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七章 雒城

第二百零七章 雒城

    刘备集团在占据绵竹关之后,并没有着急南下,而是绵竹略作休整。

    这么做,是庞统,法正,张溪三个人,共同的建议。

    从葭萌关起兵以来,刘备顺风顺水的从葭萌关一直打到绵竹关,只要攻破绵竹关南侧的雒城,就可以逼近成都,迫降刘璋。

    看似顺利,但实际上,刘备集团现在的危机其实也不小。

    其一,刘备这一路上虽然行进顺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据了梓潼郡,但梓潼郡各地的地方武装和世家们,并不都是真心归顺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对刘璋的不满,或者迫于兵事,生怕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才选择投降的。

    一旦刘备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这些人,分分钟可能反叛,重归刘璋一侧。

    其二,绵竹关虽然连人带关一起投降了,但李严带来的三万士卒,到底是成都世家凑出来的私兵。

    这些私兵们的战斗力怎么样先不说,忠心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备本来就只有三万多的士卒,李严一下子就带着三万人投降过来,这三万降兵,要是在战场上哗变倒戈,那刘备真的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所以,李严带来的这三万降兵,刘备必须重新打乱部署,分散到各将军帐下,同时还要在绵竹关停留一段时间,加强整训,甄别细作,暂时是无法发动进攻的。

    其三,刘备虽然进军顺利,但终究是一郡打一州,对手刘璋也不是只靠父辈宠爱才上位的无能之辈,即使打到成都城下,如果刘璋坚守,或者退走西南的江阳郡,甚至去更远的南中地区继续抵抗,那刘备要平定益州,也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不管是张溪这个穿越者,还是庞统,法正这样的本土智者,都能看出这样的问题来。

    所以,三个人的意见很统一,让刘备暂缓进攻,整顿军马战力。

    张溪更是强烈建议刘备,写信给荆州留守的诸葛亮,让诸葛亮带兵入川支援。

    一方面,弥补军力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则是让诸葛亮从东南方向,进攻益州其他州郡,最后跟刘备会师在成都城下,彻底包围刘璋。

    刘备虽然觉得张溪有点太谨慎了,但现在的局面也说不上是太顺利,思索再三后,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演义里,是因为庞统阵亡,刘备被张任打的寸步难行,所以才调荆州兵入川支援的。

    但在历史上,倒是没庞统什么事儿,至少这会儿庞统还活的好好的,是刘备进攻雒城,被刘循挡在了城下半年,这才想到写信让荆州兵入川支援的。

    张溪觉得吧,就靠现在这些人,就算是真的攻下了雒城,逼近成都,毕竟战事是在成都北侧进行的,如果刘璋真的要往南跑,刘备也根本拦不住。

    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寄托在所谓的演义线和历史线上,该做的应变,还是提前做好比较好。

    这才是张溪坚持要建议刘备的原因,提前半年让诸葛亮入川,攻略益州南方各郡,说不定能早点平定益州,好腾出手来防备江东。

    而且这个时候,青泥口对峙,最终以关羽缓缓退兵,乐进“击退”关羽结束。

    而早在建安十八年的正月,曹cao已经抵达了濡须口,孙权派遣先锋甘宁领兵四千,马裹布,人衔枚的偷袭了曹cao营寨。

    是的,甘宁“百骑劫曹营”的事儿,不是发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战,而是发生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上。

    这时候孙十万还没让张八百打出心理阴影,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呢。

    而之后,孙权更是让周瑜重新领兵,率领江东水军彻底击破了曹cao新训练的水军,把曹cao给打的只能在岸上固守不出。

    但江东军的陆战能力依然拉胯,再加上到底兵力不足,孙权也是进攻无力,双方进入了对峙阶段。

    到了四月,随着江淮雨季的到来,曹cao攻不过去,孙权也无力扩大战果最终孙权写了一封“服软”的信,顺便附带上了“足下不死,吾不得安”的小纸条,惹得曹cao留下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之后,主动退兵。

    因为孙曹两家在濡须口对峙数月,互相退兵后都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因此荆州方面的压力陡然减轻,荆州方面自然也能腾出手来,入川接应刘备。

    因此,荆州方面,诸葛亮亲自统兵,以张飞,赵云为先锋大将,统军沿长江水道入川。留关羽镇守江陵,文聘镇守公安,徐庶赶赴武陵,接替赵云总督荆南四郡防务。

    做好这些安排后,诸葛亮率领荆州军从长江水道入川。

    与此同时,益州方面,刘循进驻雒城,开始整修城防,整肃军备,做防御战的准备。

    刘循通过前几次战斗的结果,以及张任的讲述,判断出刘备军的战力远在益州兵之上,所以刘循压根没想着跟刘备打野战。

    刘循打算死守雒城,跟刘备玩城池攻防战。

    这年头的城池攻防战有多难打,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刘循看不起张任的最主要原因。

