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明郑1652在线阅读 - 第七章 聪明的金砺

第七章 聪明的金砺

    郑军虽然缺少骑兵,机动性和冲击性不足,但背靠东山,占据地势之利,又有密林掩护,最为关键的是,发起进攻的是清军,这使得郑军在东山的部署优势更显。

    站在高埠之上,郑成功的视野极其开阔,东山前的两军阵前,是大片的平野。平野的两侧皆有山脉密林的阻隔,这使得清军除了从正面进攻,便只能沿着两侧的密林突破,骑兵的所谓迂回包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回荡在平野之中,郑军军阵,站在队列外侧的一众军官皆是面色凝重,号角吹响,便也就意味着即将接敌了。

    一面面旌旗在军阵中摇动,地面微微震颤,远处的闷雷声由远而近,听到号角声和军官们的军令之后,左右两翼和中部的郑军将士都开始以班长和冲锋官为准,集结成了紧密的阵型。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经过郑成功改良之后,郑军区别于明军的独特编制了。

    且说,明末边军,大多以戚继光当年被调到蓟镇练兵所制定的军制为基础,依据各个将领的微调而成。

    不仅是明廷边军,脱胎于九边明军的大顺军和大西军,也是基于戚继光的军制和练兵之法,组织军队,排兵布阵的。

    而郑成功因地制宜,自成一体,已经完全成型的军制,其实也能从中看到明廷北方边军“营哨制”的影子。

    郑军以“镇”代营,每镇设总镇一名,掌一镇之戎政,设副将一名佐之。

    “镇”下设五协,每协设协将一名,掌一协之戎政;每协统五正领班,每正领班辖副领班二名;每一副领班辖班长、冲锋官各一人;班长和冲锋官率士兵五十人,每镇合计士兵二千五百人。

    而随着郑军反攻漳州连战连胜,收编了大量福建绿营军和漳州乡勇,军队急剧膨胀,永历五年六月,郑成功“初设五营”,同年八月“再设五营”,次年八月又设二十八宿营,都是直属于郑成功的独立作战单位。

    不过,这些“营”兵的战斗力和“镇”兵,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甚至绝大部分都不能将之称为战兵。

    而除了“镇”与“营”之外,郑成功在军队的高层设计上,将麾下兵马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以期锻造出一支适于长期征战的正规军。在永历六年的江东桥大战获胜之后,五军戎务之下,郑成功又增设了前,右,中三提督,郑军军制基本完善。

    由此,五军戎政统帅,提督,亲军各镇将,总镇、营将的军官体系,以及其匹配的军队体系,也就正式形成了。

    不止如此,由于清廷此时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军事和政治上对郑军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郑军将领大多来自郑芝龙旧部和闽南粤东的绿营军,从叛不定。

    郑成功设计出了一套等级有分,但诸将又互不统属的军事统御体系,既保证了军队调遣组合的灵活性,又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还可以防止部队将领尾大不掉,难以控制,甚至是大批倒戈降清。

    与此同时,为了遏制军中的海盗习性,压制兵痞,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明军将领贪墨军饷,空造兵额,以及战场之上的将领和士兵临阵逃溃,郑成功还在军中独创了一套森严的监察和督战体系。

    这些,都是曾经的纨绔子弟,领兵不过六年,年仅二十八岁,且并非穿越者的郑成功,在战斗中一步步摸索完善的,便是咱们的穿越者青年,在了解了郑军的运行体系之后,也为之叹服。

    回到眼前,郑成功听着耳边传来的金戈铁马,步鼓军号声,细细打量起了己方的阵地。

    兵力最为雄厚的左翼大部分兵马,特别是火枪兵,都已经隐藏了起来,借助密林和胸墙的掩护,清军根本难以发现,而中军的火枪兵虽然大部分调离,不过胸墙之前,五十多门虎蹲炮,以及数门小型红夷大炮,已经完成了部署。

    若是没有火炮在此,清军断然不会相信郑军已经拼尽全力,而左翼的郑军火器部队虽然少了火炮,但郑军中的“重火枪”百子铳,以及仿自西式重型火枪的大中型斑鸠脚铳,威力和数量都同样不容小觑。

