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于李自成
一、李自成、李世民跟李元昊的关系。 (1)近代研究发现,李自成和李元昊都是李继迁之后,其祖先是党项族早期领袖拓跋赤辞,并非是李世民的后代。 李自成的祖籍是陕西米脂县李继迁村,这个村子被当地人称为李家站,村民世代相传为夏太祖李继迁的后人。而这个李继迁正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的祖父。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县的李姓共有两支,一支是李自成所属的太安里二甲,他们是明代之前从甘肃太安里迁徙来的。而另一支李氏是从山西迁来的。 李自成所在的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所以说,李自成是西夏党项之后,他是李继迁的后裔,与李元昊可以说是同祖先。 我们再来看李继迁的世系关系。夏太祖李继迁的先祖可追溯到唐太宗时期的党项领袖拓跋赤辞,拓跋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而拓跋姓氏的源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据《魏书》记载,拓跋氏是始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传到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期,拓跋氏开始向南迁徙,传九世到拓跋力微,他才是拓跋氏始祖。 第二种是据《周书》记载,拓跋氏是由西汉大将李陵后裔李穆改姓而来。李穆是北周名将,因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赟赐姓拓跋氏。李广之孙李陵就是其祖先。 由此可见,拓跋氏源出自李陵之后,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拓跋赤辞在唐太宗时期归顺大唐,其后代李思恭(拓跋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赐皇姓“李”。 李思恭的弟弟李思忠,就是李继迁的高祖。李思忠在随哥哥李思恭讨黄巢时战死,其子李仁颜为后唐银州防御使。后经后晋李彝景、后周李光俨到李继迁。 李自成与李元昊一族的世系如下: 拓跋毛(西汉)传五世,拓跋推寅传九世:拓跋力微、拓跋赤辞……李思忠、李仁颜、李彝景、李光俨、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自成; 或者是:李广(西汉)……李当户……李陵……李穆……李继迁、李元昊……李自成。 李自成、李元昊都不是李世民的后代,不过李世民同李自成、李元昊有远亲关系,他们有共同的祖先,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 (2)李世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名将李信。 唐玄宗时期,五胡十六国中西凉的建立者李暠被唐玄宗追谥为兴圣皇帝,唐玄宗是李暠的第十一世玄孙。 世袭如下: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虎、李昞、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家族的族谱非常明确。 而李暠则称自己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有明确的族谱记载。而李广的祖先则是秦国名将李信,将家族迁徙到陇西成纪,世代居住在此地发展。(西凉的建立者李暠,是李广十六世孙,也是唐朝皇帝的祖先) (3)西汉以来的陇西李氏对中国的历史影响非常大,这一家族共有三大分支: 第一支李氏,建立北魏、西夏、大顺。 李广的长孙李陵后来投降了匈奴,迎娶了匈奴单于且鞮侯的公主为妻子,成为右校王,在匈奴生活,繁衍后代。 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几代皇帝都致力于汉化改革,尤其是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彻底。 在北魏朝野上下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鲜卑拓跋的皇室是汉朝投降匈奴的李陵后人的一支,这一说法被当时南朝的南齐政权所认可。 不过为了维护鲜卑北魏的统一,北魏皇室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北魏民间都认可北魏皇室是李陵的后人。李陵投降匈奴这事很多人都不认可的。 此后,李继迁、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在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第二支李氏,建立大唐。 这一支李氏以李广为祖先,不认李陵,主要人物是西凉的建立者李暠,而唐朝的开创者李渊就是李暠的后代。 第三支李氏,建立黠戛斯。 唐朝建立后,在现在新疆北部以及以北地区有一个割据政权——黠戛斯,他们自称是李陵的后人,和唐朝皇室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李广,算是李氏一脉的人,他们曾经朝觐过唐朝的皇帝,攀上了关系。 (4)李自成、李元昊、李继迁和李陵的关系。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明史》有过这样的记载: 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 李自成出生于李继迁寨,以李继迁为太祖,也就是祖先了。(李继迁雕像) 李继迁(夏太祖,党项族)是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李元昊(夏景宗,党项族)是李继迁的孙子。 李继迁在唐朝的时期的祖先是拓跋赤辞,归降唐朝,唐太宗赐姓“李”,他们是拓跋鲜卑北魏的皇室后裔。 李继迁的高祖父李思忠和从高祖父拓跋思恭(李思恭)建“定难军”,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地区,也就是西夏国的雏形了。李元昊在给宋朝宋仁宗的奏折中称:“臣的先祖本是帝胄之后,在东晋衰亡之时,创立北魏基业。” 不仅仅如此,在《辽史》中也记载西夏王室是拓跋鲜卑的皇室后裔。 既然李继迁的后人是拓跋鲜卑北魏的皇室后裔,他们就有李陵的血统,自然李元昊也有陇西李氏的血统了。 李自成追尊李继迁为太祖,又出身于李继迁寨,自认是李继迁的后人,祖先就是李陵,李广也是祖先之一了。 当然,李陵父系这一支和其他很多历史上的民族进行融合,先是匈奴,后是鲜卑拓跋部,在后则是党项族,最后融合成为汉族,如李自成。(所以大顺是汉人政权)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祖先是飞将军李广,而李元昊、李自成则是李广的长孙李陵的后裔,他们是陇西成纪李氏的不同分支而已,是远亲关系。 二、李自成的生涯。 (1)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崇祯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 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崇祯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崇祯八年(1635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2)李自成是当了42天的皇帝。大顺军在北京一共经历了42天。 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统兵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 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 顺治二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三、李自成早年经历。 (1)万历三十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六十多里。 