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扬名在线阅读 - 第五十章 太学

第五十章 太学

    自缑氏山归来,在渡洛水时,他们望见北岸交通闭塞,且有马车长龙通向太学东门。

    到达北岸后,杨明让张义带着王异和其他人先回府邸,自己则与二荀和王修步行进了太学。

    出来郊游,有热闹自然要去凑上一凑。

    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自西周就有,到东汉时由光武帝刘秀在雒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重建。

    东汉皇帝对太学一向重视,汉明帝刘庄都曾亲自到太学行礼讲经。

    至汉顺帝刘保时,用工徒十一万余人,耗时一年建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全国招太学生三万余人,达到顶峰。

    杨明等人自西门入,遇见不少太学生,此时也都在往东面去。

    这些太学生穿着迥异,一些人着锦衣华服,一些人则穿葛布粗衣。

    而且年龄跨度也极大,他们见到最小者尚未束发,不过十三四岁,而最为年长者,鬓发皆白,恐已花甲之年。

    若不是听到他与旁人论经时的称谓,都会以为这是哪个五经博士。

    “我听闻太学生尤为自由,可在此一生致学,甚至有于太学病殁者。”荀彧发出感慨。

    王修颔首,接着说道:“济阴有人名王子居,于太学病殁,陈留人申屠蟠亲自推车,送丧归乡里,路遇司隶从事,从事以其有大义,为其传通牒,遣人护送,申屠蟠不肯受,把通牒掷于地上,为世人称颂。”

    “叔治博闻强识,令彧钦佩。”荀彧赞叹道。

    王修脸上并未现自满之色,反而忽然向荀彧问道:“荀君以为申屠蟠为人如何?”

    荀彧未想到王修会有此一问,沉思片刻,接着说道:“申屠蟠通晓五经,隐居治学,高志而闻名天下,不过若以叔治方才所言,实有些名不副实。”

    “何为名不副实?”王修追问道。

    “那从事为其传通牒,遣人护送,出于好心,助其早日送丧,他不受也罢,竟当众掷于地,这并非高风亮节,实乃为己扬名。”荀彧解释道。

    王修闻言颔首,接着感慨道:“荀君志学之年,却已洞如观火,令修钦佩。”

    他明显是有意试探,毕竟他并不知荀彧才学,自然好奇是何人仅三言两语就能让杨明评为“王佐之才”。

    试探的结果便是,两人开始商业互吹。

    一路向前,往东之人也越来越多。

    荀攸此时开口道:“听闻蔡公仍在太学主持熹平石经?”

    这话说完,荀彧和王修暂停了互吹,杨明也明白过来,如此多人往东去,想必是蔡邕此时正在那里。

    意识到这点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加快了脚步。

    还未至东门,他们便遥望见几十块石碑立于讲堂东侧。

    那些石碑每块均高丈多,宽四尺,依次排开,颇为壮观。

    此时的某块石碑旁已聚拢了大量的太学生和士人,里外三层,水泄不通。

    “那里位置不错。”杨明发现一山丘人尚少,招呼几人道。

    众人加快脚步上去,等他们到后,四周便已迅速聚拢了围观之人。

    这般场景,当真热闹非凡。

    此时再往中央看去,他们便看到有人正用朱砂在碑上写文。

    此人天生异相,却又气度风雅,不是蔡邕还能是谁。

    只见他笔走龙蛇,经文便如雨后春笋,跃然碑上。

    汉代经文多是以小篆记载于竹简上,但篆体书写太过麻烦,于是到了东汉,汉隶已成为主流。

    此时蔡邕用的并非常见汉隶,乃是八分隶,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斜画紧结,装饰感极强。

    不多时,蔡邕收笔写完一篇经文,额头上渗出汗来,却也引得众人一片叫好。

    杨明也伸手鼓掌。

    用朱砂写文好处在于可以现改,但蔡邕未有停顿、一气呵成,不愧是当世书法大家。

    蔡邕扔下笔,擦了一把汗,看着眼前的碑文面露自满之色。

    碑文写完,接着只需工匠们凿碑即可。

    他又转头往右看了看那些已经凿刻好的石碑,手摸着长须点头。

    这已是第十八块石碑,进展速度超出预期。

    “蔡公,为何碑上全是今文经,而无古文经?”正当众人叫好之时,忽然有一人大声问道。

    这一声质问瞬间引得现场一阵躁动。

    很快众人让出空隙来,不知从哪来的十余人,此时正愤愤不平地望着蔡邕。

    蔡邕转身望着几人,一脸无语。

    为何没有古文经?因为这是太学,东汉官学是今文经。

    而作熹平石经的原因,是因为今文经“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翻译一下,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版本,错误又多,已经到了无法传承的地步。

