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张党不主三边之政
朝议。
王轼作为大理寺卿,在左都御史新人选的廷推时连个提名都没获得,其实他就已经放弃,也正因为知道自己跟京官做事风格格格不入,他也做好了这几请辞还乡的准备。
结果在左都御史确定是南京刑部尚书戴珊后,随后再定下由刑部左侍郎屠勋去接替为南京刑部尚书……王轼随即被推选为接替白昂为刑部尚书的人选……
还是唯一的那个。
事情变化之快,令王轼始料不及。
我连左都御史都没获得提名,居然让我当刑部尚书?
其实让我当个刑部左侍郎我都很满足了啊。
朱佑樘没有直接定下刑部尚书的事情,而是先把刑部两位侍郎的人选在朝堂上定下:“按之前吏部举荐的名单,还有朕与诸位卿家的商议,就以刑部右侍郎何鉴进为左侍郎,至于刑部右侍郎,则以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李士实充任。”
何鉴进左侍郎在情理之中,而李士实也属于外官派系的,本身李士实治理一方的能力是得到朝廷认可的,他才会得到推荐。
当然李士实这个人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不是他当过刑部右侍郎,而在于……他是江西南昌人,也是后来宁王之乱的军师,属于棺材板没压紧的那种,临死之前湿了鞋。
在刑部两位侍郎职位确定之后。
朱佑樘才看着一旁人还有点发蒙,完全不知发生什么事的王轼道:“刑部部堂之事,就由原大理寺卿王卿家你来主持。”
“老臣……能力微薄,还望陛下另选贤臣,老臣不敢担当此任。”
王轼也不能不识趣。
明知道自己当个左都御史都容易为人诟病,我他娘的还敢直接跳升到刑部尚书?那些被我挡住仕途的人,肯定拿我当靶子打!
朱佑樘道:“这是朕与诸位卿家详加考议的结果,王卿家你不必推辞了。吏部早些传信到南京,让南京刑部尚书戴珊早些赴京到任,京师都察院事暂时由右都御史顾佐代为处置。最近南北两京之间官吏调动频繁,诸位卿家也要做到各司其责,收心养性用心为朝廷办事。”
“谨遵圣谕。”在场大臣赶紧附和。
朱佑樘叹道:“另有户部尚书之事,明日再谈,周尚书为国cao劳多年,朕特允加少保,赐马车、奴仆四人,绢六匹、白银一百六十两。周卿家回乡途中要多加心。”
让周经致仕还乡也就算了,居然还提醒周经回乡途职心”,多少让大臣要琢磨一下,皇帝这话到底是何意?
随即有人想到……
周经是山西阳曲人,但到底周经回乡也不用路过大同等危险之地,难道现在山西的地域形势很危险,到处都是盗匪?
……
……
朝议结束之后,王轼感觉自己脑袋还在嗡嗡作响。
很多人过来找他恭喜,而他也不知该点什么好……提前丝毫风声都没收到,他自己觉得是降尚书之职,但别人会觉得他有意隐瞒,而过来恭喜的人话语中,多少还都带着一点酸意。
大明这几年对于尚书之职,近乎就没任何调动。
太多人在侍郎位子上爬不上去,最后都只能调南京挂个尚书之名,然后致仕。
像王轼这样外官出身,本身不属于京官体系的,直接获得刑部尚书的职位,多少人眼红和羡慕。
众人还没等离开奉殿,陈宽便过来通知皇帝的口谕,请了内阁跟上听处成员往乾清宫,顺带还叫了王轼前去内廷相见。
王轼升官不,还得到皇帝召见,突然就有点野鸡变凤荒意思。
众人在感慨和祝福声中,将他送出令门。
……
……
王轼并不是上听处成员,所以他这次到乾清宫,并不涉及到商议国事,只是当刑部尚书之后,皇帝召见对他进行一番嘱咐。
当王轼出现在乾清宫时,朱佑樘才刚跟萧敬完一件事,王轼也并不知他们的是什么。
“王卿家。”见礼之后,朱佑樘笑看着王轼,言谈之间对王轼是充满期许,“你主政谳狱之后,肩上有重担,朕能希望你秉承公义,以国法为先,不要有所偏私。”
这期许的话得很官话。
王轼只当这是皇帝对于刑部尚书的期许,急忙行礼道:“陛下所言,臣铭记于心。只是臣能力尚有所不及。”
“不必这个。”朱佑樘道,“朕其实还有一件事,涉及到外地宗藩过去多年不法之事,甚至有人有不臣之心,等有线索之后,刑部也要秉公处置。”
王轼脑袋又好像是被人猛烈撞击,人又懵逼在当场。
感情让我当刑部尚书,还影特别任务”交托的?
