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全线进攻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三十八章全线进攻第一百三十八章全线进攻
而北京方面也准备好了。
隆武二年冬天,其实整个西线都没有停止战火,即便是陕北一度被大雪覆盖,但是在瞿能的指挥之下,北军依然坚定的进攻。
这也是北军的后勤优势。
冬装,还有取暖的煤炭,都在几百里外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前线上,火药什么也不短缺,而面对南军的工事,虽然因为冬天天寒地冻的,让工事更加坚固。但是面对天寒地冻的情况下,陕西南军很明显准备不足,他们没有想过在寒冬腊月继续作战。
甚至寒冬腊月也严重妨碍了南军对工事的营造,
好处与坏处各有。
当然了,是有钱任性,纵然冬天进攻效果不好,但是总是还是有效果。而且消耗的是火药,而不是人命,而对面就要消耗却是人命,甚至因为南京的金融问题,一度各种物资都断绝了。对于前线的战事影响是致命的。
这才造成了陕北战场,只能被动挨打的情况。
不过,陕西战场的烽火也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大量物资一批批的从后方运输到了前线。
去年下半年,甚至冬天运河一度冻结,从北京向前线转运物资的行动都没有停止。
而今各方面消息汇总,都已经到了何夕手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东风已经来了。
何夕立即去见了朱雄英了。
虽然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何夕还是需要朱雄英的批准,如此大事,皇帝这一关是必须过的。
------
虽然这一切准备,朱雄英都知道。但是而今到了真正决战的时候,朱雄英也感到一阵忐忑,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次总攻,筹备的物资如山如海,即便北京而今的实力,筹备下一次大战,最少也需要一年,也就是这一战不能打赢,这一场大战,就再持续下去数年了。
从一开始,双方开战。双方都有着速战速决的想法,而今持续了三年之后,很多人反而习惯了战争的节奏,特别是北京这边。
一次又一次胜利之下,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战争将会这样持续下去。一直持续下去。
而今下定决心,发起一场大战。
朱雄英还是有一些不适应。
如果这一战胜利了,最迟明年,甚至今年,他就能回到南京了。一时间,有一种恍惚如梦的感觉。
朱雄英说道:「姑父,这一战我们能赢吗?」
何夕说道:「战场上的事情,在尘埃落定之前,什么都说不好。不过我能保证的是,这一战即便败了,我们也败得起。」
朱雄英长出一口气,说道:「朝廷大事,皆由姑父做主。」
朱雄英很明白,他挡也挡不住的。
同时也信任何夕的能力,毕竟北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也是很清楚的。
而今也只能信任何夕了。
何夕说道:「那么陛下准备一件事情吧。」
朱雄英说道:「什么事情?」
何夕说道:「在大胜之后,二次南巡。」
对于军队,何夕越发明白,要用,也要防着。军队与政权的关系,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一个大问题,能不能控制军队,对朝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当好处。重文轻武,自然不对。但是矫枉过正也是不行的。所以重用将领,放权让他们打仗,完全发挥出他们的能力。但是天下大政决计不能出于武夫。
特别是何夕变法到而今,朝廷法度越发繁琐,各种经济运行,更加复杂,专业化分工如此明显,早就不是这些武夫能
够参与其中了。
所以,皇帝一定在军中有一定威信。最少让军队成为国家的军队,而不是私人的军队。
何夕觉得,或许经过军事改革之后,火器军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后勤依赖的提高,慢慢的就不大可能出现,那种让朝廷对军队控制失效的军头。
但是还是防患于未然。
在整合军心的时候,皇帝的名分还是很有用的。毕竟皇帝是名正言顺,在最底层士卒,他们不大理解为什么效忠何夕,但是更能理解为什么要效忠皇帝。
因为皇帝是朝廷具现化的代表。
即便何夕他知道,让皇帝亲近军队。或许会扩大皇权。但是奈何在何夕这个位置上,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不差的选择。
皇帝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
大胜之后,皇帝南巡自然要犒劳功臣,安抚将领,等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是分化拉拢有功之臣,让他们效忠朝廷,而不是效忠某一个大将,消除潜在的政治危机。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政治氛围与手段了。很多将领也会很识进退,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何夕上位,正统性缺失,何夕很多事情要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
朱雄英听何夕如此说,心中大喜。他自然知道这对自己的好处。更视为何夕对他的示好。ap.
