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春秋晋国风云在线阅读 - 第7章 晋襄公 第5节 错释秦俘

第7章 晋襄公 第5节 错释秦俘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是晋军对秦军的一次成功伏击。这次伏击战的胜利,再次使先轸确定为春秋第一名将提供了战例。

    先轸一开始故意放秦军经此东去,却待秦军班师时予以伏击,这是典型的以逸待劳。他选择了在最适合打伏击战的崤山小道设下埋伏,果然大获成功。

    此战,晋国不仅全歼了三千多秦军精锐,俘获了秦国三员主将,沉重打击了秦国,让秦穆公的东进战略彻底瓦解!

    另外,晋国不费吹灰之力,将秦军灭滑国所得的战利品尽收囊中,并借此将原滑国的地盘一口吞了,一举数得。

    崤山之战是春秋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

    可以说,战争是秦国挑起的,孤军深入,千里远袭,灭了晋国的附庸滑国,遭到了晋国的报复,也遭到了秦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败。

    崤山之战,标志着晋、秦两国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

    但在客观上,秦穆公专心征西,使得秦国开创了历史,兼并了大量少数民族部落,益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从此,秦国终于以强国姿态出现在春秋舞台。

    为抗击晋国,秦国采取了联楚制晋之策,不但使秦国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还使晋国在南方的强敌楚国,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晋国一争雌雄。

    晋国从此陷入西线、南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城濮之战完败于晋国的楚国,满心欢喜地看着晋国与秦国因为崤山一役彻底交恶,迅速与秦国结盟,使秦国成为楚国长期的、坚定的盟友。

    所以说,晋国在崤山设伏,虽然是沉重打击了秦国,但对晋国长远来看,非常不利。崤山之战,楚国虽未参加,但却是最大战略受益者。

    当然,对于晋国来讲,至少此战是完全符合晋国国家利益的。此战后数年内,秦国不再有挑衅晋国的军事实力。

    此时的先轸,又盘算起取得这场战役胜利后的国家利益了。

    在先轸的战略思考中,有两点他必须解决:

    第一,原本属于晋国的河西五城。

    河西五城,本是晋国向秦国发起攻击的跳板。韩原之战后,晋国失败被迫割让给了秦国,使秦国和晋国在地理上形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局面。

    河西五城是必须要收回的!能不能以秦军这三名将军换取这河西五城?

    第二,秦军东进对晋国带来的威胁。

    尽管晋国强大,而且已经成为中原霸主。但晋国眼下最迫切的是尽快从戎狄部落手中夺得土地,在楚国暂时不敢惹晋、中原各国普遍服从晋国的情况下,唯有将秦国稳住,晋国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北边的戎狄部落用兵。

    先轸处心积虑打这一场崤之战,直接目的就是打秦国一个晕头转向,短期内消弱秦国,然后挟兵威令秦国一时不敢动。

    秦军普遍缺乏将领,如果将这三员秦将长期扣留在晋国,势必使秦国投鼠忌器,从而牵制秦军,使秦国在至少数年内不敢东进侵犯晋国。

    手头有了秦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用于解决哪一个问题呢?至少两个都可以一谈,手中的筹码必须用足了。

    相对而言,解决第一个问题符合晋国长远利益,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晋国短期需要。随便哪一个都行!

    先轸兴冲冲去见晋襄公。他必须先与国君商定如何处理这三名战俘,不能让国君随便将战俘杀了用于祭祖,这三名战俘是有大用的。

    先轸对晋襄公道:“主公,臣此番前来,欲向主公禀报下一步如何处置秦国战俘。”

    此番见晋襄公,先轸甚至有些激动。他并非因为自己又取得了一场大胜而激动,而是因为围绕着这三名秦俘,他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战略构想。

    谁料晋襄公听先轸提到秦俘一事,摆摆手道:“应母后之请,三名秦俘已经放走了,元帅不用再费心处置了。”

    原来,晋国太后文赢听说秦军在崤山大败,秦军三员统帅悉数被俘,心急如焚,立即召见晋襄公。

    文赢对晋襄公道:“听闻国君亲征大败秦军,母后非常欣慰。又听闻国君俘虏了三名秦俘,母后担心国君处置不当,特来过问。

    这三人胆敢在我国丧期间侵犯,相信一定是妖言惑君。母后深知秦伯为人忠厚,将两个女儿三个公族女子都嫁给了先君文公。

    秦国,一直交好我们晋国,秦伯本人肯定不会轻易与晋交恶的。所以,虽然目前两国交兵,但相信都不是出于双方国君的本意,责任就在秦军孟明视等统帅上。

    这一次,孟明视等三人兵败崤山,秦伯肯定很生气,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们。国君何不放了他们,让他们回国去接受处罚,以显国君仁德之心呢?”

    晋襄公听后觉得有理,又是母后求情,就下令放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秦国将领。

    先轸来晚了一步,此时三人都已经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