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合理的用人
深夜。
永平府海港,孙上器一直焦急在等待张周出来。
因为张周在白天忙活了一天,孙上器也知道这会张周应该已经睡下,但因为京师来人了,又不得不通知张周,现在他也只能等待里面的人能尽快把话传过去。
过了很久,张周才里面出来,也如孙上器所料想的一样,张周此时也略显疲态,看起来休息得并不好。
“公爷,刚见过京里来人,说是陛下传召您回去。陛下最近染恙在身,一直都在养病,还有关乎到军政上的事情,恐怕要您多费心。”
孙上器也知道现在张周的地位。
张周道:“看来不能等到天明了,这就准备马车吧。”
孙上器道:“可您……还没休息好……”
“无所谓,在马车上小寐一会也行,路上虽然也是颠簸,但好歹京郊这段路也算是平缓,我自己找时间休息。等休息好了,再骑马而行,能更快一些。”
“那卑职这就去安排。”
孙上器赶紧出去布置人手。
张周要回京,自然是要把护卫的人员都安排好,永平府虽然现在是张周的地头,但也有不太好的情况……那就是这里曾经发生过锦衣卫跟地方官宦之间的矛盾,难保不会有人在暗中对张周不利。
……
……
张周跟王明珊一起坐在马车上。
张周靠在软枕上,一直到出城,到了颠簸的路段,张周才睁开眼,此时旁边一盏小的烛火还亮着,是用玻璃罩子扣着的,王明珊则小心翼翼捧着玻璃罩子,似乎上面也不热,且她似乎非常喜欢看灯火在玻璃映照下的光采。
“什么时辰了?”张周问道。
“还没天亮。”王明珊这才把灯挂回到车厢上,回头望着张周。
张周没睡好,其实王明珊的情况也一样,只是她似乎比较能熬,也可能是前半生在娘家所经历过的训练,让她能适应这种长时间的不睡觉。
连张周都不由在想,这习武之人,跟不习武的,还真就是不一样。
“出城了吗?”张周问道。
“嗯。”
张周这才靠近窗口位置,掀开车帘往外面看了看。
但见孙上器正带着人骑在马上,举着火把小心翼翼前行,队伍行进并不快,却也是井然有序。
后面还拉着不少货物,都是要运送到京城的,加上前面护送的人员,这一行至少有五百人。
光是这阵仗,让张周觉得自己就好像是出来打仗的。
“公爷,时间还早,您可以再歇息。路上有事的话,卑职会叫醒您。”孙上器见到张周的脑袋从气窗冒出来,不由问道。
张周回头看了看城墙的方向,叹道:“北方雪那么大,到这里,却也没下多少。如果再过几天,还没有崔驸马和安边侯的消息,只怕是必须要派出兵马协应了。”
孙上器道:“大人您放心,刚得知的消息,说是蓟镇那边,已有出征随军的人回来,把前面的消息带回来。安边侯和京山伯的人马,已经在回撤途中了。”
“嗯。”张周点头。
随后气窗的帘子又被放下。
孙上器策马先行离开,过不多时,他又靠拢过来,道:“公爷,刚又有京师催您回去的使节,似乎陛下传召您比较急。”
“嗯。”
张周的声音从马车内传来,却也带着一股适然:“京师内无论发生什么,有我没有我都一样。并不是说只有我才能稳定局面。”
孙上器本想恭维张周两句,但听张周话语中的意思,他似乎感觉到张周无意卷入到一些纷争中去。
锦衣卫多少也知道,张周跟文臣之间非常不对付,现在文臣正在变着法去找张周的麻烦,而这次张周回京,如果北方战事不顺的话,很可能就会因此而产生极大的矛盾,甚至会将这把火烧到朝堂之外。
……
……
京城内。
早晨仍旧没有早朝。