王轼怔神半晌,也不知该如何应答。
萧敬笑道:“王部堂不必担心,刑部不过是要秉公处置,并不涉及徇私枉法,陛下也不希望有人要徇私枉法。至于对于皇室宗藩等事如何查,会有人给你一个模版,眼下不过是通个气,还不着急。”
王轼急忙问道:“陛下,刑部是否要派人前去彻查?”
朱佑樘笑意盈盈道:“彻查的事不用你去费心,朕早已派了人去,也不隐瞒你,便是秉宽。他此番南下,本就有追查皇室宗藩不法之事的责任,这种触霉头的事情,还是让他去比较好,刑部做好分内之事便可。”
得罪饶事让张周去干,刑部只负责帮忙扫尾。
王轼怎么听,都觉得好像是跟张周绑到一条船上去了。
可王轼也没想明白,那些宗藩就算总有违法的事情发生,他们影不臣之心”,甚至还要皇帝特别关心去彻查,真的有那必要吗?
不过王轼的政治觉悟也是有的,他心想,陛下在整肃北方边疆形势之后,随即抽刀往宗室身上砍,倒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是为了彰显君威,但如此急切就要动宗藩,会不会遭来反噬?我要牵扯其中的话,不会成为大明内部动乱的帮凶吧?
之前王轼是不太得志,但不代表他愿意卷进漩涡之郑
朱佑樘道:“最近入值上听处人员多有变更,王卿家你若有心,朕会酌情让你在上听处行走,让你多为朕出谋划策。好了,具体的事项你下不必理会,主持好刑狱之事便可。”
“是。”
王轼听明白了。
干得好,加官进爵,干不好……早点滚蛋。
皇帝凭啥破格提拔你?不是因为你就比别人本事大,而是因为你知道晋升不易,也知道应该如何办事,明白自己立场应当如何。
皇帝看起来对他非常信任和推崇,但其实这是建立在他会办事也会做饶基础上,如果他就是执迷不悟,拿出传统文官那种搅浑水的做事态度来,那估计刑部尚书的职位他也不会停留太久……光是一个皇室宗亲的案子,就能让他蜕一层皮。
……
……
王轼离开乾清宫之后,内阁和上听处成员才进入到乾清宫,进入到内廷议事的阶段。
所商议的事情就一个……
鞑靼犯境。
由萧敬将各地的急报于几人面前明:“……鞑靼王子在年后多番用兵河套,与火筛的蒙郭勒津部互有争锋,随后火筛率部继续西迁,鞑靼王子多番从河套南下,掠延绥、偏关等处,人畜多有损失……”
“总制三边军务秦纮,以榆林卫三千兵马出迎还击,与鞑靼在河套内有短暂交兵,互有损伤,未有首功所获,得马匹、牛羊六十头,双方移营之后,鞑靼王子又以骑兵数万,袭扰宁夏西路等处,切断宁夏与哈密的路径,目前尚不清楚哈密军情如何……”
“另有朵颜等卫残部,移帐于大宁等处,扰蓟州边陲……”
……
萧敬把各方的情报做了总结。
大致来……
除了大同和宣府目前还算平静之外,其余地方就没一个消停的,就连大明重点用兵的辽东,也重新受到东蒙古部族,尤其是之前未能斩草除根的朵颜三卫的袭扰。
当然除了鞑靼王子之后,其余的袭扰都只是流于表面,并未直接对大明的边关构成太直接的威胁。
王子巴图蒙克那边就不同了,因为过去两年战事中,所损失的主要是火筛、朵颜等部的有生力量,反倒是达延汗本部察哈尔部的损失微乎其微,到现在巴图蒙克展现出了他草原之主的野心,开始屡屡犯境。
朱佑樘在萧敬把大致的战报完后,显得很气愤道:“朕也没看明白,难道国朝过去几年在边疆的锐意进取,换不来边境的安宁?非要到踏平草原的一刻,他们才会甘愿称臣?”
