上坐下。 大声道:“添加煤炭,开始为锅炉预热升温!” “得嘞!” 蓝玉大喊一声,抄起铁锹开始奋力往燃烧的锅炉底部添加煤炭。 方孝孺也跟着干了起来。 杨六六盯着,制作机车过程中,做出来的简易压力表。 说是压力表,其实就是一个自由活塞内,加了一根高强度的弹簧。 另一头,连接一根直通锅炉的蒸汽管道。 当锅炉预热升温,蒸汽涌入自由活塞内后,就会挤压推动高强度弹簧,弹簧顶着活塞另一端,一根标记了刻度的小铁棍,向外推。 这个压力表,甚至连大气压的概念都没有。 只是根据反复试验,当小铁棍的第一个刻度露出自由活塞时,就意味着,机车已经具备启动的动力。 第二个刻度表明,只单纯机车状态下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四十里。 第三刻度…… 以此类推。 直到锅炉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刻度。 一旦达到这个刻度,与压力表向连接的释压机括,就会自动被触发。 “王爷,达到启动压力!”杨六六大喊一声,紧张握紧拳头。 “启动制动阀!”朱棣声音响起的同时,手握住面前的铁杆猛地一拉,“鸣笛示警!” 杨六六迅速拧开汽笛阀门。 嘀—— 方孝孺、蓝玉同时停下,就听到,车头左前方响起尖锐的汽笛声,紧接着,白气笼罩车头。 嗒嗒嗒…… 活塞缓慢往复声,在汽笛声响起时,传来。 身子微微晃动。 他们就感觉,脚下的机车车头十分缓慢的启动了。 二人紧抓着铁锹把,充满紧张,好奇感受着机车启动的奇妙感觉。 “加煤,继续升温!” 朱棣的声音响起,二人才被惊醒,弯腰继续卖力加煤。 俞靖也抄起旁边备用的铁锹,加入其中。 炉内,鼓风机作用下,火苗熊熊燃烧。 随着杨六六拧开燃油阀门,明显经过加工处理,更加清澈的石油喷洒在火焰上。 炉内火浪瞬间向外倒卷…… 煤烟味、石油燃烧的味道,充斥狭窄空间时。 嗒嗒嗒…… 有节奏的摩擦声、碰撞声更加急促传来。 每个人,都明显感受到,机车的速度加快了很多。 “快快快!” 外面,一群研究人员,冲去拴马桩,解开马,翻身上马,就往研究司外面冲过去。 …… 嗒嗒嗒…… 嘀—— 有节奏的轨道声,汽笛声中,机车车头的速度越来越快。 杨六六让蓝玉三人停止加煤时。 机车已经沿着铁轨,驶出研究司。 蓝玉、方孝孺站在机车内,看着两侧,向后掠去的一座座工厂,一根根冒着黑烟的烟囱。 当看到,后面一群研究人员,骑马狂奔越过他们后。 蓝玉笑道:“这机车的最大速度多快,貌似还比不上战马的速度?” 朱棣此时也无事可做。 起身,盯着赶往终点站试车台的研究人员,“最大时速为每小时四十五里!” 方孝孺眼睛瞬间瞪大,“当初实验蒸汽船时,王爷不是说,最大时速二十多里吗?蒸汽机技术又进步了?” “怎么可能。”朱棣笑着摇头,“蒸汽机技术没进步,当时,我忽略了水的阻力,这个卧式蒸汽机的型号,没有海军战船的型号大,与试验船使用的型号一样……” 但现在是在路面。 而且在轨道上跑。 阻力相较于海中,小太多了。 “根据我们的测算,这台机车,载重五十吨后,最高速度可以跑每小时二十里左右,可以爬小于三十度的斜坡。” 这样的数据,其实真的很差。 不过,已经具备了实用性。 “这个速度的确不快,但蒸汽机车也有着畜力永远也无法解决的优势,易于伺候,且持续性强,只要煤炭足够,蒸汽机没有坏,就可以一整天一整天的运行下去,反观战马呢?” 即便是最好的战马。 奔袭百里,都要让战马放慢速度休息。 否则,战马就会留下永久性伤害。 当初,他纵横草原时。 为了逃命,一千兄弟,在草原数月时间。 消耗了上万匹,接连抢夺来的战马! 饲养一匹战马的成本多大? 即便是草原游牧民族,饲养最多的其实也是牛羊,也不敢像他们那样,挥霍战马。 蓝玉好奇询问:“王爷,是不是机车车台实验成功,就要在燕华建设轨道火车系统?” “不可能这么快。”朱棣摇头,解释:“机车实验都未必能成功,即便这次试车成功,还得解决,机车与车厢连接等一系列技术难点。” “王爷,到转弯处了!”杨六六紧张,甚至带着些颤抖的声音响起,“要不要减速王爷?” “都找把手抓紧!”朱棣看着前面一个大弧度拐弯,提前骑马赶来的研究人员,也都骑马站在远处,紧张盯着。 朱棣摇头:“不用,就以最大速度实验,我相信,这次肯定能成功!” 之前的试车,就屡屡在转弯上发生事故失败。 