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 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 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 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 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李自成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和朱元璋有点像) 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 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曾被戴上枷锁严刑拷打,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文举人,又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当边兵。 当时,边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粮饷不足,军官又贪污、克扣军饷,兵士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朱由检在崇祯元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 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 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jian,李自成又杀了妻子。 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二月到甘肃甘州投军。 四、李自成的机遇。 (1)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崇祯二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 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金县,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于是,在榆中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李自成起事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 崇祯二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处死。 崇祯三年,王佐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转投奔张存孟,担任队长一职,号称八队闯将。 “自成脱去,窜入王左挂子、苗美队中,号八队闯将。八队者:一队眼钱儿、二队点灯子、三队李晋王、四队蝎子块、五队老张飞、六队乱世王、七队夜不收、八队李自成也。” 崇祯四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降明。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所以在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 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 然而,崇祯七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抗金,被围农民军从王朴处突围。 是年六月,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 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入兴安车箱峡。 峡谷之中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刍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陈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 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农民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 崇祯八年,洪承畴任五省总督后围剿民军,农民军退到河南洛阳一带。 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荥阳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 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 因争夺凤阳皇宫的俘虏小太监和鼓吹乐器,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怨,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 (2)崇祯九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总督卢象升击败,包围在郧阳山区。 高迎祥在黑水峪兵败,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 此举在两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墙子岭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 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对。 崇祯和战不定,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清兵撤退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 同年李自成驻扎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并娶妻生子。 五、李自成鏖战陕西。 李自成进军中原之战、李自成三攻开封之战、李自成攻洛阳之战。 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大获民心。 (2)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rou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同时,李自成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 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崇祯十五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 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十月,在河南郏县大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 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贺一龙。 四月,杀叛将袁时中。 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 九月,两军对垒于郏县。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 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 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 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 六、攻取北京之战。 (1)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 (2)同时率军东征明京师。二月初二,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庆,杀卢江王载堙。 二月初五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 二月十六日,克忻州,官民迎降,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 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 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连下居庸关、昌平。 