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户落网

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户落网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七十八章大户落网雒佥神色骤变,呵斥道:“粮食买卖不便,伤损的又何止百姓?总之现在的状况很不好,我建议必须立刻以市价征收粮食。”

    徐景昌眉头微皱,“雒尚书,市价一天一个样,变化颇大,朝廷财力业有限,总要在合适的关口出手……你们几位觉得现在合适吗?”

    雒佥一怔,随便说话可是要负责的,不过他还是点头道:“定国公,我以为应该立刻下令征收粮食,避免粮价继续下跌。”

    徐景昌认真想了想,然后又看了看蹇义,“天官,你怎么看这事?”

    蹇义道:“几位尚书说得都有道理,如果朝廷能拿出余钱,似乎应该出手,救民水火。”

    徐景昌一听,笑道:“既然蹇天官说了,那咱们就通盘评估一下,看看究竟能拿出多少钱财……毕竟咱们谁都不是正经管钱的,万一浪费国帑民财,超出了朝廷承受范围这就不好了。稍后我会给夏尚书去信,询问他的意见。”

    说完,徐景昌又对胡俨道:“胡学士,你可记录妥当了?”

    胡俨忙点头道:“妥当了。”

    徐景昌笑道:“既然如此,咱们都签字吧,回头我会把记录交给太子殿下。”

    所有人互相看了看,也没什么好说的,朝廷规矩如此。

    只不过众人写完之后,都有些恍惚……这是徐景昌的风格吗?

    什么时候,姓徐的变得优柔寡断,无所作为吗?要知道这些年不管多大的事情,徐景昌向来决断如流,毫无拥滞。

    纵然说他不懂粮食的问题,朝廷能拿出多少钱,他也不知道?

    按理说大明朝有比夏原吉更了解国库的,那必然徐景昌啊!毕竟老夏只是负责国库,而徐景昌曾经管过内帑。

    现在急着用钱,大可以从内帑调拨,徐景昌不是做不到啊!

    难道说这是新任通政使之后,他又谨慎了?

    总之,一个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此刻居然处处按照大明的规矩办事,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劲。

    难道说徐景昌有意看着粮价暴跌?

    诸位重臣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

    包括蹇义在内,都有点疑惑……他有心再去劝解徐景昌,但是他思前想后,又打消了念头,而是决定去见见姚广孝。

    是时候该请道衍佛祖了。

    徐景昌和众人辞别,一转头,就瞧见朱高炽匆匆赶来。

    “表弟,我现在有点明白了,伱小子果然没有什么好心思。”朱高炽呵呵道:“说吧,你到底想害谁?”

    徐景昌绷着脸,警告道:“第一,我从来不害人,第二,这事是陛下那边挑起的,更和我没关系。你要是敢污蔑我,我就告诉姑姑。”

    朱高炽丝毫没有被威胁到,“行了,你还演啊!我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笨蛋。”朱高炽凑到了徐景昌身边,低声道:“太子妃家里头,已经推迟采购粮食了,现在一堆粮商火上房了,你说咱们该怎么办?”

    听到朱大壮如此说,徐景昌顿了顿,幽幽道:“我们为什么要拿出办法?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我不是告诉过你吗,就按照四阶段战术走就是了。”

    朱高炽哭笑不得,“你这就是拖延!”

    徐景昌笑道:“拖延不好吗?不拖着,又怎么洗牌?”

    “洗牌?”朱高炽不解道:“你到底打什么算盘?”

    徐景昌笑呵呵道:“别着急,很快咱们就能看到结果了。”

    朱高炽怎么问,徐景昌都无动于衷,朱高炽也没法坚持,那就看着吧!

    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应天的市面,出现了许多收购粮食的商人,迅速下跌的粮价居然止住了,甚至有了回升的趋势。

    朱高炽又来打听消息,可徐景昌还是无动于衷。

    弄得朱高炽一度以为自己再和木雕泥塑打交道……自家的小表弟怎么回事?

    可就在这时候,从北平又传来了消息,经过初步计算,今年北平的粮食丰收,连同辽东方向,可以调拨百万石粮食到南方……充实常平仓,赈济灾民,确保所有人都吃得饱,不至于饿肚子。

    这个消息传来,应天的粮价轰然下跌,比起前面还要迅速。

    到了这一步,朱高炽终于品出了滋味,“我是看明白了,父皇也是有意打压粮价,你也在顺水推舟……可我想不通,粮价下来了,对百姓似乎不是什么好事情啊?”

    徐景昌笑容不减,“殿下,你再仔细想想,这事真的没有好处吗?”

    朱高炽默默沉吟,思量再三,低声道:“眼下掌握着粮食买卖的,其实是江南大户,对吧?”

    徐景昌含笑点头,“其实这些大户咱们并不陌生,前面汉王弄改稻为桑,跳出来跟他唱对台戏的,就是这帮人。”

    “所以是老二报复?”

