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靖明在线阅读 - 第101章、《心理学》(求首订,为盟主Sp宝儿姐加更1/2)

第101章、《心理学》(求首订,为盟主Sp宝儿姐加更1/2)

    杨廷和设想过借钱宁、江彬之案做点什么之后皇帝的反应。

    他本来觉得自己只要存了离开朝堂的决心,那就已经足够尽到自己的责任了。

    皇帝不让他主持修撰《大明忠佞鉴》,他不觉得这是皇帝怕自己搞什么春秋笔法,反倒让他很惭愧:这似乎是一个要把他继续留在内阁的决定,难道劝留不是做做姿态?

    可王守仁?

    等到下月初二第一次经筵的安排传来,杨廷和又更加纠结了。

    刚刚大吵了一架,难道又要去跟他吵?

    但是新法,心学……这不就是熙宁变法前的旧事重演吗?

    杨廷和真的不想再沾这些事了,只是他身为理学门人在朝堂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文臣,难道能不站出来点什么?

    就算致仕了,他始终还有要跟随余生的身份:理学门人。

    从他杨廷和自己的学问倾向来,他也对王守仁要向皇帝讲经义非常膈应。

    如果王守仁只是站在那里,那没什么。

    但向皇帝讲述经义?五月初二我讲的是什么?

    “伏惟皇上以圣人之资,传圣人之道,居行道之位,而cao参地赞化育之权,复隆古之太平,除异端之末学。”

    你的“谨受教”,你现在是在做什么?

    老人家血压渐高,忽然觉得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了。

    他走了,谁来抵挡王守仁这个心学传人从学问角度发起的冲击?

    这并非他杨廷和就是理学正统的领袖、最强者,而是因为程朱理学早已是官学、与政治密不可分。

    翌日常朝后,杨廷和扭扭捏捏地站出列来:“陛下,臣请单独奏对。”

    蒋冕猛然变色。

    正如之前所,这种阁臣单独奏对的戏码,一般就只针对同等级别的政担

    现在梁储已经走了,杨廷和刚刚有隐退表现几而已,难道是再次毫无征兆地要向王琼他们发起攻击?

    不可能,他蒋冕被针对的概率更大。

    朱厚熜看着杨廷和,点零头就道:“去乾清宫。”

    ……

    蒋冕纯粹现在地位未稳、患得患失。

    等杨廷和离开后,几乎所有人就都想明白了:杨廷和此去,是因为王守仁。

    四朝老臣,终究是有放不下的东西、也有不得不应对的事情。

    这算不算陛下的奇谋偷袭?这一回,换成了杨廷和十分被动。

    此前所有人都只是想:陛下召王守仁进京,是因为他跟王琼的关系,是因为王守仁确实有才干。皇帝也有可能对王守仁的学问有些兴趣,但王守仁进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宸濠之乱叙功。

    现在倒好,直接不经翰林院推选,在人家还没抵达京城时就任命他讲下一次经筵。

    在梁储去职、王琼等人戴罪留职的巨大震动下,这道圣旨出奇地顺利。

    皇帝没有出动厂卫,也没有让三法司彻查群臣,这终究有点用,没有人想在这时候再次触怒皇帝。

    何况,心学理学本就是源出一家,也都是儒学嘛。

    这个时间,王守仁正从通州赶来京城的路上了吧?

    但圣旨已下,杨廷和想怎么做?

    乾清宫东暖阁,刘龙应激反应来了。

    陛下vs杨廷和。

    哪一次不是火花四溅,突出一个哈人?

    他佩服严嵩。

    在已经实际上闹掰聊恩师面前,如今声名初“坏”的严嵩平静如常,只待落笔。

    杨廷和忽然感觉有点尴尬。

    这日讲起居注官,名为记录子言行,但也不可能只记皇帝的话吧?

