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应作如是观(上)
站在断碑前,陈长生却没有想断碑的事,也没有试图从中找到很多年前的那个故事,而是在想着自己的问题。 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观碑者,都能看到自己身前的断碑。 那么,他很想知道,看到这座断碑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就像京都有些人已经发现的那样,也就像圣后娘娘在甘露上对莫雨说的那样,他一日看尽前陵碑,确实是有些问题,那些碑文,他看到了并且懂了,却没有试图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于是自然也没有领悟到什么碑文之外的真义。 他很容易便读懂了天书碑,却似乎没有获得什么好处。 但这不是问题,至少不是他现在思考和担心的问题。 他之所以不用取形、取意、取势这三种最常见、也是最正统的解碑流派,除了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因为他的经脉有问题,真元无法在断开的经脉里流动来回,那么再如何丰沛都没有意义,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看起来,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继周独夫之后第二个一日看尽前陵碑的人,但他总觉得有些不对。 就像在决定开始解碑之前,心里的那抹遗憾与无奈一样。 他用的解碑方法很巧妙,但依然还是取意这种解碑法的变形。 他本以为,在连续解开十七座天书碑后,自己应该不会再在乎这件事情,但此时看着这座断碑,他才明白,不完满便是不完满,你可以欺天欺地,欺君欺圣人,欺父欺母,欺师欺友,就是没有办法欺骗自己。 天书陵前陵本来就应该有十八座碑,如今少了一座。 所以哪怕解开了十七座碑,依然还有残缺。 这种残缺的感觉,落在心灵上,非常不舒服。 就像他用的解碑法,确实很强大,但终究是一种妥协。 为了去周园,他想尽快解开这些石碑,于是放弃了前面二十余日的苦苦求索。 一日看尽前陵碑,着实风光,但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失败? 因为他修的是顺心意,终究意难平。 在断碑前站了很长时间,终究什么都没有想明白,陈长生向山下走去。 沿途那些碑庐,在夜色里非常幽静,没有一个人。 伴着星光,没有用多长时间,他便走过了十七座碑庐,回到了照晴碑前。 照晴碑的碑庐外到处都是人,黑压压的一片。 原来,平时夜里那些碑庐前的观碑者,今夜都来到了这里。 他们在等陈长生。 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碑庐外,人群sao动不安起来。 唐三十六迎上前去,盯着他的眼睛,问道:“十七座?” 陈长生点点头。 唐三十六开心地笑了起来,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对着众人大声重复道:“十七座” 议论声戛然而止,碑庐四周一片安静。 人们看着陈长生,震撼无语。 叶小涟睁着眼睛,看着陈长生,觉得心情有些奇怪,这个世界上,难道真的有人能够和秋师兄相提并论?十七座天书碑,只怕秋师兄……也很难做到吧?她想着当日在离宫神道畔对陈长生的羞辱,不禁觉得好生丢脸,低下头去。 陈长生没有说什么,与唐三十六一道向山下走去。 无数双目光落在他的身上,那些目光里满是羡慕的意味,甚至还有敬畏。 任何人在这样的目光下,都会有些旷然沉醉。 如果他就此离开,那些洒落在他身上的目光与星光,都会是荣耀。 然而下一刻,他停下了脚步。 唐三十六有些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陈长生站了会儿,忽然转身向碑庐走去。 “怎么了?你在里面落了什么东西?”唐三十六看着他不解问道。 陈长生没有说话,直接走到碑庐外的树林边,掀起衣衫的前襟,就这样坐了下来。 就像前面二十余天那样,他再次开始观碑,还是坐在原来的地方,那块青石很于净,已经变得光滑。 “你这是在做什么?”唐三十六走到他身前,吃惊问道。 折袖和苟寒食等人也走了过来。 陈长生沉默片刻后说道:“我觉得解碑的方法不对,打算重新再解一次。”
此言一出,碑庐四周一片哗然。 人们很诧异,很震惊,很不解,很茫然。 陈长生究竟要做什么? 苏墨虞问道:“为什么?” 陈长生没有回答。 关飞白神情微寒问道:“到底为什么?” 他还是没有回答。 苟寒食没有问,应该是隐约明白了。 庄换羽在远处微讽说道:“矫情。” 钟会没有说话,身旁一名槐院少年书生冷笑说道:“装什么装?就算你了不起,何至于非要坐在这里羞辱大家? 陈长生没有理会这些议论,对唐三十六等人说道:“今天的晚饭,看来要你们自己做了。” 就像圣后娘娘说的那样,一日看尽前陵碑,只有周独夫真正地看懂了那些碑。除了天赋与悟性,最重要的是性情。周独夫狂傲嚣张,为了问个究竟,哪怕把天穹掀开又如何?陈长生哪有这样的气魄? 然而她不知道,陈长生的性情虽然平稳,但非常在意顺心意。他想要问个究竟的渴望,或许表现出来的很淡然,实际上同样强烈,如野火一般。 当他在照晴碑前再次坐下的消息传到京都后,所有人都傻了。 圣后娘娘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 有人想看看陈长生到底在弄什么玄虚,却被年光逐走,不让他们打扰。 唐三十六提着食盒,给他送来了晚饭。 陈长生继续观碑。 他看星光洒落,石碑如覆雪一般。 他想起荀梅笔记里的一句话,又想起入天书陵之初,苟寒食说过的一句话。 天书碑是某个世界的碎片。 既然这些天书碑曾经是一体的,那么单独去解每一座碑,是不是错的? 是不是应该,把这十七座碑联系在一起理解? 他静静看着庐下的照晴碑,却仿佛同时看着折桂碑、引江碑…… 十七座石碑,同时出现在他的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