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盛唐挽歌在线阅读 - 忠孝节义的绝唱:说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忠孝节义的绝唱:说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篇科普的章节,因为后面还有颜真卿颜杲卿二人的剧情,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说一说让颜真卿青史留名的《祭侄文稿》。

    当年安禄山包藏祸心,起兵反唐,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一家镇守常山(今石家庄正定县),最终常山城破,侄子颜季明被斩首,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人最终都被叛军杀害,准确地来说是被虐杀。

    城破以后,颜杲卿誓死不肯低头,被叛军割去舌头依然吼声不绝,最后被肢解而死。两年以后,唐军收复失地,颜真卿才有机会托人寻得侄子的头骨,颜公当时,是对着装着侄子头骨的棺木,写下的《祭侄文稿》。

    当然了,这是故事的梗概,也是故事的明面。如果只是看个热闹,那么到这里就可以了。

    然而,很多时候,故事的背面,往往才是现实的残酷所在。

    我举个例子,阿美的军人听官府的命令去乌克兰打毛子,结果炸断了两条腿,被装上假肢后被送回阿美。

    在机场,他受到了热烈欢迎,被无数记者包围,甚至还被授予了勋章。

    这个是故事的明面,如果是电影,镜头在这里完结,那么将是一个励志故事。人们会脑补后续,“英雄”的余生将过得幸福美满。

    但是,在上完新闻后,极有可能就没人再记得他了。他的勋章也很可能只是道具,拍完照要收走的。

    回家后“英雄”没有失业救济,没有保险金,老婆知道他双腿瘸了以后,跟人跑了,房子因为交不起税而被物业收走。

    只是那时候,已经没人去关心他发生了什么,等待他的,要么流浪街头,要么饮弹自尽。

    这个就是故事的背面。

    所以,故事的背后的故事,是值得看一看的。它往往更冷漠,更残酷,更现实。

    也更有启发意义。

    扯远了,回到《祭侄文稿》上。

    颜真卿为什么要写这一篇呢?或者说,这一篇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呢?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又特别关键的问题。

    不绕弯子,我就直接说答案吧。

    颜真卿写这一篇,除了郑重祭奠家族成员外。大声宣扬家族忠诚,并且不动声色对某些人大骂,才是主要原因,也是它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当然了,我这里说的只是颜真卿的意图,并不是说他不该这样做。

    当了功臣,被人抢了功劳还被打压,当然要以自己的方式喊出来,这个是无可厚非的。我想说的是,不要把古人想得那么傻,每个人做事都是有自己动机和考量的。

    需要忍的时候,他们绝对忍得起。

    利益驱动,本身就是人类的本能而已。这里的利益,可以扩大理解范围,比如说名望,比如说自我激励,自我满足,自我价值构建等等。

    那么,颜真卿家族,遭遇了什么呢?

    这个不太好解释,史书上都写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这里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从天宝末年开始,颜真卿一家就被人给坑了。

    这里头的套路,真是比海还深,所以有必要抓一抓河北那边的细节。

    首先要强调一点:在盛唐时期,胡汉矛盾,远远不是主流,包括在河北也是一样。如果认为胡人就是安禄山那边的,汉人就必然拥护李唐(确切说是基哥),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然后还要说一说河北的“团结兵”,这个群体的影响,可比边镇胡人要深远多了,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

    最后还要提一点:河北很大,非常大,大到河北之内,还要再分区块,不同区域,或许民风与政治倾向完全不同。

    搞清楚这三点以后,就可以开始梳理天宝末年河北的脉搏了。

    安禄山也好,史思明也罢,颜真卿兄弟也包括在内,他们都不是河北本地势力。

    很多读者都认为颜真卿是河北人,其实不是的,确切的说,他们跟河北本地毫无交情。

    这个非常重要,有助于理解天宝末年河北的故事走向。

    对于河北本地人来说,上述立场完全相反的诸位,都是外人。所以不要指责河北本地就是反叛势力,对于他们来说,颜真卿其实跟安禄山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他们都不代表河北本地人的利益。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就不能理解中唐时期河北与河朔三镇的种种乱象。

