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好消息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九十章好消息第一百九十章好消息
海军房,这是何夕的提议,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叫水师房的。
不过,何夕建议,也没有人说什么。
同样海军房的事情,更多是造船,反正旅顺造船厂就在海军房下面。
卫所房,卫所房直接负责下面的卫所。
不过,与禁军改革同时,很多卫所也在裁撤。裁撤最多的是河北内部的卫所,要么成为了禁军,要么成为了府县民壮。而原本的卫所土地也划给了地方上。当然了土地本身也给了卫所士卒,也算是授田。
只是在授田的时候,也进行了小农庄的改革。
而这些卫所即便放为民之后,对参军的意愿也是很高的。
算是上好的兵源地。
兵马司房,这个名字,来自于于五城兵马司,五城兵马司就是京师的治安力量。虽然五城兵马司很多事情,做得并不合格。但是在何夕看来,这是与警察体系最相似的体系。
这个名字,也代表了何夕的野心。
因为这个房管理各地民壮。
而今这些民壮是各地守卫力量,但是都带有临时性的。何夕希望将来,不打仗了,这些民壮自然要退役很多人。但是也要留下来精干力量,建立各地兵马司。或者说警察体系。
加强各地政府的力量。
征兵退役房,这个房的使命都写在名字上了。何夕已经做了很多铺垫,禁军的兵源,不会仅仅从卫所军之中选拔的,不过这些年,卫所军选拔的数量比较多。
今后就不好说了。
更不要说,退役这一件事情了。
退役安置,这是大明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而且何夕对于未来大明士卒的退役年龄也是有想法的。何夕觉得三十岁是一个合适的年纪。
毕竟,和平时期的大明,不需要保持太多的禁军,百万,或者一百二十万到,一百八十万之间。
毕竟清末都想编练三十六镇新军。虽然而今一个军编制大概在清末新军两倍以上,但是三十六军,大概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人以上。
大明这样的国家,军队太少,也不成样子。
征兵与退役,不仅仅是军队问题,也是朝廷调配人力的的一种办法。中国人安土重迁,移民这一件事情,是比较难办的。而通过征兵,然后退役安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调配人力资源的办法。
而今这一件事情并不重要。但是在未来却是重中之重。
军事技术房,更是何夕将未来科学技术研究的希望,寄托于在这个部门了。
而今大明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
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何夕调配人力物力,审核批准支持的。
这并不正规。
何夕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位,所以需要制度保证。
而今军方对先进武器的渴望,已经激发出来了。自然要想办法维系。当然了,在战争时期,这个部分有一些务虚。毕竟而今战事紧急,所有的资源都投入战场之中了。
不过,将来这个部门就不好说了。
总之,因为前线大胜,何夕在推行改革上面,根本没有什么阻力,即便有很多人反对。他们也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或许,只有等何夕什么时候有一次大败,或者何夕与朱雄英之间,彻底闹掰之后,才敢出来反对何夕。
这些人对于现在的何夕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就在南京方面为人事纷争浪费时间的时候。
何夕用这一段时间,他将北京的军事改革推行开来,虽然说,从中枢到十二军,甚至卫所民壮海军附庸军等武装力量。想要推行改革,也是需要一段
时间的。
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全改革。
既然这样,北京内部整合要走在了南京之前,甚至一只脚已经迈入新时代了。
不过,这也给北京朝廷带来极大的问题。
那就是财政问题。
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财政问题,更加严重,以至于迫在眉睫了。
不过,在处理这个大问题之前,何夕迎来了各地带来的几个好消息。
好消息之一。
自然是靖江大捷。
方乘风拿下靖江,在台湾站稳脚跟了。也将日本到南洋的航道打通了。让北京的货物,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南洋这个最大的市场。这对何夕来说,是帮了何夕大忙了。
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是在经济上。
何夕不准备让方乘风sao扰东南。
原因很简单,北京不是倭寇。
北京要的是天下,而不是江南之财货。
如果仅仅要江南财货,那么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北京要的是天下,虽然说江南士大夫集团,是何夕最大的政治对手。但问题是,江南不仅仅有江南士大夫集团。