    但凡张任能看住绵竹关,有这座雄关在手,刘备打死都进不了蜀中。

    至于刘备集团会不会围城,等到刘循粮草耗尽这个刘循也想过,但他无所谓。

    刘循这次守雒城,就没想过自己能活着回去,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拖延刘备的时间,给刘璋调集各方势力守卫成都做准备。

    刘备在益州,基本算是一支孤军,唯一的补给线是葭萌关和身后的梓潼郡,他只有一郡之地。

    而刘璋,还有巴东郡,巴郡,犍为郡,江阳郡,广汉郡,甚至南中的那些豪族们。

    只要给这些地方的势力足够的利益,这些人都有可能会出兵援助成都,到了那个时候,不需要战斗,只要拼消耗,刘备也只有死路一条。

    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循可比他的那个老子要强的多,而且最关键的是,刘循这个人非常的冷静,他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等到刘备整理好自己的大军,消化了绵竹降卒,初步形成战斗力,开始攻打雒城的时候,已经是建安十八年的六月了。

    而刘备也发现,这次自己好像撞到铁板了。

    一开始刘备真没把刘循放在眼里,毕竟刘循只是刘璋的儿子,一个公子哥而已,刘备真不认为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守城的能力。

    刘备认为,这就是刘璋的垂死挣扎而已。

    所以,一开始,刘备就派出了魏延和黄忠两员大将,对雒城发动了猛攻。

    尽管张溪再三提醒刘备,这个刘循不好惹,一定要小心谨慎。

    但因为之前张任的事儿,刘备多少没往心里去。

    结果嘛,就是攻城一个月,刘备军死伤五六千人,愣是连个墙头都没有攻上去。

    刘备顿时意识到了,自己可能真的碰到铁板了,这个刘循真的很不好惹。

    赶紧先把攻城部队撤下来休整,重新打造攻城器械,然后召集大家开会。

    不仅谋士们要开会,将军们也要开会。

    黄忠和魏延是直接负责攻城的两个人,他们的意见很重要。

    而这俩人,对刘循的评价却非常高,认为刘循这个人颇通城防之道,打了好几次,攻城器械都被刘循摧毁,最后只能蚁附攻城,最后难免伤亡有些大。

    这点刘备也看到了,但现在刘备要讨论的,不是刘循的守城有多厉害,而是他有没有什么破绽。

    这点,黄忠和魏延想了好久,最后微微摇头,叹气不语。

    光论守城的话,黄忠觉得,自己不是在跟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作战,而是跟一个老于军阵的城防高手在对决。

    将军们是没办法了,那么谋士们呢.刘备转脸,看向了谋士三人组。

    谋士三人组也都发愁啊,这个刘循,有点棘手。

    攻城这事儿,无非就那么点手段。

    一个,是不计伤亡的硬攻这是下下策,实在没办法的策略,毕竟攻城的伤亡太大,万一强攻不下,士气低落,甚至可能被对方反击,造成本军溃败。

    再说,雒城只是开胃菜,后面的成都才是大菜,你在开胃菜这边吃饱了,还怎么去吃大菜?!

    所以嘛,强攻不可取。

    第二个,就是用奇计。

    这个法正和庞统其实都挺擅长的,这俩人,也都是在往这方面考虑。

    但雒城这个城池呢,算是成都前最后的一道屏障,虽然不是军事关隘,但地理位置也非常的险要,城池修建在大道中间,只有南北门是正面临道的,东西门都靠近山地,颇为陡峭,军阵根本施展不开,也没办法翻山越岭的跑去南门进行南北夹击。

    所以,雒城真的就只需要守住一个北门,就可以阻挡刘备南下的脚步。

    但法正和庞统的奇计,还真的就应在这个翻山越岭上。

    法正表示,他昔年在雒城附近游历的时候,知道一条小路,可以从北门外翻山,通过小路直接通往雒城南门。

    然后庞统就觉得,可以利用这条小路,突袭雒城身后,南北夹击,说不定能一举破城。

    毕竟刘循现在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北门这边防御刘备,更不可能想到还有人能翻越巴蜀的山岭,这次突然出现在南门袭击,成功的概率很大。

    刘备都觉得这事儿有点道理,正要同意呢,张溪赶紧拦住了庞统作死的想法。

    好家伙,还以为没有什么落凤坡了,只要看好庞统别让他去前线督战,就可以避免这大脸盘子自己作死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兜兜转转了一圈,这个凤雏先生还是找到了落凤坡,自己硬要往里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