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在线阅读 - 第365章 新务运动

第365章 新务运动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365章新务运动赵贞吉拿着景王的金银,顺利在德安募集了一支军队。

    紧接着赵贞吉拿着嘉靖皇帝退位前的诏令,又以内阁次辅的身份要求湖广巡抚游居敬到德安来述职。

    游居敬不疑有他,到了德安就被赵贞吉扣押。

    紧接着景王带领新编的军队杀入武昌城,接管了武昌城内的各衙门。

    赵贞吉在武昌巡抚衙门举办了盛大的宣诏典礼,宣布景王都督湖广。

    湖广官员彻底晕头转向。

    湖广巡抚游居敬虽然被囚禁,但是坚决不从景王。

    但是武昌不少官员选择投靠景王,听从嘉靖的诏令。

    等到消息传到整个湖广,各地知府的态度又完全不一样。

    荆州知府徐学谟直接斥责景王是逆贼,赵贞吉是乱臣贼子祸乱湖广。

    其余各地知府则态度暧昧,很多人都等着景王派来使者讨价还价。

    湖广的剧烈变化,迅速传往全国。

    但是此时无论是明廷还是东南,都将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上。

    十月二日,高拱在京师给隆庆皇帝上了一份《请办新务改革六条陈》,这份奏章一上就震惊朝野!

    高拱首次提出了“师贼长技以制贼”的理论,先是总结陈述了朝廷屡遭挫折的原因。

    原因自然是装备落后,技术落后,经济落后,这些落后导致了在剿贼的战争中全面的落后。

    高拱也给自己的变法进行了理论建设,他提出技术并没有对错和立场,东南的新技术本来就是大明孕育出来的,并不是说贼军用了就是贼军的东西。

    高拱将帮助东南发展的新技术称之为“新务”,并在奏章中大力推崇“新务”。

    所以高拱提出了“兴办新务以自强”的理论,正式向朝廷提出全面变法的建议。

    条陈有六:

    一曰:兴办工坊,殖产兴业。

    二曰:开放港口,贸易通商。

    三曰:改革币制,增收商税。

    四曰:兴办军校,训练新军。

    五曰:创办报纸,宣传新务。

    六曰:改革科举,增考新务。

    这份奏章涵盖了朝廷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几乎是每一条,都涉及大量的利益,受到了整个朝堂大量的抨击。

    隆庆皇帝的御案上,堆满了弹劾高拱的奏章,刚刚建立的隆庆朝廷迅速开始了朝堂第一轮激烈斗争。

    有御史将高拱在南京创办新军的事情拿出来,南京新军直接投降了苏泽,甚至连高拱的儿子都投敌,上书官员直接痛斥高拱是国贼,是潜伏在明廷中的东南贼军间谍。

    还有御史弹劾高拱的“兴办新务”是与民争利,增加商税是增加“百姓”的负担,向商人收税也等于向商人的雇工收税,最后大户都有办法逃税,而税收都加在了小民的头上。

    而高拱被抨击最厉害的,还是最后一条在科举中增加“新务”的部分。

    改革科举可以说是触及了所有读书人的根本,官员们纷纷用“祖宗之法”和“圣人之言”来攻击高拱,认为他是借用所谓“新务”来祸乱朝廷。

    甚至有读书人,将文庙中的孔子塑像抬出来放在高拱大门对面,日夜不停的咒骂高拱。

    上了《六条陈》之后,高拱就闭门不出,也不去内阁处理公务,而是静静在家中继续写奏章。

    紧接着,高拱又上一道长达万言的奏章,这一次的名为《请办新务改革六条陈细则》,高拱不仅仅详细提出了兴办“新务”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具体的施行方案。

    高拱在奏章中写道,“东南新务愈盛,则船愈坚炮愈利。苏贼北上进攻京师,就是为了拖延时间,获得发展的时机。我皇明如果不改革图强,那就会被继续拉开差距,那东南贼就更加难制了。”