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3)崇祯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 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 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 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4)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此时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已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七、京内生活。 (1)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先是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刘宗敏为此特地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据记载:“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逼二三万数,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被追赃助饷。 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 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四月十四日。 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 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2)李自成进京之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未果。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 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 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攻陷太原,随即分兵南下晋东南,大顺军长治守将刘忠抵敌不住,被迫率部转入河南。 至此,山西全省仅剩西南一角为大顺军控制,李自成山西防线基本瓦解。 十月下旬,清军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军由大同向榆林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 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部,从河南怀庆攻击潼关。 李自成闻讯,匆忙率军增援潼关。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刘宗敏先战不利。 (3)顺治二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统兵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 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 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 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但都失败。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从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攻榆林。经十三天激战,潼关失守。 李自成见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退入襄阳,“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 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其东下去路。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 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 《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八、为政措施。 (1)崇祯三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崇祯八年(1635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崇祯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陇州、宁羌。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剑州、绵州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 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翌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 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 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政权,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 灭亡明朝之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 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 (2)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 同时发布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进北京后,首先是加强大顺政权的建设,其中主要措施有:任命官员,开科取士,选拔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一律受权将军节制;立即释放明锦衣卫狱中的犯人。严厉镇压作恶多端的明朝皇族和达官贵人。 史称农民军“满街捉士大夫,拘系枷锁,相望于道”,一时“向来厂卫知名者,咸从束缚;要津猾胥,先倾其家而杀之”。 在大顺军的打击下,地主官宦“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人觉”,“赤体狂奔,四散逃命”。 那些投顺的明朝官吏,也是丑态百出。每天在午门外,他们身着青衣小帽,“匍伏听点。 平日老成、儇巧者,负文名、才名者,晓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俯首低眉,植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虐,不敢出声。 亦有削发成僧,帕首作病”者,真是“种种丑态,笔不尽绘”,他们过去的那些yin威,在大顺军面前一扫无余。 大顺军逮捕并处决了五百余名罪大恶极者。同时,宣布免除贫民赋税,成立“比饷镇抚司”,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赃银,叫做“输银助饷”。 由刘宗敏、李过等主持,追赃助饷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共得银七千万两从而在政治、经济上打击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3)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同时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由于流动作战,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执行,但这些政策的本质,却同封建皇朝的繁重盘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攻占北京之后,在经济上,李自成明确提出“贵贱均田”之制,铸钱“永昌通宝”,平抑物价以利商品交易。 