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630章说服廉颇觐赵王

第630章说服廉颇觐赵王

    从长平之战开始第630章说服廉颇觐赵王“实不相瞒,在下此来赵国,三分是身为魏国臣子之无奈,七分却是为了赵魏两国之未来啊。”顺着廉颇的话,信陵君当即转换了攻防姿态。

    说实话,廉颇着实有些懵了,怎么刚刚你不是也说魏王不该如此吗?怎么转眼间又成了赵魏两国的事情了。

    见廉颇不说话,信陵君当即辩说道:“我王或有贪心之念,但归根到底,还是赵国承诺在先啊。虽则洛城之战乃赵国之功劳,然我魏国损兵八万余,纵是没有功劳,也还有些苦劳吧!”

    显然,信陵君的这番话显然是在偷换概念,其意图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两场战斗并为了一场。

    只要将洛城之战和轵城之战合为一场,那么魏国提出的建议就不算僭越,赵王的承诺也就应该继续履行。

    廉颇虽然不擅言辞,可这明显的混淆视听,廉颇还是听得出来的。

    当即,廉颇便反驳道:“信陵君此言差矣,贵国兵力之损,乃是在洛城之战中,而我赵国败秦,却是在这之后,二者并非同一也。”

    “如何能分得开?”信陵君当即反驳道:“若非我联军之力,秦军怎会出击之轵城,既无出击之实,又何来轵城之胜?”

    “况,纵是将此二战割离来看,我王之要求却也不算过分。”不待廉颇想明白,信陵君在反驳一句之后,顺势就进入了下一个议题。

    根本不给廉颇再多辩驳的机会,原因很简单,这个论点上信陵君根本站不住脚。

    既然站不住脚,那就不站,一笔带过的同时,给廉颇的心理造成了一个心理的暗示,显然是最佳的方案。

    反应不及的廉颇自然不可能再去追问二者之间到底应不应该分开来看的问题,而这,信陵君便已经达到了目的。

    果然,听着信陵君的话语,廉颇有些愣在了原地。

    信陵君当即乘胜追击道:“我魏国大军、包括楚国大军,到底是响应赵王之号召共同抗秦而来,如今秦军大败,赵国独占其利,可乎?我魏、楚两国,作为赵国之盟友,虽战力羸弱,却也鞠躬尽瘁,如今得之胜却未享之果,损之兵却无其补,岂不令赵国失信而友盟离心乎?”

    很明显,信陵君依旧是将两场战斗合二为一来看待。

    但有了之前的铺垫,尤其是信陵君的一句“纵是将此二战割裂来看”,却是着实让廉颇也觉得似乎也有点道理。

    实际上,信陵君说着割裂,但字字句句却都是把两次的战斗都联系到了一起。

    甚至可以说,这已经不是联系了,直接就是缝合了!

    显然,信陵君打的就是廉颇反应不过来的主意。

    果然,信陵君的一番话语之下,廉颇也是皱起了眉头,开始思索起信陵君的话语来了。

    如果单从最初的起因和最终的结果来看,赵国当然该分一些战利品给魏、楚两国,可问题是,这个起因和结果根本对不上号啊!

    赵国拉联军的果,是联军的全面崩盘,赵军退守轵城;

    而秦军撤军河东的因,却是李牧大军的南下。

    信陵君自然是在强拼硬凑,但不得不说,他的话语中极具迷惑性,如果不是深谙辩论之道,一时间根本无法捕捉到其中的错漏。

    而廉颇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好在的是,廉颇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能力。正如赵括所交代的,他只需要静静地坐在那里,皱着眉头,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就已经足够了。

    很快,略略让廉颇思索了一会儿的信陵君,在完成了理性的梳理之后,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感性攻势。

    俗称:pua!

    “廉老将军,赵魏之间,抗秦之盟,由来已久也。”信陵君的语气渐渐缓和了下来,道:“当年长平之战,老将军孤身而至大梁,在下为保赵魏友谊,毅然劝说我王出兵援赵,甚至不惜窃符以调兵。如今赵魏之盟,岌岌可危,却是要老将军出声以保了。还请老将军,以两国盟好为念,以抗秦之盟为要,劝说赵王,履其诺言也。”

    “这。”廉颇闻言,眉头皱得更深了。

    显然,他也没有想到信陵君居然会拿长平之战来说事。

    说到长平之战,即便是廉颇也不得不承认,他廉颇的确是利用了信陵君。

    当然了,后续的作战中,如果魏军能够完全听从他的指挥,也并不会被秦军狠狠地赶回魏地。但不管怎么说,信陵君的确是出力了,不管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没有他的窃符救赵,也就没有后来的长平之胜,这一点即便是赵王也不否认。