    徐景昌笑道:“要真是这样,陛下也就不会参与了,其实这事情对大明有好处。”

    “大明?”朱高炽默默思忖,顺着徐景昌的思路,他渐渐明白过来……其实掌握着粮食贸易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士绅大户,或者干脆点说,就是有权有势的缙绅官僚。

    他们把持地方的土地,拥有极大的威望。

    也只有他们,能从老百姓手里拿到粮食,然后运到城里贩卖。

    “所以说谷贱伤农啊,谷贵伤民,都是欺人之谈……粮价真的贵了,江州的普通百姓,能把粮食送到应天来卖?显然不行啊!”徐景昌笑着说道。

    朱高炽点头,“所以涨价老百姓得不到实惠,降价老百姓一定倒霉?”

    徐景昌赞许一笑,总算是明白过来。

    粮食这事,几乎是历朝历代都没法回避的大事,除了关乎财税徭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拿应天来说,一百多万的人,这么多张嘴,需要喂饱。

    朝廷官吏,军中将士,这都是能吃皇粮的。

    可还有那么多普通人,他们需要民间正常买卖,把粮食从农户手里收上来,然后转运到应天,再通过粮行卖出去。

    这个过程并不难理解,问题是谁有资格,掌控粮食贸易?

    普通人肯定不行,不管是收粮,还是贩运,销售,哪个环节都不容易,必须打通关节,才能顺利获利。

    不然就算你手捧着百万银两,也只会赔光所有。

    “以农为本,以商致富!”朱高炽哼道:“我现在明白了,这才是缙绅发家的根本,只是……我还不明白,你们一定要动士绅商贾干什么?难道你们就是瞧士大夫不顺眼?”

    朱高炽傻傻看着徐景昌。

    徐景昌哼了一声,“我才没有那么无聊。只是我也没有料到,汉王能这么快看到这一步……他还能说服陛下,汉王不简单啊!”

    听徐景昌夸奖老二,简直比自己挨骂还难受。

    朱高炽反复思忖,终于也清醒过来,伴随着朱棣的大捷,暂时解决了漠南,北平的机会来了,大明的机会也来了。

    接下来肯定有个工商业大繁荣的绝佳时机。

    商贾发展,工业繁荣,城市的人口肯定要骤然增加。

    其实当初朱高煦弄改稻为桑,其中就有一条,他需要保证桑农的口粮。

    要不然卖生丝多赚的一点钱,都被粮食拿走了,大家伙又怎么会愿意种桑树?几年下来,朱高煦也发现了,由于他手下的工匠越来越多,消耗的粮食越来越多,他就吃亏越明显。

    那些粮商大户,坐地起价,大发利市,着实可恶。

    而且随着人口大幅度增加,光靠着这帮粮商也不行。他们能把粮价抬到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

    要么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都用来填饱肚子,要么就是工匠活不下去,纷纷逃离城市,整个工商业发展,骤然停止!

    分析到这里,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历朝历代,农耕条件下,市民就只能达到一成多,甚至还不足一成。

    没有办法,再多就供养不起了。

    而在北平鼓捣农场,可不只是增加粮食产出那么简单……增加的这些粮食,是会颠覆整个大明的!

    “这么说来,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你们又何必讳莫如深啊?难道不能直接降旨吗?”朱高炽问道。

    “降旨?你开什么玩笑?”徐景昌哼道:“北平能拿出多少粮食?你降旨了,各地要粮食,拿不出来,就等于毁坏了朝廷信誉,再想挽回就困难了。现在的情况挺好的,谁也不知道朝廷有多少粮食,正是四两拨千斤的好时候,所以啊,咱们继续瞧着吧!”

    就在徐景昌说完这话的第五天,聚宝门外,出现了一张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一石粮三百八十五文!

    居然低于四百!

    整个应天都震动了,只怕从洪武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这么低的价格。

    这就是盛世吗?

    物阜民丰,粮价下降,这可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如果再能下降一点,可就完美了。

    就在这时候,杨士奇突然来求见徐景昌。

    “定国公,江西会馆那边来了消息,还望定国公能高抬贵手,尽快挽回粮价,不然损失惨重,只怕明年就没人敢贩运粮食了。”

    徐景昌听到这里,淡淡一笑,“杨学士,我正在积极研究粮价的事情,也在用心筹钱,江西的粮商,就不能等一等?他们不是私下里买了不少粮食,试图抬高价格吗?怎么不行吗?”

    杨士奇终于苦笑着道:“定国公,就是这些粮食惹了祸……是有人吃下了几十万石粮食,现在这些粮食都没处存放,遇上秋雨,只怕都要腐烂,血本无归!”

    徐景昌淡淡一笑,“是啊?光知道买粮食,却不知道找库房,怎么不提前跟我说一声啊!我到底是做错了什么,让他们如此戒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