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在线阅读 - 130 懒政

130 懒政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正文卷130懒政很快,这份厚厚的奏章,便又到了朱元璋手里。

    他打开一看,顿时也是愣了下。

    就见奏章里面,有标题,简介,甚至还有页码等等,真得和一本书差不多。

    字体一看就知道,还是镜静写得。但是,内容,也就是表述方式,完全就是张一凡的风格。

    大白话,通俗易懂,遇到一些生僻的词,竟然还有注释。至少初步看起来,似乎没有阅读难度,和那个茹太素比,虽然都是字数多,但完全是两种写法。

    第一段的小标题,就写着“钱的本质”。主要论述钱是商品的等价物,可以是纸币,也可以是贵金属,比如金银铜等等。

    对于这个,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听张一凡讲过,大概能理解。

    随后,第二段讲述了纸币的优势以及历史。主要从纸币出现的必然性讲起,从宋到元的历史,都有叙述。

    第三段是讲述发行纸币的两种方式,就是贵金属本位的发行制度以及朝廷信誉制度两种。其中宋和元都是贵金属本位制,但是后期,还是因为滥发纸币等等问题,破坏了贵金属本位的发行制度,导致纸币崩溃。

    第四段,张一凡着重讲解了朝廷信誉背书的发行方式,如何运转,占了奏章的大部分边幅。

    这其中,张一凡,准确地说,是朱镜静还有画图,把文字讲述的逻辑关系用图表示出来。

    朱元璋一口气看完了所有的内容,然后,满脸疑惑地抬起头来,问朱标道:“这個真得是一凡写出来的?”

    从他全神贯注看奏章,一页一页地看完,朱标便知道,一凡的这份奏章绝对非常有价值,要不然,像茹太素那样一万多字还说不到重点的,父皇早就要打人板子了。

    此时,听到朱元璋问他话,他便连忙回答道:“应该是的,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出来的。当时他答应的时候,就说过内容会比较多。”

    听到这话,朱元璋点点头。他也有他的渠道,知道平日里张一凡在忙什么。

    只是看到这份奏章,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就忍不住还是问了下儿子。

    此时,听到朱标的回答之后,他便把奏章让太监交给朱标,同时吩咐道:“你也看看。”

    随后,他看到朱标开始看那份奏章,他自己就闭目养神起来。很显然,他脑海中也在回忆思索奏章中的内容。

    过了好长一会时间之后,朱元璋听到动静,睁开眼睛一看,却是朱标看完了。

    于是,他便问道:“你怎么看?”

    朱标听了,有些犹豫,好一会之后才回答道:“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牵扯太大,涉及朝廷多个衙门,还有之前就已经颁布的国策,还是要慎重才好!”

    朱元璋听了,微微点头,然后用手示意下道:“详细说说!”

    “是,父皇!”朱标听了,答应一声,稍微想了下之后,便开始点评了起来。

    “大明宝钞要精益求精,而不是只靠律法来禁止仿造,这是没问题,钱财动人心,就是杀全家也确实有人会铤而走险。”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示意继续。

    “大明宝钞就是钱,可以换任何东西的话,那反过来,任何东西也能换大明宝钞。就比如用大明宝钞向朝廷换回金银,朝廷允许,也是可以,容易做到的。包括赋税之类,皆要允许大明宝钞,不管新旧都可以收。儿臣以为,一凡所说这是增加大明宝钞的信誉,也是没问题的。”

    朱元璋听着这个,并没有点头,只是扬扬手,示意继续。

    “还有旧大明宝钞的回收,除非是破损超过一半以上,有利用修剪拼接多份这种,否则普通的折旧和破损影响使用的,朝廷要无条件给予换新。一凡说就这点工本费来为大明宝钞背书,不至于旧的大明宝钞折价,儿臣也是认可的,做这个,也是一句话的事。”

    朱元璋听了,这次又是微微点头,然后示意继续。

    “大明宝钞的发行,根据全国每年生产出多少有价值的量来决定发行多少。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感觉太难。一凡说,可以发行大明宝钞,根据监控各地物价来调节大明宝钞的发行量。或许可以,但儿臣想得不是很明白。”

    “一凡说,最好设立一个专门的衙门,就管这个事情。可以通过这个衙门借钱给民间,或者提高利息,让百姓把钱借给衙门,调节民间的大明宝钞存有量,控制大明宝钞的价值,对于这个,儿臣就有点想不明白了。朝廷为啥要借百姓的钱?这更像是替百姓保管这个钱,不至于被偷或者其他什么,朝廷不收保管费都算好了吧?”

