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黄元叛乱
这算是蜀地世家们的传统艺能了,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说白了,张参的意思,就是利用黄元跟诸葛亮之间的私人矛盾,营造诸葛亮回成都就是来整治黄元的假象,然后借故煽动黄元反叛,以此来逼迫天子回成都。 你看,老家都着火了,天子要是还在长安呆着,就不怕哪天蜀地到处叛乱,伤了根基?! 你不得不说,张参倒也不是一点手段都没有,否则他也做不到张家家主的位置上来。 就是这个眼光嘛.李禹心里万幸啊,幸亏自己有先见之明,让自家四房的小子取了秦家女,否则的话,四房堂弟家的小子,肯定会被牵连进去了。 特么刘备入主益州都快十年了,怎么还有人看不清形势,还把刘备当成刘璋来糊弄?! 你那套手段,用来吓唬刘璋倒是挺管用的,但用来对付刘备这是嫌自家活的命太长了啊。 不仅李禹这么觉得,就是杨充和柳伸,也是一脸诧异的看着洋洋得意的张参,然后开始心里琢磨,自家孩子们有没有人跟张家的人交往甚密的.如果有,赶紧断了联系为好。 就没见过这么不知道死活的一家之主。 但随即,三个老狐狸全都脸色一变,笑呵呵的对着张参,说道,“张公之法甚妙.甚妙” 都是老狐狸啊,这种事儿,有个傻子愿意拿自家老小的命去赌,那他们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反正死的也不是自家人。 再说了,万一真的成了呢?! 有坏处别人主动去承担,有好处自己也能享受到.这种好事儿,多少年没有遇到过了,凭啥不答应。 甚至这三货还互相对视一眼,立刻产生了默契,一个劲的给张参说好话,让这货早点去探路至少也能探出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张参一时间真没想到这么多,也不知道三个老狐狸在坑人如今的张参,真的是意气风发。 蜀中世家,一向是李氏一家独大,王氏次之,之后杨氏,柳氏,张氏规模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 李家的影响力不必说,益州各郡都有李氏的本家和分家,真正做到了遍布一州。 王氏呢,因为早年王累的立场,劝说刘璋不成后摔死于城门楼下,王氏对刘备的态度一直是抗拒为主,这些年直接闭门谢客,低调不出,因此历次世家商谈都没有王氏的参加。 这反倒让柳氏,杨氏,张氏等家族,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但如今,不仅杨充和柳伸,就是李禹都对自己称赞有加,一直恭维.张参隐隐觉得,张氏的巅峰期,可能就要来临了。 代替李氏成为蜀中第一世家是不太可能了,但稍微进一步,取代一直闭门不出,影响力严重下降的王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张参真的不觉得,刘备敢真的跟蜀中世家们翻脸。 不好说是张参对时局的判断有误,还是刘璋真的把以张参为代表的的世家们给宠坏了他们就是觉得,刘备想要在蜀地扎根,就必须重用他们这些世家。 这种说法倒也不算有错,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时候,有了世家的支持和没有世家的支持,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曹cao是怎么起势的?! 还不是得到了颍川世家们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荀氏一脉出仕曹cao,给曹cao带来了大量的人才,曹cao才得以“奉天子以令不臣”。 再看看江东孙策,对江东世家保持敌视态度,结果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如果不是孙权及时调整对世家的态度,如今焉有东吴的基业?! 至于刘备看看刘备前半辈子颠沛流离的生活就知道了,没有世家的支持,在这样的乱世里混的得有多惨。 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地盘,结果徐州本地的世家也更加愿意选择曹cao而不是刘备,年近五旬了还得窝在新野小县给人刘表当挡箭牌。 在张参看来,刘备前半辈子这么颠沛流离的,他一定能意识到世家的支持,对他帝业的重要性,哪怕真的事后泄露了消息,让刘备得知这事儿跟他张家有关,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高举轻放,到时候自己推出去几个替罪羊,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就是张参的想法,而且他真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散会之后,张参就叫来自家的三小子,让他去一趟汉嘉郡,见一见黄元,讲一些危言耸听的话,然后啥事儿也别多干,直接回来就好。 之后的事情,就交给黄元自己去判断好了。 而黄元.你别说,黄元还真的很心慌。 有一说一,黄元这个人吧,跟黄权多少有些关系,但不是啥亲近的关系.黄权的祖爷爷和黄元的祖爷爷,算是堂兄弟。 