    高拱在《六条陈细则》中,又提出完善的措施。

    户部和皇帝的内帑都出钱,创办新式工坊,其中包含火药厂,炮厂,纺织厂,铁厂等等,制造鸟铳和新式火炮。

    登州如今已经被东南贼军控制,朝廷想办法夺回登州,同时开放山东莱州港,辽阳旅顺港作为通商口岸,和诸国贸易互市,设立市舶司抽取关税。

    户部牵头,统一货币,铸造新式货币,用新币取代旧币解决钱荒的问题,促进商业的发展,并且以当年方望海在浙直实行过的钞关税制度,在各地设卡抽取商税。

    利用国子监的部分校舍,成立“京师武备学堂”,招募熟悉新务的担任教习,教导训练新式军队。

    朝廷以礼部和翰林院为领头的,以翰林为编辑创办《皇明京报》,在各省创办相应的省报,宣传朝廷的政策,和东南贼打舆论战。

    最后高拱在科举改革上做了让步,提出只在殿试的环节增设“实务”考试,同时建议今年就开科举,为明廷增补贤才。

    高拱这《六条陈细则》一出,攻击倒是稍微少了一些,很多官员也从中嗅到了利益。

    无论是办厂,开港,还是铸币,又或者是办报,开办学校,这其中都会对隆庆新朝的局势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做的,而做事的这些人,就能在新朝获得巨大的权利。

    京师的基层官员和普通读书人还在继续狂骂高拱,但是朝廷中的部分官员,已经从中看到了机会。

    内阁首辅杨博保持了缄默,六部的官员也都保持了缄默。

    而打破缄默的,竟然是还留在京师的蓟辽总督李成梁。

    李成梁之前和高拱一直不对付,这一次却站出来声援高拱,他在朝廷上提出必须要“大练新兵”才能抗贼的说法,支持高拱办京师武备学堂的想法,并且请其朝廷练新兵。

    李成梁这么一上书,九边其他总兵和新任五军都督毛穆立刻也上书附和,支持高拱办新军的主张。

    就连首倡者高拱也没想到,竟然是最难改革的军事方面先得到了支持。

    李成梁府中,他十四岁的长子李如松疑惑的问着:

    “爹,您为什么要支持办什么新军?朝廷要是办了新军,把我们一脚踢开怎么办?”

    李成梁本来是想要培养儿子读书的,但是李如松从小就骁勇,在李成梁南下的这段日子,李如松在辽阳坐镇,竟然压的一众下属服服帖帖。

    在隆庆皇帝登基之后,李如松赶到京师迎接父亲返回辽东。

    本来李成梁都要去上任蓟辽总督了,却在临走前搞了这么大一个动作,皇帝又让他继续留在京师。

    李成梁看了一眼儿子说道:

    “你知道我朝武将,为什么总被文官压一头吗?”

    李如松也是读过书的,他说道:“土木堡?”

    李成梁摇头说道:“这只是其中以一个原因,我问你,宫里的太监为什么有时候能和文臣相抗,甚至还出过王振,汪直和刘瑾这样的权阉?”

    李如松摇头。

    李成梁说道:“因为有内书堂。”

    “内书堂教授太监读书,而太监也能有一个抱团的地方,互相提携和帮助,我朝才有权阉。而我们武将没有国子监也没有内书房,所以没有权将。”

    “京师武备学堂成立之后,新军的军官都要在这里学习,从此我大明的武将也有师长,也有同年,也有同科,那天下武将就不是一团散沙,文武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我才支持筹办京师武备学堂,留在京师的武将也都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上书支持高拱的!”

    李成梁敏锐的说道:“爹不准备返回辽东了,要争一争这个京师武备学堂总教习的位置!”

    李如松大惊失色道:“爹,蓟辽总督这么重要的位置您都不要了?”

    李成梁说道:“要是新军办起来,蓟辽总督算个鸟啊!”