    听到这话,朱元璋也是眉头一皱,显然他对此也有一些疑惑,至少没想明白。

    朱标看到了,没见他叫停,便继续说道:“一凡还说,限制百姓只能做什么,对朝廷来说,其实是个大坑。农民除了种田之外,农闲时候,去做点小买卖,补贴下家用,也该是合情合理的。又说有的农民,就不擅长种田,可能更擅长做木匠活,那也可以允许做木匠,反之亦然。人为规定,是历史的倒退……”

    说到这里,他不但声音低了不少,还偷偷瞄了眼朱元璋的脸色,发现好像没什么变化,就又去看了下奏章目录,然后继续往下说了。

    “农户,军户,匠户等等,都是一个道理,并不是一定会子承父业。虽然这样做,朝廷管理确实会简单,但是这是一种懒政,只会阻碍大明的强大。而外国不这么做,将来有一天,外国强过大明的时候,就是大明灾难的开始。儿臣以为,此乃危言耸听,但是……但是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听到这话,朱元璋终于开口说道:“他怎么就那么确定,这是懒政呢!他以为管着整个天下,有那么容易么?复杂就容易出错,他压根不懂这个道理!”

    “父皇言之有理。”朱标听了,连忙给张一凡说好话道,“他毕竟刚从柳家村出来,都没什么阅历,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知道其中的难处,也是情有可原!”

    朱元璋听了,没再说话,只是挥挥手,示意他继续。

    朱标见到,便继续说道:“一凡说钱和商品,甚至其他都有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简单的,就是人都喜欢钱,相同物品喜欢价格低的,质量好的。朝廷要发现这种规律,利用这种规律,而不是不管这其中的规律,甚至破坏规律,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发行大明宝钞,也要尊重这种规律。儿臣看到这一段,怎么就感觉一凡好像还没说完,还有一些话没说呢!”

    “那小子是皮痒了,他是在指责我。”朱元璋听了,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朱标一听这语气,就知道父皇没有真正生气,便继续往下说道:“他说定额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社会在发展,今日的定额适合,明日可能就不适合了。说他柳家村在九年前咋样,如今又咋样来说这个事情,以此来说明,大明宝钞的发行,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监控物价来调整。”

    “呵呵!”朱元璋听了,一声冷笑道,“这小子只是借着大明宝钞这个事情,在说我给各地商税定额是有问题的。”

    朱标听了,陪笑说道:“一凡这个小滑头,根本逃不过父皇的法眼!儿臣看他下面所说也是猜出来了,他就是在说收税的事情。”

    看到朱元璋没表示,他便继续说道:“不要做什么定死,百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要不犯法皆可,有利于百姓提高收入,生活更好。大明王朝丰衣足食,也就能长长久久。儿臣觉得,要是百姓不挨饿受冻,也确实会少一些闹事的。”

    对此,朱元璋其实太有感受了。如果当初他能吃饱穿暖的话,就不会提着脑袋造反了。

    因此,他听到这里时,便点评一句道:“这小子这点是没说错的。或许之前的一些考虑,沿用前朝的做法,有些简单了。”

    大明王朝稳定与否,长长久久与否,这是朱元璋最为关心的。张一凡提及这个,他觉得有道理,就会重视起来。要是只如同前面所说什么规律之类的,他压根就没重视。

    给百姓规定职业,只能从事什么,并不是大明朝所创。事实上,从官制到朝廷各项律法,很多都是沿用前朝,就一代代传下来的。

    如果张一凡给朱元璋以前的皇帝说这种话,估计没几个人想听,愿意听。但是,朱元璋却是不同的。他是真正从底层老百姓出来的,相对其他皇帝来说,最能知道老百姓过得好坏所产生的影响。

    此时,朱标听到他父皇虽然没有说赞同,但是也算是表扬了下这种说法,这让他精神一振,便又开始说后面的事情了。

    “一凡也提醒了,说这么一来,很大可能会出现有钱的更有钱。因此限制大明朝贫富差距过大,也是有必要的。最好是收什么个人所得税。说是以个人,家庭为单位,以礼制来制约,衣食住行方面,以功名、交税多少等等来区分。功名不说,每年交税多少才能住什么样的房子,越好收得越多税,似乎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朱标说到这里,自己都笑了下说道:“儿臣也不信,会有人有了很多钱,却只住茅草屋,穿粗布麻衫?如果这样,赚钱还有意思么?”

    朱元璋听了,并没有说话。朱标知道,父皇这是在思考。于是,他便不说了,等着朱元璋先考虑完毕。

    朱元璋想了会,忽然发现没声音,便看向朱标说道:“说完了?”