    大的百子铳重达百斤,需三人cao作;一人持、一人架、一人点放,一次可发射几十上百枚霰弹,杀伤极大。

    中军的火炮前方,是炮手用藤牌搭建了掩护,每门炮配有两名炮手,他们将会给予冲锋至此的清军第一轮打击。

    不过,为了避免火炮齐射产生的烟火影响到后方的大军,这些炮手将会分批点火发射,郑成功也已经特别提醒,严令各部监营和督阵官约束士兵。

    如此一来,这也会给清军一种郑军火力不足,或者说故意示弱,引诱其主力来攻的错觉。郑成功知道金砺久经战阵,不好对付,只有把事情做的复杂一点,对方才会上当。

    毕竟,很多时候,聪明人是免不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特别是当他产生了优越感,轻敌的时候。

    当然了,虽然中军和右翼缺少火器所提供的火力支援,但有骑兵在,只要金砺的八旗主力不出,抵挡住清军的前几轮攻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郑成功手里还有一张王牌,必要的时候,他并不会缺少让贴身卫队——“黑人鸟铳队”上阵的魄力。

    甘辉站得笔直,感受着脚下的震颤,眼睛冷冷地看着对面如同黑色潮水般涌来的清军,他身上披着三重甲胄,仍旧是打算必要之时,亲自冲锋陷阵。

    郑成功并不打算让甘辉如同原本历史上一样,击败这一路清军,使得金砺集中力量攻打右翼和中路,但甘辉亲自坐镇,自然也不能败得太快。

    要知道,甘辉在福建早已经威震敌胆,近两年来的漳州反攻战中,更是大放异彩,多次阵斩清军绿营将领,反败为胜。

    如果这么一位郑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轻易败了,金砺必然起疑。但胜而无力,败而不退的胶着状态,或许就能让极度轻视郑军,主攻左翼的徐大贵上当,要求从此处突破了。

    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和密集的马蹄声混杂在一起,黑色浪潮停在了距离甘辉所部军阵大约两百步的地方,徐大贵和王邦俊缓缓打量着对面的郑军军阵,“甘”字认旗让王邦俊顿时心胆坠地。

    不过,徐大贵却不以为意,当即督促王邦俊出兵试探,而他所领的八旗甲兵,就没有丝毫行动的意思了。

    王邦俊无奈,只能听令,不过他可没那么呆傻,早就对着手下部将使了眼色,示意他们佯攻一番后便立即撤回,以免损伤太大。

    “砰,砰,砰砰砰......”

    数百名清军绿营兵进到距离郑军军阵六七十步左右,便立即放了一轮火枪,还有模有样地射了几箭,不过并不敢在靠近。

    而甘辉见状,随即下令胸墙之后的数百名火枪兵也开枪还击,但就好像是和王邦俊提前商量好了一般,只是打得热闹罢了。

    两军如此这般交手了几个回合,各自付出了二三十人的伤亡之后,王邦俊的部将随即领着兵马撤了回去。

    当然,毕竟是在徐大贵的眼皮子底下,那个部将也不敢太过夸张,只说自己拼尽全力,怎奈郑军火力太猛,怕损伤太重,动摇军心,不敢擅自冲击。而王邦俊自然也在一旁帮腔作势,让徐大贵不能处罚自己的人。

    六七十步距离的火枪对射造成的大军伤亡虽然不高,可一旦冲锋,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最严重的是对于士气的打击,所以徐大贵也不好说什么。

    而且,他们这三四千兵马,不过是佯攻试探罢了,并未携带火炮,单单是绿营兵,对于固守阵地的郑军,其实不占优势。

    只是,正当王邦俊还要说什么的时候,扭头却见徐大贵面色如铁,只好把快要说出口的话咽了回去,再度组织兵马进攻。

    但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王邦俊虽然增加了兵马,徐大贵也派出了骑兵压阵,可付出了百余人的伤亡之后,清军只能再度撤退。

    此时,埋伏于左侧密林之中的两镇郑军伏兵,还按兵不动,以免击溃了这支佯攻的清军。

    就在徐大贵督促王邦俊压上大部兵马,打算一鼓作气,击穿郑军阵地的时候,甘辉却忽然领兵突击而来,清军只得仓皇应战。

    甘辉虽然亲自领兵,但并未冲在前线,也只带了三协兵马,和清军缠斗了几个回合,丢下来几十具尸体之后,便撤了回去。

    王邦俊见状,根本就是条件反射,以为甘辉这是故技重施,想要引诱他们进攻,转身就要劝自以为得胜之后的徐大贵不要冲动。

    但徐大贵哪里听他的,只觉得是王邦俊被吓破了胆,福建绿营不堪一战,铁了心要继续进攻,两人为此差点发生了争执,最终还是以王邦俊服从徐大贵告终。

    毕竟,徐大贵什么身份,王邦俊什么身份,军中等级森严,战场之上,又哪里容得了这些争执?