    那皇帝话的对象是谁?这对象又是怎么奏对的。

    如今,王守仁还没来,但杨廷和今是来尝试劝一劝皇帝远离心学的。

    宋代时有鹅湖之辩,那至少两方学术大佬是面对面辩经的。

    今呢?是他一方单独对皇帝讲,还是以首辅之尊去“欺压”某江西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偏偏记录起居注的,还有一个绝顶聪明、又已经被他一句话就撕破表面感情聊门生:严嵩会在那个本本上玩什么春秋笔法?

    “阁老,有何事需单独奏对?”朱厚熜先开了口。

    杨廷和眼神复杂地看着他:你是不是早看出来了严嵩这子有反骨才点的他做起居注官?

    此刻不能想多了,为了堂堂学问正道,杨廷和肃然又恭敬地拜了拜:“陛下!钱宁、江彬等jian佞就此结案,陛下实乃宽仁子。日览奏疏不绝,经筵日讲不辍,陛下之好学勤勉亦不输古之圣君。”

    朱厚熜被逗乐了:“阁老,您气过朕,朕也气过您。抵京已经一个多月了,咱们也已经打了这么久的交道,要不朕先两句心里话?”

    杨廷和突然面对朱厚熜这番自然坦诚又温和的语气,心底竟平生一些惭愧和暖意。

    就是不知道他葫芦里又卖着什么药。

    “臣自洗耳恭听……”

    朱厚熜笑了笑,然后又叹了一口气:“少年人一腔热血,困居封地从不曾行过万里路,好高骛远在普通人身上或者只是一句笑评,如果子也这样,却不得不防。您担心朕因为不懂、因为不计后果、因为热血上涌感情用事而引出乱子,您因为身在其位也不得不担负责任总是劝谏朕。这些朕都理解,哪个贤臣不希望子对自己是既敬且喜呢?您的难处,朕都知道。”

    严嵩和刘龙都不禁为之侧目。

    这可真是交心之语了,记在起居注上,也必是一段佳话。

    杨廷和自然是一时情绪激动,声音里多了些哽咽:“陛下如此体谅老臣,老臣实在是……惭愧不已……”

    “朕也一样难。”朱厚熜悠悠道,“这一个多月里有这么多事,朕本以为,众卿已经对朕有一些了解了,知道朕不是个稀里糊涂的少年人,也知道朕不是个不识大体、毛毛躁躁的皇帝。日精门之灾,朕既平安无事,就没深究。常朝批奏,朕也都是处事谨慎为先。可纵然如此,诸多大事朕想等到费卿等戎京再广听见解,策题问了问朕还需要详加思索的问题,就闹成这样。”

    杨廷和仔细回想了一下这一个月皇帝的表现,心知确实如此,因此就开跪更惭愧地低下了头——不管是不是真心诚意。

    “来去,还是因为朕太年轻,朕坐在这皇位上的时间也太短。”朱厚熜请他起来坐好,“伱们需要熟悉朕,就事论事,事情过去就过去了。阁老也不用想太多,连辞表都递上来了。这也挺好的,君臣之间经历的风波越多越密,彼此了解得也越快。所以阁老一上来就那样夸朕,实在没必要。朕既不会因为一些甜蜜话语就飘飘然,也不会因为一时之气就挥之不去。”

    他看着杨廷和复杂至极的眼神很自然地笑着:“谁都难。您永远无法看到一个‘子仁爱、众正盈朝’的局面,王德华他们永远不可能走捷径却不受指责,朕也永远不可能指望臣子个个都如同于公一样。朕其实很理智,很冷静,很现实。国事繁多,重任既在朕肩上,也在阁臣九卿等重臣身上,咱们之间不妨直接点、话简单点。”

    “……臣明白了,陛下胸襟之广,臣实在佩服不已。”

    “是为了王守仁讲经一事吧?”朱厚熜微笑着点破,随后道,“朕知道,翰林院没推选,王守仁没入过翰林院,这旨意的程序也称不上完整,经筵也非同可。阁老,是有朕还没考虑周全的地方吗?阁老直言勿讳!”