    因此这才在校验后刻成石碑,供天下士子誊抄校正。

    这个原因,站在杨明的角度而言更为深刻。

    汉代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五,纸张虽有但质量差很难誊写保存,而竹简无法印刷,因此要校正,就只有这种方法。

    这些道理天下士人皆知,也是为何熹平石经会如此受欢迎之原因。

    这些人此时质问蔡邕,非蠢即坏。

    “我古文经虽非官学,但却一篇之幅都不能有?”见蔡邕未回答,那人继续质问道。

    此话一出,顿时引得现场sao动不已。

    太学中虽多是研习今文经之人,但也不乏古文经之士,何况此时现场还有众多士人,研习古文经的不在少数。

    蔡邕虽是文豪,却不擅辩论,更何况这问的也难以回答。

    “这些弟子在滋事。”荀彧开口道。

    杨明点了点头,能挑在这个时机质问,自然不是蠢,而是别有用心。

    蔡邕一直未做回答,人群躁动声变大。

    而且就如那日在杨明婚礼上一样,也有古、今文经弟子开始当场争论。

    能明显感觉出,经过几月发酵,古、今文经弟子之间早已是剑拔弩张之势。

    任意一点矛盾,都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争论与冲突。

    此时围观者众多,很容易形成混乱踩踏。

    杨明见状沉声道:“此事由陛下定夺,与蔡公何关?”

    他居高临下,此时音量又大,顿时让现场安静了许多。

    是啊,正定六经之事虽是蔡邕上书,但刻碑之事以及碑文内容乃是刘宏所定,蔡邕可没这等权利。

    等回过神来,众人齐齐望向土坡。

    蔡邕此时也循声望去,待望见喊话之人是杨明时,不由面露喜色。

    “虽与蔡公无关,但此时碑文尚未完成,我等古文经之士应当联名上书,要求陛下增加古文经内容!”那人继续喊道。

    “不可!”蔡邕此时终于开口。

    “为何不可?”那人继续质问,嘴角却不自觉上扬。

    蔡邕此时却又说不出话来。

    “蔡公中招了。”荀彧开口道。

    杨明转头疑惑地看了他一眼。

    “我听父亲说过,熹平石经所用四十六块碑石皆出自同一块巨石,且已用完。”荀彧继续说道。

    王修闻言也若有所悟:“若是这样,再取新石碑显得与旧石碑格格不入,必然不可为,换言之,若要增加古文经内容,则必然要删去今文经内容。”

    “就是这般。”荀彧颔首。

    听二人这么一说,杨明也随即明悟,也越发确认这群人是有备而来。

    “尔等还在等什么?重铸古文经荣光,我辈义不容辞!”见到众人迟疑,那人又振臂喊道。

    他身旁之人跟着大喊,周围有不少古文经的太学生渐渐也被带了起来。

    虽然他们并非都知道碑石之事,但太学生素来都是最容易被鼓动之人。

    “慢着!”杨明再次喊停。

    许是刚才杨明言之有理,此时他开口,那些躁动声一时间竟又小了下去。

    “你是哪个今文经世家的弟子?为何总是处处阻拦我们古文经弟子行事?”那人见状立马喊道。

    杨明闻言笑了笑,这人还真是深谙节奏之道。

    不过他倒是淡然,开口回道:“杨明。”

    这个名字出口,那人脸色骤变,现场顿时一阵躁动声,且比方才还要剧烈。

    便是山丘之上的其他人,也都齐刷刷地望向杨明,一脸兴奋。

    杨明杀了王甫后就已成了士人新秀,之后拜师郑玄,被天子公车征辟,如今更是雒阳士人翘楚!

    之前他与王异大婚轰动雒阳,便是最直观体现。

    杨明见到众人反应,伸手做了一个稍安勿躁的手势,现场很快安静下来。

    这份排场,无人能比。

    待现场安静之后,杨明便望向那人缓缓道:“你等自称古文经弟子,不知师从哪位古文经大儒?”

    他这一问,众人齐刷刷望向先前说话之人。

    荀彧和王修则是对视一眼,皆已明白杨明意欲何为。

    眼前这些人很可能不是古文经弟子,杨明这是要当场拆穿他们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