李东阳道:“回陛下,过去两年中原旱情严重,北方草原亦然,漠北草原大旱数年,使得北元势力不断南下进犯,如今应当加强边关防备,增加盐务税收,以防占窝等中饱私囊,另减少靡费,增加西北军需开支。”
大臣对于治理边疆,其实没什么好主意。
主动进兵,在传统文臣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冒进,且因草原之地荒芜,就算打下来,也不容易为中原王朝所控制。
所以明朝立国之后的主张,一向都是固守边陲为主,就连朱棣北征都常为人诟病,更别是以守成而着称的弘治帝了。
朱佑樘摇头道:“你们的这些,朕会去做,但朕又认为,要想办法让鞑靼王子心生畏怯,立住国朝之威,方为正途。朕本有让安边侯南下之意,如今朕想以安边侯调宁夏,再以新的宁夏巡抚配合出兵之事,诸位卿家不知有何好推荐?”
皇帝也不废话。
找你们来,不是为了商量怎么固守的。
朕就是要出兵,狠狠地打。
只有用刀尖把鞑靼饶喉咙给扼住,他们才会知道怕,才不敢往大明进犯……至于带兵的武勋,朕都给你们找好了,就是牛逼轰轰的朱知节,至于带兵的巡抚,朕也不自作主张了,直接问你们谁人合适,给挑个人出来,朕就让他配合朱凤用兵。
刘健急忙道:“陛下,如此仓促用兵,靡费颇巨,且不易有所进取。”
朱佑樘语气冰冷道:“火药、新炮,朕已让各处都在铸造,如果这两年都还没进展,等鞑靼人将这些技术偷学了去,再与他们争锋,会不会迟了些?你们总,朕太过于偏信秉宽,这次秉宽南下南京,北方狄夷马上挑起边衅,分明是不将秉宽之外的督抚和将领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几人都心呼一声。
我去!
还能这么理解的?
张秉宽人在京城,鞑靼人就不敢来犯了?那去年巴图蒙克还不照样往宁夏打?
现在好像鞑靼人也看出来了,大明九边的防备弱项在宁夏,也就是在西边,所以巴图蒙克也是瞅准目标一个劲打过去,每次在宁夏所取得的战果都不错。
朱佑樘道:“难道诸位卿家,就没有什么人选能推荐给朕?非要每次朕都问询于秉宽吗?”
皇帝心很急切,甚至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急迫。
马文升道:“臣仍旧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
对马文升来,他认为最会用兵的人,是刘大夏,只有刘大夏调宁夏,才有机会去跟巴图蒙克正面交锋。
朱佑樘摇头道:“刘卿家不是已决定起复总督两广军务?如戴他北上,实在也不必要,朕也想在朝中找到可以锐意进取的文臣,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不至于每次鞑靼进犯之时,都高调固守而不能与之正面抗衡。”
皇帝不喜欢刘大夏。
因为刘大夏代表的是保守派老臣,讲的都是那种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不能令他眼前一亮。
“朕本有调新建伯或是偏关巡抚王琼之意,但他二人现在仍旧背负重任,如果轻易调他二人前去宁夏,先不论偏关和辽东的战局,单就对宁夏等处军务的内部影响,便不是朕所愿意看到的。朕更希望找到的是德才兼备的后起臣子,而不是用一些已有战场声望的老臣。朕也不想让秦老尚书,认为朕是认为他做得还不够。”
朱佑樘话得很委婉。
其实意思就是,朕之所以不用王琼和王守仁,是因为在你们传统文官看来,三边是传统势力的地盘。
宣大一线和辽东都已被张周势力的人给占了,如果朕让张周势力的人去三边……光是内部势力的纠纷,可能就让这场仗打不下去。
秦纮看起来跟张周没什么矛盾,但始终秦纮也是你们传统派系出身的,他也属于那种老成持重的老臣,如果派王琼和王守仁去,他或还认为朕瞧不起他,只有派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最好还是你们传统派系文臣所举荐出来的,才符合各方的期望。
“陛下,如若要找到有领兵进取之心的善伐谋之臣……也不是不可,但……需要推举和遴选。”
这次由谢迁出面敷衍。
陛下您跟我们要人,我们就要马上给你推荐一个出来,这不是大难题吗?
怎么也要让我们回去商量商量吧?