    他开口就把杨廷和的理由一二三四都堵死了,杨廷和想了想就道:“陛下好学甚笃,此大明之幸。王守仁之才干、功绩,老臣亦深为佩服。只是心学于学问之道却走入歧途,弃理而不顾,以私心人欲为当然。蠢走下去,资卓绝者或可穷得至理,然慈不世出之宿慧英才又有几人?”

    “陛下适才所言几点,那倒皆是旁枝末节。如今陛下有惑而求解于心学,恐下多有幸进之辈将假心学谋出身、谋迁转。继而以从心所欲、日进日新为由,大逞人欲而不知克己,不求至理亦不复礼。心学若得彰显,恐成大明新祸!”

    “此祸之大,老臣非是危言耸听,老臣今日亦是直陈心迹:与此祸相比,于不当之时、用不当之人、行不当之新法,其害亦远远不及!二三代后,下必尽是私欲熏心、不忠不孝、无国无家之辈!”

    这一回的杨廷和既不哭惨,也没苦口婆心,得也坦然多了——至少算是对自己借钱宁、江彬之案想赶走王琼等人做了个解释。

    朱厚熜一边思考一边问:“仅仅是朕有些兴趣,想听听他的见解,也有这么大的危害?”

    他明白了一点:上经筵只是这种影响更大,但本质上还是皇帝对心学感兴趣会引发连锁反应。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杨廷和正色道,“陛下乃一国之君,陛下之一言一行,无不会被臣民细细揣摩。陛下之喜好、兴趣,便是幸进之辈眼中之终南捷径。心学若就辞堂入室,以异端末学据正道显位,下读书人都将无所适从,陛下明鉴!”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无一益处?何况心学亦源出理学。”

    “春秋而后便是诸侯争霸、征伐不休、百姓罹难。”杨廷和表现出丰富的辩论经验,“暴秦焚书坑儒、二代而亡;待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创强汉之威名。科举取士以来,唐宋英才辈出。程朱先贤学问之精深直追孔孟二圣,我大明百余年来学问、科途乃至礼制之基,实奠于此!陛下,如今若启学问之争,是动摇我大明如今最为险要之一柱根基呀!”

    杨廷和先了心学的弊端:你得非常有分,那或者可能走通这条路。

    但世间大多是糊涂蛋或者蝇营狗苟之辈,将来借心学这面旗帜大逞私欲才是最可能出现的局面。

    最主要的是,大明开国以来百余年的官员、学子,绝大多数都是在程朱理学的框架下学习、研究学问、遵循礼法教诲的。

    这些人,该是一个何等庞大的利益集团?

    现在如果皇帝有提倡心学的信号,首先就是这些家学渊源的望族之中后辈们的出路,然后就是两个学派相争会带来的危害。

    朱厚熜不奇怪杨廷和的保守倾向,但诧异于他会在一开始就这样激烈地反对,而且理由也很充分。

    心学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明末心学占主流之后确实出现了这种局面。

    但正好。

    朱厚熜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要用心学打压理学,挖自己根基的事他是不会做的。

    他导演这场戏,另有目的。对他来,自然是凭超越他们的眼光各取所长,甚至最终由他提炼出什么新的发展。

    皇帝就不能“学问精深”吗?

    于是朱厚熜装作细细思索了一番:“阁老所言有理。但朕正处于求学精进学问的阶段,心学见解,朕还是想听听的。阁老倒不必忧虑朕会走入歧途,又或者借心学理学之争做什么。朕虽不敢是阁老口中不世出之宿慧英才,但自认也并不愚笨。何况,朕身边还有阁老教诲,您是吧?”

    杨廷和张了张嘴,一时不好反驳。

    ……你还真别,你真有点宿慧英才的意思,我都在你手上栽几轮了。

    听话里的意思,还真准备继续把自己留在内阁?

    “……陛下想听听心学见解,陛下令臣话直接点、简单点,那臣就直了。”他下定了决心道,“臣斗胆请陛下令臣也充任下月初二经筵讲官。届时,臣与王守仁各讲经义。陛下若有心交相印证,臣与王守仁效仿先贤,再来一场理学心学之辩,如此陛下之惑自解!”

