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在线阅读 - 第九十章 你管这叫罢官?(三更到,新年妙)

第九十章 你管这叫罢官?(三更到,新年妙)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九十章你管这叫罢官?多年以后,执掌内阁的首辅大学士解缙,依旧会记起他的前任被罢免的那个早朝……徐景昌出现在了午门之外,他和几位尚书打招呼,还特意到了蹇义面前,低声道:“我听说这一次京察,会有九卿罢黜,不会是我吧?”

    “绝对不是!”蹇义断然否认,徐景昌完全确认,他要和通政使的位置告别了。

    毕竟只有否认的,才是真的。

    接下来徐景昌没有多话,他只想默默看着这帮人,到底怎么把自己搞掉……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群臣步入奉天殿,朝拜天子之后,朱棣的目光巡视百官,而后道:“朕年初的时候,接到了你们各部衙门的题本,都说了今年的想法,到了现在,一年过去了大半,秋收在即,你们也都说说看,到底做成了多少事,能不能躲得过牢狱之灾?”

    朱棣看了一圈,就盯上了夏原吉、

    “户部尚书,管着大明的钱袋子,朕现在的收支情况如何?能有多少结余,你跟朕说说吧。”

    夏原吉早有准备,他挺身而出,笑道:“陛下,这大半年户部上下,殚精竭虑,须臾不敢懈怠。去岁陛下就免除了遭遇兵灾州县的税赋,又数次降恩,免除灾区赋役。按理说户部岁入会下降不少。不过自从年初开始,户部就安排官吏,巡查各处,主要催收历年积欠的钱粮。其中江西一省,就多收了一百二十万石的积欠,已经悉数上缴国库。”

    朱棣心情大好,笑道:“江西田赋,一直以来都很难解决,能有如此成果,伱用心了。”

    得到天子赞誉,夏原吉也是很欣慰。

    说来惭愧,徐景昌能想到用江西官吏去苏松常镇当知府,自然可以安排苏州等地出身的官吏,前去江西催收积欠。

    这俩地方都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江西士人主导了大明朝的上半场,而江南的士人则主导了下半场。

    大家伙都知道徐阶取代了严嵩,这不光是徐党的胜利,而且还是江浙的胜利……自此之后,除了江西出身的刘一燝短暂当过一年首辅之外,再无江西人出任首辅。

    相反,南直隶,浙江,也包括福建,人才辈出,长期把持内阁。

    严阁老之所以成为大明jian臣之首,也跟老乡不给力有关。

    假如多点江西人把持内阁,肯定要替严阁老说点好话的。

    就算不给严嵩说好话,也肯定会痛骂徐阁老的。

    夏原吉学到了这个小技巧之后,果断安排南直隶和浙江的官吏,前往江西,清理积欠。

    结果就是杨士奇、胡广、金幼孜等人拼命折腾苏松常镇,而夏原吉放出去的这帮人,玩了命催逼江西。

    结果就是江西一省,多拿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

    虽然相比起历年的积欠,还不足三分之一。

    但是能在铁公鸡身上拔下羽毛,也算是一大壮举,值得大书特书。

    提到了江西清理积欠,自然就要说说苏松常镇的四府税制改革,尤其是火耗归公。

    这是个巨得罪人的差事。

    当初提出来,徐景昌福至心灵,甩给了四位内阁学士……杨荣等人简直感谢徐景昌的八辈祖宗!

    他们到了地方上,才算真正明白,什么是刀光剑影,哪叫出生入死!

    身在朝堂,哪怕是徐景昌,想要坑人,也要找个恰当的名目,可是到了地方,那却不一样了。

    杨荣第一次见苏州的官吏,人家就弄了个昆山的戏班子,还聘请了扬州最有名的歌女,身价高达五万两,来亲自给杨荣献唱。

    要知道这可是明初,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后世,寻常交易,是禁止用白银的,一个妓女却敢用白银标价,摆明了就是个达官显贵准备的。

    杨荣也不得不承认,他真的动心了。

    什么江山朝廷,什么辅国治民……哪里比得上跟这么一个可人儿说说话,谈谈心。

    有个小曲是怎么唱的……面对面的坐着,我还想你。

    没错,就是那种感觉,明明四目相对,互相看着,可是心里头还是装满了小佳人。

    杨荣几乎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勉强抵御住了诱惑。

    而且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大明赋税最重的一个府……没有之一,大明朝廷极端防备苏州。