嗞—— 尖锐的摩擦声响起。 蓝玉、方孝孺第一时间感觉到,身体向轨道内侧倾斜。 他们无法看到,车底,车轮和轨道摩擦,喷溅的火花。 这个拐弯处其实并不算大。 完成拐弯,其实也只用十几秒时间罢了。 可尖锐的摩擦声中,无论是机车内的朱棣等人,还是外面坐于马背上的研究人员,全都仿佛度日如年。 “成了!” “成了!通过了!咱们成了!” …… 当目睹机车没有倾覆,车轮没有脱轨顺利通过时。 外面的研究人员顿时激动大喊大叫,拼命催马追赶机车。 “王爷,咱们成了!成了!” 朱棣含笑站在门口,冲骑马大喊的研究人员笑着招手,暗暗松了口气。 为了解决机车脱轨、先后对车轮进行改进。 明确了车轮外径小于内径。 并且还在车轮内圈设置了一圈凸起的轮缘。 为了解决拐弯问题,反复实验,最终找到了,外轨道超高与转弯半径之间的一般关系。 他虽然知道这些技术理念。 但具体的关系,他并不知道。 如何正确施工也不清楚。 所有的一切,都要研究人员一点点实验。 …… 蓝玉、方孝孺看着外面,伴随着机车狂奔大喊的研究人员。 高兴之余,充满了感慨。 燕华…… 每一次来,总能给人惊喜、震惊! “王爷,减速指示牌。”某刻,当前面出现减速指示牌时,杨六六提醒。 朱棣吩咐:“开始释压!” 杨六六转动阀门。 嗤! 机车后方,释压管道喷出nongnong白雾。 机车明显开始减速。 朱棣坐回位置上,在蓝玉方孝孺注视中,双手握住车轮刹车杆,猛地用力向后拉动。 嗞! 摩擦产生的尖锐声,更加刺耳响起。 机车缓缓停下来。 …… 蓝玉、方孝孺跟着朱棣下车后,顾不上,双脚轻飘飘的感觉,便迫不及待围着机车转圈打量。 …… 当天中午。 朱棣宴请方孝孺、蓝玉。 方孝孺直言大明朝廷求援。 同时,蓝玉也将朱元璋灭陈那番话,转达朱棣。 午后。 战前动员有些紧急事情,需要朱棣处理。 蓝玉、方孝孺在周潮陪同下,来到他的生物研究场。 马车驶入一片用铁丝网围住的杏树林。 杏儿正成熟。 一只只鸡在树林下,啄食嬉戏。 周潮带着蓝玉、方孝孺下车后,介绍道:“方叔,这里有五千只鸡,不过,今天午间吃饭时,根据你们介绍朝廷农村养殖情况,我认为不需要从我们燕华转运鸡回去,只要带上红粉椋鸟,几种蝗虫的天敌鸟类就行。”
“迅速大规模筹集大量的鸡,是为了迅速遏制当下愈演愈烈的蝗灾。” “而几种蝗虫的天敌鸟类,是为了以后长远考量,引入蝗虫的天敌,让这些鸟类,在蒙汉示范区内繁衍生存,往后,有这些鸟类存在,就能遏制蝗灾,用食物链的方式,防范蝗灾,把蝗灾扼杀在萌芽中。” …… 方孝孺二人认真听着,不时提出疑问:“小周潮,这些鸟类是杂食动物吧,会不会泛滥,将来对庄稼造成危害?” 周潮笑着挠头,“不会,鸟类也有天敌,尤其是椋鸟,他们喜欢在石头缝、石头堆进行筑巢,草原上的野猫、黄鼠狼、老鹰都是他们的天敌,经过我们反复研究,只要引入的物种,在原有的生物链环境中,存在天敌,这条食物链在短暂波动后,很快就会恢复平衡。” “野猫、黄鼠狼因为椋鸟出现,繁衍速度会短暂加快,但很快,他们的天敌,狼、老鹰这些也会增加,最终,新的食物链很快又会恢复平衡!” “而新的生态系统中,因为出现了椋鸟等蝗虫天敌的鸟类,这个生态系统,往后就很难再出现,蝗灾泛滥的情况,除非,人为破坏了生态链的平衡,比如,人们不加节制的猎杀食物链顶端的老鹰、狼等动物,让下层食物链失去制约……” …… “其实,这食物链相互制约的道理,就和我师傅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一样,一个好的生态,一定是百姓、商人、官员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哈哈…… 蓝玉大笑指着周潮,“好小子,把你师傅的两个理念、两个主张,比作畜生们的食物链,我可要向你师傅告状!” 周潮灿烂笑道:“我师傅才不会介意,而且,我师傅都经常说,人本质也是动物,只是高级的动物罢了,我很赞同师傅这个观点,因为从我们生物研究中,食物链的角度,人的确是食物链最顶端的,而我们人,对生物链的破坏也是最大的。” “其实,蝗灾产生,除了气候原因导致,主要就是人活动导致的,蒙汉示范区以前是传统的游牧区,但在示范区建立后,农耕活动开始加剧,破坏了原有的草原生态,同时,农耕又为蝗虫繁殖提供了大量养分。” 方孝孺、蓝玉认真听着。 