就好像河北地区,其实也有很多人原本是支持南京的。将南京当成正统。傅友德在河北嘎嘎乱杀,河北民心从上到下,立即投奔北京去了。
江南也是一样。
江南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即便是辽东北京在何夕的经营之下,大有长进,但是说真的,还是比不上江南的底蕴,这种底蕴更多是人。
即便何夕开了好些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依然比不上江南书香之地,这些读书人不都是士大夫,苏样之所以名传天下,其实就有很多落魄的读书人,参与到生产之中。他们的文化底蕴,加上高超的技艺,从而造就了很多艺术精品。为后世收藏家所重。
而这些人只要稍稍改变思想,就能从一个艺术家变成科学家。
毕竟读书人加上工匠技能,是可以等于艺术家,也可以等于科学家,就看向什么地方培养的。
这种深厚的底蕴,决计不是前几年还是文化荒漠的辽东与北京所能比的。
如果能攻下江南一带,何夕决计不吝啬用兵的。但是而今方乘风在靖江已经是鞭长莫及了。想要攻下江南不可能,仅仅是sao扰,或者捞上一些钱财。
那么自然是得不偿失。
不过,有一件事情,却是可以做的。那就是大规模走私。
在何夕看来,走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侵略。
毕竟,之前限制辽东与北京的工业品,不进入大明内陆,就是担心引起连锁反应,大规模民变等等。朱元璋都为这些事情头疼。
但是而今不一样了。
真要出事情,那是朱允炆的事情,与北京何干?甚至能与北京攻势相互呼应了。
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这对何夕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另外一个消息,就难以说明是好是坏了。
自然是徐达担任大将军,统领大军北伐之事。
这一件事情,让何夕震动非常。
人的命,树的影,徐达非寻常人也。岂能不让人震动,更不要说,全天下不知道多少人都是跟随过徐达的。这影响力深入到大明天下,每一个角落。
天下不做第二人想。
甚至令朱雄英也震动非常了。
何夕虽然有自信,新时代的火器战法之前,徐达未必比叶沈更厉害,但是何夕这样想,没有用。他需要安抚的是大众的信心。
也包括朱雄英的信心。
毕竟,
徐达这个名字,也给朱雄英带来相当大的震撼。
甚至何夕内心深处,也有几分忐忑。不过随即,他将这种不安给压了下来。
毕竟,在何夕看来,自己战法先进,火力充沛,将领素质高,士卒饷银高,训练到位。在装备上更有很大的优势。纵然徐达又怎么样
大不大了转攻为守,用火力优势来对抗徐达。何夕就不相信了,徐达还能改变而今的火力对比不成?
海军房,这是何夕的提议,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叫水师房的。
不过,何夕建议,也没有人说什么。
同样海军房的事情,更多是造船,反正旅顺造船厂就在海军房下面。
卫所房,卫所房直接负责下面的卫所。
不过,与禁军改革同时,很多卫所也在裁撤。裁撤最多的是河北内部的卫所,要么成为了禁军,要么成为了府县民壮。而原本的卫所土地也划给了地方上。当然了土地本身也给了卫所士卒,也算是授田。
只是在授田的时候,也进行了小农庄的改革。
而这些卫所即便放为民之后,对参军的意愿也是很高的。
算是上好的兵源地。
兵马司房,这个名字,来自于于五城兵马司,五城兵马司就是京师的治安力量。虽然五城兵马司很多事情,做得并不合格。但是在何夕看来,这是与警察体系最相似的体系。
这个名字,也代表了何夕的野心。
因为这个房管理各地民壮。
而今这些民壮是各地守卫力量,但是都带有临时性的。何夕希望将来,不打仗了,这些民壮自然要退役很多人。但是也要留下来精干力量,建立各地兵马司。或者说警察体系。
加强各地政府的力量。
征兵退役房,这个房的使命都写在名字上了。何夕已经做了很多铺垫,禁军的兵源,不会仅仅从卫所军之中选拔的,不过这些年,卫所军选拔的数量比较多。
今后就不好说了。
更不要说,退役这一件事情了。
退役安置,这是大明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而且何夕对于未来大明士卒的退役年龄也是有想法的。何夕觉得三十岁是一个合适的年纪。
毕竟,和平时期的大明,不需要保持太多的禁军,百万,或者一百二十万到,一百八十万之间。
毕竟清末都想编练三十六镇新军。虽然而今一个军编制大概在清末新军两倍以上,但是三十六军,大概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人以上。
大明这样的国家,军队太少,也不成样子。
征兵与退役,不仅仅是军队问题,也是朝廷调配人力的的一种办法。中国人安土重迁,移民这一件事情,是比较难办的。而通过征兵,然后退役安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调配人力资源的办法。
而今这一件事情并不重要。但是在未来却是重中之重。
军事技术房,更是何夕将未来科学技术研究的希望,寄托于在这个部门了。
而今大明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