    对方已经拿出了这么强的杀伤性武器了,廉颇自然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当即,廉颇轻叹了口气,说道:“君上既然如此言说,我岂有不动之理。只是,周王畿之地,何其重要,想必君上也当知之,即便吾去与王上言说一番,恐怕也无济于事。这一点,还请君上有所准备。”

    廉颇的话也很明了,你要以长平之战来说话,这个忙我肯定帮,但是,这个事情太大了,即便是说说话,也不一定有用。

    虽然说赵括要廉颇“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但已经知道了赵括计划的廉颇,自然也想出份力,让信陵君主动谈及交换的条件。

    闻言,信陵君却是差点笑出了声。

    只要你廉颇廉老将军愿意给赵王说话,赵王能不给你这个面子?要知道,长平之战,廉颇就是仅次于赵王的功劳,而今次的洛城和轵城之战,廉颇更是首功,如今大战刚刚结束,赵王又岂会驳了廉颇的面子。

    当然了,廉颇的面子再大,也大不过赵国的根本利益。

    或许赵王会因为廉颇的缘故,给魏国一个边角料,但绝不会将洛城这样的腹心之地交给魏国,除非魏国也能给赵国相应的东西作为交换。

    而这一点,魏王和信陵君显然早已经准备好了。

    当即,顺着廉颇的话语,信陵君便立即说道:“当然,我也知,魏国虽出兵十万,功绩却并不大,想要赵王履行前约,势不可能。”

    “不过。”信陵君话锋一转,说道:“赵王有悲天悯人之心,接纳了周王畿数十万之流民,在下不才,却也甘附尾骥。在下已经说服我王,若是能以周朝之地赠与我魏国,魏国愿献上粮秣百万担,以供赵国不时之需也。”

    说着,信陵君颇为自得地看着廉颇。

    显然在信陵君的意识里,他已经拿捏到了赵国的痛脚——粮食。

    只是,这番作态在廉颇的眼中却是如同痴傻一般。魏国太小瞧了赵国,确切地说是太小瞧了如今赵王治理下的赵国了。

    五年的时间,赵国早已经脱胎换骨,国力岂是当年的赵国可比拟的。

    再加上灭了草原一国,接纳了周朝流民之后,赵国国内的粮秣虽然有所暂缺,却也根本不到急需他国援助的地步,更何况,魏国本身还欠着自家二十万担粮食呢!

    加上洛城之中得到的秦军的部分粮食,足可以让赵国支撑到来年的秋收了。

    信陵君会有此想,想来是在轵城之时,自己的戏做的过足,让他对我朝的粮食储备产生了误会了。

    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国的底价已经摊开在了自己的面前,那么自己的任务,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即,廉颇微微点头,道:“既如此,我也立即入宫面见我王。只是,还是那句话,我为赵国将军,战场厮杀是我份内之事,此事却非本将所管,我王究竟如何决断,恕我无法保证。”

    “廉老将军能为两国友谊奔走,此已是两国之福,在下更是感激不尽,哪还有其他奢求。”信陵君也当即拍着胸脯表达了自己的豁达。

    廉颇闻言,也随即说道:“如此,君上且先回驿馆休息,我面见我王之后,再与君上告知。”

    “嗯。”信陵君本也没想在廉颇府邸待着,毕竟瓜田李下,若是让赵王起疑,那就麻烦了。于是,信陵君双手抱拳微微躬身,道:“如此,就拜托老将军了。”

    随即,廉颇便亲自将信陵君送出了府邸,而等信陵君的马车走远,廉颇也随即骑上了自己的战马,往那王宫而去。

    应该说,信陵君在廉颇府邸的一通cao作,可谓是行云流水、有理有利有节。

    唯一的瑕疵,便是将自己的底牌过早的暴露——百万担粮秣。

    当然,百万担粮草,是魏王给出的底价,而信陵君在心中却是将这个数量暗暗提到了一百五十万担,这五十万担,就是给赵国砍价的区间。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信陵君的行为也不算是暴露底牌。

    只可惜的是,他遇到的却是赵括。对于他所准备的所谓底牌,赵括根本不屑一顾。这也就注定了,如今信心满满的信陵君,前头的路并不好走。

    也就在廉颇骑上战马朝着王宫而去是,一名邯郸百姓打扮的汉子,却是悄悄地靠近了缓缓而行的信陵君的车马。

    “廉颇已经入宫。”一个低沉的声音随即在信陵君的身边响起。

    言罢,那邯郸百姓随即又没入了集市之中。

    信陵君面不改色心不跳,随即对前头的车夫说道:“改道,前往平原君府邸。”

    “是。”前头的车夫立即答应道。

    平原君可是信陵君的姐夫啊!

    来都来了,怎么可能不去拜见姐夫呢......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