方孝孺好奇询问:“小周潮,通过你们的研究,认为蝗灾这类食物链灾害,主要是由人活动,破坏食物链引起的?” “对!”周潮点头。 蓝玉追问:“那怎么防治,总不能,咱们人就不要活动了吧?可太活跃活动,又会导致灾祸,灾祸又会饿死很多人。” 周潮挠了挠头,苦笑摊手:“其实,这就是食物链,人在自然灾祸下饿死、病死,其实本身就是一种食物链的再平衡,按照我们生物研究,食物链自动调节理念的话,这种情况,的确不应该人为干预。” “但咱们是人,是高级动物,总要自救,不能被动接受食物链的自我调整和再平衡。” 方孝孺伸手摘了一颗,黄了的杏子,擦拭同时,笑问:“那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其实也很简单,首先了解、掌握食物链规则,培养一批精于生物的人员,掌握某一地的食物链,做到对食物链的监测,比如,较为准确掌握,当地食物链中,各级生物的增长下降趋势,根据食物链变化,要么调整人的活动,要么,引入新的物种,抢先在食物链某个环节失衡前,引入某种生物,人为干预当地食物链的平衡,就好像,我要给蒙汉示范区引入椋鸟。” …… “随着望远镜这些技术工具的普及,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对一个地区的食物链情况进行大体监测,其实并不难。” “我们生物实验团队,现在就承担,为燕华监测各地食物链变化的任务。” 方孝孺、蓝玉相视苦笑。 看吧。 当初,周潮玩动物标本时,燕王支持,多少人在背后笑话这对师生。 可现在再来看。 才发现,玩动植物标本的小周潮,如今已经成为燕藩农业生产稳定的中流砥柱! 可朝廷那边的读书人,有多少人愿意做这种被称之为杂术的事情? 蓝玉摇了摇头,拍了拍周潮肩膀,“怕是,用不了多久,你师傅就要给你著书立说,封爵了吧?” “我们团队的研究,还只是掌握了一点皮毛,我还没有去世界各地,考察生物的多样性,掌握生物的多样性,远没到著书立说的地步……” 嘶! 周潮内向挠头谦虚时。 方孝孺倒吸凉气,忙把送到嘴里的杏子吐到手心,“这杏子的皮怎么这么薄?这么苦,怎么种这种没有食用价值的杏树?” 周潮抬手摘了一颗,捏开,取出杏核,解释:“方叔,这种杏儿主要食用里面的杏仁,和咱们传统的杏儿不一样,这种变异的杏儿,果rou很少,并且酸涩难吃,但杏仁有一股甘甜,在我们生物研究中,把这种变异称为性状突变。” “选择这种性状突变的种子,进行一代代选择性种植,就能得到性状稳定的种子。” …… “这是未来的一种副食品,师傅说了,在农业科技很难再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产量很长时间,不可能发生质的突变时,要充分发展各类副食,充裕的副食,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能有效代替主粮,减小对主粮的消耗。” “如果百姓每天能吃到两把这样甘甜的杏仁,试想一下,每天可以少吃多少粮食?” 方孝孺、蓝玉久久无语。 朱老四这番言论,其实在福建时就已经有了。 所以,朱老四主政福建时,把属于朝廷的山林划拨给农民。 百姓在山林中种植柿子树、枣树、可以作为牲畜精饲料的橡子树等等。 但大明境内,一个个乡土村社,真正能贯彻执行朱老四这套政策的。 其实也只有福建,以及少数革新派控制的县府州域。 反观朱老四呢? 燕华不但贯彻执行这一套政策。 百姓的日常餐饮更加丰富不说,还节省出大量粮食,让百姓赚取更多的钱。 这也就罢了。 还开发培育各种可作为副食,不占用耕地的作物。 很明显。 小周潮这个以往被很多人笑话的生物研究团队,在这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别忘了。 朱老四还有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农科司! 蓝玉突然揽住周潮肩膀,“小周潮,这回跟我们回去,你要好好表现,狂一点也没事,我蓝玉给你撑腰,让咱们中原那些腐朽之辈,好好看看,你是如何人可胜天!” 大明,就是缺少冲击! 这次治理蝗灾,就是一次机会!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