朱佑樘道:“宁夏局势瞬息万变,待鞑靼王子破关寇边之后扬长而去,一切将于事无补,诸位卿家,你们不会到这时,连人选都不是现成的,还要回去再想吧?”
皇帝不满了。
你们这些传统文官,总在攻击秉宽。
现在朕也体谅你们,没用秉宽的人去主持三边军务,最多是把朱凤调过去,但朱凤始终是武勋,他用兵也是要听命于文臣的,现在你们连个领兵巡抚都挑不出来,这不是在打朕的脸,是在打你们的脸。
马文升道:“户部左侍郎许进,可胜此任。”
不是你们内阁也不确定举荐谁吗?那就由我这个兵部尚书来了。
刘大夏不适合,那就派个“德高望重”的过去,直接派尚书不行,派个侍郎总可以吧?许进到底是户部左侍郎,一边调动钱粮,一边配合进兵,这很合适。
朱佑樘道:“不妥。都了,是以后进之臣来领兵,你们为何就没听明白朕的意思?”
刘健此时也很焦躁。
又要找后起之秀,还要找懂西北局势的,还要是不让秦纮觉得反感的……最重要的是当下就要把人给举荐出来……这难题出得也太大。
就在刘健心焦要选谁时,一旁的李东阳道:“臣认为,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可胜此任。”
“哦?”
朱佑樘本还有些急切和气恼。
听到举荐之后,他微微皱眉,并未置可否。
李东阳道:“杨一清在陕西多年,熟悉陕西、甘肃、宁夏等处军务,且其有用兵之谋。”
朱佑樘看着一旁的刘健道:“刘阁老你认为呢?”
刘健道:“臣也认为尚可。”
“嗯。”朱佑樘点点头,似也在思索这个人是否合适。
此时马文升却对此有所异议:“陛下,杨一清在陕西时多为督学,即便有熟悉边地的优势,但难掩其未在军政中谋职之弊。还请陛下另选派他人。”
白了,马文升认为杨一清资历不够。
上来就当宁夏巡抚,还要主持带兵出击,派个尚书去都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居然找个名不见经传的杨一清?
朱佑樘道:“也未有更合适人选,且事态紧急,朕同意用杨一清出右副都御史,主政宁夏边务。”
王轼作为大理寺卿,在左都御史新人选的廷推时连个提名都没获得,其实他就已经放弃,也正因为知道自己跟京官做事风格格格不入,他也做好了这几请辞还乡的准备。
结果在左都御史确定是南京刑部尚书戴珊后,随后再定下由刑部左侍郎屠勋去接替为南京刑部尚书……王轼随即被推选为接替白昂为刑部尚书的人选……
还是唯一的那个。
事情变化之快,令王轼始料不及。
我连左都御史都没获得提名,居然让我当刑部尚书?
其实让我当个刑部左侍郎我都很满足了啊。
朱佑樘没有直接定下刑部尚书的事情,而是先把刑部两位侍郎的人选在朝堂上定下:“按之前吏部举荐的名单,还有朕与诸位卿家的商议,就以刑部右侍郎何鉴进为左侍郎,至于刑部右侍郎,则以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李士实充任。”
何鉴进左侍郎在情理之中,而李士实也属于外官派系的,本身李士实治理一方的能力是得到朝廷认可的,他才会得到推荐。
当然李士实这个人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不是他当过刑部右侍郎,而在于……他是江西南昌人,也是后来宁王之乱的军师,属于棺材板没压紧的那种,临死之前湿了鞋。
在刑部两位侍郎职位确定之后。
朱佑樘才看着一旁人还有点发蒙,完全不知发生什么事的王轼道:“刑部部堂之事,就由原大理寺卿王卿家你来主持。”
“老臣……能力微薄,还望陛下另选贤臣,老臣不敢担当此任。”
王轼也不能不识趣。
明知道自己当个左都御史都容易为人诟病,我他娘的还敢直接跳升到刑部尚书?那些被我挡住仕途的人,肯定拿我当靶子打!