    通常苏州人是没法进入户部的,而且派往苏州的官吏,也多是和当地没什么瓜葛,为的就是顺利征税。

    杨荣就利用了这点,他先是和朱高煦合作,推行借贷,赢得一部分百姓的支持。

    随后就公布可以用宝钞抵偿田赋。

    虽说他没有直说废除火耗,但既然准许用宝钞,要是收火耗太过分,大可以把粮食换成宝钞,交给朝廷。

    这样一来,苏州当地的官吏收入锐减。

    最重要的财源没了,消息公布的第二天,苏州府衙,一个人都没有。

    官吏悉数请假,只留下杨荣一个人。

    虽说大明朝不缺当官的,但杨荣只是个内阁学士兼任苏州知府,他没法调动这么多人填补缺口。

    被逼无奈,杨荣只能宣布,给苏州官吏也增加津贴,大约相当于俸禄的三成。

    这下子才有人回到府衙做事。

    杨荣也学聪明了,他果断提拔了几个听话的小吏,授予权柄。

    又惩办了几个刺头儿。

    恩威并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算勉强把国策推了下去。

    苏州的问题解决了,松江、常州、镇江,也都迎刃而解。

    这几位内阁学士本事能力过硬,又都顶着圣旨来的,还是南直隶,天子脚下,尽管阻力重重,但也都算有个不错的结果。

    “回陛下的话,苏松常镇四府累计发出宝钞贷三千万贯,仅仅是利息税一项,就有九十万贯……这还只是小头儿,宝钞推行,商贾往来方便,增加的商税何止百万。”

    夏原吉侃侃而谈,“浙西遭了水灾,朝廷调拨粮食,又鼓励百姓,改种桑树……进展神速……汉王殿下过去两个多月,已经有五十万亩的田地,改种桑树。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明年可多增加三十万匹丝绸,能拿到海外出售,一匹绸缎至少在十五两以上,差不多又是五百万两银子!”

    夏原吉一路算下来,朱棣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强烈。

    其实老夏还有一项没算,那就是超发的宝钞。

    这一项丝毫不少于增加的税收。

    而且由于很隐蔽,不易觉察,用起来十分顺手,朱棣表示相当满意。

    户部这一关算是过了……紧接着是刑部,眼下刑部还在处理李至刚的案子,牵连进去的官吏何止百人,又有地方大户。

    “回陛下的话,刑部坚决肃贪,绝不手软。”郑赐信心满满,介绍了所办的几个大案,朱棣也无话可说。

    工部、兵部、礼部、督察院、大理寺……所有的衙门,都对朱棣有所交代。

    很快最关键的部分也就到了。

    “陛下,吏部奉旨京察,考核百官……朝堂官吏,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为国为民,不敢有须臾懈怠。臣考核百官,见上下一心,颇感欣慰,有臣子如此,何愁大明不兴?”蹇义说到了这里,话锋一转,“只是也有些臣子,虽然大义无亏,但过于懒散,不拘小节。频频请假,懒散怠惰。又在官署吃喝下棋,败坏风气。而且还冒支数万贯宝钞,都用来采购食物香料……凡此种种,臣以为按照京察规矩,不得不如实上奏,恳请陛下决定去留。”

    蹇义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敢这么放肆的,也只有徐景昌一个。

    他的这番话,也十分有趣,首先肯定徐景昌大义无亏,讲的都是琐屑的细节。

    大约就是抛开他这个通政使当得如何不谈,我们觉得他是个坏蛋,所以请陛下罢免了他。

    不愧是吏部天官,这整人的手段,就是厉害。

    朱棣默默听着,随后笑道:“你的意思,是徐景昌不适合当通政使了?”

    蹇义忙道:“臣不敢说,京察结果,只有陛下才能决定最后的去留。”

    朱棣朗声笑道:“你都写的有理有据,难以辩驳,朕又怎么好推翻京察结果?如果朕非要说徐景昌的评价不公允,是不是连别人的评价也要推翻?那样一来,岂不是整个京察都要重来?”

    朱棣的语气越来越重,蹇义不能感到不妙,连忙道:“陛下,如果京察不合适,臣愿意重来,如果是臣辜负了圣恩,臣愿意领罪。”

    说着,蹇义跪在了大殿之上,并且取下梁冠,拜伏地上。

    朱棣看了半晌,突然笑了,“用不着,既然徐景昌不适合当通政使,那就罢免了他。”

    如此顺利,让群臣都大吃一惊,尤其是蹇义,他还准了一肚子说辞,全都用不上了,这是怎么回事?

    就见朱棣把目光转移到了徐景昌身上,“你爹为了朕的靖难,丢了性命,朕前番追赠武阳侯,不久前有追赠定国公,你就承袭定国公爵位吧。”

    徐景昌忙谢恩。

    朱棣又道:“别忙,朕还有话,你虽然年幼,但是聪敏好学,见识不凡,朕正在寻觅太子师父,加定国公徐景昌太子太傅衔,领詹事府詹事,教导太子皇孙!”

    这可不只是太子师,还是太孙师!

    在场的文臣嫉妒的反酸水,别都给他啊,给我们也留个机会啊!

    徐景昌又要谢恩,朱棣又一次阻拦,“还有,你善于理财,改革税制,多有谏言,虽说功过不能相抵,但有功之臣,朕岂能不赏?江南织造局等处原系宫中产业,供应内帑,悉数交给你打理,为朕理财,充实内帑。”

    又是封爵,又是太子师父,又是宫中产业……你管这叫罢官?

    怎么都觉得,徐景昌更加炙手可热,手里的权柄更加重了三分!

    就在大家伙思忖的时候,朱棣又抛出一枚惊雷。

    “徐景昌身为将门之后,国之栋梁,加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兼掌锦衣卫大都督。”

    听到这话,好些官员眼前一黑……坏了,还是让他继续当通政使吧,我们后悔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红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