朱佑樘称病辍朝已有十几天,这些日子里,大臣也在变着法去打听皇帝的情况,但并没有人告知他们有关皇帝的病情,以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到底是站在他们这边的,多少还会透出一些风声,如今的陈宽则秉承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跟大臣之间隔阂似乎很深。
连刘健和李东阳等人,都觉得这位陈公公,似乎不像是萧敬栽培出来的接班人,倒好像从来就跟他们是对立立场。
照理说萧敬和陈宽是同一个派系的人,不至于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内阁值房,李东阳从外进来,先是让中书舍人等不要进来,哪怕是有重要的奏疏也不要进来送,随后他才关起门来,认真对刘健道:“已经确信,伯安是无功而返的。”
“确定吗?”刘健问道。
“是的。”李东阳言之凿凿,“奏疏前日就已经发到陛下那边,却未关白于阁部,显然陛下是想先隐瞒下这消息。”
刘健沉声道:“也不一定是陛下刻意隐瞒。”
言外之意,除了皇帝,也可能是陈宽,再或是亲近于张周的什么人,在背后捣鬼。
李东阳道:“是否也到了我们该做一番文章的时候?到现在,京城内都还风平浪静……却是张秉宽不在京,连他的党羽,似乎都很平静,最近兵部接连几件事情,都是侍郎在做,跟这个尚书似乎就没多大关联。”
“你去过?”刘健问道。
“嗯。”
李东阳也没隐瞒,点头道,“去过兵部几趟,才知道兵部最近的公务都很懈怠,张秉宽看似能人,但其实他在处理政务和公廨内事务的能力上,基本上跟个新科的进士没什么区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最近又不在京,导致兵部内一团乱麻。”
刘健想了想,突然眼神锐利起来。
李东阳随即便明白刘健的意思,试探着问道:“那就以他不能胜任尚书之位,对他行参劾之事?”
不以北方战场上的得失来参劾张周,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张周的存在,才令大明这几年北方疆场接连取胜。
这次不过是无功而返,就以此来参劾张周,皇帝怎会认同呢?
刘健道:“再看看。”
“还要等?”
李东阳显然已经没那么好的耐性了。
刘健起身,来回踱步片刻,随后将目光落到窗外飘着的雪花,道:“今年的事情,处处透着邪气,先是陛下入冬之后染病,这就一病不起,随后就是张秉宽于此等时候离京,还有北方这场大雪……张秉宽自诩精通天文历法,难道这点事他都推断不出来吗?”
李东阳道:“神机之事,怎可尽信?”
刘健道:“可既然他曾经有此能耐,倒也该料到会有如此的情况,却还在这时候派兵北上……伯安是真的没取得战功,还是说……”
“人都已经过了威宁海,估计这几日就会有他到猫儿庄或是大同的奏疏到来,这会你还担心王伯安杀个回马枪?他在用兵之事上,的确是有很多令人难以揣测之事,但他也懂得审时度势,鞑靼人既不肯正面与我朝将士交战,又怎可能会在他回兵后,再给他机会呢?”
李东阳认真去分析。
王守仁打道回府,那就真应该结束了,你刘健还在担心什么?
一个内阁首辅,文臣可都盯着你,我跟在你身后,应该由你来指点我,而不是每次都由我来出谋划策。
“于乔还等着呢。”李东阳又加了一把火。
刘健想到谢迁,心中一股莫名的火气就上来,那正是他跟张周最近这次大矛盾的根源。
本来文臣只是在“例行公事”,一边参劾王守仁,一边给张周施压,谁知皇帝居然动用诏狱的手段,针对大明的内阁大臣,这不是往内阁脸上扇耳光吗?