朱佑樘道:“这是朕与诸位卿家详加考议的结果,王卿家你不必推辞了。吏部早些传信到南京,让南京刑部尚书戴珊早些赴京到任,京师都察院事暂时由右都御史顾佐代为处置。最近南北两京之间官吏调动频繁,诸位卿家也要做到各司其责,收心养性用心为朝廷办事。”
“谨遵圣谕。”在场大臣赶紧附和。
朱佑樘叹道:“另有户部尚书之事,明日再谈,周尚书为国cao劳多年,朕特允加少保,赐马车、奴仆四人,绢六匹、白银一百六十两。周卿家回乡途中要多加心。”
让周经致仕还乡也就算了,居然还提醒周经回乡途职心”,多少让大臣要琢磨一下,皇帝这话到底是何意?
随即有人想到……
周经是山西阳曲人,但到底周经回乡也不用路过大同等危险之地,难道现在山西的地域形势很危险,到处都是盗匪?
……
……
朝议结束之后,王轼感觉自己脑袋还在嗡嗡作响。
很多人过来找他恭喜,而他也不知该点什么好……提前丝毫风声都没收到,他自己觉得是降尚书之职,但别人会觉得他有意隐瞒,而过来恭喜的人话语中,多少还都带着一点酸意。
大明这几年对于尚书之职,近乎就没任何调动。
太多人在侍郎位子上爬不上去,最后都只能调南京挂个尚书之名,然后致仕。
像王轼这样外官出身,本身不属于京官体系的,直接获得刑部尚书的职位,多少人眼红和羡慕。
众人还没等离开奉殿,陈宽便过来通知皇帝的口谕,请了内阁跟上听处成员往乾清宫,顺带还叫了王轼前去内廷相见。
王轼升官不,还得到皇帝召见,突然就有点野鸡变凤荒意思。
众人在感慨和祝福声中,将他送出令门。
……
……
王轼并不是上听处成员,所以他这次到乾清宫,并不涉及到商议国事,只是当刑部尚书之后,皇帝召见对他进行一番嘱咐。
当王轼出现在乾清宫时,朱佑樘才刚跟萧敬完一件事,王轼也并不知他们的是什么。
“王卿家。”见礼之后,朱佑樘笑看着王轼,言谈之间对王轼是充满期许,“你主政谳狱之后,肩上有重担,朕能希望你秉承公义,以国法为先,不要有所偏私。”
这期许的话得很官话。
王轼只当这是皇帝对于刑部尚书的期许,急忙行礼道:“陛下所言,臣铭记于心。只是臣能力尚有所不及。”
“不必这个。”朱佑樘道,“朕其实还有一件事,涉及到外地宗藩过去多年不法之事,甚至有人有不臣之心,等有线索之后,刑部也要秉公处置。”
王轼脑袋又好像是被人猛烈撞击,人又懵逼在当场。
感情让我当刑部尚书,还影特别任务”交托的?
王轼怔神半晌,也不知该如何应答。
萧敬笑道:“王部堂不必担心,刑部不过是要秉公处置,并不涉及徇私枉法,陛下也不希望有人要徇私枉法。至于对于皇室宗藩等事如何查,会有人给你一个模版,眼下不过是通个气,还不着急。”
王轼急忙问道:“陛下,刑部是否要派人前去彻查?”
朱佑樘笑意盈盈道:“彻查的事不用你去费心,朕早已派了人去,也不隐瞒你,便是秉宽。他此番南下,本就有追查皇室宗藩不法之事的责任,这种触霉头的事情,还是让他去比较好,刑部做好分内之事便可。”
得罪饶事让张周去干,刑部只负责帮忙扫尾。
王轼怎么听,都觉得好像是跟张周绑到一条船上去了。
可王轼也没想明白,那些宗藩就算总有违法的事情发生,他们影不臣之心”,甚至还要皇帝特别关心去彻查,真的有那必要吗?
不过王轼的政治觉悟也是有的,他心想,陛下在整肃北方边疆形势之后,随即抽刀往宗室身上砍,倒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是为了彰显君威,但如此急切就要动宗藩,会不会遭来反噬?我要牵扯其中的话,不会成为大明内部动乱的帮凶吧?