朱雄英对于何夕独揽打权内心很不满。即便何夕是有功之臣,而今正是用人之际,只是按下而已。此刻朱雄英暗道:「姑父如果愿意在南京平定之后,功成身退。其实,朕又何尝不愿意与姑父建立一场,君臣之佳话。而今看来,姑父似乎也有这一场心思。」
「只是------」
朱雄英不大相信。
谁会愿意放弃权力?或者说,何夕之前的承诺,而今的做法,是不是障眼法?
朱雄英心中如斯想,口中却说道:「请姑父放心,我会早做准备的。」
--------
随着何夕与朱雄英达成了协议。一声令下,命令从北京向各个方向发出。
首先发动的就是瞿能。
毕竟瞿能与耿炳文的交战从来没有结束过。一直保持相当烈度的交火,特别是延安方向。
不过瞿能真正的杀手锏,并不是从延安方向的进攻。
因为耿炳文主持这一段地域的防御,堪称铜墙铁壁。即便北军有强大的火力优势,也只能一点点的啃骨头。这可不是瞿能想要看见的。
瞿能在东胜卫已经暗中组建了一支水师。这一支水师就是辽东造船船将船只零件造好之后,通过火车运输到东胜卫,然后组建成为水师。
控制黄河上游地区。
沿着黄河两岸一路南下。
将北军的兵锋拿下不少地方。
只是受限于壶口,让水师难以进入下游河道。而今却不一样了。瞿能在得到命令之后,立即派水师运输一个团兵力,沿着黄河沿岸进攻山西。攻克吉州。
直接在山西打下一个坚固的据点。
之所以如此做,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占据壶口一侧,从而能让北军从陆路继续南下。绕过壶口瀑布。而在壶口以下,这一段黄河是非常适合行船的。
秦晋之好的时候,秦国就通过黄河大量给晋国运输粮食。
所以,只要到了这里。大军从侧翼杀出。就能够直接出现在关中地区了。耿炳文在陕北山区艰难作战,都成为了笑话。
第二个原因,就是接应其他方面作战。
虽然说,这一次决战计划,看似没有关于进攻山西的计划。但是山西就不重要了吗?
不,山西从来就很重要。
山西得失,代表中原政权能不能稳定。
而今南北之争的局势下,山西在南京手中,北京就不敢自称全有北方。更是有大量军队被山西牵制。
所以在总攻的时候,北京方面其实并没有兵力优势的。
而且山西能够策应各方。如果不想办法对山西的军队加以限制,在大战之中也是很麻烦的。
这一路奇兵,仅仅是限制手段之一。
而北京方面也准备好了。
隆武二年冬天,其实整个西线都没有停止战火,即便是陕北一度被大雪覆盖,但是在瞿能的指挥之下,北军依然坚定的进攻。
这也是北军的后勤优势。
冬装,还有取暖的煤炭,都在几百里外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前线上,火药什么也不短缺,而面对南军的工事,虽然因为冬天天寒地冻的,让工事更加坚固。但是面对天寒地冻的情况下,陕西南军很明显准备不足,他们没有想过在寒冬腊月继续作战。
甚至寒冬腊月也严重妨碍了南军对工事的营造,
好处与坏处各有。
当然了,是有钱任性,纵然冬天进攻效果不好,但是总是还是有效果。而且消耗的是火药,而不是人命,而对面就要消耗却是人命,甚至因为南京的金融问题,一度各种物资都断绝了。对于前线的战事影响是致命的。
这才造成了陕北战场,只能被动挨打的情况。
不过,陕西战场的烽火也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大量物资一批批的从后方运输到了前线。
去年下半年,甚至冬天运河一度冻结,从北京向前线转运物资的行动都没有停止。
而今各方面消息汇总,都已经到了何夕手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东风已经来了。
何夕立即去见了朱雄英了。
虽然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何夕还是需要朱雄英的批准,如此大事,皇帝这一关是必须过的。
------
虽然这一切准备,朱雄英都知道。但是而今到了真正决战的时候,朱雄英也感到一阵忐忑,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次总攻,筹备的物资如山如海,即便北京而今的实力,筹备下一次大战,最少也需要一年,也就是这一战不能打赢,这一场大战,就再持续下去数年了。
从一开始,双方开战。双方都有着速战速决的想法,而今持续了三年之后,很多人反而习惯了战争的节奏,特别是北京这边。
一次又一次胜利之下,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战争将会这样持续下去。一直持续下去。
而今下定决心,发起一场大战。
朱雄英还是有一些不适应。
如果这一战胜利了,最迟明年,甚至今年,他就能回到南京了。一时间,有一种恍惚如梦的感觉。
朱雄英说道:「姑父,这一战我们能赢吗?」
何夕说道:「战场上的事情,在尘埃落定之前,什么都说不好。不过我能保证的是,这一战即便败了,我们也败得起。」
朱雄英长出一口气,说道:「朝廷大事,皆由姑父做主。」
朱雄英很明白,他挡也挡不住的。