李东阳的意思也很明确。
你不出手对付张周,张周可就要进一步蹬鼻子上脸了。
“那就找人参劾,记住不要以京官。”刘健道。
“为何?”李东阳先问了一句,随后稍作沉思道,“你是想……保住眼前中流的血脉?不过也是,先前那件事,导致科道一蹶不振,如今六科内还有能力说话,敢于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错了。宾之,我的意思,是不用我们身边的人来参劾张秉宽,既为避免你我牵扯进内,步于乔的后尘。且这些人说话,陛下已很难再取信,针对谁都行,就是张秉宽的人……陛下内心中,已经认定的事,外人多说无益,并无三人成虎的说法,或者说……那成虎的三人,绝对不在我们这边。”
李东阳道:“我明白,跟陛下能说得上话的人,都在背后对张秉宽不断恭维。就如同李广李阉……”
说到这里,李东阳突然沉默。
也是他想到,当初李广同样是只手遮天,同样对他们的生存环境形成挤压,但当时文臣就没现在这么多手段去对付李广,甚至还有屠滽之流暗中去跟李广交好,都把李广当成天师看待。
而现如今……
他们对张周的态度,却好像是势成水火,却偏偏张周还是文人出身,进过翰林院的。
大概这就叫……
欺软怕硬吧。
……
……
李东阳随后就去安排了。
却还没等他把要上奏参劾的人找好,或者是找什么方法,把一些事暗示出去,让别人去给自己跑腿时……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传来……
锦衣卫突袭了谢迁在京的府宅,将谢迁给拿下,并直接移交北镇抚司,随后就一点消息都没有。
此消息,也可说是在冬天里,于京师官场内引起轩然大波。
“怎么回事?”
李东阳听说消息时,人还在外面,随后他赶紧去到吏部问询情况。
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时候,只有吏部尚书发动下面的大臣一起联名,才能保证谢迁不在诏狱内出什么事。
马文升人也在吏部,也是由他接待的李东阳,面对李东阳的问询,他也只是好似撂挑子一般道:“也是刚得知的消息,宾之你也不必太过担忧。”
李东阳气得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厉声道:“这屠刀,都架在文臣的脖颈上了吗?”
“唉!”马文升轻叹道,“想想克勤,他当时进到诏狱内,还有前些年……不算这几年的事……其实最近几年,君臣之间的关系也算是融洽的。再想想成化时……”
马文升这是在提醒李东阳,不要把什么事都看得那么悲观。
比这几年,谢迁被下狱这件事,的确很不好。
但你要再往前比呢?
以前这种事可是屡见不鲜的……言官参劾完了,出事的也不少,下狱的也很常见,可偏偏言官还都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想以此来获得清名。
为什么到了谢迁这里,下狱就变得不可接受了?
李东阳道:“那到底该有个根由吧?”
马文升长吁一口气道:“这恐怕你只有去问陛下,如今宫里的事,对外都是封闭的,你也要有人去问才行。宾之,你知道陛下的躬体现如今如何了?”
李东阳瞄着马文升,大概理解马文升的意思。
你连皇帝的病情都不知晓,就想干涉诏狱办案的进度?
你大概是不知道身为大臣,不是说只有三法司才能对付你们,也不是只有贪赃枉法才会被问罪,皇帝想对付你,有千百种方法,看你不爽也是其中之一。
而大明以前连廷杖都经常出现,也就这几年皇帝还大致保留了文臣的面子而已。
“宾之,你莫要急着走,我跟你说。”
马文升也感觉到,正因为自己对此事的懈怠,令李东阳很是着恼,甚至都不打算跟他细细交谈。
“嗯?”
李东阳侧目再打量着马文升。
马文升道:“最近吏部呈递上去的用人帖子,一概都被驳回,先前克勤来过,以他隐约所透露出来的意思,有些事陛下想等张秉宽回来之后再定。我估摸着,张秉宽回来之后……就会有入阁的可能。”
李东阳冷声道:“你所担心的,是张秉宽回来,直接会取代你吧?”
“呵呵。”
马文升也多少有些无奈。
但李东阳还正说中了。
吏部的事情,现在吏部尚书都做不了主,却要等张周回来做决定。
这不就明摆着想告诉他马文升,你已经玩完了,张周回来,就可以把吏部尚书的位子占着。
兵部尚书升吏部尚书,不也是合情合理?