保护农业生产,重申“马腾入田苗,斩之”和不准军士抢掠的禁令。 陕西是李自成的故乡,义军所到之处,都对父老进行慰谕,凡军士妄杀百姓者偿命。 责令官僚富户输金助饷,规定“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 九、后世影响。 (1)“均田免粮”,这既是农民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治纲领。 这项政策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渴望,因此,起义军深得人民拥护。 在“割富济贫”,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呼声中,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起义军的壮大与陕西的社会环境也有着直接关系,陕西连年大旱,朝廷不但没有拨付分毫赈灾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加派横征,罗掘微财,人民群众要求打破这种残酷现状的愿望非常强烈,加入起义队伍就愈发踊跃。 李自成及时采纳了谋士李岩的建议,响亮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这与人民的愿望非常吻合,义军的声势更是空前地浩大起来。 在赋税方面,起义军除了实行以上大政方针外,还有具体发展经济的措施。 其一、采取业主认耕的办法,把地主兼并了的土地收回来还给农户,让其尽快恢复生产。 其二、积极帮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给农户分配耕牛和其他劳动工具,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其三采取“输银助响”的办法,按照官僚地主在明廷中官职的高低确定助响数额。这项政策,既打击了地主富豪又赈济了贫民,同时,又确保了起义军的开支费用,这是“均田免粮”政策的主要思想。 其四、开仓济民,拯救苍生,京、陕、豫、鲁的大批灾民因此得以活命。 李自成的这些赋税政策,可以说是深得人心。 人们到处在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人民对起义军的声援,也是对李自成赋税政策最直接的支持。 虽然李自成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起义军用生命捍卫的赋税策略,以及建立合理社会制度的愿望,对赋税思想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2)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 李自成征战10余年,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虽未留下兵书战策,但史书中的有关记述反映了他的一些军事主张: 李自成宣布“为救百姓,故起义兵”,因而提出“剿兵安民”的口号,立志以“仁义”之师,反抗官军,夺取天下。 为争取民心,他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他着眼于提高作战能力,不断加强农民军建设。 重视军队编组,将起义军区分为战斗部队和地方守备部队。战斗部队分为中、左、右、前、后五营,以不同颜色旗帜区分,由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统领。以步兵、骑兵为主,另有炮兵、工兵、水军。 重视改善武器装备,常用缴获的铳炮、火药、铁胄、骡马装备部队。 重视练兵习武,规定将士四更即起,cao练武艺;部队驻定“则校骑射,谓之‘站队’,及夜方毕”。 奖勇罚怯,培养起义军勇往直前的战斗作风。重视军队纪律,要求将士严遵约束,按令行事。 每到一地传牌申禁:“不yin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用兵作战,灵活多变,“不用古法”。 善于流动作战,以走制敌。率领农民军辗转于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粉碎明军多次围剿。为提高部队机动能力,骑兵“一兵必二三马,更番驰骤而不疲毙”。 善于避实击虚,出奇制胜,以远程奔袭、诱敌入伏、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等战法,击败敌人。 李自成对农民战争的认识及实践,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但他早期不重视根据地建设,后期治军不严,导致所部纪律松弛,战斗力日弱,以致大顺政权很快倾覆。 十、对李自成的评价。 (1)总体评价: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2)名人评价:张廷玉《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 明亡首位殉节官员马世奇评价:“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谓曰:“(李自成追赃助饷)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sao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 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吴伟业评价:“闯献同起延绥,扰乱中原,十数载间,卒亡明室。 说者以为当时将相异心,剿抚失策所致。然余窃怪此二贼者,心相忌而事若相倚:自成再起,既因房竹所追;献忠复兴,亦藉朱仙兵溃。岂圣王肇造,天必先使若辈为之驱除乎?” 清朝初期官吏、历史学家谷应泰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绝力,不过狡黠善骑射耳。而谋主牛金星、顾君恩辈,则井窥之智也。孽党刘宗敏、白旺等,则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溃于蚁xue;天府之险,踣于困兽哉! 以予论之,假令货贿屏绝,则将必尽材;文法便宜,则权不中制。而又有武侯以兴复自任,晋公以讨贼自效者,即寇虽鸱张,不难一举而扑灭之也。然则颠覆之祸,固当责之庙算欤!” 清初名臣、名将贾汉复评价:“猛勇有胆略……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 清初名臣张廷玉评价:“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 晚清民国学者蔡东藩评价:“李闯为乱十余年,忽盛忽衰,终不得一尺寸土,迨用牛金星、李岩等言,稍稍免杀,而从贼者遂日众。可见豪杰举事,总以得民心为要领,凶狡如李闯,且以稍行仁义,莫之能御,况其上焉者乎?” 民国学者吕思勉评价:“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 无产阶级革命家***评价:“当时陕北大饥,自成乘机而起,至山西、张家口、南口、土木堡等处,后至北京,卒为清兵所败…… 后被三桂引清兵入关,迫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不过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是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 “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 民国学者、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阮英梓:“名山掩英骨,九宫千古,闯王千古;隽水添胜景,浩气长存,业绩长存。” 历史学家顾诚评价:“李自成把一生献给了反对阶级压迫和满洲贵族民族征服的革命事业。在他领导下,受尽欺凌压榨的贫苦农民挺起了腰,抬起了头,向腐朽透顶的封建统治进行了勇猛的冲击,在广阔的土地上荡涤了地主阶级的污泥浊水,推翻了以朱由检为头子的明王朝。 直到他牺牲时为止,他所领导的大顺军以大无畏的气概,独立地承担了抗清斗争的全部重任,为尔后二十年的抗清斗争揭开了序幕。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起义农民们创建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光照史册,受到后世人们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