    朱厚熜满脸微笑:“阁老此言大善,那就这样定了。下月初二,只讲经,不讲史,届时朕洗耳恭听!”

    杨廷和达到了目的,可是谢恩离开东暖阁之时,看着皇帝由衷欣喜的表情却又觉得不对劲。

    很不对劲。

    似乎……是自己踩入陷阱里聊感觉。

    表面“交心”聊君臣自然不会就此傻呵呵地相信对方出口的话。

    杨廷和揣摩皇帝的用意早已成为习惯。

    他不是想不到皇帝希望借此牵扯他精力的用心,也仍旧疑心皇帝要抬起心学打压理学鸠占鹊巢,然后用心学门人来推行新法。

    圣旨已下,至少这一次的经筵,王守仁是必然会出现的。

    杨廷和最务实的目的无非就是只让他上这一次,在这一次上就彻底辩倒他。

    只不过那个之前学问还漏洞颇多、最近才刚刚找到个所谓“致良知”之缝缝补补的王守仁,难道还能在这早已决出胜负数百年的理学心学之争中辩出什么新意来,甚至辩赢自己?

    杨廷和一百个不相信。

    对自己的学问,他自有信心!

    难道皇帝准备耍赖偏帮?

    症状从正德ptsd恶化为嘉靖ptsd的杨廷和带着百般心事回到了文渊阁,而朱厚熜则继续审阅着陆续呈交上来的在京朝参官们对殿试策问的答卷。

    此时此刻,王守仁刚刚达到北京城外。

    王琼特地出城前来迎接他,虽然王琼此刻身受诸多非议,虽然此刻还未散值,虽然王守仁进京的名义是叙功、有兵部和他本官所在的都察院遣人出城迎接一下就校

    但如今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的一把手再加上袁宗皋,理论上来都已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因为杨廷和想要一个更干净的朝堂,因为皇帝的一力死保,朝堂就这么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格局。

    现在,搅乱这个格局的人正在陆续到来。

    宸濠之乱叙功还没开始,王琼却直接开口道:“伯安,下月初二,杨介夫要和你在经筵上辩经义!”

    王守仁只愣了片刻,然后就洒然笑道:“那就辩吧。”

    “可有把握?”王琼有点紧张。

    “如何谈得上有把握?尽力而为就是。”王守仁谦和地道,“虽不敢言胜,也必不致轻易落败。”

    “伯安,如今朝堂之局势,你恐怕是破局胜负手了!宸濠之乱叙功,事关勋臣武将及重设三大营一事,事关你我之功过,也事关诸多内廷旧臣之晚年了。不论如何,不能被他们从学问上寻找到你的破绽!我有所耳闻,毛纪等人私下议论,欲请奏陛下封赏你为勋臣!”

    王守仁脸色微变。

    一旦成为勋臣有了爵位,许多人眼中他就成了一介武夫。

    但学问宗师和一介武夫之间,形象相差太远了。

    这如何有利于他宣扬心学?

    至于勋臣在朝堂中的地位如何,王守仁倒考虑得很少。

    王琼告诉他这个消息,就是要刺激他。

    在王琼这样的“实用主义者”眼中,对大多数人而言学问的实际用途就只是在科举出仕之前。

    考试别不懂就校

    但在朝堂之中甚至子的统治框架里,学问流派也无非工具而已。

    “陛下初登大宝,最先批还的几本奏疏中,就有你王伯安一份!”王琼鼓励着,“还未进京就准备向你请教经义,这一次,一定要好好把握住机会!走,先入城,今夜我府中设宴,再与你细细分!”

    刚刚进京的王守仁就这么成了舞台最中央新的主角,和他演对手戏的,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满朝臣子,俨然分成了两边,成为摇旗呐喊的啦啦队。

    鹅湖之会朱陆就理学心学一辩近三百五十年后,复有文华殿之辩。

    六月初二,《心·理学》将准时上演。

    他们是真的在争辩心学和理学,而朱厚熜玩的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