.
永平府海港,孙上器一直焦急在等待张周出来。
因为张周在白天忙活了一天,孙上器也知道这会张周应该已经睡下,但因为京师来人了,又不得不通知张周,现在他也只能等待里面的人能尽快把话传过去。
过了很久,张周才里面出来,也如孙上器所料想的一样,张周此时也略显疲态,看起来休息得并不好。
“公爷,刚见过京里来人,说是陛下传召您回去。陛下最近染恙在身,一直都在养病,还有关乎到军政上的事情,恐怕要您多费心。”
孙上器也知道现在张周的地位。
张周道:“看来不能等到天明了,这就准备马车吧。”
孙上器道:“可您……还没休息好……”
“无所谓,在马车上小寐一会也行,路上虽然也是颠簸,但好歹京郊这段路也算是平缓,我自己找时间休息。等休息好了,再骑马而行,能更快一些。”
“那卑职这就去安排。”
孙上器赶紧出去布置人手。
张周要回京,自然是要把护卫的人员都安排好,永平府虽然现在是张周的地头,但也有不太好的情况……那就是这里曾经发生过锦衣卫跟地方官宦之间的矛盾,难保不会有人在暗中对张周不利。
……
……
张周跟王明珊一起坐在马车上。
张周靠在软枕上,一直到出城,到了颠簸的路段,张周才睁开眼,此时旁边一盏小的烛火还亮着,是用玻璃罩子扣着的,王明珊则小心翼翼捧着玻璃罩子,似乎上面也不热,且她似乎非常喜欢看灯火在玻璃映照下的光采。
“什么时辰了?”张周问道。
“还没天亮。”王明珊这才把灯挂回到车厢上,回头望着张周。
张周没睡好,其实王明珊的情况也一样,只是她似乎比较能熬,也可能是前半生在娘家所经历过的训练,让她能适应这种长时间的不睡觉。
连张周都不由在想,这习武之人,跟不习武的,还真就是不一样。
“出城了吗?”张周问道。
“嗯。”
张周这才靠近窗口位置,掀开车帘往外面看了看。
但见孙上器正带着人骑在马上,举着火把小心翼翼前行,队伍行进并不快,却也是井然有序。
后面还拉着不少货物,都是要运送到京城的,加上前面护送的人员,这一行至少有五百人。
光是这阵仗,让张周觉得自己就好像是出来打仗的。
“公爷,时间还早,您可以再歇息。路上有事的话,卑职会叫醒您。”孙上器见到张周的脑袋从气窗冒出来,不由问道。
张周回头看了看城墙的方向,叹道:“北方雪那么大,到这里,却也没下多少。如果再过几天,还没有崔驸马和安边侯的消息,只怕是必须要派出兵马协应了。”
孙上器道:“大人您放心,刚得知的消息,说是蓟镇那边,已有出征随军的人回来,把前面的消息带回来。安边侯和京山伯的人马,已经在回撤途中了。”
“嗯。”张周点头。
随后气窗的帘子又被放下。
孙上器策马先行离开,过不多时,他又靠拢过来,道:“公爷,刚又有京师催您回去的使节,似乎陛下传召您比较急。”
“嗯。”
张周的声音从马车内传来,却也带着一股适然:“京师内无论发生什么,有我没有我都一样。并不是说只有我才能稳定局面。”
孙上器本想恭维张周两句,但听张周话语中的意思,他似乎感觉到张周无意卷入到一些纷争中去。
锦衣卫多少也知道,张周跟文臣之间非常不对付,现在文臣正在变着法去找张周的麻烦,而这次张周回京,如果北方战事不顺的话,很可能就会因此而产生极大的矛盾,甚至会将这把火烧到朝堂之外。
……
……
京城内。
早晨仍旧没有早朝。