    果然,有了武将领头的之后,紧接着是户部上书,支持高拱的《六条陈》。

    无论是铸币,还是钞关税,最后落实的部门都是户部。

    而这两件事,都是大有油水的事情,也能大大增加户部的职权。

    方望海在浙直搞钞关税的时候,他这个钞关税使甚至能压过南京户部,可以说是职权极重。

    要是真的在明廷控制区域实行钞关税法,那岂不是要平白增加多少有权的职位。

    接着礼部也上书,对于科举改革礼部是坚决不同意,但是办报这件事礼部还是表示支持的。

    到了现在,明廷的读书人也明白了办报的好处。

    赚钱不赚钱另说,掌控一份报纸都能获得巨大的名望。

    之前苏泽怎么扬名的,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想要在士林扬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报纸上刊登文章。

    高拱提出办报,还提出今年开科举,最受益的就是礼部了。

    礼部是清水衙门,如果真的掌握朝廷的报纸,等于增加了职权。

    明廷的风向立刻变了,甚至连内廷都支持高拱,因为市舶司是内廷的机构,当年福州市舶司的风光,宫内的太监可都看在眼里。

    如果增设港口和市舶司的话,那外任的太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好处。

    而那些官办工厂,最后皇帝可能还是要让太监去管理,毕竟皇帝可是出了钱的!

    十月十日,张四维从西安返回,带来了嘉靖的退位诏书,京师欢腾!

    隆庆打开东极门,召集内阁和六部重臣和勋贵武将在文华殿开朝会,讨论高拱的《六条陈》。

    最后的结果是,明廷基本上通过了《六条陈》的内容,不过在一些细节上高拱最终还是做了让步。

    殖产兴业部分,官办工坊分为军民两部分,军用的比如火药、炮、鸟铳等部分工坊,由户部出钱办,由户部派遣官员管理。

    但是民用的比如纺织工坊,民用炼铁厂,则由内帑出钱,但是由宫里派遣镇守太监管理。

    官民两用的矿山、炼铁厂这些,则内廷和户部都派人共同负责。

    铸币、开港、钞关税、办报都没有异议,户部主持铸币,市舶司负责开港,钞关税交给户部暂管,但是钞关税的收入要有一部分进入内帑。

    礼部负责办报,编辑部设在翰林院,刚刚立功的张四维升任礼部侍郎,全面负责办报事务。

    京师武备学堂没有能成为独立的机构,而是挂在京师国子监下,李成梁出任第一任总教习,负责筹办学堂。

    科举改革则没有通过,科举制度照旧,只是在国子监和翰林院中增设新务的课程。

    明廷轰轰烈烈的“新务运动”传到了南京,徐渭立刻求见苏泽。

    正在编写《三经新注》的苏泽听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

    徐渭说道:“明廷要办新务,大都督怎么一点都不着急?”

    苏泽笑着说道:“新学和新务,互为表里,文长,只有新务没有新学,能办成吗?”

    徐渭愣了一下,他想到大明官场的样子,立刻摇头说道:“办不成。”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高肃卿这个人我是知道的,若是明廷能都让他筹办新务,也许还有点希望,可是有可能吗?”

    “以大明官场的规矩,高肃卿要推行新务,必然要将权力和利益分出去,最后能办成什么样子,可就不是高肃卿能控制的了。”

    “如果只是办一场新务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咱们也没必要造反了。”

    苏泽低下头继续写自己的书,徐渭则立刻从他府上离开。

    整个十月,风云突变。

    明廷进行新务运动,嘉靖退位,景王夺取湖广,南京的报纸上每天都有大新闻。

    但是以苏泽为首的东南高层,却没有对任何事做出评价,东南对明廷的一切变化都保持了缄默。

    不过东南高层,也在缓缓的进行各种变化。

    新一轮的军官培训已经开始,上一次作战表现优异的士兵都进入福建水师学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官培训。

    南京天工书院重新开门,不少工坊主都将子弟送到南京,来天工书院学习最新的技术。

    吏员选拔的考试在各府县定期举行,东南的读书人都看着南京的大都督府,猜测着什么时候东南要开科取士。

    十一月,《三经新注》在东南全面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