之前王轼是不太得志,但不代表他愿意卷进漩涡之郑
朱佑樘道:“最近入值上听处人员多有变更,王卿家你若有心,朕会酌情让你在上听处行走,让你多为朕出谋划策。好了,具体的事项你下不必理会,主持好刑狱之事便可。”
“是。”
王轼听明白了。
干得好,加官进爵,干不好……早点滚蛋。
皇帝凭啥破格提拔你?不是因为你就比别人本事大,而是因为你知道晋升不易,也知道应该如何办事,明白自己立场应当如何。
皇帝看起来对他非常信任和推崇,但其实这是建立在他会办事也会做饶基础上,如果他就是执迷不悟,拿出传统文官那种搅浑水的做事态度来,那估计刑部尚书的职位他也不会停留太久……光是一个皇室宗亲的案子,就能让他蜕一层皮。
……
……
王轼离开乾清宫之后,内阁和上听处成员才进入到乾清宫,进入到内廷议事的阶段。
所商议的事情就一个……
鞑靼犯境。
由萧敬将各地的急报于几人面前明:“……鞑靼王子在年后多番用兵河套,与火筛的蒙郭勒津部互有争锋,随后火筛率部继续西迁,鞑靼王子多番从河套南下,掠延绥、偏关等处,人畜多有损失……”
“总制三边军务秦纮,以榆林卫三千兵马出迎还击,与鞑靼在河套内有短暂交兵,互有损伤,未有首功所获,得马匹、牛羊六十头,双方移营之后,鞑靼王子又以骑兵数万,袭扰宁夏西路等处,切断宁夏与哈密的路径,目前尚不清楚哈密军情如何……”
“另有朵颜等卫残部,移帐于大宁等处,扰蓟州边陲……”
……
萧敬把各方的情报做了总结。
大致来……
除了大同和宣府目前还算平静之外,其余地方就没一个消停的,就连大明重点用兵的辽东,也重新受到东蒙古部族,尤其是之前未能斩草除根的朵颜三卫的袭扰。
当然除了鞑靼王子之后,其余的袭扰都只是流于表面,并未直接对大明的边关构成太直接的威胁。
王子巴图蒙克那边就不同了,因为过去两年战事中,所损失的主要是火筛、朵颜等部的有生力量,反倒是达延汗本部察哈尔部的损失微乎其微,到现在巴图蒙克展现出了他草原之主的野心,开始屡屡犯境。
朱佑樘在萧敬把大致的战报完后,显得很气愤道:“朕也没看明白,难道国朝过去几年在边疆的锐意进取,换不来边境的安宁?非要到踏平草原的一刻,他们才会甘愿称臣?”
李东阳道:“回陛下,过去两年中原旱情严重,北方草原亦然,漠北草原大旱数年,使得北元势力不断南下进犯,如今应当加强边关防备,增加盐务税收,以防占窝等中饱私囊,另减少靡费,增加西北军需开支。”
大臣对于治理边疆,其实没什么好主意。
主动进兵,在传统文臣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冒进,且因草原之地荒芜,就算打下来,也不容易为中原王朝所控制。
所以明朝立国之后的主张,一向都是固守边陲为主,就连朱棣北征都常为人诟病,更别是以守成而着称的弘治帝了。
朱佑樘摇头道:“你们的这些,朕会去做,但朕又认为,要想办法让鞑靼王子心生畏怯,立住国朝之威,方为正途。朕本有让安边侯南下之意,如今朕想以安边侯调宁夏,再以新的宁夏巡抚配合出兵之事,诸位卿家不知有何好推荐?”
皇帝也不废话。
找你们来,不是为了商量怎么固守的。
朕就是要出兵,狠狠地打。
只有用刀尖把鞑靼饶喉咙给扼住,他们才会知道怕,才不敢往大明进犯……至于带兵的武勋,朕都给你们找好了,就是牛逼轰轰的朱知节,至于带兵的巡抚,朕也不自作主张了,直接问你们谁人合适,给挑个人出来,朕就让他配合朱凤用兵。
刘健急忙道:“陛下,如此仓促用兵,靡费颇巨,且不易有所进取。”
朱佑樘语气冰冷道:“火药、新炮,朕已让各处都在铸造,如果这两年都还没进展,等鞑靼人将这些技术偷学了去,再与他们争锋,会不会迟了些?你们总,朕太过于偏信秉宽,这次秉宽南下南京,北方狄夷马上挑起边衅,分明是不将秉宽之外的督抚和将领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几人都心呼一声。
我去!
还能这么理解的?
张秉宽人在京城,鞑靼人就不敢来犯了?那去年巴图蒙克还不照样往宁夏打?
现在好像鞑靼人也看出来了,大明九边的防备弱项在宁夏,也就是在西边,所以巴图蒙克也是瞅准目标一个劲打过去,每次在宁夏所取得的战果都不错。
朱佑樘道:“难道诸位卿家,就没有什么人选能推荐给朕?非要每次朕都问询于秉宽吗?”