同时也信任何夕的能力,毕竟北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也是很清楚的。
而今也只能信任何夕了。
何夕说道:「那么陛下准备一件事情吧。」
朱雄英说道:「什么事情?」
何夕说道:「在大胜之后,二次南巡。」
对于军队,何夕越发明白,要用,也要防着。军队与政权的关系,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一个大问题,能不能控制军队,对朝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当好处。重文轻武,自然不对。但是矫枉过正也是不行的。所以重用将领,放权让他们打仗,完全发挥出他们的能力。但是天下大政决计不能出于武夫。
特别是何夕变法到而今,朝廷法度越发繁琐,各种经济运行,更加复杂,专业化分工如此明显,早就不是这些武夫能
够参与其中了。
所以,皇帝一定在军中有一定威信。最少让军队成为国家的军队,而不是私人的军队。
何夕觉得,或许经过军事改革之后,火器军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后勤依赖的提高,慢慢的就不大可能出现,那种让朝廷对军队控制失效的军头。
但是还是防患于未然。
在整合军心的时候,皇帝的名分还是很有用的。毕竟皇帝是名正言顺,在最底层士卒,他们不大理解为什么效忠何夕,但是更能理解为什么要效忠皇帝。
因为皇帝是朝廷具现化的代表。
即便何夕他知道,让皇帝亲近军队。或许会扩大皇权。但是奈何在何夕这个位置上,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不差的选择。
皇帝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
大胜之后,皇帝南巡自然要犒劳功臣,安抚将领,等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是分化拉拢有功之臣,让他们效忠朝廷,而不是效忠某一个大将,消除潜在的政治危机。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政治氛围与手段了。很多将领也会很识进退,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何夕上位,正统性缺失,何夕很多事情要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
朱雄英听何夕如此说,心中大喜。他自然知道这对自己的好处。更视为何夕对他的示好。ap.
朱雄英对于何夕独揽打权内心很不满。即便何夕是有功之臣,而今正是用人之际,只是按下而已。此刻朱雄英暗道:「姑父如果愿意在南京平定之后,功成身退。其实,朕又何尝不愿意与姑父建立一场,君臣之佳话。而今看来,姑父似乎也有这一场心思。」
「只是------」
朱雄英不大相信。
谁会愿意放弃权力?或者说,何夕之前的承诺,而今的做法,是不是障眼法?
朱雄英心中如斯想,口中却说道:「请姑父放心,我会早做准备的。」
--------
随着何夕与朱雄英达成了协议。一声令下,命令从北京向各个方向发出。
首先发动的就是瞿能。
毕竟瞿能与耿炳文的交战从来没有结束过。一直保持相当烈度的交火,特别是延安方向。
不过瞿能真正的杀手锏,并不是从延安方向的进攻。
因为耿炳文主持这一段地域的防御,堪称铜墙铁壁。即便北军有强大的火力优势,也只能一点点的啃骨头。这可不是瞿能想要看见的。
瞿能在东胜卫已经暗中组建了一支水师。这一支水师就是辽东造船船将船只零件造好之后,通过火车运输到东胜卫,然后组建成为水师。
控制黄河上游地区。
沿着黄河两岸一路南下。
将北军的兵锋拿下不少地方。
只是受限于壶口,让水师难以进入下游河道。而今却不一样了。瞿能在得到命令之后,立即派水师运输一个团兵力,沿着黄河沿岸进攻山西。攻克吉州。
直接在山西打下一个坚固的据点。
之所以如此做,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占据壶口一侧,从而能让北军从陆路继续南下。绕过壶口瀑布。而在壶口以下,这一段黄河是非常适合行船的。
秦晋之好的时候,秦国就通过黄河大量给晋国运输粮食。
所以,只要到了这里。大军从侧翼杀出。就能够直接出现在关中地区了。耿炳文在陕北山区艰难作战,都成为了笑话。
第二个原因,就是接应其他方面作战。
虽然说,这一次决战计划,看似没有关于进攻山西的计划。但是山西就不重要了吗?
不,山西从来就很重要。
山西得失,代表中原政权能不能稳定。
而今南北之争的局势下,山西在南京手中,北京就不敢自称全有北方。更是有大量军队被山西牵制。
所以在总攻的时候,北京方面其实并没有兵力优势的。
而且山西能够策应各方。如果不想办法对山西的军队加以限制,在大战之中也是很麻烦的。
这一路奇兵,仅仅是限制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