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何夕调配人力物力,审核批准支持的。
这并不正规。
何夕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位,所以需要制度保证。
而今军方对先进武器的渴望,已经激发出来了。自然要想办法维系。当然了,在战争时期,这个部分有一些务虚。毕竟而今战事紧急,所有的资源都投入战场之中了。
不过,将来这个部门就不好说了。
总之,因为前线大胜,何夕在推行改革上面,根本没有什么阻力,即便有很多人反对。他们也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或许,只有等何夕什么时候有一次大败,或者何夕与朱雄英之间,彻底闹掰之后,才敢出来反对何夕。
这些人对于现在的何夕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就在南京方面为人事纷争浪费时间的时候。
何夕用这一段时间,他将北京的军事改革推行开来,虽然说,从中枢到十二军,甚至卫所民壮海军附庸军等武装力量。想要推行改革,也是需要一段
时间的。
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全改革。
既然这样,北京内部整合要走在了南京之前,甚至一只脚已经迈入新时代了。
不过,这也给北京朝廷带来极大的问题。
那就是财政问题。
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财政问题,更加严重,以至于迫在眉睫了。
不过,在处理这个大问题之前,何夕迎来了各地带来的几个好消息。
好消息之一。
自然是靖江大捷。
方乘风拿下靖江,在台湾站稳脚跟了。也将日本到南洋的航道打通了。让北京的货物,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南洋这个最大的市场。这对何夕来说,是帮了何夕大忙了。
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是在经济上。
何夕不准备让方乘风sao扰东南。
原因很简单,北京不是倭寇。
北京要的是天下,而不是江南之财货。
如果仅仅要江南财货,那么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北京要的是天下,虽然说江南士大夫集团,是何夕最大的政治对手。但问题是,江南不仅仅有江南士大夫集团。
就好像河北地区,其实也有很多人原本是支持南京的。将南京当成正统。傅友德在河北嘎嘎乱杀,河北民心从上到下,立即投奔北京去了。
江南也是一样。
江南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即便是辽东北京在何夕的经营之下,大有长进,但是说真的,还是比不上江南的底蕴,这种底蕴更多是人。
即便何夕开了好些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依然比不上江南书香之地,这些读书人不都是士大夫,苏样之所以名传天下,其实就有很多落魄的读书人,参与到生产之中。他们的文化底蕴,加上高超的技艺,从而造就了很多艺术精品。为后世收藏家所重。
而这些人只要稍稍改变思想,就能从一个艺术家变成科学家。
毕竟读书人加上工匠技能,是可以等于艺术家,也可以等于科学家,就看向什么地方培养的。
这种深厚的底蕴,决计不是前几年还是文化荒漠的辽东与北京所能比的。
如果能攻下江南一带,何夕决计不吝啬用兵的。但是而今方乘风在靖江已经是鞭长莫及了。想要攻下江南不可能,仅仅是sao扰,或者捞上一些钱财。
那么自然是得不偿失。
不过,有一件事情,却是可以做的。那就是大规模走私。
在何夕看来,走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侵略。
毕竟,之前限制辽东与北京的工业品,不进入大明内陆,就是担心引起连锁反应,大规模民变等等。朱元璋都为这些事情头疼。
但是而今不一样了。
真要出事情,那是朱允炆的事情,与北京何干?甚至能与北京攻势相互呼应了。
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这对何夕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另外一个消息,就难以说明是好是坏了。
自然是徐达担任大将军,统领大军北伐之事。
这一件事情,让何夕震动非常。
人的命,树的影,徐达非寻常人也。岂能不让人震动,更不要说,全天下不知道多少人都是跟随过徐达的。这影响力深入到大明天下,每一个角落。
天下不做第二人想。
甚至令朱雄英也震动非常了。
何夕虽然有自信,新时代的火器战法之前,徐达未必比叶沈更厉害,但是何夕这样想,没有用。他需要安抚的是大众的信心。
也包括朱雄英的信心。
毕竟,
徐达这个名字,也给朱雄英带来相当大的震撼。
甚至何夕内心深处,也有几分忐忑。不过随即,他将这种不安给压了下来。
毕竟,在何夕看来,自己战法先进,火力充沛,将领素质高,士卒饷银高,训练到位。在装备上更有很大的优势。纵然徐达又怎么样
大不大了转攻为守,用火力优势来对抗徐达。何夕就不相信了,徐达还能改变而今的火力对比不成?