    安史之乱不是突然变出来的,也不是突然就消散的,影响其实一直在持续。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盛唐的关中人,当然可以指着鼻子大骂河北遍地反贼。但是如果你是盛唐时的河北人,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在骂安禄山以前,你得考虑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你家里田多,但税也重。多的粮食都被朝廷收走了。

    当然了,粮食可以卖。但是朝廷不是简单角色,对河北其实是实行的粮食限价,其他生活必需品不限价的策略。

    河北人卖粮食便宜,买其他的东西,除了近在咫尺的长芦盐场不缺盐外,其他买什么都贵,还不许河北商人去长安经商!不许在河北建立打伤埠。

    换句话说,你是河北的大地主,也过不上体面的日子。

    这个时候,你是会支持希望展现“统战价值”的安禄山,还是跟朝廷一个鼻孔出气的颜真卿?

    无论颜真卿个人cao守如何,他都要执行唐庭的政策,在河北本地百姓看来,他跟其他地方官没有什么不同。

    毕竟,颜真卿也不能不收税啊!或者说,收税的另有其人,压根就不走地方衙门的账目。

    所以你看《祭侄文稿》里面,有一种想说又不直接说的愤怒。颜真卿是懂的,但他不能明说。

    人生常常就是无奈的。

    当初颜杲卿振臂一呼,十七个县响应,联军数量多达二十万。安史叛军控制的地盘已经所剩无几了。

    但是史思明回师河北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扫平了河北。按人数算的话,颜杲卿手里的人那可比史思明多多了!

    不会真有人以为仅仅是指挥的问题吧?

    其实这就是河北群众里面“有坏人”。当然了,那些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颜真卿是关中人,家就在长安附近,他压根没有退路。但他没有退路,河北官府里面很多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可是有退路的!

    在当时地域之见格外分明的情况下,一大帮河北人,凭啥跟着一个关中人,效忠朝廷跟安史叛军死磕呢?

    到了现代都还有乡村械斗呢,你去问一问,那些械斗村子里的人,信不信外来户?

    史书,没法只看大略。寥寥数笔之间,往往是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又惨绝人寰的故事。

    而故事背后,往往有更多不能明说的故事。

    天宝末年,河北的民心,不是什么奉关中朝廷为主,而是“和平独立”!

    换句话说,当时的河北民意,既不想跟着安禄山,也不想继续被朝廷骑在头上拉屎!

    他们没有攻取长安的心思,就想不给朝廷交税而已!就这么简单!

    其他的,怎么都好,不折腾就行了。

    认清这一点,就能明白中晚唐河朔三镇是怎么回事了,也能明白为什么唐庭最后会跟安史叛军的残部妥协了。

    一切不能解释的“奇怪”问题,都可以得到完美解释。

    颜真卿也知道,自家也就那样了,被坑了讨不回公道,人还要向前看,于是写下了《祭侄文稿》。

    河北是什么情况,当事人颜真卿自然是心知肚明,除了愤恨,更多的是无奈。

    而在展现了统战价值后,河北的世家子弟在中晚唐进入长安为相,然后出人意料又不出所料的脱离了河北基层,并迁居到洛阳附近。

    然后属于节度使的时代开始了。

    安禄山造反是“错误”,那唐庭拼命压榨河北人就正确咯?

    朝廷平叛属于“正义”,那河北人何尝不是在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平”?

    不给大唐朝廷捅一刀,还当河北人好欺负呢!

    是非对错,谁能界定?

    如果单纯以今人的眼光看,颜真卿一族的所谓“忠义”,便显得毫无意义,纯粹就是瞎折腾。

    但我们还是不能这样说。

    因为无法共情古人,就无法理解历史,更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古人有自身的立场,他们有自身的局限性,代入他们,才能知道那时候的得失与无奈。

    腐朽的大唐不必去救,但当时为此抗争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气节与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的原因。

    唐代的人,看到的是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的历史。

    而我们的后人,也会把我们的一切,当做历史。我们本身,就在创造和演绎历史。

    共情古人,也是在怜悯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不到过去得失的人,就看不到未来的选择。

    所以说啊,历史的事情啊,还真不能嘻嘻哈哈的一笑而过。

    你今日笑古人不懂,焉知百年后的后人不笑你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