朱佑樘称病辍朝已有十几天,这些日子里,大臣也在变着法去打听皇帝的情况,但并没有人告知他们有关皇帝的病情,以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到底是站在他们这边的,多少还会透出一些风声,如今的陈宽则秉承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跟大臣之间隔阂似乎很深。
连刘健和李东阳等人,都觉得这位陈公公,似乎不像是萧敬栽培出来的接班人,倒好像从来就跟他们是对立立场。
照理说萧敬和陈宽是同一个派系的人,不至于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内阁值房,李东阳从外进来,先是让中书舍人等不要进来,哪怕是有重要的奏疏也不要进来送,随后他才关起门来,认真对刘健道:“已经确信,伯安是无功而返的。”
“确定吗?”刘健问道。
“是的。”李东阳言之凿凿,“奏疏前日就已经发到陛下那边,却未关白于阁部,显然陛下是想先隐瞒下这消息。”
刘健沉声道:“也不一定是陛下刻意隐瞒。”
言外之意,除了皇帝,也可能是陈宽,再或是亲近于张周的什么人,在背后捣鬼。
李东阳道:“是否也到了我们该做一番文章的时候?到现在,京城内都还风平浪静……却是张秉宽不在京,连他的党羽,似乎都很平静,最近兵部接连几件事情,都是侍郎在做,跟这个尚书似乎就没多大关联。”
“你去过?”刘健问道。
“嗯。”
李东阳也没隐瞒,点头道,“去过兵部几趟,才知道兵部最近的公务都很懈怠,张秉宽看似能人,但其实他在处理政务和公廨内事务的能力上,基本上跟个新科的进士没什么区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最近又不在京,导致兵部内一团乱麻。”
刘健想了想,突然眼神锐利起来。
李东阳随即便明白刘健的意思,试探着问道:“那就以他不能胜任尚书之位,对他行参劾之事?”
不以北方战场上的得失来参劾张周,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张周的存在,才令大明这几年北方疆场接连取胜。
这次不过是无功而返,就以此来参劾张周,皇帝怎会认同呢?
刘健道:“再看看。”
“还要等?”
李东阳显然已经没那么好的耐性了。
刘健起身,来回踱步片刻,随后将目光落到窗外飘着的雪花,道:“今年的事情,处处透着邪气,先是陛下入冬之后染病,这就一病不起,随后就是张秉宽于此等时候离京,还有北方这场大雪……张秉宽自诩精通天文历法,难道这点事他都推断不出来吗?”
李东阳道:“神机之事,怎可尽信?”
刘健道:“可既然他曾经有此能耐,倒也该料到会有如此的情况,却还在这时候派兵北上……伯安是真的没取得战功,还是说……”
“人都已经过了威宁海,估计这几日就会有他到猫儿庄或是大同的奏疏到来,这会你还担心王伯安杀个回马枪?他在用兵之事上,的确是有很多令人难以揣测之事,但他也懂得审时度势,鞑靼人既不肯正面与我朝将士交战,又怎可能会在他回兵后,再给他机会呢?”
李东阳认真去分析。
王守仁打道回府,那就真应该结束了,你刘健还在担心什么?
一个内阁首辅,文臣可都盯着你,我跟在你身后,应该由你来指点我,而不是每次都由我来出谋划策。
“于乔还等着呢。”李东阳又加了一把火。
刘健想到谢迁,心中一股莫名的火气就上来,那正是他跟张周最近这次大矛盾的根源。
本来文臣只是在“例行公事”,一边参劾王守仁,一边给张周施压,谁知皇帝居然动用诏狱的手段,针对大明的内阁大臣,这不是往内阁脸上扇耳光吗?