也就是说,黄元跟黄权算是族兄弟。 但黄权所在的巴郡黄氏,跟黄元所在汉嘉黄氏,其实这些年的关系也不算多好。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巴郡黄氏掌控了周边数郡的纸张贩卖权,而汉嘉黄氏,却啥也没捞着。 本来呢,黄元想着,自己这支汉嘉黄氏,跟巴郡黄氏在一百年前也算是一家人,眼看着巴郡黄氏发财又挣名的,黄元也想通通关系,让黄权出面跟刘备说说,把汉嘉郡纸张发授权的事儿,交给他黄元来做。 黄权这人吧,倒也没说啥,毕竟一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多少也跟负责分配纸张发授权的诸葛亮说了一声这事儿。 但,也仅限于说了一声而已。 毕竟这又不是自家的事儿,能帮你提一嘴,已经算是很给你面子了。 然后诸葛亮通过通盘考虑,觉得这事儿不太可行黄元已经是汉嘉太守了,如果再让他掌握了一郡的纸张发授权的话,那等于是又把财权交到了黄元手里。 再一个,汉嘉郡距离成都很近,而成都这地方,世家不少,大家都惦记着分一杯羹,什么时候能轮到他汉嘉黄氏的黄元来执掌汉嘉郡的纸张售卖权了?! 是李氏能答应?!还是杨氏,柳氏,张氏能答应?! 因此,诸葛亮并没有理睬黄权的说情,而是在综合考虑后,把这个纸张发授权交给了成都王氏来做。 嗯,诸葛亮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其他世家沾手财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成都王氏,毕竟王氏虽然对刘备不满,但他们的势力不小,这部分人,就算不能为你所用,也必须尽量安抚。 对这样的安排,黄权倒也没有怎么责怪诸葛亮,毕竟他也知道诸葛亮的难处,更知道这个纸张发授权的目的.如果自己是巴郡太守,那么这个纸张发授权也轮不到巴郡黄氏来掌控。 当然,黄权也没把黄元的事儿给放在心上,在黄权看来,就黄元的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不是他姓黄,又是汉嘉黄氏的家主,这个汉嘉太守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做。
已经算是富贵人家了,何必又要贪得无厌呢?! 黄权没搭理黄元,黄元要不到好处,又一打听是诸葛亮把这事儿给否了.黄元把黄权和诸葛亮一起恨上了。 再加上黄元因为能力问题,治理地方手段粗暴,引起过一些民怨,而汉嘉郡这个地方离的成都也不算远,一直在诸葛亮的眼皮子底下.好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在帮汉嘉郡擦屁股。 那时候吧,诸葛亮还只是成都留守,不是中书令,刘备又是刚刚入主益州不久,要收服民心就黄元干的那点事儿,诸葛亮没直接免了黄元的汉嘉太守之位,都是看在黄权的面子上了。 虽然没有免除黄元的太守之位,但诸葛亮免不了的要斥责黄元几次,有几次比较严重的事件,诸葛亮还专门发文警告过黄元。 这些事儿,在黄元眼里,却认为,诸葛亮是在故意针对他。 也不怪黄元这么想,毕竟他早年在刘璋治下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刘璋还夸他治理有方呢。 可如今,换了一个主君,自己的治理方法突然就变得不行了,这必然不能是自己的错啊,肯定是那个诸葛亮在针对我。 为此,黄元对诸葛亮是非常的不服气,诸葛亮的政令,只要到了汉嘉,他黄元是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 而到了后来,刘备登基称帝了,诸葛亮当了中书令,就更加严重了。 黄元就不理解了,凭什么诸葛亮这种酷吏小人,居然还能加官进爵,而且如今还直接负责起了决策,他黄元还要根据这样的人的决策来治理地方.凭什么?! 黄元越是想,心里越是不爽,因此对于朝廷的一些决策,他都认为是诸葛亮的决策,甚至是诸葛亮专门用来针对他的决策。 反正是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 但黄元终究只是一郡太守,他不做这些事情,到了年底评估的时候,吏部自然不能给他任何好评说真的,如果不是时任吏部尚书的秦宓还算给他留面子,而汉嘉黄氏在汉嘉郡的影响力也不小,这个太守,黄元还真的不一定能干的下去。 但黄元不管,黄元坚决认定,这就是诸葛亮在针对他,甚至于,在陷害他。 如今天子滞留长安不归,而诸葛亮却奉旨回都,而且据传闻,诸葛亮是持节回成都的,目的虽然不明,但在黄元看来,要收拾他一个小小的汉嘉太守,可是足够了。 黄元根本不了解诸葛亮,他根本不知道即使诸葛亮要针对他,也不会对他怎么样,最多就是罢职免官而已黄元总觉得诸葛亮要害他。 再加上张家在一旁撺掇,他自己心理害怕,同时在汉嘉郡,黄元还真的不是一点底气都没有。 来回衡量了好几天,随着诸葛亮已经抵达汉中,准备在汉中逗留数日的消息传到成都.黄元坐不住了。 与其等到诸葛亮驾临成都,领军围剿他,倒不如趁着诸葛亮没有回来前,拼死一搏。 黄元决定,在汉嘉郡起兵。 当然,黄元也不能说自己是要造反,如今也没有他造反的土壤了。 他找的借口,就很奇妙——清君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