    而出乎王邦俊预料的是,郑军虽然抵抗顽强,但并未有什么伏兵,徐大贵的骑兵冲锋在郑军的顽强抵抗之下,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两军又是交手了好几个回合,最终不分胜负。

    经此一战,徐大贵对于王邦俊更是不放在眼里,只觉得对方是被吓破胆的孬种,倒是对郑军的实力,有了些许改观,但也是因为被吓破胆的福建绿营军战力太弱了。

    与此同时,郑军东山大阵的中军和右翼,也正承受着清军的佯攻,温都里和马得功所领的兵马超过七千,但是在郑军的反击之下,损失颇为惨重。

    毕竟,这里的郑军不仅有火枪,胸墙前方的虎蹲炮威力同样不小,每次可发射上百枚小石弹,杀伤范围十分大。只要进到百步之内,绿营军的那些木盾,身上单薄的一层甲胄,都如同虚设。

    当然了,火炮对于此时的军阵对战而言,更多的还是威慑作用,轰如闷雷,无坚不摧,总体伤亡不大,可是却能极大打击敌军士气。

    而在郑成功的提前准备之下,几十门火炮轮番发射,虽然北风如约而至,但这些火炮产生的烟尘并未造成郑军的极大混乱。

    更不用说,居于右翼的赫文兴所部千余骑兵,以及暂时归到他麾下的各镇骑兵,对温都里所率的八旗骑兵形成了极大的牵制,对方根本不能趁机突袭。

    这就是通读史书的穿越者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了,兵马虽然没有大幅增加,但是都用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点浪费,对于突发情况,也都做好了防备。

    如此一来,清军又如何能轻易击败郑军?

    不过,左翼攻之不克,右翼和中路也进展不顺,金砺随即增派了一营绿营和一千八旗,更是下令温都里加大攻势。

    金砺不愧是战场老将,听了徐大贵和温都里的军情汇报之后,敏锐捕抓到了火炮和骑兵在郑军中军和右翼的信息,而且郑军火炮使用很分散,似乎是因为火药不足了,又或者是故意示弱诱敌。而左翼则平平无奇,虽然派的是郑军中的头号猛将把守。

    其实,当甘辉的认旗出现在左翼,杨名高等人提醒那是郑成功麾下的猛将,专用于突破和伏击的时候,他便心中有了怀疑——郑成功真的如此单纯,每次都用同一招,还是甘辉在左翼根本就是故布疑阵?

    要知道,金砺轻视的是郑军这些海贼的战斗力,可从来没有轻视过郑成功,只不过战场之上,一将之力难以扭转乾坤罢了。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想法,金砺才给温都里增了兵,便是要试探一下郑成功是不是在中军和右翼还有底牌。

    而清军最核心的八旗甲兵和江南,浙江两省抽调来的数千精锐绿营军,则还没出动,主力依旧在等待时机。

    “轰隆隆!”

    郑军军阵之中,战鼓声密如雨点,急促非常,和清军酣战了数個回合之后,在军官的呼喊声,不断要摇动的旌旗的指挥下,郑军再度重整旗鼓,准备抵挡住清军的新一轮攻势。

    郑成功看着数以万计的清军如同黑色浪潮,漫无边际,再度袭来,脸色也不由得紧绷起来,他身边的将领,一个个也都是面无颜色,死死盯着阵前。但似乎因为国姓爷在此,他们的脸上虽然紧张,却也都是信心满满,更是要争相表现。

    郑成功知道,这还不是清军主力,但如此规模的兵马,必然是最后一轮试探了,他必须抵挡住,让金砺相信郑军主力就在此地。

    想到这里,他扭头看向了身后全副武装,正严阵以待的一个黑色方阵,那正是他那支具有传奇色彩的贴身卫队——“黑人鸟铳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