李东阳的意思也很明确。
你不出手对付张周,张周可就要进一步蹬鼻子上脸了。
“那就找人参劾,记住不要以京官。”刘健道。
“为何?”李东阳先问了一句,随后稍作沉思道,“你是想……保住眼前中流的血脉?不过也是,先前那件事,导致科道一蹶不振,如今六科内还有能力说话,敢于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错了。宾之,我的意思,是不用我们身边的人来参劾张秉宽,既为避免你我牵扯进内,步于乔的后尘。且这些人说话,陛下已很难再取信,针对谁都行,就是张秉宽的人……陛下内心中,已经认定的事,外人多说无益,并无三人成虎的说法,或者说……那成虎的三人,绝对不在我们这边。”
李东阳道:“我明白,跟陛下能说得上话的人,都在背后对张秉宽不断恭维。就如同李广李阉……”
说到这里,李东阳突然沉默。
也是他想到,当初李广同样是只手遮天,同样对他们的生存环境形成挤压,但当时文臣就没现在这么多手段去对付李广,甚至还有屠滽之流暗中去跟李广交好,都把李广当成天师看待。
而现如今……
他们对张周的态度,却好像是势成水火,却偏偏张周还是文人出身,进过翰林院的。
大概这就叫……
欺软怕硬吧。
……
……
李东阳随后就去安排了。
却还没等他把要上奏参劾的人找好,或者是找什么方法,把一些事暗示出去,让别人去给自己跑腿时……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传来……
锦衣卫突袭了谢迁在京的府宅,将谢迁给拿下,并直接移交北镇抚司,随后就一点消息都没有。
此消息,也可说是在冬天里,于京师官场内引起轩然大波。
“怎么回事?”
李东阳听说消息时,人还在外面,随后他赶紧去到吏部问询情况。
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时候,只有吏部尚书发动下面的大臣一起联名,才能保证谢迁不在诏狱内出什么事。
马文升人也在吏部,也是由他接待的李东阳,面对李东阳的问询,他也只是好似撂挑子一般道:“也是刚得知的消息,宾之你也不必太过担忧。”
李东阳气得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厉声道:“这屠刀,都架在文臣的脖颈上了吗?”
“唉!”马文升轻叹道,“想想克勤,他当时进到诏狱内,还有前些年……不算这几年的事……其实最近几年,君臣之间的关系也算是融洽的。再想想成化时……”
马文升这是在提醒李东阳,不要把什么事都看得那么悲观。
比这几年,谢迁被下狱这件事,的确很不好。
但你要再往前比呢?
以前这种事可是屡见不鲜的……言官参劾完了,出事的也不少,下狱的也很常见,可偏偏言官还都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想以此来获得清名。
为什么到了谢迁这里,下狱就变得不可接受了?
李东阳道:“那到底该有个根由吧?”
马文升长吁一口气道:“这恐怕你只有去问陛下,如今宫里的事,对外都是封闭的,你也要有人去问才行。宾之,你知道陛下的躬体现如今如何了?”
李东阳瞄着马文升,大概理解马文升的意思。
你连皇帝的病情都不知晓,就想干涉诏狱办案的进度?
你大概是不知道身为大臣,不是说只有三法司才能对付你们,也不是只有贪赃枉法才会被问罪,皇帝想对付你,有千百种方法,看你不爽也是其中之一。
而大明以前连廷杖都经常出现,也就这几年皇帝还大致保留了文臣的面子而已。
“宾之,你莫要急着走,我跟你说。”
马文升也感觉到,正因为自己对此事的懈怠,令李东阳很是着恼,甚至都不打算跟他细细交谈。
“嗯?”
李东阳侧目再打量着马文升。
马文升道:“最近吏部呈递上去的用人帖子,一概都被驳回,先前克勤来过,以他隐约所透露出来的意思,有些事陛下想等张秉宽回来之后再定。我估摸着,张秉宽回来之后……就会有入阁的可能。”
李东阳冷声道:“你所担心的,是张秉宽回来,直接会取代你吧?”
“呵呵。”
马文升也多少有些无奈。
但李东阳还正说中了。
吏部的事情,现在吏部尚书都做不了主,却要等张周回来做决定。
这不就明摆着想告诉他马文升,你已经玩完了,张周回来,就可以把吏部尚书的位子占着。
兵部尚书升吏部尚书,不也是合情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