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命运三国龙套觅封侯之定鼎中原篇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七十二章 近代的攻心战例

第二百七十二章 近代的攻心战例

    如果说“垓下之战”中的四面楚歌之计以及诸葛亮平定南中的“七擒七纵”之策乃是华夏古代史里面经典的攻心之计,那么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里面的劝降傅作义,达成北平和平解放的目的,则是近代史里面漂亮的一次攻心战术。

    不过这次攻心战术,依然也是遵循了攻心之计里面最为基本的定律,那就是占据优势后才得以施展并取得成果。

    本来“平津战役”,是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国民党军队已经呈现出崩溃之势,而盘踞在北平一带的傅作义势力,虽然名义上归属蒋介石管理,但是在傅作义经营多年的努力下,还是保留有相当大的自主性的。

    故此,当“淮海战役”处于一触即发的态势下,蒋介石和傅作义顿时变得貌合神离,双方对之后局势的预测和推导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蒋介石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没有强逼傅作义执行此方案。

    而傅作义作为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

    出于双方这些考虑,蒋介石和傅作义在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两人的再三探讨,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

    基于以上判断,蒋介石和傅作义双方暂时达成了共识,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

    傅作义本来就是有拥兵自保的打算,得到蒋介石如此决定,就更是公然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5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县城)长达500千米的铁路沿线。

    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达成,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

    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

    为此,中共中央军委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

    不久之后,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很快就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迅速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