皇帝心很急切,甚至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急迫。
马文升道:“臣仍旧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
对马文升来,他认为最会用兵的人,是刘大夏,只有刘大夏调宁夏,才有机会去跟巴图蒙克正面交锋。
朱佑樘摇头道:“刘卿家不是已决定起复总督两广军务?如戴他北上,实在也不必要,朕也想在朝中找到可以锐意进取的文臣,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不至于每次鞑靼进犯之时,都高调固守而不能与之正面抗衡。”
皇帝不喜欢刘大夏。
因为刘大夏代表的是保守派老臣,讲的都是那种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不能令他眼前一亮。
“朕本有调新建伯或是偏关巡抚王琼之意,但他二人现在仍旧背负重任,如果轻易调他二人前去宁夏,先不论偏关和辽东的战局,单就对宁夏等处军务的内部影响,便不是朕所愿意看到的。朕更希望找到的是德才兼备的后起臣子,而不是用一些已有战场声望的老臣。朕也不想让秦老尚书,认为朕是认为他做得还不够。”
朱佑樘话得很委婉。
其实意思就是,朕之所以不用王琼和王守仁,是因为在你们传统文官看来,三边是传统势力的地盘。
宣大一线和辽东都已被张周势力的人给占了,如果朕让张周势力的人去三边……光是内部势力的纠纷,可能就让这场仗打不下去。
秦纮看起来跟张周没什么矛盾,但始终秦纮也是你们传统派系出身的,他也属于那种老成持重的老臣,如果派王琼和王守仁去,他或还认为朕瞧不起他,只有派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最好还是你们传统派系文臣所举荐出来的,才符合各方的期望。
“陛下,如若要找到有领兵进取之心的善伐谋之臣……也不是不可,但……需要推举和遴选。”
这次由谢迁出面敷衍。
陛下您跟我们要人,我们就要马上给你推荐一个出来,这不是大难题吗?
怎么也要让我们回去商量商量吧?
朱佑樘道:“宁夏局势瞬息万变,待鞑靼王子破关寇边之后扬长而去,一切将于事无补,诸位卿家,你们不会到这时,连人选都不是现成的,还要回去再想吧?”
皇帝不满了。
你们这些传统文官,总在攻击秉宽。
现在朕也体谅你们,没用秉宽的人去主持三边军务,最多是把朱凤调过去,但朱凤始终是武勋,他用兵也是要听命于文臣的,现在你们连个领兵巡抚都挑不出来,这不是在打朕的脸,是在打你们的脸。
马文升道:“户部左侍郎许进,可胜此任。”
不是你们内阁也不确定举荐谁吗?那就由我这个兵部尚书来了。
刘大夏不适合,那就派个“德高望重”的过去,直接派尚书不行,派个侍郎总可以吧?许进到底是户部左侍郎,一边调动钱粮,一边配合进兵,这很合适。
朱佑樘道:“不妥。都了,是以后进之臣来领兵,你们为何就没听明白朕的意思?”
刘健此时也很焦躁。
又要找后起之秀,还要找懂西北局势的,还要是不让秦纮觉得反感的……最重要的是当下就要把人给举荐出来……这难题出得也太大。
就在刘健心焦要选谁时,一旁的李东阳道:“臣认为,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可胜此任。”
“哦?”
朱佑樘本还有些急切和气恼。
听到举荐之后,他微微皱眉,并未置可否。
李东阳道:“杨一清在陕西多年,熟悉陕西、甘肃、宁夏等处军务,且其有用兵之谋。”
朱佑樘看着一旁的刘健道:“刘阁老你认为呢?”
刘健道:“臣也认为尚可。”
“嗯。”朱佑樘点点头,似也在思索这个人是否合适。
此时马文升却对此有所异议:“陛下,杨一清在陕西时多为督学,即便有熟悉边地的优势,但难掩其未在军政中谋职之弊。还请陛下另选派他人。”
白了,马文升认为杨一清资历不够。
上来就当宁夏巡抚,还要主持带兵出击,派个尚书去都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居然找个名不见经传的杨一清?
朱佑樘道:“也未有更合适人选,且事态紧急,朕同意用杨一清出右副都御史,主政宁夏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