    “还有一些!”朱标听了,连忙表示道。

    “那就继续说吧!”朱元璋听了,吩咐一句。

    其实,后面是什么内容,他已经看过,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要朱标再说,也是在培养朱标而已。

    朱标这边,却不知道这一层意思,只知道父皇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于是,他就继续说道:“一凡还举了水泥的例子,说水泥是基础物资,可以允许所有百姓都能使用。但是在修建房子的规格上,却是可以区分。如此一来,百姓也能享受水泥的好,却又能让朝廷收到足够的钱。包括其他物资,涉及民生的,比如盐铁,都该如此cao作。儿臣以为,这一点,一凡是说得有理,但是也说简单了。”

    “没错,这些事情说起来就是上嘴皮一碰下嘴唇的事,但是真做起来,谈何容易?”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道,“这个小子啊,缺少历练,不知道真正做事的麻烦!”

    说到这里,他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朱标见了,稍微等了下,不见朱元璋再说话,他就接着说道:“一凡还说了大明疆域广阔,地方民情千差万别,所以就算是在大明宝钞使用一事上,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就算如果专门设立衙门用于发放和收回大明宝钞,对应的利息也要区别对待。儿臣认为,这一点还是合理的。虽然一凡是用了柳家村和周边村子做说明,但是这个由点及面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拍了下手中这份厚厚的奏章说道:“父皇,一凡所说,一共就这么多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伸手示意了下,要过去了这份奏章,自己打开又翻了一会之后,便抬头看向朱标,问道:“你觉得,这小子说了这么多,哪些是有用的?”

    朱标听了,有点为难,没法立刻回答,想了好长一会之后,才回答朱元璋道:“父皇,如果只是看这份奏章的话,儿臣觉得……其实……好像都有些道理。但要说能确保容易做,且不大容易出错的话,就是改下倒钞法。儿臣觉得,朝廷承担下新钞成本,确实是应该的。至于金银的兑换,或许是原来就有用金银换了大明宝钞的,就允许他们可以用大明宝钞换回金银,至于没有的,就不能换。”

    说到这里,看朱元璋并没有说话,他想了下就又继续说道:“至于其他,牵扯太广,儿臣觉得,如果只是凭着一凡的这么一番话就去做,怕是有点儿戏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露出满意的笑容,点点头说道:“没错,你身为太子,慎重是应该的。不像那小子,想到什么说什么,可以不计后果!”

    朱标的表现,很显然让他很满意,这让朱标心中,也是一阵欢喜,受到父皇肯定了。

    朱元璋接着对他说道:“就比如说金银,真要按照一凡所说,朝廷发出去那么多大明宝钞,全都来换金银,朝廷哪有那么多金银给他们换?那小子,还真是敢说。”

    张一凡是不在这里,要是在的话,就有可能会怼说你纸币发多了。

    不过说真的,大明宝钞才发了一年而已,真要说多,那其实也不多的。只是大明帝国刚建国,是从一穷二白起来的,元朝的钱财都被元朝皇帝卷跑了,所以大明朝的国库里并没有多少金银。

    此时,朱元璋举了这个例子之后,便对朱标要求道:“我就先不找这个小子了,你去和他聊聊,把你的看法和他说说,看他怎么狡辩?”

    朱标有点不明白,父皇要是直接找一凡的话,不是更直接?有话要问的话,也能直接就问的。中间倒一手,有点麻烦。

    这么想着,他便回答道:“父皇,要不,直接传一凡过来便是,反正他现在就在驸马府,还没事做呢!”

    朱元璋听了,却是摇摇头道:“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先和他聊,有用的,可以做的,你告诉我,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和他扯!”

    朱标听到这话,便只有答应一声,然后走了。

    朱元璋看着他的背影,目送他消失在殿门处。

    这个儿子,并不知道他这么做的苦心。

    事实上,朱元璋对于张一凡的这份奏章,有不少是赞同的,但是也同样有顾虑。不过这些事情都不是当下的急事,因此他有意培养朱标,让朱标去和张一凡沟通,所思所想,然后再给他禀告,看朱标处理得怎么样!

    这个时候,文有朱标,武有朱棣,可以省心不少了。就是其他几个儿子,还让他不省心!

    想着这些,朱元璋便开始摆驾武英殿,前去和朝臣处理政务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下午时候,朱标竟然就回来了。

    朱元璋刚好处理完了一堆奏章,都转回给宰相那边去处理了。

    于是,他便问朱标道:“那小子怎么说?这些麻烦的事情,可能会影响很大,他是答上来了呢,还是答不出来,承认阅历有限,嘴皮子乱说?”

    顿了顿,他看着朱标又问道:“你又是如何想的,别是被他一顿子乱说,被他说懵了吧?”

    朱标听了,摇摇头,脸色有点古怪道:“他没有乱说,就只回了儿臣一句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